06.14 怎麼跟孩子談錢,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奶奶,什麼時候,我們也能在這裡住?"

一個三四歲的小男孩,羨慕的看著漂亮的房子,充滿期望的問奶奶。

奶奶酸不溜秋的說:

"就你爸媽那點工資,你是永遠也住不上這樣的豪宅了。"

奶奶不經意的一句話,對孩子,確是當頭一盆冷水,澆滅了孩子心裡的希望。

怎麼跟孩子談錢,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01

當孩子問你類似問題的時候,你是怎麼回答的?

你有沒有想過,你不經意的言行,正在影響著自己的孩子。幾十年後,甚至終其一生,他們都會帶著你的影子生活。

前不久,我一個朋友給我說,她老公有個口頭禪……

放學後,朋友的兒子一邊嚼口香糖,一邊哼著歌進了門。

老公看見兒子正在嚼口香糖,隨口說道:"又花錢,哪天不花點錢就過不去。"

兒子爭辯道:"我就買個口香糖。"

"口香糖怎麼啦,口香糖不花錢啊,你爹我掙錢不容易"

兒子氣狠狠的說:"我以後不花錢了還不行嗎?一分錢都不花,總行了吧!"

看見孩子生氣,朋友的老公也來氣了:"我還不能說你啦是吧,你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小時候我連飯都吃不飽,你還吃口香糖!"

朋友說,像這樣的事情在他們家是經常發生。

你去超市買菜,他說:"你真有錢,都去超市買菜。去市場買就行了,掙錢不容易"

你買瓶奶,他說:"你買的奶真高級,我都沒見過,專撿貴的買。我掙錢不容易,省著點花!"

總之,只要看見家人花錢,他老公就得諷刺挖苦兩句,最後捎帶句"我不容易!"

朋友說,他這句"我不容易"簡直是罩在他們頭上的緊箍咒,讓人抓狂!

怎麼跟孩子談錢,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朋友說,老公從小家庭條件就不好,家裡三個孩子,只能供養一個上學,兩個姐姐為了他上學,小學沒畢業就輟學了。

他上大學時,交了學費,就沒有生活費。曾經為了一塊錢和中午的一頓飯,給人家賣一天的燒餅……其中的辛酸可想而知。

現在,朋友家經濟收入並不低。他們生活在一個三四線的城市,老公有一家自己的公司,雖然公司規模不大,但一年幾十萬的收入還是有的。

雖然有了不錯的收入,但從小對貧窮的記憶,依然讓他無法走出心裡的匱乏。

有一次,朋友問兒子:"我們家再養的小孩好不好,可以跟你一起玩?"

兒子的第一反應竟然是:"我們家的錢夠嗎?""養我家裡就很費錢了。"

看到兒子的反應,朋友非常的心酸。朋友這才意識到,老公每天的碎碎念,在孩子心裡烙下了怎樣的烙印。

我們的父輩生活的年代,物質比較匱乏。而物質上的匱乏也帶來了的心裡上的匱乏,精神的匱乏。而這種匱乏是會遺傳的。

即使物質條件改善後,我們也在用另一種形式,向我們的下一代,繼續輸送著這種匱乏……

02、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穆來納森,曾提出了一個"稀缺頭腦"理論。

他認為長期的資源匱乏會導致"稀缺頭腦"。而擁有"稀缺頭腦"的人,會過分關注自己缺少的東西。

而一旦形成了"稀缺頭腦",即使將來擺脫了這種稀缺狀態,也會被這種稀缺頭腦模式糾纏很久。

朋友的老公就是這樣,雖然後來擺脫了物質上的稀缺,但卻沒有擺脫"稀缺頭腦"的糾纏,並且潛移默化的把這一模式傳給了下一代。

你把心靈匱乏傳給孩子,他的一生就是貧乏的一生。

你把精神富足傳給孩子,那他的一生就是豐盛的一生。

決定人一生是否過得幸福的,不是物質,而是人的內心。

當一個人的內心感到匱乏,外界的絲毫變動,都會感到心緒不寧。內心的匱乏,會讓你只是著眼於眼前,不停的去追求自己缺少的東西,來填補內心的空缺。從而為內心的慾望所驅使,成為生活的俘虜。

而只有內心的豐盛,才能平靜的看待生活的得失,才能給生命帶來更多的張力和彈性。既能享受五星級酒店,也能適應和接納艱苦環境。

一個內心富足的孩子,才能得到發自內心的快樂。

怎麼跟孩子談錢,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04

有一次,我做公交車去回家,後面坐著一對父子。

兒子對爸爸說:"幸虧你們沒生二胎,不然我還得爭家產。"

爸爸聽了,苦笑不得,說:"我們家可沒什麼家產給你繼承。"

兒子認真的說:"為什麼,我們家很窮嗎?我同學說,他爸媽能給他兩套房子。"

爸爸,想了一會說:"兒子,放心吧,我們家雖然沒有大錢,但養你還是綽綽有餘的。"

那位爸爸接著說,"不過我們家的錢,都是爸爸媽媽辛苦掙來的,並不是你的錢。你要花錢得經過我們的同意。"

"如果你想自己掌控錢,那得你自己去掙。你現在跟同學比誰家有錢,沒有意思,你自己掙錢的時候,再跟別人比誰家有錢,才是自己的本事。"

看著父子倆下車的背影,真是忍不住為這位爸爸豎大拇指。

不論他家經濟情況如何,他糾正了孩子不勞而獲的思想,也沒有把金錢變得沉重。

他讓孩子知道,想要獲得金錢上的富足,要靠自己的努力,這才是值得驕傲的事。

怎麼跟孩子談錢,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05

與金錢有關的教育,卻不僅僅是金錢的教育。

財商的教育,猶太人的做法堪稱範本。他們這方面的教育,差不多是從"娃娃抓起的"。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教他們認識錢,給他們開設銀行賬戶。製造機會讓孩子管理錢,學會掙錢,同時鼓勵孩子走出去,從小培養孩子理財的能力。

猶太裔中國媽媽莎拉,在中以建交後,帶三個孩子回到自己的故土以色列。而這也開啟了她不一樣的教子旅程。

剛回到以色列,他們沒有經濟來源,生活非常困窘,媽媽莎拉靠賣中國春捲養活三個孩子。雖然辛苦,但依然秉承著中國媽媽的教子理念,再苦不能苦孩子,什麼都不讓孩子們做,只要好好讀書就行。

而她這標準的"中國式好媽媽",卻遭到了猶太鄰居的訓斥:"不要把那種落後的中國式教育帶到以色列來,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

鄰居的話雖然難聽,但卻點醒了她。

在當地猶太人的影響下,她開始積極鼓勵孩子,加入到家庭的經濟活動中來。

家中的東西不再無償使用,包括媽媽提供的餐食和服務。在家吃一頓飯,要支付100雅戈洛的成本費用,洗一次衣服要支付50雅戈洛……

在收取費用的同時,也給孩子們賺錢的機會,媽媽把每個春捲,以30雅戈洛的價錢批發給他們,他們帶到學校後,可以自行加價出售,利潤部分可以自由支配。

在媽媽的鼓勵下,三個從中國來的孩子,竟然慢慢克服了羞澀,膽怯的心理,把春捲生意做出了花樣。原來只會黏著媽媽撒嬌的孩子,搖身一變成了精明的小猶太商人。

同時他們的學習也沒有耽誤,為了想出更多賺錢的點子,孩子們反而更努力的學習。

多年後,兩個兒子成了富商,小女兒也為自己的目標努力著,就連媽媽自己也是過得風生水起,三個孩子成了她人生最引以為傲的成就。

怎麼跟孩子談錢,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05

教育家默克爾說:"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錢是家庭的重心一樣。"

教孩子如何認識金錢,教他們如何管理金錢,就是教他們怎樣打理自己的人生。理清和金錢的關係,才能讓孩子具有獲得幸福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