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中国有哪些好的风俗习惯?

我不是小孩请别拿糖敷衍我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延续传承,生生不息,博大精深,充满生机,具有超越时空的穿透力量,这一点是历史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中华文化中许多很好的传统习俗,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把炎黄子孙紧紧凝聚在一起的,其中端午节就是一个极具中华文明精神内涵的节日。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在我国,端午节又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诗人节等20多种名称。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有许多,这里掌心主要介绍以下三种。

一、恶日说。古人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因此,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驱邪避毒的意思。

二、屈子说。这是最流行的说法。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因遭馋去职,被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 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毅然写下绝笔诗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后来的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端午演变成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缅怀爱国精神的节日。唐代文秀《端午》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三、图腾说。据传端午节是百越族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百越族即古越族,是远古时代世居在南方百越一带的古老族群,生活于水乡,有断发纹身的习俗,自比是龙的子孙,以龙为图腾,在秦汉时期,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发展,百越在长期与其周围特别是同汉族的不断交往中,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交流,而且在血统上彼此融合,大部分的越族人经历史变迁逐渐演化成了当今的汉民族,端午节也渐渐演变成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不管出自哪个传说已经不是很重要了,端午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重要的节日之一,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承载的中华文明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人们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成为纪念屈原、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节日。从这个节日。我们读出了民族正义的爱国情怀,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平安和顺的美好愿望。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关注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