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詩意奉節,煙雨白帝城

詩意奉節,煙雨白帝城

詩意奉節

群山環抱的興隆,到達臨江小城奉節,面對完全不同的景緻,跟著歷史的足跡,穿行在於千年之都。

三峽腹地的小城奉節,因為歷史上眾多文人雅士於此駐足,吟詩作對,而平添了一分詩意。正午時分的小城,烈日當頭,隔江遠眺,整齊排列的樓宇,襯著藍天白雲,碼頭旁來來往往的船隻穿行,於水面上劃出一道變化多端的曲線。

橫跨於將江面上的大橋,連同風光秀麗的長江,皆沐浴於金色的暖陽之中,彷彿童話中夢幻的場景: 橋上汽車飛馳,偶有戀人駐足,浪漫地僅僅相擁共賞江面美景。這些樸實的生活片段串聯,化作小城心臟地帶的傳奇。

小城的市民,悠然自得地打城區的街道穿行漫步,伴著空中自由舞動身姿的飛鳥,在綠樹環繞的街道旁,輕鬆愉悅地哼著歌曲。

太陽不斷向著高處攀升,陽光綻放出更為耀眼的光彩。神聖的光輝,灑向悠長的江面。伴著來往船隻悠長嘹亮的汽笛聲,來往的遊人,彷彿演繹著一場生動的老電影,每一幕,都將過往與現代緊密串聯。

詩意奉節,煙雨白帝城

太陽臨近落山時,空中白雲自由地遊動;陽光漸漸柔和,金色的江邊,小城此起彼落的樓宇,伴著緩緩向上延伸的山坡,如夢如幻;逐漸恢復平靜的長江水,影印著兩岸宜人的風光。這恬靜的景象,充滿詩情畫意。

小城奉節,耀眼的陽光,灑滿長江,將一切揉進金色的世界。 遠處城市的街道間,一派車水馬龍的繁忙景象,一幀幀鏡頭串聯,彷彿一部懷舊的電影。

一輪金色的圓日,由長江大橋之後的城市上空滑落,交錯的樓宇,漸漸變得暗淡。遠方的天空,被落日的光輝,染作一片迷人的金色。

夕陽西下,陽光灑滿河道,伴著水面上蒸騰的霧氣,在外馳騁的漁船,紛紛調轉方向,向著溫暖的家中穿行,在金色的世界,劃出一道道美妙的線條。

金色的河道之內,漁夫緩緩收起漁網,帶著一天辛勤勞作而收穫的戰利品,滿懷喜悅,準備向著遠方的家中歸去。

薄雲籠罩在江面之上,遠處的大橋,橫跨於崇山峻嶺之間,近處的屋舍,燃起裊裊炊煙。伴著過往船隻宛轉悠長的汽笛聲,如此美妙而富有詩意。

扼守著三峽的起始端,奉節的江面上,過往的船隻絡繹不絕,總是顯得格外地忙碌。一條條寬窄各不相同的河道,延展向四面八方,通向夢的遠方。

煙雨白帝城

清晨時分,伴著隨風搖曳的迷霧,奉節近郊的白帝鎮,似一處妖嬈的仙境。天際邊飄渺的雲霧,在祥和的氛圍中,彷彿蘊藏著無盡歷史。雲煙中的白帝城,扼守瞿塘峽口長江北岸,東依夔門,西傍八陣圖,三面環水,靜靜地佇立,用那近乎完美的容顏,譜寫著簡潔動人的風雲傳奇。

白帝城原名子陽城,西漢末年之時,公孫述割據蜀地,于山上大肆築城,城中一口水井,長冒白氣,宛如一條飛騰的白龍,他因此自號白帝,命名此城為白帝城。公孫述死後,當地人在山上修建廟宇,立公孫述像,稱其為白帝廟。因公孫述並非正統而為僭稱,塑像遭到後人毀滅。今日的白帝城內,祭祀著劉備、諸葛亮像,名為“正義祠”,卻也形成了白帝城內無白帝的情形。

詩意奉節,煙雨白帝城

廊橋晨曦 樊榮 攝

晨霧籠罩的白帝城,溼冷中透露著絲絲寒意。氣勢恢弘的城中,擁擠的人群還未到來,白日裡喧囂的街道仍是一片平靜。一座橫跨於江面上的風雨長廊,將白帝城與陸地相連。巨石堆砌的城牆,隨風搖曳的戰旗,寫滿了歲月的滄桑。

隨著遊人逐漸到來,侍衛隨即退至長廊盡頭,露天忠義廣場坐落於此,視野頓時變得開闊明朗。巨大的出師表碑文前,一場氣勢恢弘的歷史情境表演於此上演。蜀國曆史名人悉數登場,風雲變幻的歷史,凝結於短暫而精彩的演出之中。千年間,白帝城曾經歷毀於戰火,大興重建的歷史變遷,今日得以全新的面貌展現於世人面前。

俯瞰白帝城,這座橫跨於江面上的小島,近乎被綠色包圍。 蜿蜒的步道,穿過風雨長廊,通向千年傳奇白帝廟,載滿了歷史的滄桑過往。

坐落在樹叢中的白帝城,露出一個個瓦頂,恰似一座金色的島嶼。只見入門便是攀巖的階梯,階下石子漫成甬路。清新不落俗套,白色灰泥牆結合淺紅屋瓦,幽靜的迴廊,讓人心神盪漾。

白帝城與夔門之間狹窄的河道,來往的船隻絡繹不絕,總是顯得異常繁。

詩意奉節,煙雨白帝城

瞿塘峽風光醉遊人 羅品禧 攝

白帝城原名子陽城,白帝城的名稱最早出現於西漢末年。當王莽篡位時,他手下大將公孫述割據了四川,自稱蜀王,並在此屯兵積糧。

公孫述在天府之國裡,勢力漸漸膨脹,野心勃勃,有帝王之心。他騎馬來到瞿塘峽口,見地勢險要,難攻易守,便擴修城壘,屯兵嚴防。

後來公孫述聽說城中有口白鶴井,井中常冒出一股白色的霧氣,其形狀宛如一條白龍,直衝九霄。公孫述故弄玄虛,說這是“白龍出井”,是他日後必然登基成龍的徵兆。於是,他在公元25年自稱白帝,遂於此建都,所建城池紫陽城取名“白帝城”,此山亦改名“白帝山”。

東漢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劉秀入川,公孫述戰死,白帝城毀於戰火.如今,城牆遺蹟仍清晰可見。在公孫述稱帝的12年間,各地戰亂頻繁,而白帝城一帶卻比較安寧。後人為懷念他,在白帝山上建廟,立其像祭祀,故稱“白帝廟”。白帝廟坐落在瞿塘峽口的白帝山上。遠遠望去,紅牆顯影,樹木蔥鬱,樓臺亭閣點綴其問。朝霞如錦、彩雲繚繞之時,更有仙山瓊閣之美。

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四川巡撫林浚毀公孫述像,另祭祀江神、土地神和馬援像,改稱“三功祠”。

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四川安撫司副使張儉又毀“三功祠”,改塑劉備、諸葛亮像,更名“義正祠”,後又添供關羽、張飛像。

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奉節知縣呂輝重修白帝廟,形成如今的格局。

晨霧籠罩的白帝城,溼冷中透露著絲絲寒意。氣勢恢弘的城中,擁擠的人群還未到來,白日裡喧囂的街道仍是一片平靜。一座橫跨於江面上的風雨長廊,將白帝城與陸地相連。巨石堆砌的城牆,隨風搖曳的戰旗,寫滿了歲月的滄桑。

沿著通往白帝城的風雨長廊,向著煙雲白帝城毅然挺進。行至盡頭,走過青石鋪砌的道路,走過歷史的滄桑,走進一段難忘的歲月。

悠長的廊橋之上,彩色的戰旗依次樹立,伴著遠方此起彼伏的山巒,隨風搖曳。定睛凝視,思緒彷彿飛回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歷史的畫面,紛紛於腦海中浮現。

陽光將江面染作一色,一葉孤舟由寂靜的水面上穿行。遠方延綿的山峰,在繚繞的霧氣之中若隱若現,此刻的奉節之畔,顯得幽寂而綿長。

廣場之上,正上演一場氣宇軒昂的演出。 大地之上,充滿激情的鼓聲飛揚,響徹整座白帝城,傳遍白帝山的四面八方。

身姿矯健的鼓手,於眾人的注視之下,昂首挺胸,用力擊打著鼓面,演繹出一篇篇激情澎湃的嘹亮樂章,如萬馬奔騰之勢,引得遊人情不自禁地情緒高漲

隋代越國公楊素出峽作戰,掃平江南,為隋文帝楊堅統一天下立下汗馬功勞。表演中,宮女們個個姿態端莊,為皇帝獻上動人的歌舞演出。

白帝城內,通過激情澎湃的表演,再現了昔日的輝煌氣勢。 場上的演員,各個全情投入,將人們順著歷史的腳步,帶回曾經的崢嶸歲月。

由忠義廣場拾階而上,高大的殿堂赫然矗立前方。傳奇的白帝廟,是整個白帝城內,最為精緻傳奇的部分。正門氣宇軒昂,石獅守護,與內部宏偉的殿堂完美融合。殿堂外部牆壁上,載滿數不盡的歷史,門扉上精雕細琢的圖案,清晰可見。武侯祠內,供奉諸葛亮祖孫三代像。祠前的觀星亭,諸葛亮曾於此夜觀星象。白帝廟內,歷代的詩文碑刻和文物甚多,精緻華麗,皆為瑰寶。

白帝廟腳下,極目遠眺,江上夔門穩若泰山,瞿塘峽內風起雲湧,光影變幻無窮,雄壯景象盡收眼底。幾葉小舟,於江面緩緩而行,為這座千年遺蹟增添一份現代氣息。遠處的景象,與水中的倒影連為一體,營造出一片夢幻的景象。

夜幕降臨,璀璨的燈光於城中燃起,城內交織的喧囂聲相繼消退,再次歸於平靜。美麗的燈火,沿著寂靜的風雨長廊延伸,直至白帝山巔,散發著金色光芒的白帝城,盡顯出一份高貴氣質。夜裡,沿著江邊小道行走,站在陸上眺望白帝城,感受到的,是與置身其中完全不同的感觸。

當太陽再次升起,這裡又將迎來新的訪客,昔日的足跡,逐漸消失在拂岸而過的風中。嶄新的陽光,在江水之上,奮力綻放出耀眼光芒。將金色的繁華夢想,拋向流淌不息的長江水,點亮流傳千古的白帝城。

走進大門,只見一座古香古色的涼亭,首先映入了眼簾。紅綠相間的色調,翹角飛簷,屋頂上的支柱,在光影折射下,閃著瑩瑩碎光。

如今的白帝城,廣義上即指白帝廟,內有明良殿、武侯祠、觀星亭等明清建築。明良殿為嘉靖十二年(1533年)建,系廟內主要建築,內有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塑像。武侯祠內供諸葛亮祖孫三代像。祠前的觀星亭,傳說是諸葛亮夜觀星象的地方。

明良殿和武侯祠左右兩側藏有各代名碑。廟內還有文物陳列室、詩史堂,陳列著新石器時代以來的出土文物和古今名家的書畫。這些古建築和文物珍品,使白帝城更為增色。

白帝廟內,歷代的詩文碑刻和文物甚多。其中有著名的東周時期巴蜀柳葉銅劍、漢晉時期的瞿塘峽懸棺遺物和隋唐以來73塊書畫碑刻、陶器和青銅搖錢樹等,及歷代文物1000餘件,古今名家書畫100餘幅,其中“竹葉字碑”詩畫合一,風格獨特;“三王碑”鐫鳳凰、牡丹、梧桐,精美華麗,堪稱瑰寶。

東、西兩處碑林,陳列著70多塊完好的石碑,其中隋代碑刻距今已有一千三四百年的歷史了。在東碑林,《鳳凰碑》和《竹葉碑》最引人注目。

白帝廟橙色的大門,載滿滄桑的歷史,如今已是牆體斑駁,成為白帝城的標誌性景緻。廟宇前的雄獅,氣宇軒昂地站立,日夜守護著這座廟宇中的一切。

年長的老者,隻身穿過白帝廟門前的石獅,顯得有些孤獨與落寞。 心中尤記得,歷史曾經在這裡上演的朝朝與暮暮,如今卻一去不復返。

那高聳入雲端的門扉,彷佛要穿透蒼穹般去一窺天堂的神秘;巍峨的群山綿延至遙遠的盡頭,目及所見皆是磚瓦的痕跡,色調典雅,樸實逼真,形態自若。

殿堂兩側的一龍一鳳,在廟宇中的幽綠的水潭裡,顯現靈性,作為守護之神,守護著這座奇蹟之城,守望著白帝城的千年歷史。

武侯祠位於明良殿西側。祠中供奉諸葛亮及其子孫諸葛瞻、孫諸葛尚的彩色塑像。據史書記載,諸葛亮的這一子一孫也是賢臣,為蜀國百姓做了不少的好事。

諸葛亮是劉備死後蜀國的實際執政者,曾被封為武鄉侯。他治蜀期間勵精圖治,政績斐然。

陽光透過狹窄的門扉,灑在廟宇之內的牆壁上,為這千年的輝煌之地,帶來了充滿暖暖之意的陽光,增添無限生機與希望。

觀星亭位於武侯祠之前,共有6角12柱,翹角飛簷,氣度不凡。底層由12根木柱,上層由6根木柱支撐著。飛簷翹角,雕樑畫棟,造型別致,設計十分考究。

傳說,諸葛亮率軍入川時,曾在此夜觀星象,思考用兵戰略,“觀星亭”由此得名,亭上有一古鐘高懸,亭中石桌、石墩上鐫刻著杜甫窩居夔州時寫的著名詩篇《秋興八首》,雕刻精細,獨具特色。

殿堂潔白的牆壁之上,圓形的窗子,外形好似一副舵手使用的輪盤,別具一格,影印著遠方的觀星亭,又似一幅濃墨重彩的油畫。

清晨時分,白帝廟之內,顯得格外寧靜而安詳。 靜靜漫步其間,賞無數歷代名人的偉大畫作,感受著這座城濃郁的人文氣息。

託孤堂內,栩栩如生的塑像,講述了一段著名的歷史故事,劉備託孤的歷史,於此便可學習得知。白帝城也因這段膾炙人口的故事而更加聞名於世。

《三國演義》有一段白帝城劉備託孤的故事:蜀國皇帝劉備的結拜兄弟關羽敗走麥城,死於刀下後,備為他報仇,不聽眾臣勸阻,起兵討伐東吳。

途中另一個結拜兄弟、伐吳先鋒——張飛喪身叛將範疆、張達手中,劉備憤而不謀,催兵猛進。章武二年夏六月,被東吳大將陸遜用計火燒七百里軍營,在敗於彝陵猇亭之地,因而退守到白帝城中。

三國久未統一,兩弟先後喪命,大軍新遭重創,國事私仇使劉備憂憤成疾,眼看朝不保夕,乃招丞相諸葛亮星夜趕至。在永安宮中,劉備把兒子劉禪(阿斗)委託於諸葛亮。然後便一命歸天了。

透過拱形石門,遙望遠方的亭臺樓閣,黑色陰影下的門扉,與遠處陽光下白色的樓閣遙相呼應,共同構成一片對稱和諧的景緻。

屋簷上的幾株綠葉,總給人以無限遐想。這氣息好像絲絲玉漿,讓人如痴如醉,心曠神怡。細細聆聽,她特意在屋頂上停留,輕輕的撥弄出那天籟的琴絃,敲打著每個人的心扉。

前往白帝城參觀遊覽,如果擔心登山時的疲憊,還可以選擇乘坐景區內的私人轎子登山,一次全新的體驗,平添了一份更加難得的樂趣。

明媚的陽光照耀之下,色彩斑斕的牆壁間,裂痕之上,各式美麗的花花草草,都奮力生長,努力掙脫束縛,盡情呼吸自由的空氣。

廟宇之內,一隻白色的小貓,靜靜地蹲坐在屋簷之下,絲毫不受過往遊客的打擾,自得其樂地享受著午後難得的悠閒時光。清澈的池水,將廟宇內的亭臺樓閣,原封不動地照映在水中。水陸之間的景緻,彼此相互映照,形成了一幅詩情畫意的畫卷。午時的陽光,穿過廟宇的屋簷,行程一道金色的耀眼光輝。

整個白帝城內,處處被綠色的植物掩蓋,充滿生機與希冀。 庭院內,茂密的竹林環繞,顯得分外幽靜恬淡。 陽光照耀下,竹子的影子印在牆上,似一幅潑墨畫卷。

晨霧繚繞在幽靜的竹林中,陽光灑向大地,穿過蒸騰的霧氣,淡淡地照耀綠色的竹葉,於一片靜寂中,營造出一派夢幻場景。

歷史悠久的古樹,橫亙於白帝城內,為這座古老的遺蹟,增添一份穩若泰山的厚重。陽光穿過樹木的枝杈,灑向大地,將一切點綴得金碧輝煌。

古樹,碑刻,亭臺,紅色的牆壁之上,光影斑駁。 一切充滿詩意的場景,都可以於白帝城內覓得蹤跡。它們彼此串聯在一起,構成了更加富有魅力的白帝城。

樹木上新嫩的綠葉,展現出唯美的綠意。 陽光明媚的日子裡,一切色彩都格外美麗動人

幽靜的池塘內,水中的影印的龍張開雙翅,好似將要振翅飛翔,與水中歡快遊走的魚兒相伴,成為一幅和諧的畫卷。

文豪昂首挺立的姿態,於清澈的水中浮現,,偶爾經過的小魚,泛起層層波紋,在水面延展,一派清幽寂靜的景象。

站在城牆前,極目遠眺,岸邊的花枝向著遠方招展,遠處若隱若現的夔門相伴,寧靜而幽深。

登至城鎮的最高點,由岸上城牆窺探瞿塘峽,景緻更加緊湊而迷人。

幽寂的清晨,白帝城門外,勤勞的清潔工人,正清掃著難得安靜的城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