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7 深汕合作区建设滨海新城,2035年人口将达150万

深汕合作区建设滨海新城,2035年人口将达150万

来源 | 深圳商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市规土委 6月15日,深圳市规划国土委、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委员会发布《深汕特别合作区中心区概念城市设计国际咨询》公告。

深汕合作区建设滨海新城,2035年人口将达150万

作为由深圳全面主导建设的一块“飞地”,深汕特别合作区正以“两带一轴一谷、一中心四组团多节点”为理念不断优化城市总体空间规划布局,建设成为具有国内标杆意义、全球一流水平的宜居宜业宜游滨海新城。

2017年9月21日,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方案》,决定将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调整为深圳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成为深圳第“10+1”个区。

合作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东部沿海,面积468.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65万人,现已建成23.86平方公里。规划至2035年,合作区建设用地将达到14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将达到150万人,公共配套设施按300万人标准配置。2018年以来,深圳产业、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正在加快向合作区集聚,成为投资兴业热土。

2018年以来,合作区全面加快与深圳市一体化发展,提出以“总部+基地研发+生产”为发展模式,以“规划引领、基础先行、平台带动、产城融合”为发展思路,努力成为区域合作发展示范区、自主创新拓展区、粤港澳大湾区辐射节点区,打造具有国内标杆意义、全球一流水平的宜居宜业宜游滨海新城。

据了解,合作区将以“两带一轴一谷”带动和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配套水平,即南北向以赤石河为依托,打造沿河综合发展带;南部以42.5公里滨海岸线为载体,打造沿海综合发展带;以东西向主干道——深汕大道为“脊梁”,打造城市功能集聚轴;西北部以圳美绿道为依托,打造科技创新-生态康养绿谷

合作区还明确了“一中心四组团多节点”的城市整体空间布局。

深汕合作区建设滨海新城,2035年人口将达150万

中心组团将打造高端商务区和政务区,重点发展商务金融、政务、公共文化和科技孵化服务业等;

东部组团将打造科教研发区和未来产业区,重点发展高教科研、教育服务、人工智能、机器人、海洋产业等;

南部组团将打造新兴海港商贸区和滨海生态旅游区,重点发展临港产业、邮轮游艇、海滨旅游、文化创意等;

西部组团将打造先进制造集聚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高端生物制药等;

北部组团将打造康养度假区,重点发展康养度假、医疗保健、生态休闲等。

此次合作区面向全球征集城市设计方案的中心区,位于合作区中部,在“一中心四组团多节点”的布局中占据核心地位。

城市设计工作分为整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层次。整体设计在既有合作区规划工作基础上,细化结构、功能、交通等要素,以城市空间形态和环境景观为重点,对开放空间、建筑群体、特色环境以及土地使用、交通组织等展开研究,并初步提出开发总量及相关规划控制指标;详细设计则在整体设计基础上,针对行政区块和高铁站前区块两片主题功能区予以展开,以强度布局、开放空间、建筑形态、交通组织、景观场所等为重点,深化空间要素细节设计,同时结合城市设计导则,提出面向开发建设和具体实施管控的思路和手段。

据悉,国内外设计机构即日起可自由报名参加本次咨询(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在通过预审后,合作区将确定6家咨询机构入围,并交由专家评审,第一名的设计机构将获得5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及设计补偿费。合作区管委会方面表示,希望征集到兼具国际视野与先进理念、兼顾创意思维与实践操作的城市设计方案,引领中心区乃至合作区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

深圳商报:

深汕特别合作区明确“两带一轴一谷、一中心四组团多节点”总体空间规划布局500万“大奖”全球征集 中心区概念城市设计

深圳特区报:深汕特别合作区中心区概念城市设计国际咨询公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