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盛宣怀是如何用短短几年时间来瓦解胡雪岩庞大的商业帝国的?

ASUKA_TSOU



往常如日中天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如今若夕阳残照、余晖褪去。胡雪岩和盛宣怀的斗法,以胡雪岩破产革职而告终。林立于全国各地的”阜康钱庄”,遐迩于浙省内外的”胡庆余堂”,均沐浴在一片愁风苦雨之中,等待着被易主换东。一眼望去,粗看似盛、胡斗法,细究却为李鸿章与左宗棠之争,深究却又是晚清时代的官办企业和私办企业之争。

先说李、左之争,李、左本是同根所系,皆出于曾国藩帐下。对比一下曾、李、左,三者皆以文官行武,也皆为大才俊杰。曾、李属封建卫道士,一生戎马倥偬,只为保卫王道。李更是半生署理洋务,只知西洋武器枝节的厉害,却不知西洋国制主干的凶悍,所以,屡习屡败,办外交、卖国格。故,李鸿章虽文才卓异,见识却不高。

打不过洋人,以为是大清学习洋人武器技艺的不精。结果是越学越败,越败越和,到处修修补补,越补越漏,惹得屋内人——清政府四处躲雨、清王庭怨声四起,终被骤雨打枯枝,奈成残花败柳。说来也似怨不得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高屋建瓴。素来“重格局、轻作为”;”重文理、轻技术”;”重义理、轻艺事”,当宏观的理念驾驭不了微观的技术,又不能自洽,重建新格局,便陷入一时惊慌失措的系统崩溃之中,也就自然以屡屡对外委屈求全、对内求全责备,来延宕时日,以求重构系统。



在这个过程中,造就了以“和戎”对外、严苛治内的李中堂,殊不为怪。同为内战高手、才高八斗的“中国最后一个圣人”曾国藩,还是比李识相点,功德圆满之时激流勇退,直接退出系统作看客,不留惧洋骂名。左宗棠久居乡野,知天命之年,方得进体制之内。虽谙熟中华文化之髓,也承习曾的圣人之道,但终究久居于江湖,其经世致用之念、和江湖澎湃之血性,都比曾、李强了不少,属悍以对外、仁以治内之官员。

收回新疆、打击俄人,深入越南、打击法寇,此二事。李竞以疆地贫瘠,无大用处,不若节约资源专守海防,放弃疆地之应对,就是这个官僚系统在重构时的正常苟且之举。可海防他也没守住呀!还有属国越南,被法国人侵犯,法人要求越南脱离大清,越南不服,要求大清出兵干涉。李大概久办外交,被洋人欺怕了,又怕国人骂他,竟荒唐出令,置出战之清军,处于“战则违旨,退亦违旨”之境地。难道站着让法寇屠杀么?

左宗棠义愤填膺,休假未半,请旨赴越剿法,这次慈禧起用”老黄忠”左宗棠,入值军机处。左令冯子材、王德榜两军夹攻法军,打得法国内阁狼狈倒台,法军被清军揍成啥样,就不用多说吧。殊见军心民情可用、武器也不输与洋人。由此可见,李鸿章的洋务观之单薄狭隘、一叶障目。



左、李因上述事件,同根相煎、楚淮相怨,这是当时的盛、胡斗法的背景。交待清楚了,方可将盛、胡斗法这个标本,解剖地有见地、有意义。盛宣怀跟得是李鸿章,胡雪岩辅得是左宗棠,李、左是处处不合、事事相左。于是,李便想扳倒左,倒左又没什么好理由去下手,便暗中指使自己的“洋务助手”盛宣怀,去搞倒左宗棠的”融资助手”胡雪岩。左没了胡的银钱支撑,便万事不可顺遂,自然也就倒台了。于是,”两国士”的理念之战,便以”两商圣”的商战的形式暗战起来了。

盛宣怀字杏荪,常州人,秀才出身,三考举人不中,仰仗其父官场的关系和倾心的施教,学得经世致用之才和步入李鸿章帐下做事。此时,正逢晚清饱受列强围殴,西方正处于资本主义的上升期,全球各处瓜分完毕,遂将罪恶的目光移向东方。晚清闭关自大,不知世界巨变,便常常被组团或单独的列强所欺凌。列强先是隔三差五地找茬寻衅、攻战城盟、得款掠地。反正这个流程,年年在中华大地上重复一遍。当然,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也同时流进了大清国。

盛宣怀就是在这个环境里,以其过人商智和格局,开办轮船招商局、湖北煤铁开采总局、经营大冶,广济煤铁矿务、创办天津电报总局、接手汉阳铁厂、督办卢汉铁路、创设中国通商银行、开设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吴淞商船学院(今大连海事学院、上海海事学院)、成立中国红十字会等许多中国第一的企商学矿。号称”中国实业之父”,也是兵家、外交家李鸿章的筹划融资、洋务总管。累官二品邮传部大臣。


胡光墉字雪岩,安徵绩溪人,祖上是唐皇李氏后裔,迁入本地胡里村,遂改姓胡,属于“外来胡”的一支。白丁出身。家贫无助,少年辛劳,做过杭州杂粮行、金华火腿商行的伙计,后至杭州信和钱庄当学徒。先助湖州知府王有龄代理湖州公库,利用公银扶植蚕农养蚕,收购成丝,运往杭州、上海变现,再将变现之公银解交浙江省”藩库”,不需付任何利息,利润也归胡雪岩,也就是用公银玩”空手道”。

王有龄升任浙江巡抚后,鼎助胡雪岩办起阜康钱庄;与湘军挂上了钩,将募兵的军费存于胡的钱庄,又拉来了达官贵显,也将钱存入阜康钱庄。之后被王有龄委以协办粮械、综理漕运等重任,几乎掌控了浙省愈五成以上的军政资财。左宗棠就任浙江巡抚时,胡雪岩深得左宗棠的信任。胡雪岩白手起家,以钱庄金融为龙头,设典当、倒生丝、开药铺(胡庆余堂)、贩军火、办船厂,财源广进。他敢于孤注一掷、善于官商结合、精于商战谋略、巧于笼络人心、明于做人之道。授江西候补道,秩二品,赐黄马褂。

我们不以具体的盛、胡斗法过程去分析,盛宣怀为何在短短的时间,让胡雪岩灰飞烟灭,站在这个高度,你是看不清,同样在有实力的左宗棠背书下,胡雪岩为何还是输得那么惨。然后,至多推导出一些李鸿章比左宗棠的权力大点,胡雪岩怎么怎么输在与洋人买空的失误之中,让盛宣怀捡了便宜之类的无意义的结论。我们试着站在晚清那个风雨飘摇的傍晚,以上帝之眼撷取”盛、胡斗法”的一段微观场景,来俯视着这个封建集权制的晚清政府,是如何慢慢消失在一片烟雨迷蒙之中的。



从筹措兵械、军费上,盛、胡之举看似相差不多,那是由于清王朝的威权统冶,在西方技术思想冲击之下晕头转向,处于系统重构前的崩溃之中。就政制角度而言,地方督抚的权力首次顶开了日渐孱弱的皇权,2千多年来对地方政权的压制。皇权的软弱,导致了税收归集方向的改变,督抚们一边听命于朝庭去剿匪,一边可以自开财路壮大自己,可见此时的皇权统冶已显行将就木的老态龙钟。所以,从筹资方面来看盛胡,确实看不出盛胡之间的不同。

对比盛宣怀和胡雪岩的事业轨迹,盛宣怀明显是官办商人,他创设的商企学矿,几乎都是奉旨官办或官督商办,实际上,他才是真正的偏官方的“红顶商人”。相比之下,胡雪岩的“红顶商人”更为偏商一点,更水一点。通俗的讲,盛是商办官差,身份是官,是实授的尚书级二品官员,代表着朝庭意志,背后不仅是李鸿章,隐隐约约还有皇权的影子在闪烁;胡雪岩虽也是家财万贯、手段非凡,但从其钻营官方关系,方得以空手套白狼去运作商道,进而成就大业的动作来看,本质上,他只是一个很厉害的”傍官商人”。其官秩虽为二品,却是近似虚授的候补道。所以,官差和商人这个差距,不是开玩笑的。没事不要紧,一有事,双方运作能力,将瞬间拉开非常大的差距。


同样,以盛宣怀的称誉为“中国实业之父”,而胡雪岩是被称誉为“商圣”来比较,二千多年以来,“实业之父”只有一位,那就是盛宣怀,他开创了许多中国第一,是真正的”洋务开拓实践者”,是晚清中国洋务运动的实际推动者,是晚清至民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引领者,也是真正从资本领域终结封建王朝命运的人。不幸的是,盛宣怀以失误革职的方式,去引爆了这座破窗漏瓦的二千年大厦,以被晚清资政院痛斥为“误国首恶”的罪名,去诱导了四川骚乱,连锁引发了武昌起义,启动了辛亥革命的炸药,将清王朝直接送进了垃圾堆。这件事就是四川”保路运动”。

盛宣怀再怎么洋务,他也是晚清的高官,也是个保卫王道的卫道士。他企图利用袁世凯的新军,来扑灭民众骚乱和革命的烈火,那知被袁所利用,反而更快地终结了清王朝的命运。对于满清政权来说,李鸿章屡屡行卖国之实,尚无“误国首恶”之称,而以一时之失的盛宣怀,却被直接套上“误国首恶”之帽。可见,满清政府确实也不傻。那么,能够误国的人,当然是柱国大臣才可以担当,作为巨贾身份的胡雪岩是无论如何也误不了国的。

从各方面来看,李、盛的组合是”官官组合”,左、胡的组合是”官商组合”。”官商组合”之所以得到皇权的默许,是因为那个时候,皇权体制经西方技术思想的冲击之下,已经虚脱了,统治能力大为降低,连税也收不上来了。只好放开权力钳制,让地方督抚用各种方式去筹措军费剿匪安境,所以也就有了北方打的热火朝天,而南方却风平浪静的”东南互保”怪事的出现。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背无奥援、”官商组合”的胡雪岩,与瞬息能调动很多政冶、经济、社会资源的”官官组合”的盛宣怀对擂,灰飞烟灭是很自然的事情。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剑雄品评文史经济


盛怀宣和胡雪岩的较量不仅仅只是两人之间的较量,还有背后靠山的较量。胡雪岩所靠的是左宗棠,而盛宣怀所依靠的是李鸿章,“胡盛之争”只不过是“左李之争”的延续,而左宗棠与李鸿章所争之事,不过还是陆权和海权之争,最终结果很明显朝廷更为倚重李鸿章,李鸿章也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而跟随李鸿章的盛怀宣自然也成为了胜者。

胡雪岩和盛宣怀两人之间的博弈也是相当精彩,事情要从蚕丝说起。

1882年,胡雪岩在上海开办蚕丝厂,耗银2000万两,生丝价格日跌,企图垄断丝茧贸易,却引起外商联合抵制。而此时盛宣怀呢,大量收购,再向胡雪岩的客户大量出售,造成胡雪岩将资金全部用来购彩蚕丝。

开始,胡氏高价尽收国内新丝数百万担,占据上风。华洋双方都已到忍耐极限,眼见胜负当判,谁知"天象"忽然大变。欧洲意大利生丝突告丰收再就是中法战争爆发,市面剧变,金融危机突然爆发。

而此时盛宣怀还收买各地商人和央行买办,让他们不买胡雪岩的生丝,致使胡雪岩生丝库存日多,资金紧张。紧接着,盛宣怀实行他下一步的计划,就是开始打胡雪岩的现金流的主意。

胡雪岩采购蚕丝,向汇丰银行一共借了1000万两银子,现在蚕丝囤积在手中,资金链断裂,盛宣怀就和外国银行事先串通好了,向胡雪岩催款。由于事出突然,胡雪岩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先将阜康银行调出80万两银子,来补这个窟窿。

而这80万两就是压到胡雪岩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之前胡雪岩帮助左宗棠筹款80万两用来打仗,但是朝廷一直没有还给胡雪岩。这次朝廷本来已经下拨了,但是盛宣怀打着李鸿章的旗号,让政府延缓下拨,这一下就造成胡雪岩原本计划的款项不能按时到达,自己所属的阜康银行出现资金断裂。

如此同时盛宣怀在上海坐镇,把的声势搞得很大。一方面趁阜康银行空虚之际,托人到银行提款挤兌;一方面宣称谣言,称胡雪岩囤积生丝大赔血本,所以动用阜康银行的存款,现在银行资金断裂,随时都有破产的危险。在盛宣怀的鼓动下,阜康银行很快出现了挤兑浪潮。

面对这种情况,胡雪岩想到了左宗棠,所以他急忙发电报给左宗棠。但胡雪岩所做的这一切,都在盛宣怀的意料之中。盛宣怀暗中扣下了胡雪岩的电报,致使左宗棠没有收到,等到第二天胡雪岩到上海催收政府的饷银时,相关官员早已逃之夭夭。到了这个时候,胡雪岩也是无力回天。

1883年夏,胡雪岩被迫贱卖蚕丝,亏耗1000万两,家资去半,周转不灵,风声四播。各地官僚竞提存款,群起敲诈勒索。十一月,顺天府尹上奏《阜康商号关闭现将号伙讯究各折片》,告知朝廷京城阜康银号倒闭的消息。清廷下旨让时为闽浙总督的何璟、浙江巡抚刘秉璋密查胡雪岩资产,以备抵债。

1883年十一月,清廷再下谕旨,将胡雪岩革职,并让左宗棠追剿胡雪岩欠款。安排左宗棠可谓是朝廷用心良苦。1884年2月清廷再次下旨催促左宗棠加紧清理。左宗棠不得已查封杭州胡雪岩的当铺、商号等,并向清廷奏报。

1885年9月5日,左宗棠即在福州病逝。同年十一月,胡雪岩在贫恨交加中郁郁而终。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盛宣怀请袁世凯出山,同时他遭到了各方的谴责,许多人责怪他的收路政策导致了动乱,盛宣怀被革职移居大连,永不再用。盛逃亡日本神户。1916年4月27日,盛宣怀在上海病逝,他遗嘱将其家产的一半,捐赠为慈善基金。

盛宣怀和胡雪岩都是中国晚晴著名的政治商人,他们的选择很多时候迫不得已,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毕竟此二人都是为中华民族复出过心血之人。


帝国烽火


盛宣怀是个不得了的人物,不同于胡雪岩这个虚衔“红顶”商人,盛宣怀可是正牌子的邮传部尚书,以“部长”之尊总揽清末轮船、银行、铁政、炼冶、煤矿、纺织等各项官督企业,被同僚称为“一只手捞十八颗夜明珠”( 《经元善致郑观应函》)。

或许正是因为日后的显赫,又与胡雪岩分属淮军、楚军两大系统,盛宣怀在胡雪岩有关的故事里,往往扮演着“阴谋家”的角色,甚至还有不少文章煞有介事地分析盛宣怀整垮胡雪岩的“信息战”、“商战”谋略,其实都是扯淡!

在2010年程万军所著《逆淘汰:中国历史上的毁人游戏》一书中,基于小说《胡雪岩全传》,概括了盛宣怀“坑”死胡雪岩的全过程:

“光绪八年(公元1882),盛宣怀采用“窃听、掺沙子、挖墙脚”这三招,对对手胡雪岩发起暗战总攻。

窃听:盛宣怀通过电报掌握了胡雪岩的商业秘密情报。知道胡雪岩要高价尽收国内新丝、企图垄断丝业的动向。

掺沙子:盛宣怀一边收购生丝向胡雪岩的客户出售,一边联络各地商人和洋行买办偏偏不买胡雪岩的生丝。致使胡雪岩的生丝库存日多,资金日紧,苦不堪言。

挖墙脚:挖断资金链,拖死胡雪岩。胡雪岩80万两借款正好到了还款期限,外国银行向胡雪岩要钱。本来这笔钱是胡雪岩为左宗棠代筹的军饷,应由各省协饷来补偿给胡雪岩。但盛宣怀找到上海道台邵友濂,打着李鸿章的大旗,指使上海缓发这笔协饷,然后又让人四处放风,说胡雪岩银行倒闭在即,造成挤兑风波。”

实际上,上面三条全是假的。

1880年10月,李鸿章奉旨,在天津开设电报学堂及电报总局,任命盛宣怀为总办、郑观应襄理电报总局局务,并在紫竹林、大沽、济宁、清江、镇江、苏州、上海七处各设分局。天津到上海的电线铺设工程于1881年4月开工,11月完成。

也就是说,盛宣怀主管的民用电报线,只有天津到上海一条,信息节点也不过上述7个地方,更重要的是,启用要到1881年11月之后。

胡雪岩金融帝国的三大重镇,上海、宁波、杭州,于何时接入电报网呢?

杭州电报局于1883年4月成立,宁波则在2个月后成立。要知道,有线电报不是手机,发报要有专业人员,收报也要有专业人员,没有电报局你肯定发不了电报。那么问题来了,

1882年,盛宣怀又“窃听”谁去呢?

第二条,掺沙子。1883年的盛宣怀究竟能不能呼风唤雨,控制洋行呢?

事实上,在这个时代,盛宣怀就是个小把戏。1875年7月,盛宣怀在湖北广济开办了一家官督商办企业,名为“广济官煤厂”,这是他给李鸿章办洋务的一个里程碑。

1879年7月,“开采湖北煤铁总局”被废,代之以官督商办的“荆门矿务总局”,不想还是没有商人陪着玩,盛宣怀祭出了高招——从小煤矿买煤,仗着自家免税优势,“贴牌”卖出,这对当地“煤老板”和“煤市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到了1881年,湖北当地官员的愤怒达到了顶点,湖广总督李瀚章致信亲弟弟李鸿章,痛斥盛宣怀办矿“上损国税,下碍民生”,李鸿章是里子面子都丢到了极点,勒令停办企业之余,还在信中痛骂盛宣怀:

“前办武穴煤矿,迄无成效,反亏官本,本系自不谨慎……何其好为大言也!” 《盛档》载(《李鸿章批》)

李鸿章停了煤铁项目,原本投入的30万串(卅万千)铜钱没法报销,只能让盛宣怀把剩下的14.2万串(十四万二千千)铜钱存在胡雪岩、刘翌宸的钱庄里吃利息,10年期的存款,刚好能够把30万串债务还清。

不想,胡、刘二人破产,本钱反倒赔了10万多串,户部还逼着必须缴纳铜钱,不收银子,钱银兑换又赔上加赔,盛宣怀全家险些也喝西北风了。

盛宣怀也不服气,写信给当时的户部尚书阎敬铭诉苦:

“侄自李傅相奏调十四年,差缺赔累,祖遗田房变卖将罄,众皆知之。今再被此重累,恐欲求吃饭而不能。父年古稀,无田可归。从此,出为负官债之员,人为不肖毁家之子。”(《盛档》载《禀阎敬铭》)

感情饭都吃不上了,坑人坑出了新境界吧???他要是弄死胡雪岩的高手,能自己跟着一起到这份儿上吗?

至于操纵洋行云云,说到此处,根本不值得一驳。

一个资本金从未超过20万两(30万串制钱折合)企业的经理人,有什么能力去撼动资本额达到3000万两的金融帝国?说得直白点,胡雪岩一次生丝交易赔掉的钱,都超过盛宣怀全部身家的好几倍,洋行何必听他的招呼?

至于第三条,更是不靠谱。

第一次西征借款,由各海关出印票、各省督抚盖大印交洋商处抵押,再对各海关确定承担额度定期还贷,事后再由各省藩司(地方财政)转账给各个对口海关补漏,还款过程不仅没上海道什么事儿,连胡雪岩也就是个经手人罢了。

此次借款之后,胡雪岩还为左宗棠经办了5次洋债,程序上差别不大,不过,第二次到第五次“西征借款”,还款的财务项目均改为“应协甘饷”,也只是清廷户部账面上的调整,实质操作与第一次并无不同。

所以说,不要再胡扯了,拿小说当历史真要不得。


刘三解


红顶商人胡雪岩做生意很牛,因为有左宗棠的帮助,成为了清朝首富,可是一个商人参与到政治斗争中,你搞不好政治,政治就搞死你!在国家机器面前,再有钱的商人也会被碾压成粉,胡雪岩的商业帝国瞬间崩溃,那是由李鸿章指使,盛宣怀具体实施,清政府出面联合绞杀抢夺胡雪岩的财富,能出动这么多牛人,胡雪岩败的真不算冤枉!


太平天国被灭后,当时是左宗棠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最有实力,而他们两人也是互有矛盾,是政治上的对手,当然慈禧太后也是刻意制造他们两人的矛盾,这样一来让他们两人互相牵制,既可维系帝国的安宁,又可制衡汉人的势力,真是一石二鸟啊,狡猾的很啊!清国上下都知道,倒左必先倒胡,一旦把胡雪岩这个左宗棠的钱袋子给好点了的,看左宗棠拿什么银子去打仗,没有钱,你什么事都干不成,当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就是胡雪岩帮着出钱,军费充足才有能力收复新疆的!因此干掉左宗棠必须把左宗棠的最大依靠胡雪岩干掉,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中法之战爆发,李鸿章的机会来了!这一年因为胡雪岩“斗丝”让李鸿章抓住了扳倒胡雪岩的机会。胡雪岩为了对抗9洋商对蚕丝的垄断,不让丝农受剥削,于是胡雪岩用票号积累的资本大量收购蚕丝,几乎所有的蚕丝都被他收购,然后囤积居奇,手里有货就可以垄断价格,有资本和外商对抗!可是意外发生了,外商联合抵制胡雪岩,意大利的生丝丰收,市场动荡,蚕丝价格大跌,胡雪岩一时之间,资金周转困难,亏损达到了100多万两,所谓趁你病取你命,李鸿章迅速抓住机会,让自己的得力干将盛宣怀出马搞死胡雪岩!



盛宣怀对胡雪岩发动一系列攻击,胡雪岩需要资金救市,就必须向朝廷借钱或者向洋行借钱。盛宣怀告诫上海的官员,胡雪岩来借钱,你就拖着,有多久就拖多久,不是不借,而是以后再借,胡雪岩得不到朝廷的支持。接着盛宣怀找到汇丰银行等众多外商银行,说胡雪岩要破产啦,没钱了,你们赶紧要他还债吧,不然你们之前借给他的钱就泡汤啦!然后盛宣怀又对那些富商,胡雪岩钱庄的储户说胡雪岩破产了,赶紧拿回自己存在他那里的钱吧,去晚了,一根毛也没有了!盛宣怀这一张嘴宣传,导致所有人纷纷去胡雪岩开的钱庄和当铺兑钱,挤兑那是会搞死人的,就像如今的银行一旦发生集体挤兑,也顶不住啊,何况清朝时期!大范围的挤兑,终于胡雪岩的铺面纷纷倒闭,他的商业帝国走向末路了!



接着李鸿章再落井下石,指派手下人马出手,官员纷纷举报胡雪岩违法乱纪,贪污朝廷的银子,慈禧知道后大怒,下令查抄胡雪岩的资产,革了胡雪岩的官职,而且让左宗棠去追缴胡雪岩贪污朝廷的银子。接着朝廷下令,胡雪岩囤积的价值上千万两蚕丝收归国库,当铺酒楼其他铺子什么的实业也被查封,当然最后落到李鸿章手里,也转移到盛宣怀口袋里,盛宣怀成了首富。在短短几个月间,在李鸿章,慈禧太后,盛宣怀联合瓜分首富胡雪岩财产中落下帷幕,来的快,去的也快啊!



胡雪岩迅速崩溃,左宗棠想救也无能为力啊!因为李鸿章占了上风,在中法战争中,清朝不败而败,虽说最后败了,可没有签订不平等条约,战争中挣得了面子,这是清朝第一场对外战争中取得胜利,外交上失败了,无所谓,至少有面子嘛,因此李鸿章得到了威望,趁着这个势头迅速打压胡雪岩。而慈禧那种互相制衡也不顶用啦,慈禧清楚现在李鸿章势大,只能让步了,以后还得依靠李鸿章呢,因此就不庇护左宗棠了,但是不会杀左宗棠,那么胡雪岩就成了打击的对象,说白了就是替罪羔羊,还是很肥的羔羊,查抄胡雪岩的商业,大家都捞了一笔,何乐不为呢!左宗棠也无奈,他为了明哲保身,只好放弃了去救胡雪岩啦,再说他也无能为力啊!两年过后,政治斗争中落败的左宗棠死在了福州,同年四月后,胡雪岩也快到生命尽头,临终前对子孙们说“银子太可怕啦!”,然后就死了,看来胡雪岩因钱而兴旺,也因钱而死!



胡雪岩一代首富烟消云散,钱虽说不会说话,可也会搞死人,如何运用钱才是技术,胡雪岩赚钱很牛,可是他没有处理好政治和商业关系,面对强有力的国家机器,再牛的商人也无法阻挡政治的反扑啊,官商勾结,先死的肯定是商人,真是让后人警戒啊,可商人又喜欢参与到权力当中,真是讽刺啊!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盛宣怀与胡雪岩之间的竞争,是商业竞争,更是两个利益集团在政治上的较量。

胡雪岩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更有后人评说“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便可知胡雪岩的分量有多重了。曾国藩是晚清政界的风云人物,为晚清续命几十年,清朝时期汉族官员的崛起始于曾国藩,慈禧的“护花使者”李鸿章也是踩着曾国藩的肩膀崛起的,当然这是曾国藩主动培养李鸿章。胡雪岩是什么人物,竟能与曾国藩相提并论?胡雪岩是晚清商界的执牛耳者!从放牛娃做到红顶商人,能有几人?马云、比尔盖茨的起点都比胡雪岩高得多呢!

但是,胡雪岩最后却栽在了盛宣怀的手里,这不得不让人感到唏嘘,曾经富可敌国的商界魁首最后竟落得个潦困至死的结局。



盛宣怀能够斗垮胡雪岩运用的绝不只是商业竞争手段,这场足以对晚清商界造成“海啸”的商业竞争背后隐藏着什么?

我们知道胡雪岩的发家离不开左宗棠,因为搭上了左宗棠的关系,然后凭着自己发展的人脉,胡雪岩才发展成了晚清赫赫有名的“红顶商人”。1862年,胡雪岩当上了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的理财顾问,开始在政界获得靠山,随后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清朝首富”。1873年左宗棠欲率军进新疆,遭到李鸿章的反对,所以左宗棠从清政府那里拿不到钱,左宗棠写信给胡雪岩让他帮忙想办法,胡雪岩二话不说亲自去向洋人借了1800多万两,拿到军费的左宗棠最后顺利收复新疆。洋人为什么不买清政府的账,却买胡雪岩的账?

1881年清政府为表彰胡雪岩在左宗棠收复新疆这事上所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作用,送了个“布政使”的虚衔给他,胡雪岩成功晋升“红顶商人”。这时的盛宣怀也已经搭上了李鸿章。



1882年成为“红顶商人”的胡雪岩在上海大展拳脚,花了2000多万量白银开了家蚕丝厂,想要垄断蚕丝行业,结果导致洋商的抵抗,由此引发了中国近代史一场影响深远的商业战争。胡雪岩试图通过大量收购生丝逼迫洋商低头,但是在这过程中盛宣怀却将自己收购来的生丝出售给洋商,与洋商联盟对付胡雪岩。此时,中法战争的爆发更打得胡雪岩措手不及,最终只能低价贱卖囤积的蚕丝,胡雪岩血亏1000多万两白银。

这时候的盛宣怀自然继续“痛打落水狗”,他首先散步胡雪岩因蚕丝生意血亏1000多万两白银的消息,引发市场恐慌。同时,盛宣怀又让上海道台邵友濂故意拖着胡雪岩的饷银不发,这一拖便是20天,直接导致了胡雪岩的资金链的断裂,胡雪岩只好从自己的阜康钱庄调用80万两以作周转。盛宣怀抓住机会继续散布消息说胡雪岩生意失败以致债务累累,引发了胡雪岩所开钱庄的挤兑风潮。1884年,在挤兑风潮的狂轰滥炸下,胡雪岩的钱庄终于倒闭关门,胡雪岩也宣告破产,清政府着左宗棠负责胡雪岩的抄家事宜。



盛宣怀对付胡雪岩即使他们之间的商业竞争,更是李鸿章对付左宗棠的政治竞争。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是从曾国藩幕下走出来的,又同属中兴名臣,论影响力可谓是不相上下,当然李鸿章更得慈禧的喜欢,毕竟是能将军费挪用、将甲午战争放着不理只为讨老佛爷开心的人,慈禧怎能不喜欢?但是这两人却有很深的龌龊,中法战争后左宗棠便将李鸿章骂了个狗血淋头。政治和军事离不开钱,胡雪岩是左宗棠的钱袋子,所以为了打倒左宗棠,李鸿章必须首先烧了他的钱袋子。盛宣怀是自己的钱袋子,李鸿章当然乐意让他取代胡雪岩,盛宣怀让邵友濂拖欠胡雪岩的工钱,没有李鸿章的授意的话,盛宣怀敢吗?邵友濂敢吗?

此外,胡雪岩当时的市场地位太高了,高得让清政府恐惧。你说你胡雪岩做个蚕丝生意也能引发金融风暴,让我们怎么放心?胡雪岩的存在甚至关乎清朝的经济命脉,我们可以想想,慈禧是更放心左宗棠还是更放心李鸿章?



盛宣怀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斗垮胡雪岩,他所运用的正当商业手段所起的只是辅助作用,真正让他成功的是他背后隐藏着的政治力量。

当时左宗棠身体不好,在朝中又没有李鸿章受宠,所以没有能够及时地为胡雪岩提供保护。

1885年9月,左宗棠病逝于福州任上。

同年,在左宗棠去世没多久后,自感已经没有任何希望的胡雪岩也在忧郁中凄然离世。


宁糊涂


盛宣怀控制着邮传部,可以截获任何电报。盛为李鸿章的心腹。搞垮了胡雪岩,气死了左宗棠,正直的人谁还与李鸿章沆瀣一气?都巴不到李鸿章早点倒台,你能怪张之洞翁同和他们不合作吗?你能怪左宗棠一手创建的南洋舰队怎么不帮李鸿章的北洋舰队?是李鸿章为一已之私先打击这些晚清的台柱子的。


子非鱼之道可道


首先,背后的势力派系不同:胡雪岩背后是左宗棠,盛宣怀背后是李鸿章。左宗棠倚重的是胡雪岩的“财”,李鸿章看中的是盛宣怀的“才”。胡雪岩为左宗棠平定疆乱、四处征战筹饷、筹军火,后期又帮他打理洋务,虽从中获利颇丰,但每次都能在左宗棠最吃紧的时候救之于危难,靠得就是他雄厚的财力;而盛宣怀深入洋务运动,凭借胆大心细的秉性、过人的政治才华、丰富的实操经验与洋人兜转斗智,为李鸿章后期再洋务运动中一家独大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众所周知,李鸿章比左宗棠在洋务运动中走得更久更深,影响和势力也更大,这也许是决定“胡盛之争”中盛宣怀获得完胜的深层次原因。

其次,发家的起点不同:胡雪岩是“由商入官”,盛宣怀是“由官入商”。胡雪岩是靠着慧眼识英雄从一个票号伙计一步步成为富可倾城的阜康银号老板,继而在左宗棠那里谋得官职;而盛宣怀是官宦世家出身,虽没取得功名,但自小随父亲走南闯北,见识颇丰,留在李鸿章身边也有了用武之地,是先得官,再靠权力衍生商业机会,更是名副其实的“红顶商人”。

最后,对后世的影响不同:胡雪岩最大的影响不是阜康票号,而是帮助左宗棠收复新疆,维护了祖国统一,从这个角度看,胡雪岩间接成为了“民族英雄”。他虽涉及洋务,但入世不深,不能摆脱商人唯利是图的利益驱动型,对推动资本主义在中国萌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盛宣怀又不同,他查账导致了全国性的金融风暴,为革命制造了经济动因。他强推“铁路国有化政策”,直接导致了四川的保路运动,引发了辛亥革命。他为了终结革命又把袁世凯推上了台,结果袁世凯倒打一耙,直接把清政府送进了历史的尘埃,从这个角度看,他是朝廷的忠臣,但也是推翻清政府的“功臣”。过去把他简单地说成是“官僚买办”,这样有失公允,他是旧中国第一代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奠基人,也是旧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领袖人物。从对推动社会发展的车轮来讲,显然盛宣怀出的力更大,他创造了近代中国的“十个第一”,实在是走在近代中国尖端。


姐夫的新消费思考


清朝信息战第一人,胡雪岩竟然死于他的一份电报

【评论是善意,转发是鼓励,收藏是赞赏,关注是动力!谢谢!】

胡雪岩,晚晴著名的红顶商人,官居二品,曾经为左宗棠收复新疆筹集大额饷银,近些年因为小说和电视剧的缘故变得十分走红,俨然成为“红顶商人”的代名词。

胡雪岩画像

其实,在胡雪岩的同时代人中,另有一位红顶商人,在恰当时机,用一封电报摧毁了胡雪岩的商业帝国,胡雪岩最终抑郁而死,可说是被一封电报杀死了。他就是官居一品、任邮传部大臣的盛宣怀。

盛宣怀,字杏荪,号补楼愚斋、次沂、止叟等,出生于江苏常州府武进县龙溪,秀才出身,清同治九年(1870年)入李鸿章幕,协助李鸿章办洋务。

盛宣怀 创办北洋大学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准备建设电报线。盛宣怀请示李鸿章后,先在大沽北塘海口炮台与天津之间架一条短途电报线,小试牛刀。

天津的电报线架成后,李鸿章请醇亲王等朝廷显要亲临试验,评议很好。在李鸿章的举荐下,1881年盛宣怀被清廷正式委派为电报局总办,主持电报局,又创办电报学堂,培养技术人才。随着电报网络的建立,盛宣怀掌控了全国的信息命脉。

早起电报机

因为李鸿章和左宗棠之争,盛宣怀筹谋已久针对胡雪岩的致命一击开始了。此时正值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左宗棠领战,胡雪岩为左积极奔走、筹集饷银之际。

此时,电报成为

左宗棠骑马像

商业通讯的重要手段,盛宣怀掌控了全国的电报系统,对胡雪岩在各地的买卖情况一览无余。1882年胡雪岩以私人名义帮助清政府向汇丰银行借了400万两,清廷承诺以各省的协饷作担保。清廷是真正的使用者,但经手人却是胡雪岩,洋行只认定胡雪岩为债务人。盛宣怀发一封电报给上海道台邵友濂,直言李鸿章有意缓发这笔协饷,时间是20天。邵友濂属于李派,自然就照办了。

这短短的20天内发生的事情对胡雪岩的打击可谓致命。

盛宣怀早已向洋行放风,说胡雪岩的资金即将告罄,洋行纷纷向胡雪岩催款。左宗棠此时远在北京军机处,不及调停。事出突然,胡雪岩只好从自己的阜康银行调来80万两银子,先补上了这个漏洞。胡雪岩也认为清廷的协饷总归会发放,不过是晚发几天而已。

盛宣怀通过电报,对胡雪岩一切调款活动都了如指掌,当估计胡雪岩的银子已经陆续调出了阜康银行,正是空虚之际,就放出风声,阜康银行提款挤兑风潮立马大爆发,直接导致阜康银行倒闭。胡雪岩受了此次致命打击,不久即忧愤而死了。

银行挤兑画面

盛宣怀利用电报信息对胡雪岩展开的商业和政治行动堪称“晚清信息第一战”,盛宣怀可谓是用电报杀了胡雪岩。


二师兄说


清光绪八年(1882年),胡雪岩在上海开办蚕丝厂,耗银2000万两,生丝价格日跌,企图垄断丝茧贸易,却引起外商联合抵制。百年企业史上,第一场中外大商战开始了。开始,胡氏高价尽收国内新丝数百万担,占据上风。华洋双方都已到忍耐极限,眼见胜负当判,谁知“天象”忽然大变。欧洲意大利生丝突告丰收再就是中法战争爆发,市面剧变,金融危机突然爆发。事已如此,胡雪岩已无回天之力。可见朝廷才是幕后黑手,中法战争爆发,朝廷急需要输血。


以马内黎


胡的做法漏洞百出,押生丝,想垄断,以为可以,结果……多算胜,少算输!

盛一击而中,非几年啊?!

胡支持拿回新疆,功未大焉!

盛打击胡,虽胜令人不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