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6 高校访谈·百廿浙大 携荣光砥砺奋进

高校访谈·百廿浙大 携荣光砥砺奋进

  • 《高校招生》:在考生和家长的眼中,浙江大学显然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好”大学。在罗校长您的眼中,浙大的“好”究竟体现在哪里呢?

罗建红:清华大学其中一任校长梅贻琦曾说过:“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那些录取分数相对较高的院校,自然是因为其本身就具有优势,才会持续受到考生和家长的追捧和关注。但大家不应当仅以录取分数高低作为甄别大学实力好坏的指标。要衡量一所大学好不好、一所大学的实力究竟怎么样,需要从学校品牌、师资力量、基础建设、科研实力以及毕业生社会认可度等方方面面进行深入地考查。

如果要具体谈谈浙江大学“好”在哪里,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看。

一所“好”大学首先应该有较强的综合实力。作为目前国内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高水准大学,浙大的学科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十二个门类。浙大不仅学科设置“全”,更能做到学科发展“精”。依据ESI2017年3月公布的数据,浙江大学有18个学科进入了世界学术机构前1%,居全国高校第二;6个学科进入前1‰,居全国高校第一;7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00位,居全国高校第二;4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0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好”大学,自然有名师大家云集于此,浙大也不例外。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8人、国家“千人计划”学者76人、文科资深教授8人、“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首席科学家41人、“长江计划”特聘(讲座)教授120人以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6人。正是以齐全的学科门类、顶尖的师资实力作为奠基,一批具有开放性、国际化水准的高端学术平台得以在学校先后建立。目前学校已建成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个。我们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8%以上,其中有超过60%的本科毕业生赴海内外名校继续深造。

大学自然也要有大楼,一流的基础设施是为了给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提供更多的实习场所。浙大共有7个校区,校本部坐落于紫金港校区,还拥有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舟山以及海宁校区,学校图书馆总藏书量已达683万册,同时还建有7家高水平附属医院。

当下,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一流大学的学生理应具备国际化的气质,建立国际校区的初衷正基于此。不同于传统国际化办学的“一对一”模式,学校的海宁校区采用的是一种“一对多”的全新合作办学模式,即在一个校区内同时与多个国际一流的合作伙伴建立起若干个联合学院。这是我们的探索,也希望成为一种突破。为确保学生能在这个国际校区接受到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国际化教育,我们在教育全程引入合作伙伴的师资队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资源、质量标准和保障体系。所有学院均采用全英文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强调通识与专业相结合,注重师生互动与动手能力的培养。采用完全住宿书院制加强养成教育和通识教育,在外籍教师和国际学生所占比例不低于30%的多元环境中,每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中英文表达能力都将有所提高。同时,学生在读期间均享有海外交流的机会,更能同时获得两所名校的学位。目前,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已正式成立,并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就成立中美商学院已经达成合作办学意向。总之,我们希望选择浙大的同学们能在这里遇到最优秀的老师、最优秀的伙伴,找到最适合个人成长发展的平台。

  • 《高校招生》:从学校所设置的30多个常规院系来看,大部分是偏理工的。有着工程类专业世界排名第四的傲人成绩的浙江大学办学的侧重点似乎在理工科?学校的人文社科类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情况如何?

罗建红:浙江大学是典型的综合性大学,理工农医人文社科等学科全覆盖,尽管我们的工程信息学科院系多,实力突出,但我们的农科和医科实力也很强,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因此也需要有一流的人文社科学科,事实上,我们学校人文社科类学科的建设近年来取得明显的进步,竞争力显著增强。对想来学校读文科的考生在分数上的要求从未降低,与理工科并无太大的差别。学校组建了社会科学研究院和人文学部及社会科学学部,并且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实行了文科科研组织与管理机制改革,希望以支持学科交叉、激励学术创新、推动内涵发展的方式,切实推进文科发展。为向发展文科科研提供支持,在人文社科科研经费层面我们更是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连续五年稳定在2亿元以上,且每年保持一定的增长幅度,可以说,我们的科研体量是保持在全国高校前列的。

此外,浙大还采取了向世界一流名校“取经”的方式来提升学科实力。目前学校已经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等国际著名学府和研究机构建立起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合作关系,以互派学者访问和讲学、共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方式互学互利。而正是得益于上述一系列措施的推行,学校的人文社科科研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标志性成果。在教育部第七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中,学校共有29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5项。《希腊哲学史》《研究》《敦煌经部文献合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等著述已在业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正在开展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华礼藏”“龙泉司法档案文书”等项目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 《高校招生》:新一轮高考改革带来了一系列改变,当前以大学为投档单位进行投档录取的现状将逐渐转变成以专业为投档单位的模式,您觉得这种新的录取方式会对学校的招生和人才培养带来挑战吗?

罗建红:现在,在浙江省和上海市进行的新高考改革正持续受到考生和家长的关注。尤其是在投档模式方面,将从现在以大学为投档单位进行投档录取逐渐向以专业为投档单位的模式进行转变。虽然录取模式的转变势必会在当前对高校的招生和人才培养带来一定的挑战,但与此同时,对学科建设也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以前某些弱势学科想“依靠大树好乘凉”,在学科建设上有惰性,而高考改革将压缩这部分空间,促进学科建设的提升。

除了投档模式发生转变外,文理不分科、选考科目自由组合,以及在录取中学生选择的3门选考科目仅需1门与高校设定的招生专业选考科目相匹配即可,这一系列新变革将意味着生源结构会更加多元,极有可能会出现学生的基础知识并不足以为专业学习提供支撑的新情况,继而引发高校在专业教学方面的新探索,但多元的环境也有利于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交融,激发创新活力。

总的来说,新高考改革既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充满着机遇。在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将会加强特殊类型招生的分析与研究,通过多元化的招生方式选拔适合学校的优质生源,并改进完善学生入校后主修专业的确认方式,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

  • 《高校招生》:浙江大学大类招生采取的是试验班的形式,一个实验班中包含有多个专业,有的专业数量甚至多达十几、二十几个。这种设置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在培养过程中,学校又是如何对学生的专业选择进行引导的?

罗建红:作为国内高校中较早以大类进行招生的院校之一,浙江大学是从2006年开始实行按学科领域进行大类招生的。采用这种方式,是综合了学生个体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两个层面的考虑。大类招生后,学生只要选大的方向,进校后通过基础课程和大类平台课程的学习,从方方面面增进对各学科的了解,再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个性特长,确认主修专业。这样做,使得专业的选择更加灵活,能更紧密地与个人兴趣和志向结合。同时,大类招生还为同学们提供了更多交叉学习的平台、更多复合型学习的渠道,学生的机会多了,选择多了,成长为复合型人才的可能性就更大。选择变多了,可能在面对专业选择时有的学生感觉更加手足无措了。

专业的选择应当建立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但现在大多数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却是片面的、不具体的。在确定具体专业前,我建议同学们要从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是什么、选这个专业的同学需要具备什么特质、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毕业生的未来主要面向什么方向等各个层面来对意向专业进行了解。而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在读学生和在校教师显然更有发言权。

浙大作为一所学科专业涵盖广、汇聚学者大师多的高校,显然有责任和义务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提供一个高屋建瓴的平台,让大家能用更具国际化的视野和全球胸怀来思考未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组织了近120多位教授和300多名同学来编写《教授带你“逛”专业》这本书,2014年出版,两年后又再版。许多学生阅读后都表示这是一本好看、易懂、实用的专业选择“宝典”。与此同时,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众多媒体对学校的这项举措也进行了报道,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经过大类培养以后,学生面对专业分流或许还有迟疑。为了对他们进行更好地引导,2016年学校发布了新的本科生主修专业确认办法,在确定专业的过程中采取弹性分流的方式,对一些报名人数较多的专业将进行适当的容量扩充。我们希望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

  • 《高校招生》:近年来志愿填报时,医学类专业总是受到考生和家长的青睐。医学类专业的学习和就业真的如大家想象的那样美好吗?您认为在专业选择时应该如何考虑?

罗建红:我们不难看到,医学类相关专业由于被贴上“好就业”“薪资高”等标签,在近年来的志愿填报中成为了持续的“热门”。在此,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学医一方面前景美好,另一方面也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其实对任何一个专业的学习来讲都是如此。和其他职业略有不同,医务工作者的裁决有时可能关乎生死,所以医学专业的学生其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都必须过硬才能上岗,常常会有“零失败”的职业要求,其专业的学习远比大家想象中要更为辛苦。优渥的薪资待遇是以强度极大的工作量和心理压力作为代价的。在那些我们所见的光鲜背后,不仅有无数个夜晚的彻夜研习,更有数不清的面对生死的唏嘘感慨。因此,我建议大家在进行专业选择时,还是应当首先结合个人兴趣来考虑,不要盲目追“热”,只有真“爱”才能为同学们提供遭遇困境时依然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的勇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