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跌出前十,長安為何跌跌不休?

5月的汽車銷量數據出爐,對於長安品牌乘用車而言,可謂寒風瑟瑟,因為5月銷量僅為68190輛,同比下跌3.1%,比吉利少5.5萬輛之多。更關鍵的是,它跌出了銷量榜前十位,1-5月更是下滑12.6%。

而旗下車型,除了CS35還能上萬輛外,其他車型都下跌明顯,功勳車型CS75、逸動等車型也都跌落神壇。曾經一路高歌拔得自主品牌首把交椅的長安汽車,終於為其質量問題而埋單,而其經歷也更值得後來者引以為鑑。

跌出前十,長安為何跌跌不休?

昔日的長安汽車

在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下,可謂是爆款頻出,似乎誰都有機會分得一杯羹,而更早洞悉市場脈絡者,就更能因某一款車型而成就自己。

長安就是這樣一個品牌,作為最早一家洞悉SUV發展潛力的自主品牌,藉助SUV的東風一路高漲,CS15、CS35、CS55、CS75、CS95,外加逸動都取得令人不錯的成績。每年都以超過兩位數的增幅高速增長,甚至在2016年增幅達到22.6%,跨過115萬輛大關,並向著更高的目標前進。

產品一好賣,眾人齊誇眾口鑠金,在那個時候,長安品牌乘用車儼然就是“自主標杆”的代名詞一般。無論是打造外形設計的海外工廠,還是產品、技術等,一時風頭無二。

然而,市場就是這麼現實和殘酷。當銷量達到一定程度後,經過三年左右的時間,真正考驗車企質控的時間節點便會到來,是騾子是馬,產品的品質問題就開始暴露無疑。

跌出前十,長安為何跌跌不休?

01:產品質量差 成也CS75敗也CS75

在2014年的北京車展上,長安CS75乘著SUV高亢的步伐而來,酷似路虎的外觀造型設計讓人眼前一亮,外加RAV4的一些元素,對當時的消費喜好來說,是一種迎合與討好,不過結果卻是市場很埋單。

在推出1.8T和2.0L之後,再加推1.5T,價格下探,一時間將CS75風頭無二,以月銷2.5萬輛的成績傲視群雄,成為自主品牌緊湊型SUV的翹楚與標杆。

其中,配備了TGDI技術的1.5T的發動機更是被大吹大擂,當時甚至媲美奧迪、寶馬的發動機技術,美文的描述更是“當博格華納渦輪增壓和缸內直噴相遇而且開始激情舞蹈,這便是1.5T發動機迸發出的活力,它的噴射壓力是普通噴油系統的50倍,就是要充分利用每一滴燃油。”

跌出前十,長安為何跌跌不休?

然而,先天的不足是註定的。首先模仿的外觀設計,只是迎合當下的潮流,很難成為經典,在審美變得疲勞之後,不受追捧或者出局也是早晚的事。

CS75是逆向或借鑑於一汽豐田RAV4,它能最快的提升自主品牌整車質,但由於設計的不成熟,外加用料的偷工減料,自然為後續質量頻出的問題埋下禍根。於是生鏽、1.5T發動機設計缺陷等投訴也就層出不窮。

跌出前十,長安為何跌跌不休?

在車質網的近一年的投訴統計中,長安CS75高居榜首,主要問題就是發動機的問題,如機油增多、排氣故障、召回方案等不合理等,其次還有變速箱離合器、制動系統等各種問題。

而且除了長安CS75外,長安旗下的主銷車型的投訴比例都不低,比如車身生鏽問題,逸動、CS75、CS35、奔奔MINI、悅翔V3等投訴案例有很多。

跌出前十,長安為何跌跌不休?

02:價格混亂 車型定位不準確

正所謂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在產品質量問題頻出後,車型的突然失寵,顯然讓長安品牌乘用車始料未及,走過2016年的115萬輛,2017年理應按照更高的目標挺進的。

2017年,在經過幾輪下滑後,為了贏回市場,2017年5月長安品牌乘用車“斷臂求生”,對旗下車型大降價,CS75跌破8萬元價格區間,這給當初那些老車主們當頭一棒,二手車殘值一下子就蒸發了幾萬元。

可是,隨著CS75的價格下探,長安品牌乘用車開始面臨全系車型的品牌定位定價問題。長安CS55在曝光初期,由於高配置被廣泛看好,可是價格最後定在8.39萬-13.29萬元,比CS75還高。一輛搭載沒有采用缸內直噴技術的閹割版的1.5T發動機,空間又比CS75小一號的CS55,定價比CS75還高,真真是讓消費者凌亂。

跌出前十,長安為何跌跌不休?

其實仔細觀察長安旗下的車型,可謂是全產品線佈局,轎車、SUV、MPV車型不少,但是價格區間劃分並不明顯。比如SUV車型的CS75/55/35/15乃至CX70,價格都重疊在一起。真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相互打架的感覺。可是,打群架還要打得更兇,歐尚品牌獨立,又將推出更多SUV車型,真是好混亂。

不過這樣折騰下,2017年長安品牌乘用車還是取得106.3萬輛的成績,但是所有的籌碼都在2017年用完,2018年面對廣汽傳祺、上汽榮威的崛起,外加韓系車的迴歸,長安品牌乘用車將面對更嚴峻的現實。

跌出前十,長安為何跌跌不休?

如今自主品牌如廣汽傳祺、上汽榮威、比亞迪等自主品牌,在外觀設計上都有了質的提升,也有了自己的外形設計DNA和辨識度,但是長安品牌乘用車,卻依然還在走“抄襲”的老路子。

且不說CS75有路虎和RAV4的影子,號稱最美國產車睿騁CC形似雷克薩斯,就連比傳祺GS8還大一號的CS95,就有抄襲痕跡,前臉像路虎、車身輪廓還是車窗的設計和福特探險者十分相像,就連內飾也類似皇冠。儘管痕跡沒有那麼明顯,但這樣綜合一來,長安CS95無論是辨識度還是特色,都幾乎很“路人臉”。

跌出前十,長安為何跌跌不休?

跌出前十,長安為何跌跌不休?

最後,還要提到的一點就是,做工也是不夠精緻。誕生在北京生產線的CS95,生產線老舊,自動化程度非常低,完全比不上國內的一流生產線,譬如傳祺工廠和哈弗徐水工廠,還有吉利的春曉工廠等。

其實從長安所宣傳的研發實力來看,長安汽車已經形成了全球研發格局,在重慶、北京、河北、合肥、意大利都靈、日本橫濱、英國伯明翰、美國底特律和硅谷建立起了24小時不間斷的全球協同研發體系,品牌研發和技術實力比肩合資品牌。每年也有將營業總收入的5%投入到研發上,差不多近百億元的資金,但結果卻令人失望。

跌出前十,長安為何跌跌不休?

跌出前十,長安為何跌跌不休?

寫在最後

下一個長安是誰?

看到現在的長安品牌乘用車,你就會看到中國自主品牌的一個縮影,走過抄襲的野蠻生長之路,在過快增速過程中,沒有對質量嚴格把關,最終會被消費者捨棄。

為了抓住消費者,完成銷量指標卻不提升產品,妄圖通過降價這一最直接的手段,造成了一系列的產品定位的混亂,而不思進取的原創設計,更讓人怒其不爭。

長安品牌乘用車所經歷的一系列問題,目前快速增長的吉利、廣汽、上汽等品牌同樣會有,如果產品質量不再把控得更嚴格,只是一味追求高增速,增長不超過三年,爬得越高會跌的越慘。長安的問題同樣適用於它們。

還是那句話,在充分競爭之下,誰都有機會獲得通過營銷贏得眼球,但最終得以長期發展,還是品質、品質、品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