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即將消失的行當之60」制秤

「即將消失的行當之60」制秤

◎馮心

說起桿秤大家都不陌生,小到幾兩幾錢,大到幾十甚至百斤,用一根木杆,一個圓秤砣,就可以精準地計量出各種物品的重量。

以前十六兩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祿壽三星組成十六兩的秤星,以一斤計算。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方便買賣雙方計算,將十六兩為一斤改為十兩一斤。

制秤工匠號稱“百工之首”。桿秤製作是純手工精細活,當下能做秤的人很少了,後繼乏人。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市曾有過度量衡工廠,後來停產,能制秤的工匠都已年老,在世的不多了。傳統手工製作秤,需要上百道工序,不僅是工藝還有良心。每道工序都要求精雕細刻,一百斤的東西,刀口距離偏離二毫米,重量就相差七八斤。尤其秤桿,是秤的“靈魂”。根據不同重量的秤,用料也不一樣。紫檀,柞櫟木、紅木、油茶樹木是上等材料。堅實耐用紋理細,不易變形和開裂。選好的料要碼放在一個通風陰涼的地方,要放置一年左右,木材才能慢慢陰乾。將杆刨圓,在杆上定好尺寸,打孔,釘好三枚橫針,套銅管,配砣,裝鉤,磨光,校正,全是純手工。一杆秤多的需要打上百個孔,最關鍵的是“和稱”。就是根據秤桿大小和秤砣大小找出秤桿上的平衡點,確定這桿秤是能秤多重的秤,給秤桿刻上斤兩刻度。“和稱”不準,秤東西時就會有偏差。和好了稱,尤其是鑽花芯,花芯鑽得準,秤的計量標準才高,一杆10公斤的秤要打三百個眼,將一段段的細鋁絲或銅絲插入眼中,再削斷、銼平。經過這樣反覆的工序,秤桿上便留下了一個個星點,這些星星點點將考驗未來買賣的公平公正。在秤桿的頭尾包上銅片,最後再給秤桿上色。上色的顏料由輕烷、衣茶、石灰和燒酒調配而成,幾十年不會褪色,這樣才算完成一杆完美的秤。製做秤要講究做“良心秤”,做秤也是做良心。最小的秤也叫“戥子”,以錢、分計。用紫檀木盒盛裝,秤桿是用駱駝骨做的,因為在氣溫變化中不會變形。這種秤多用在金銀,中藥行業。

桿秤是國粹,千百年來就是公平公正的象徵,是天地良心的標尺。俗語說:“秤不離砣,公不離婆”。傳統習俗結婚時,新郎要用秤桿挑開新娘的蓋頭,表示百年合好,白頭到老。現在有一些人還是習慣使用桿秤的。大家覺得用桿秤更有人情味,讓人與人之間增加了一層情感交流。再過幾年,制秤這一行當日薄西山,使用了兩千多年的秤或許它將躺在博物館裡,展示它曾在這個世界上存在過的痕跡,成為老藝人的記憶。(綜合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