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警惕“舌尖腐败”变形计

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以来,正风肃纪持续深入,一些藏身于内部食堂、私人会所、偏远“农家乐”等隐蔽场所的公款大吃大喝,以及用矿泉水瓶灌装白酒,巧借名目转嫁或摊派大吃大喝费用的伎俩都被“火眼金睛”识破,一些参与公款吃喝的人受到严肃查处。这也警示我们,当前仍有少数地方和党员干部不收手不收敛。可见,堵住公款吃喝的“嘴”,整治“舌尖上的腐败”,任重道远。(8月14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近年来,党中央将全面从严治党的步伐不断向纵深推进,随着一系列具体措施的规范制定和贯彻落实,以严惩“舌尖上的腐败”为代表的党员干部自身的作风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可以说,自“八项规定”亮剑直指“舌尖腐败”后,各地酒店的政府会议、公务宴请明显减少,曾经明目张胆的公款吃喝之风被及时刹住,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彻底打赢作风建设这场“攻坚战”并非朝夕之事,作风问题形成之久、根源之深,必然决定了其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的特点。因此,有“八项规定”利剑高悬,禁用公款吃喝的各项规定也越来越细化,但“舌尖腐败”却仍未被彻底根除,公款宴请表面“萧条”的背后,却是“舌尖腐败”披上了隐秘的“马甲”,唱起了“变形计”。

通过报道不难发现,在持续高压态势下,一些公款吃喝由明转暗,跟监督检查玩起了“捉迷藏”,此类“舌尖腐败”变身后的新形式可谓名目繁多、手段层出。“矿泉水瓶装白酒”“转嫁摊派吃喝费用”“巧借名目虚开发票”“吃喝场所越来越隐蔽”等等,都成为了公款吃喝身披的“皇帝的新装”。

那么,在党中央从上自下决心打赢这场作风战、肃风正纪的态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形下,还有个别单位及党员干部“顶风作案”、挖空心思的为公款吃喝“打码”,究竟是为何?公款吃喝屡禁不止的“病因”到底是出在了哪里?从本质上说,还是长期根植于思想意识中的腐化因子没有被彻底清除,部分党员干部的“一己私欲”成为了其突破底线的根本原因;其次,是侥幸心理在暗中作祟,有一部分党员干部觉得,偶尔“吃点喝点拿点”便不是什么“大问题”,甚至可以“瞒天过海”“高枕无忧”。然而,正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识的闸口一旦有所松动,贪腐欲望必然会如洪水猛兽般汹涌而至,而最后为其腐化行为“买单”的最大受害者,只能是管不住贪念的自己。

虽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但面对极具代表性的“舌尖腐败”变形“潜伏”问题,继续扎紧制度的笼子,管住出界的权力,才是根本之策。其次,各地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公款吃喝的惩处力度,相关部门要对此类行为加强监管、从严问责,是遏制反腐行为出现的直接手段;最后,各地、各级政府部门要持续推动“三公”账务公开,畅通舆论、媒体监督渠道,扩大社会民众监督平台,使内部问责和外部监督同时发力,才是真正做到令行禁止,让这场“舌尖腐败变形计”落幕清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