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 除了哭和笑,《我不是藥神》還說了這兩件事

除了哭和笑,《我不是藥神》還說了這兩件事

今天說說最近的大熱影片《我不是藥神》。

起初,這片名乍一看並不起眼,但“票房保證”徐山爭大叔成功收割了一批好奇心。

故事很簡單,卻幀幀見血。影片講的是一件關於“救命藥”的故事。

片中的“格列寧”,是一種白血病患者必需藥,但這種藥因為專利壟斷而貴的出奇,國內賣一瓶4萬,普通人根本吃不起,就只能等死。不過,印度有一種仿製藥,藥效相同,只要2000元,只是這種仿製藥屬於國內未經許可的“假藥”,想要吃就得偷偷找代購。

機緣巧合下,之前的印度神油店老闆程勇(山爭叔飾),在遭遇生意失敗後,開始代購這種仿製藥,生意越做越大,被病友們稱作“藥神”。程勇一開始做代購是為了錢,可隨著深入接觸白血病患者,他漸漸意識到自己是患者生存的希望。於是,頂著違法被追捕的風險,程勇開始了與警察的周旋……

後面的故事有笑點也有淚點,恰到好處地呈現出了一個個黑色幽默,規劃君就不劇透了,感興趣的小夥伴自行去看。

除了哭和笑,《我不是藥神》還說了這兩件事

這不是一個瞎編亂造的故事,它的原型是一個真實事件,也是關於白血病,關於天價正版藥和低價仿製藥,只不過主人公的名字叫陸勇

縱使有藝術渲染成分在,影片也在真真切切地反映了當下的社會現狀,除了悲喜交加,規劃君還想發散兩點看法,絕對契合咱們日常生活的那種,也是你現在就可以著手開始做的那種。

01

有病沒藥叫“天災”,有藥沒錢是“人禍”

引用片中的一句臺詞:

“我生病吃藥這些年,房子被吃沒了,家人被吃垮了,警察領導,誰家沒個病人,你能保證一輩子不生病嗎?”

真是扎心的寫實,拿原型陸勇來說,2002年那會兒,他30多歲,被診斷為“慢粒白血病”,當時醫生告訴他得先服瑞士的進口藥“格列衛”,等找到匹配骨髓才能移植。可這盒小小的“格列衛”售價23500元,一盒只能支撐一個月,相當於每天睜眼就是800元藥費,這還不算上其他治療費用。不出兩年,陸勇就花費了70多萬,一下子從創業老闆陷入赤貧。也有不少患者,因為負擔不起昂貴的藥費和治療費,也不希望拖累家人,選擇跳樓自殺。

“因病致貧”這四個字常被大家掛在嘴邊,可卻又常被大家忽略。如果不幸真的降臨到你或者家人頭上,平日裡努力攢下的幾十萬,或許也只夠在醫院幾個月的開銷,如果此時恰好你有一份重疾險或者醫療險,是不是不幸中的萬幸呢?

關於商業保險的補充,規劃君也寫過不少文章了,除了基礎社保外,建議大家以意外險+重疾險,最好再加上醫療險的組合進行配置。關於保額和保障的選擇,建議在經濟能力範圍內儘可能充足,比如重疾險我們建議大家至少選擇30萬保額。整體保費支出控制在家庭年收入的10%以內即可。

很現實的一點是,如果真患上重疾,進口藥大概率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說,買一款能夠覆蓋進口藥費和治療費的醫療保險尤為重要,比如平安e生保plus,自費藥也能報,百萬保額,平攤到每天不過5毛錢保費成本。

還是那句話,買保險為的是落實保障,而不單單是圖個心安。

02

“吃藥”是剛需,投資性很強

不說喪喪的悲情話了,下面來說說投資機會,主要是基金方面的。

和“喝酒”相比,“吃藥”重要的不是一星半點兒。沒酒頂多饞得流口水,而沒藥就直接嗝屁了,對於這種剛需主題,本身就奠定了較為穩定的投資基礎。再加上當前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人口老齡化日漸凸顯、國家政策投入比重加大、人民的健康意識加速提升等等因素,也成為醫藥行業未來高成長的有力驅動。

這可不是規劃君空口胡謅的,咱們可以以史為鑑,拿上世紀70年代的日本為例,當時也是處於剛進入老齡化的階段,並且彼時日本整體經濟蕭條,GDP增速驟降,可日經醫藥指數遙遙跑贏日經大盤。

除了哭和笑,《我不是藥神》還說了這兩件事

當然,其中有多重政策和國家因素在內,不過,仍可以作為咱們現在的投資參考數據。從咱們的國情來看,醫藥主題中臨床效果明確的產品、創新藥、一致評價的仿製藥、常用低價藥等板塊都是具備很強投資性的。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更適合通過投資基金的方式來參與這些板塊。

規劃君推薦幾隻基金供大家參考。

其中,對於穩健型和偏好被動指數基金的小夥伴來說,可以關注這4只指數:

中證醫藥100指數

滬深300醫藥衛生指數

中證細分醫藥產業主題指數

國證醫藥指數

指數基金是以指數為被動跟蹤標的的基金,沒有什麼好壞的差別,大家自行選擇自己看好的對標指數就好。

如果你偏好主動管理型的股基或混基,像是中歐基金的葛蘭、工銀瑞信基金的趙蓓、富國基金的於洋、匯添富基金的劉江等基金經理,對於醫藥板塊的投資機會把握的都比較好,業績也較為突出,大家可以關注這幾隻基金:

中歐醫療健康混合

工銀醫療保健

富國精準醫療

匯添富醫療服務混合

以上推薦僅作為參考,畢竟基金屬於較高風險的投資品種。關於醫藥板塊的風險,用最近一個圈裡對各板塊估值的段子來詮釋是再直觀不過了↓

我是25倍的計算機,我慌得一比;

我是18倍的電子,我慌得一比;

我是10倍的航空,我慌得一比;

我是7倍的地產,我慌得一比;

我是6倍的銀行,我慌得一比;

我是5倍的鋼鐵,我慌得一比;

我是35倍的消費,我不慌;

我是70倍的醫藥,從來沒慌,甚至還有些想笑~

由此可見,醫藥雖好,但當前估值過高,風險也相應較大,如果大家長期看好,沒別的辦法,定投就行。

除了哭和笑,《我不是藥神》還說了這兩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