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5 从“食”延伸至“物”,《舌尖三》应该和她聊聊厨房的生活美学

推开厨房的门,每个人都会看见不同路径,每条路径都是人走过的痕迹。

这些痕迹日积月累成为一种文化,孕育独特美感,牵引出一些思考与观点。

当你好奇一堆问题时,看着他们在你面前处理果子、清洗盘子,你会开始观察眼前这位厨房工作者的举手投足,定睛傻住,抛下问题,这绝对是厨房的魅力,拥有安定的美感。

从“食”延伸至“物”,《舌尖三》应该和她聊聊厨房的生活美学

日本料理家小山裕久说过:料理界的三大定律就是仔细看、注意听、审慎思考。

从“食”延伸至“物”,《舌尖三》应该和她聊聊厨房的生活美学

谢碧鹤的厨房即是。

谢碧鹤。在从事电视广告制作、营销企划多年之后,人生的工作型态出现一个大转弯,由熬夜拍片走入有火有水的厨房场域,经历烹饪学习、教学和研究。

2009年在台湾成立Beher生活厨房(现改名为Beher食物研究图书馆),与大家一起酝酿、发酵关于食物与生活的想法。

高明的生活美学往往来自于一种令人遗憾的现状:她印象中的不少厨房道具正在消失,比如:蒸笼、便当盒、和果子模具、越南老咖啡壶……

而碧鹤的厨房路径,是一种由繁为简的料理思绪。

走进碧鹤的厨房,她正着手处理从台东寄来的水蜜桃,她在不同熟度的桃子尾端切个十字,再分批放进沸水烧烫的铜锅里,拿着滤杓迎接脱皮的桃,算准时间放入冰水里冰镇,接着帮桃剥皮,这是水蜜桃果酱的前置作业。

你看这个滤杓,是不是很像手的延伸……碧鹤边顾锅,边开始聊天,就像在妈妈的厨房里,这是一个有水有火有刀有锅,有温度有声音,必须随着四季更迭,处理很多生命的地方。

“器物就是人的延伸,你是什么样的人就用什么样的器物。”

“味道这件事情是很有意思的,不应该仅有食物的滋味。”

碧鹤分享自己会专注在日式甜点的教学上,是因为蒸笼的气味,让她想到妈妈的灶脚,那个蒸年糕的场景。

在碧鹤看来,现代的厨房设备,尤其在都会区里,几乎是西化的,跟我们原本的生活产生脱节。

在她的厨房里,除了食物,一个杯、一个盘,都可以找到亚洲生活的样貌。

“它们拥有历史和生活的轨迹,我会希望保留这些东西,不使用就会在厨房里慢慢消逝;道具对我而言,好用多过于美观,使用的时候会产生属于自己的美丽。”

碧鹤给自己的工作室,取名为Beher食物研究图书馆,真正是名副其实。

工作室里可以看见越南人切空心菜的工具,香港人煲汤的锅具,日本人制作味噌的木桶,和台湾人作酵素的红盖玻璃瓶……

这些来自各地的生活器皿收纳在碧鹤的厨房里,她的出发点是使用与保存,而非设计好看的DECO。

由“食”延伸至“物”,碧鹤提到在厨房里工作,我们会以为自己是厨艺的主人,但有时候反而是这些“物”影响我们如何料理“食”。

厨房里的主客关系,是值得去感受的,一如在她的料理教室上,是没有食谱的。

“食物是人跟人的媒介,尤其每个人的状况不同。”

“「把眼睛闭起来,你还会记得什么东西?”

这是碧鹤常年放在心里的练习。从做料理、泡茶,不特别追求道具和装饰,就像日本的百年老店,并不会过度强调设计,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产生的。f

从“食”延伸至“物”,《舌尖三》应该和她聊聊厨房的生活美学

如果厨房是家的中心,应该是自然地呼应生活,所以我们能看见煮豆浆、豆沙的布,从汁液萃取、时间沈淀,体会到真正的染布。

从“食”延伸至“物”,《舌尖三》应该和她聊聊厨房的生活美学

如果能多一点感受,一块布巾都会让她去想很多事情。想着如何去接触这些有形世界中的自然美。

从“食”延伸至“物”,《舌尖三》应该和她聊聊厨房的生活美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