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事业单位改企业单位,事业编制怎么办?

Y鱼之乐Y


目前,事业单位改革的大趋势是:经营性事业单位一律改企;公益性事业单位撤并整合;行政类事业单位政事分开。其中,承担生产经营任务的事业单位,即主要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将在2020年底前全部改为企业,其原有在编人员除极少部分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随着机构改革被整合到其他事业单位外,其余人员一律改企脱离体制,实行合同化管理,全面推向市场。

1、经营性事业单位一律改企。承担经营性任务的自收自支类事业单位改企,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一大重点。根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这一任务要在2020年底前全部完成。但实际上根据上级要求,多数省份其实要求在2019年3月底前完全全面的清理整顿,实现自收自支类事业单位的整体转制。改革后,事业单位将只有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两种事业编制,不再允许其他编制的存在。

2、改革后的人员安置问题。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企后,原在编人员除少部分因为单位职能的剥离,被整合到其他事业单位外,其余人员全部脱离体制改为企业人员,实行合同制管理。原非编人员的聘用人员,则按照自愿原则重新定岗定级,愿意留下的签订劳动合同,不愿意的全部推向市场,自主择业。

我是小公,专注公务员考试、任用、提拔等体制类问答,感兴趣或有疑问咨询的,可以关注私信我,我将提供全方位的权威解答


80后小公


自收自支类编制取消,今后不会再有这种编制类型。如果是全额或者差额事业编制,则是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剥离原事业单位的管理职能和公益服务职能,整合到其它事业单位,原来的事业编制和使用编制的人员随之安置到新的单位。

一、关于自收自支类事业编制的去向说明:自收自支类事业编制,是地方政府在管辖范围内,因为编制紧缺,根据实际用人要求,由当地机构编制部门自行核定的编制类型,其经费支出等由当地政府财政部门承担,管理也由地方政府人事部门管理,只需要到上级机构编制部门备案即可。随着机构改革的发展,中编办明确要求,除了国家规定的行政编制、工勤编制、事业编制之外,不允许存在其它编制类型。事业编制也只能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分为全额供给和差额供给,所有自收自支类地方自定事业编制全部核销,人员妥善安置。2014年开始,大多数省份已经不再承认自收自支类事业编制,全面进行了清理整顿,将自收自支类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或者剥离管理职能,成立新的事业单位,或者整合到其它事业单位。


二、关于自收自支类事业编制人员去向问题:1、正式职工。通过人事部门正式安置的工作人员,比如招考、大学毕业生安置、复转军人安置,以及事业单位正式人员调动、提拔等正规渠道进入自收自支类事业单位的人员,一种是随着管理或者公益服务职能,划转到新的事业单位工作,根据新单位属性,使用全额或者差额事业编制。

2、聘用人员,或者是临时工、违规进入体制内人员,随着自收自支类编制的取消,和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可以选择自主择业,或者安置到新改革成立的企业,不再保留事业人员身份。


职言管语


编制全部收回。事业单位改革时间表最后完成时限是2020年底,也就是说还有不到3年时间,从事生产经营类的事业单位,也就是像您所在事业单位类型,整体转为企业,收回事业编制,人员按照劳动合同法管理,进入市场竞争环节。这是大的方向,过去国有企业改革也是艰难推进,其中最难的就是人员安置问题。

效益好的事业单位,转企后可以放开手占领更多社会资源配置,竞争优势增加,职工获得比在事业编制时候更多报酬,自然是高兴,愿意转为企业。

有效益好的,就有效益不好的事业单位,这样的事业单位转企后,需要政府继续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在土地、税收、财政、固定资产等给予政策支持,这是情有可原的,确保转企后人员最低待遇问题。有些地方采取了折中办法,收回事业编制是原则,但保留老职工退休时待遇按照事业单位办理,新入职一律按照企业劳动合同法管理,很有智慧的人性化办法,解决了人员安置最难的环节。

事业单位转为国有企业,最难的就是解决人的问题,编制必须收回,人还得安排好,考验各地方事业单位改革的水平。




园林之友


首先,因为各地的情况不同,所以每个地区的事业单位改制的人员流转方案都不大相同,在此我以一个地区事业单位改制的文件为例子,看图说话。

贵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贵港市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革方案的通知

这次改革12个事业单位,涉及在编人员602人

1、企业怎么改的?

可以看到,所有的事业单位均改为企业,由贵港市控股的国有企业进行管理,基本上就是从事业单位变成国企。

2、人员怎么改的?

可以看到,主要分为四类:

第一类:在编人员想继续上班的,直接由事业编转为企业职工,无需企业同意,企业必须接收,还要安排工作!

第二类:无编制人员想在这些企业继续上班的,需要转制企业根据情况双方协商同意,这句话就有意思了,如果转制后的企业觉得你不适合他们工作,他们就可以不接受你,不给你续聘合同。(这一点就能看出来有编制跟没有编制的区别)

第三类:在编人员觉得这个公司不好,我不想在这公司上班,那么我申请解除合同,那么这部分人是给予经济补偿金,买断回家,另谋出路。

第四类:在编的年龄大了,不想上班了,但是退休年龄还不到(5年以内),那么就办理离岗手续,不用上班,工资照发。等到退休年龄后办理退休手续。【这种应该是最快活的】


上面这个文件其实基本概括了事业单位改企业的人员流转办法,各地有各地的特色,不可一概而论。

自己选择,是想继续干下去,还是自谋生路,还是安稳退休。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不要为编制所困住了,世界那么大,出去看看去!!!!

回答完毕。


肉丝面大杂烩


可能会取消编制,改为企业,按照企业管理来,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工资绩效直接与效益挂钩。


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自收自支类事业单位将在2020年底前,全部改为企业。像你这种有编制的,单位根据职能情况调离或分流到其他事业单位,其余全部取消编制。


自收自支类事业单位主要分布:


1、工程类

工程建设、维修、养护,工程勘察设计,市政公用经营与作业,经营性水利工程管理。


2、园艺类

农场、园艺场、养殖场、苗圃和经营性林场等农业养殖(种植)。


3、中介类

技术开发,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商业性地质勘查,招投标代理,咨询服务,评估鉴定,担保,培训机构等等。


4、宾馆类

宾馆,招待所,经营性康复疗养机构。


5、后勤服务类

物业、车辆服务,粮食收储,物资、图书、仪器设备供应。


6、文艺类

一般文艺院团,影剧院,影视音像制作销售,新闻媒体的印刷广告发行传输,影制片厂等。


以上回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讨论补充。


四川中公教育


根据我们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我们的事业单位主要分为从事公益服务、承担行政执法职能以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三类事业单位。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要逐步改制为企业,这是国家机构编制改革的大方向。

事业单位改制企业,单位肯定编制会取消,当然如果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的话,可以考虑给大家转为其他机关事业单位。

但是大的处理方式一般是跟新用人单位签订新的劳动合同,不再是聘任合同。如果不想在新的单位工作,可以领取经济补偿金之后,自谋出路。

其实这些单位改制为企业,并没有什么可以太担心的事情。我们国家的各种改革一般是保证平稳过渡的方式,肯定保证大家待遇不降低。

有人会担心企业的经营风险,而大多数的企业都会被划入城发或者城投等大型国有集团的下属企业,盘子大才稳定。各个政府企业改制不可能将,一个小的单位直接变成独立自主对抗市场风险的单位,这样是对职工不负责任的。

大家会担心退休待遇的差别问题,目前来看是没有多大差别的。以前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由于双轨制,导致退休待遇不平衡。

2014年10月,我们国家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这种情况已经不存在了。

根据事业单位新的退休待遇计算方法,退休待遇一般会提高不少。而且随着时间的不断过渡,所有的人员都会使用新办法计算退休待遇。

对于之前的视同交费年限的退休待遇计算方法,国家也在有关规定上作出了有效衔接。

其实我们看,中石油、中石化、电网、铁路集团等一些公司,改制之后职工一样过得很好。

所以说,随着我们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事业单位改企业不可逆行的趋势,但是改制的过程,总是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


暖心人社


身份会一步步发生变化。首先是社会保障待遇和企业人员同等,并实现并轨。其次是,考核方式会发生根本性转变。三是,收入差距会逐步拉大。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有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碱性心理。除非工龄较长,我个人判断是25年及以上,否则都会按照这项标准执行。


茉莉八宝茶


这总情况下,一般会纳入正式员工。事业单位改制成企业后,有利也有弊。好的方面,成为企业意味着条条框框少了不少,企业的绩效与自己的工资相挂钩,激发创造性与进步性。坏的一面就是风险自己承担,业务上也得自己去跑


卢布


改企后身份肯定变了,如果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改企后,企业员工稍加努力是会变得比没改企之前好的,这是毋庸置疑的,跟着市场走,主动权掌握在你们手上!是发展更好还是没落,得依靠你们改企后作出的决策部署!


宾阳好先生


依据国务院文件,事业单位实行分类改革。其中,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原事业编制人员身份置换后全部改为企业性质。至于人员安排,各地估计办法不同,本人所在地06年事改企人员安置三种办法,一是留在改企企业单位,二是符合文件政策规定提前退休,三是买断工龄自谋职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