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1 「深度好文」為什麼你讀了那麼多書,卻沒啥進步?原因在這兒

你可能一週讀一本書、也可能一個月讀一本書,當然你也可以說你一天就能讀一本書。但是有一個現象,在絕大部分人身上屹立不倒,那就是讀過的書,過一段時間就模糊不清了,甚至忘的一乾二淨,就像黑板擦在大腦中擦拭過一般。

這是個讓人十分頭疼的問題,但是你不能怪怨記憶力,因為它是無辜的。不論你的記憶力多麼強大,根據“遺忘曲線”,(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研究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後逐漸緩慢,但是不會停止。),你的大腦總會“拋棄”掉一些東西,這就好比當你的手機內存儲滿的時候必須卸下幾部電影一個樣。

所以你讀了那麼多書,卻進步緩慢的原因,不在記憶力,而在於你還不會閱讀!我們普遍以一種錯誤的“閱讀模式”將戰鬥進行到底,我們習慣於從書的第一頁,讀到書的最後一頁。可是問題來了,正是因為我們收割了整本書的龐大信息量,導致了我們難以找出重點,更無法在重點處停下來讓大腦飛起來、去思考一番。

釐清不了重點,缺乏思維的參與,我們的大腦自然雁過不留痕,難以深刻地鑲嵌在大腦中。當我們面臨問題,需要想辦法的時候,這些知識也就無法像美女一樣,在你的大腦裡輕易地出現,所以知識不能用時調取,沒啥進步也就成了必然。

「深度好文」為什麼你讀了那麼多書,卻沒啥進步?原因在這兒

那到底該怎麼讀書,才是正確的呢?這裡我們只講實用類書籍的讀書方法(文學類書籍除外),因為實用類書籍對我們個人發展影響最為明顯和深刻,它潛移默化甚至立竿見影地影響和促進我們思維方式的升級、認知能力的增強和個人技能的革新等等。

第一步、目的性讀書

首先,我們要有這樣的認知:讀書不是為了完成一個任務,必須每天讀多少頁、多少天讀完以及一年讀多少本。這些數量毫無意義,因為漫無目的的讀書方式,你會收益寥寥,也就掉進了錯誤的讀書模式陷阱。我們的大腦就像狩獵者,你的目標越明確,它越能表現出戰鬥力,高效且記憶深刻。

舉個栗子,你讀《單核工作法圖解》這本實用類書籍,你首先要明確,你是要來尋找答案來了,作者多年的經驗、閱歷和凝結出的方法論,能夠幫助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如果你想找到,如何才能不再拖延的方法,你就完全可以跳到書的第三章去讀,因為解決拖延的方法論就在這裡,而不是慣性地從第一頁開始讀。這樣目的性讀書,一方面能讓你快速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也讓你節省了腦力和時間。

第二部、搜尋知識點

在閱讀實用類書籍時,如果你搜索到了你想要的解決方案,但是呢你又想獲取這本書裡的其他知識,那麼也應該跳著讀,為什麼呢?因為你不是在讀小說、也不是閒的練習閱讀,你是要尋覓知識點。閱讀的本質就是尋找知識點。那什麼是知識點?簡而言之,就是你在閱讀時候,所看到的有價值的信息。它可能是一個概念、一個原理或者一個論點等等,比如證實偏見、時間貼現、複利效應、規模效應等各學科基礎知識點。

那麼為什麼要把焦點放在它們身上?我們都知道概念或者原理,它們都有一個普適性的特點,能夠幫助我們解釋生活中的很多現象、解決工作上的很多難題。它們的特質就是在默默無聞地架構著這個世界,支撐著各種複雜的系統,如果我們掌握這些概念和原理,我們就能舉一反三,就能更為容易地觸及問題的本質。

「深度好文」為什麼你讀了那麼多書,卻沒啥進步?原因在這兒

在實用類書籍裡,知識點的密度並不是擠擠挨挨、水洩不通的。一本書裡,它可能只包含了幾十個知識點,其中1個是最主要的論點;4個是支撐它的分論點;10多個散落在各章節,是各章節的主要核心;其餘20個,作者可能覺得不重要,簡單帶過。所以你的正確操作,就是閱讀的時候不斷翻頁,搜割知識點。

第三部、建立聯繫

緊接著第二步,當我們碰到這些知識點的時候,停下來,把它們弄清楚:

這個概念,它還適用於哪些領域?

這個原理,它能解釋哪些現象?

這個論點,有沒有科學的實驗支持?

比如你在一本書裡讀到“證實偏見”(指人們往往傾向於尋找那些支持我們觀點的信息,而對於那些可能推翻我們觀點的信息往往會忽略掉。)這個心理學概念。你之前沒有聽說過或者有過一面之緣卻不甚明白,那麼此刻你應該做的就是合上書,讓大腦盡情“騰雲駕霧”和“翻江濤海”,好好想想在生活中有沒有一些現象可以用此概念來解釋。這時,你會發現地域歧視的現象就能夠用這個概念來解釋。

比如河南是遭遇地域歧視最嚴重的地區,我們習慣於只看到或者放大河南不好的一面,而那些河南的閃光點就會選擇性忽視,這就是證實偏見所起的作用;再比如網絡上某個明星的死忠粉絲群體,他們是受不了別人對其偶像的“大不敬”,即使這些“大不敬”是確鑿的,例如自我炒作、說了錯話等等,但是他們也會視而不見,不斷用有利於他們的觀點來進行反擊,顯然這也是證實偏見在行為上的影響。這樣思考,你會發現你能舉出很多的例子。用一句我們聽的耳朵裡都起繭的話來說,就是理論聯繫實際。

「深度好文」為什麼你讀了那麼多書,卻沒啥進步?原因在這兒

當然,這些概念或原理,不僅能解釋這個世界的現象,還能幫助我們挖到問題的本質,進而思考出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複利效應”,我們一提到它就認為是金融領域專用,其實在學習、在個人成長領域,複利效應都無處不在。比如你努力學習,考出了好成績,而好成績又讓你不斷努力學習,緊接著成績更加的好;再比如你每天跑步,減肥取得明顯效果,而好效果又使得你堅持跑步,最後跑出個S性身材。所以,你發現這裡面有個正反饋(考了好成績/減肥有效果),正是正反饋的加持,推動了你在該行為模式下不斷前行。這裡就是複利效應的體現。當你理解了複利效應這個概念的普適性,你也就明白了為什麼自律的人會有開掛的人生?為什麼高手會一直強悍下去?為什麼會有馬太效應了?

再轉到閱讀的上,如果你經常做到“理論聯繫實際”,養成一個小習慣,你會發現你的進步將是驚人的,你看問題更容易看到本質,你的腦袋裡的知識總是隨用隨取,用1/2、1/3甚至1/4的時間就能超越同領域的其他人。前百度最年輕副總裁李叫獸,2014年大學畢業,2016年就成了百度有史以來最年前的副總裁,他的閱讀之道就是“理論聯繫實際”,他在書中看到一個有價值的理論,總會問自己“還有那哪些些現象被這個理論所解釋”,他每次不找到5個以上就誓不罷休;前青山資本董事總經理李倩,曾是新聞出身,但是做品牌營銷三四年所取得的成績,就超越了別人十多年。李倩讀書也是專注於原理,然後聯繫實際,揪出問題的本質。

《學習之道》的作者喬希說:“我們能成為頂尖高手並沒有什麼秘訣,而是對可能是基本技能的東西有更深刻的理解!”。

最後,我們一起劃下重點:

如何讀書才最有收穫?第一步、目的性去讀;第二步、搜尋知識點;第三步、建立聯繫。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對你有幫助,還望你能轉發一下,幫助更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