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太平歌词,一个阑尾不割可以但不要发炎

太平歌词严格的起源比较难以考证,正史野史资料都不充足。从资料不足证大致可以判别最初起源可能是一类小曲调,起源比现在公认的相声师承祖师爷张三禄要早。这首先表明了太平歌词不是相声技艺独创的,而是引入到相声说学逗唱四门基本功里的。当然太平歌词纳入相声功课里之后肯定是进行了改进和创新的。并且在京剧和大鼓等艺术门类中也没有所谓的太平歌词,可见太平歌词其实在当时只是极小的曲调门类。

太平歌词,一个阑尾不割可以但不要发炎

朱绍文

 太平歌词在相声行当的出现是有时代背景的。清中后期京剧等曲艺才是主流,而相声是以市井表演为主,虽然也有在堂会上演出的清门相声。市井表演就是撂地摊,为了招徕观众需要先来开场,而开场就是以太平歌词为主。当然,随着相声的发展,太平歌词后来既可融入相声段子中,也可以独立演出。
太平歌词比较盛行是在20世纪初叶,但是在20世纪四十年代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这里有两个背景原因,一方面是相声表演逐渐开始从地摊搬进了戏园子,也就是小剧场,这样作为圆黏儿(指的是正式表演前吸引观众的过程)用的太平歌词就基本失去了作用。另一方面西方现代流行音乐开始进入中国,对观众的吸引力比太平歌词更强。因此太平歌词在表演中使用的就越来越少了。
张寿臣也曾经说过:“你可以学,也可以唱太平歌词,但是现在,我们不圆黏儿了,太平歌词作为圆黏儿的手段,已经过去了,而且它作为独立曲种发展的空间已经很小了,你教给学生这个干嘛呀?”而解放后的相声改进则基本就把太平歌词禁了,以致太平歌词几近要失传了。所以当现在太平歌词又被“流行”起来后好些人还觉着新鲜,似乎太平歌词要翻身了。

其实历史的发展是无法阻拦的,太平歌词终究只是个相声里的阑尾而已。真的割掉未必不好,不割倒是有时会阑尾发炎,未必是好事。
任何一门艺术要生存发展都需要顺应时代,跟着时代的背景前行。相声也不会例外,从张三禄开始,相声是在一代代艺人的创新发展下完善起来的,并不是祖师爷一诞生就把相声艺术都制订好了的。京剧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而太平歌词作为一个连京剧都不如的小曲类还想要发扬光大只是痴人说梦。相声为什么没有如京剧那样急速衰落,是因为其核心尚未完全被时代抛弃,其核心是什么,其实就是娱乐,能让人乐。如果不围绕着核心与时俱进发展,而是一味讲传统,那是固步自封的灭亡之路。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不是需要所有的传统,传统里已经被淘汰的就是淘汰了,花再大的力气去人为发展都不会有生命力,犹如躺在医院的植物人,只能维持若干年的微弱生命体征,而不是诞生一个健康活波的新人!
其实相声前辈在总结四门基本功的时候是有见解的,说学逗唱,唱是放在最后的,为什么要放在最后,就是因为唱这门功课并不是相声最核心的东西,只是一种在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辅助功能。但是现在却有一些相声界的以及观众反复强调太平歌词是相声的基本功,必须学,必须会。

那好,基本功是用来干什么的?是要应用的,太平歌词练的是什么基本功呢?唱腔和嗓子,而现代人唱的和听的是什么呢?是京剧还是歌曲?现代人还喜欢戏曲的是主流还是非主流?无外乎是些票友。如果练太平歌词有助于唱歌,那岂不是做流行音乐的也都该去学太平歌词?戏曲现在基本都是文化遗产,偶尔听听觉着高级,因为会的人不多,但是你绝不会把它当流行乐天天听!
一个完全没有应用价值的东西当基本功来练价值何在?锻炼你的意志吗?有这时间何不在其他基本功上下功夫,何不在段子的创作上下功夫,何不在创新上下功夫?没有钢笔之前,毛笔是我们的基本功吧,但现在谁还把毛笔字当基本功练?现在只剩下叫书法的了!相声的表演形式从诞生到现在也是在变化的,以前是地摊、剧场,现在有新的传播形式电视、网络等,是不是为了保留传统说相声只许穿大褂?你穿个大褂里面不还是现代服装?这假模假样的传统实质意义何在?可能祖师爷还是扎着辫子说相声的,是不是还要扎个假辫子?
相声要生存要发展,不要舍本逐末,太平歌词的阑尾不割也可以,但是不要发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