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0 渭南:向“生态之城”迈进

——我市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渭南日报全媒体 记者 崔晓怡

夏日的渭南,高远宁静,像一汪蓝色的湖水,许是怕蓝天太孤单,偶有一朵或是一缕白云飘来,飘逸曼妙。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化作缕缕金光,撒向绿肥红瘦的秦东大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既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要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的新期盼,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优化产业结构,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打好节能减排、治污降霾组合拳,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让渭南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洁、生活更宜居。”4月19日,市委书记李明远在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时强调。

4月17日,市长李毅在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时向大会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绿色发展是一场深刻革命。我们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渭南。”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因为目标,这是一项使命必达的任务;因为向往,这是一次没有退路的较量;因为幸福,这是一场一鼓作气、必须要赢的战役。今年以来,我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绿色崛起作为渭南的发力点,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严守环保红线,建立健全正向激励、反向问责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全民参与的环保工作大格局,多措并举打好生态环保攻坚战,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繁荣、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生态渭南”。

揭掉头顶的“纱布” 让蓝天更蓝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良好的空气质量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了收获更多“蓝天”,今年以来,紧盯大气治理短板,我市制定了《渭南市铁腕治霾打赢蓝天保卫战2018年工作要点》,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强力推进铁腕治霾“10+1”行动,全面落实“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错峰生产”六项措施,揭掉头顶的“纱布”,打响保卫蓝天白云攻坚战。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法》,我市积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夯实各县(市、区)大气污染防治责任,加快改善市域大气环境质量。印发了《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自2018年1月起开展大气生态补偿工作。《办法》实施范围为各县(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考核指标暂定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达标天数,临渭区增加细颗粒物(PM2.5),高新区增加二氧化氮(NO2)。数据采用各县(市、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数据和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报告。《办法》规定,由市环保局负责核算各县(市、区)生态补偿资金,市财政局负责各县(市、区)生态补偿资金的扣缴和管理,生态补偿资金纳入市级环保专项资金管理,主要用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及相关项目,以及各级各部门的奖补。今年5月,市委、市政府又印发了《渭南市铁腕治霾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的通知,进一步明晰了我市生态环保突围之战的方向。

据统计,1—5月,全市工业产业散煤替代量52.2万吨;截至目前,渭南城区327辆公交车全部改为纯电动公交车,登记备案249辆渣土车都加装卫星定位系统;城三区数字化城管平台建成运行,主城区150个涉土工地实行“6个100%”全覆盖,147个城区工地安装了视频监控,路面24小时冲洗、洒水保湿作业持续有效开展;累计清理“散乱污”企业306户,成品油安全执法检查排查隐患85处,清理取缔烧烤、流动餐饮摊点430余处,382家喷烤漆房加装了废气净化设备;“三夏”期间,严格推行秸秆禁烧,全市无一处火点;夏季错峰生产执行过程中,煤化工、焦化行业分别限产能15%和20%左右,水泥行业限产30%左右,取得较好成效。

为了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各级还建立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机制,提高预防、应对和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降低重污染天气的危害。上半年,中心城区达标天数68天,PM2.5平均浓度69μg/m3,同比下降14.8%。

此外,为了营造全民参与治污降霾的舆论氛围,我市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撰写了综合性稿件10余篇,设立专栏30个,在省级媒体刊发稿件66篇,在《渭南日报》刊发稿件102篇,渭南发布APP刊发稿件500余篇,组织专题访谈21期。

滤去河湖“污浊”让碧水更清

清晨的湭河公园,柳枝掩映着小桥流水,阳光透过浓密的叶子,在河边投下斑驳的影子,不时有飞鸟掠过水面,荡起层层水波。

“原来这儿环境可不行,垃圾遍地、臭气熏天,和臭水沟差不多。”“夏天的时候环境更糟糕,白天苍蝇满天飞,晚上蚊子能吃人,除了放羊的,没几个人愿意来这儿。”提起当年,晨练的几个市民言语中有颇多无奈,“这几年渭南相当重视生态环保工作,让原来的臭水沟大变样,现在美得不像话。”

一个城市,有了碧水就有了灵气。基于流域水质改善的目标,今年年初,市上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2018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制定印发《关于分解落实2018年度水污染防治目标任务的通知》,持续推进水污染防治,滤去河湖“污浊”,为子孙后代守护一方碧水。

半年来,先后实施了陕西陕焦化工有限公司70万吨焦化生产线清洁化改造项目,6个省级及以上工业聚区集污水处理设施建成运行。完成392座加油站、1485个地下油罐改造工作,从源头上保护水资源;在全市设置21个考核监测断面,每月对断面水质监测结果进行通报,5个国考断面中有4个断面水质达到省考标准,区域内水环境全面向好。对照国家规范标准要求,对4个市级以上水源地和11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进行规范化建设评估,建立清单,落实整改,实现全市水质100%达标。建成富平县城南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点项目,朝邑镇污水处理厂管网改造工程顺利开工,保障了水域生态的安全、清洁、美丽。

水域生态的改变,带来生态环境整体好转。而今,无论是漫步在渭河渭南城区段大堤,还是行走于韩城澽水河畔,抑或是嬉戏在华州方山河涧,山水相依,河湖环绕,形成一幅幅天热的人间美景,成为渭南水域环境不断优化的生动写照。

修补脚下的“疮疤” 让大地更绿

绿色,是最美的发展底色。按照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方针,今年以来,我市狠抓生态文明综合整治,划定生态“红线”,开展专项行动,实施秦岭北麓山体植被恢复,推进土壤防治工作,修补脚下的“疮疤”,伴碧水以绿地。

科学编制《渭南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将我市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都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范畴,确保这些宝贵的青山不受破坏。

开展“环保督察”“绿盾行动”等专项行动,加强对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执法检查力度,依法严惩破坏环境的行为,以形成威慑。上半年,共查出各类违规违法问题31个,建立问题台账和巡查机制,逐一进行整改落实。

成立了渭南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组织相关县(市、区)开展专项执法督查工作,华州区、华阴市等市区还在秦岭北麓采石区实施了植被恢复工程,切实把秦岭生态环境治理好、保护好,让青山永续。

同时,积极做好土壤防治工作,对污染地块和疑似污染地块进行详细排查,并实施土壤治理与修复,完成了6个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项目,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上半年,大荔等5个县(市)32个镇91个村,完成项目总投资4060万元,垃圾处理、旱厕改造、“三堆”清理……一批长期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痼疾”得到治理。

伴随着道路绿化、经济林建设、“四荒”治理、身边增绿等工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绿色文章”,扮靓了村落民居,给黄土台塬增添更多活力和风采。

剑指突出环境问题让家园更美

守护秦东大地的碧水青山,是我们的责任,更是使命!守护民生,平衡“市容”与“繁荣”,是期盼,是压力,更是动力。

环境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今年以来,我市不断加强环保监督力度,动真格、见实效,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不手软、不姑息,对不作为、慢作为加强问责、追责,用真抓实干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今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了“散乱污”企业核查治理、“绿盾2018行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等11次专项执法活动,持续加大环保法及四个配套办法执行力度,推动形成富有成效的“自查自纠”。同时,持续强化环保宣传工作,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湿地日”等,利用各类主流媒体开展宣传,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参与度。

上半年,全市实施按日连续处罚案件3起、查封扣押187起、限产停产整治24起、移送违法案件16起、行政拘留10人、移送环境污染犯罪案件3起。冬防工作中发现并整改环境违法问题163起,省环保厅巡查执法检查发现我市的248起环境问题已基本整改到位。抽查企业28家,检查发现环境问题24个、下达限期整改函9份、责令相关县(市、区)立案查处8起。加强国控重点监控污染源的监管工作,全市重点污染源传输率为99.98%,有效率为100%,传输有效率为98.98%,在全省13个地市中位于第四,达到了国家考核标准。

与生态同行,与环境共赢。渭南正在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滴水穿石的强韧,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秦东大地蓝天常留、碧波微荡、绿荫环绕,让渭南老百姓有更多的幸福感、自豪感、获得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