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有些陕西人习惯将关中二分为东府何西府,为什么不将关中三分为东府、西安府和西府?

西安晚报


关中三府说


  在关中,东府、西府之名叫得很响,但笔者以为,关中应该有三府,还有一个就是西安府。


  突然提出这个问题,并非发思古之幽情,亦非炫耀读古之卷册,而是出于现实的感受。


  因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与岐山、宝鸡、凤翔一带的朋友交流,对方动辄说,“你们东府人如何如何”;而与合阳、渭南、朝邑人对谈时,自己又被屡屡派定为西府人。看来,像笔者这样时下地处西安、咸阳区域者,与同为关中的东府、西府人打交道时,竟然会一时不知自己身在何方,居属何地。当然,倘是随意交谈,大可一笑了之。然而,在当下的学术讲堂上,在非遗保护的叙述中,在涉及关中地区的戏曲、剪纸、灯影、方言以及民俗的种种话题中,也颇多“关中一分为二”之说。笔者也读到、看到、听到这方面的一些资料,东府、西府分而论之。甚至更有超越混沌的定性表达,进而具体量化为:以西安钟楼为界,偏东一方而东府,偏西一方而西府云云,真不知其依据何在?于是乎,便想追本溯源,厘清关中区域划分的这个问题。


  通过文献可知,关中三分似有悠久的历史。史载汉景帝即位第二年(公元前155年)分内史为左、右内史,与主爵中尉(后改为主爵都尉)同治长安城中,所辖皆京畿之地,故合称“三辅”。《汉书》记载:“三辅举不如法令者皆上丞相、御史请之。”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左右内史、主爵都尉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均治长安)。京兆尹专辖长安诸县,辖境相当于今陕西中部地区,唐时所辖23县,核心地区仍是长安、户县、蓝田、咸阳、醴泉、三原、泾阳、栎阳、高陵、昭应(临潼)、金城(兴平)、富平、武功、宜寿(周至)等地;左冯翊专辖关中东部诸县;右扶风辖境大致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北,鄠县、咸阳、栒邑以西之地。后世行政区划虽时有更改,管辖地域偶有变化,但大致格局未变。 有唐一代又置京兆、凤翔、兴德三府。到了清代、民国,关中仍划分为三:东府同州、西府凤翔和西安府。清同治年间,陕西巡抚刘蓉曾赞美这一方土地说:“西安同州凤翔三府,地最饶沃,古称陆海。”


  需要说明的是,东府本是同州的古称。左冯翊原初的治所在长安;东汉时移治高陵;三国魏时移治临晋(今大荔),辖临晋、合阳、夏阳(今韩城)、重泉(今蒲城)、粟邑(今白水)、下邽(今临渭区河北一带)、莲勺(今临渭区北部)、频阳(今富平)等八县,至此,东府行政区划形成。西魏时改为同州,唐天宝时恢复冯翊名,至乾元三年(758年)复改为同州,至民国初年未曾变动。


  关中自古帝王都。此地历史变迁、风土人情,无论历时性演进或共时性波衍,都会引起特别的关注、研究与叙述。因而,辨识关中二府或三府的问题,似乎并非区区小事,因为相关的文化民俗可以在如此三分中得到较为妥帖、较有深度的解读。据此,似乎可以说,虽然作为政体的府治早已飘逸远去,但关中三府之分却是曾经历时许久的存在,且在人们的行为与思维模式中留下了不易抹去的印痕。京兆尹以及演绎到后来的西安府,在关中重量级的位置不能就这么轻轻淡淡地风化了。即便时下的市治,关中的核心地域仍然以三分格局有意无意地佐助三府之说,难道不是么?


  □作者 张志春

西安晚报> > 西安地理


西安晚报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12c6a00073db623307df3\

睁眼看西安


原因其实很简单。

西安关中平原,不属于西北黄土高原。

西安关中自古属于中原河南司州。

西安人的根在河南。

西安自古属于中原河南,西汉时期,西安就隶属于河南司隶州;东汉称司隶校尉部,由洛阳统领;三国时期归许昌管辖;直到西晋才从河南划出,划入雍州边缘。

西安人百分百能听懂河南方言,但听不懂西北方言。

西安人爱喝中原河南胡辣汤,不爱吃西北浆水面。

西安人也希望自己属于中原。

东府实际属于中原河南;西府实际属于西北甘肃陇东。

本来就应该陕北划归宁夏;汉中划归四川;西安关中划归中原河南;宝鸡划归西北甘肃陇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