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年底掀起“裁員浪潮”,這些大企都是怎麼想的?

隨著互聯網紅利的逐漸減少,宏觀經濟的不景氣終於在年底傳到了個人身上。據統計,自今年下半年以來,至少有30家知名互聯網企業傳出了調整架構、緊縮校招的信息,這其中包括了BAT、京東、網易、華為、美圖、錘子、知乎、去哪兒、摩拜等。雖然這些公司紛紛出面表示"屬正常業務調整",但這突如其來的調整,讓很多大企員工措手不及。

年底掀起“裁員浪潮”,這些大企都是怎麼想的?

企業裁員通常都意味著這些公司在商業化上的失敗以至於無力維持現狀,或者部分業務無法繼續,而拒絕承認裁員這件事,自然是為了不讓投資人失去信心,能夠繼續進行資金投入。但是對於被"裁員"的員工來說,企業的裁員集中在年底的最大影響就是——沒有年終獎了。

年底掀起“裁員浪潮”,這些大企都是怎麼想的?

年底裁員的客觀原因不盡相同,但怎麼裁員,往往可以體現出一家公司的"良心"。據報道,一直打著"情懷"牌的知乎,在裁員時卻冷酷無情,用員工的話來說就是"電腦瞬間被沒收""飯卡當晚被停",而美團則是拿應屆生開刀,創造了"3分鐘辦離職"的傳奇。而在國外爭取合法權益的劉強東,對於被裁員工的合法補償卻不是很熱衷。但比起這些大企業,此前被負面新聞纏身的錘子,卻向被裁的員工提供了足夠的補償,形成了輿論反差。

年底掀起“裁員浪潮”,這些大企都是怎麼想的?

從整體上來看,進行大幅裁員的企業並不只有本國,只不過本國的企業不約而同的選擇了規避承認裁員這件事。

從今年的第三季度開始,全球經濟的增長就開始逐步放緩。高盛和摩根大通的分析師們都紛紛預測,美國經濟將在明年繼續放緩,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對全球經濟增速預期進行了下調。那麼企業裁員是因為"經濟寒冬"要來了嗎?

年底掀起“裁員浪潮”,這些大企都是怎麼想的?

精釀君認為,頻傳裁員消息並不是全球經濟"寒冬將至"的信號。其實,年底裁員也不是今年獨有的情況,只不過隨著脈脈等職場社交軟件的興起,越來越多"小人物"有了發聲的平臺,但處在大企業的小員工,聲音會不自覺地被媒體放大,對於互聯網企業來講,自然成了負面。

另外,在年底進行"人才優化",企業依舊需要繳納N+1的賠償金,所以也不見得會省下來多少年終獎,撐死了是省下了百十來人的年終福利,而這對於擁有幾千上萬員工的大企來說,並沒有省下太多成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