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悠悠古风杨溪村

悠悠古风杨溪村

悠悠古风杨溪村

在朋友的引荐下,笔者走访了恭城县西岭乡的杨溪古村.

杨溪村是一个家族古村,在本村王老伯的带领下,走完了整个古村落,并在王老伯的介绍下,对杨溪古村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

悠悠古风杨溪村

王老伯说, 该村始祖唐君公和始祖母齐氏是明朝时期从广东海康迁至恭城县的一脉相承的王姓人家,至今已传到了第二十六代,先是迁到一个叫毛陂车田村的地方。有一次,一个官员来到村里巡视,问当地的老人这叫什么村?老人回答说叫毛陂车田村,官员觉得这个名字太难记,就问这个老人叫什么名字,这个老人说叫双溪,官员就说,那就改叫双溪村吧。在双溪村,该族5户人家总共居住了270多年,直到清朝顺治年间,族里有人花钱从费村买了23亩地建起了新村,从而陆续建起了至今尚基本保存完好的砖瓦房民居,原名瑶家洲,后改杨家洲,解放后又改名为杨溪村.目前全村尚有保存基本完整的古建筑砖瓦房28余座200余间,祠堂一座,各类官方所赐牌匾十余快.直至目前,不计算迁居外地的人口,全村王姓有二百余户,人口已达900多人。

悠悠古风杨溪村

杨溪村王姓祖先勤奋创业,崇尚儒学,子弟们努力求学,并且有很多学有所成者,据族谱记载有功名者不下白人,有贡生、举人十余人。其中最典型的要数清道光乙未科举人王雁如,他一生奉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他十七岁应童子试第一,乙未科中试举人,甲辰大桃二等,以广文候诠,归而教授乡里。他一生所做的几件大事是:一是两主风岩书院,培养了无数的子弟;二是与同邑同科举人莫励堂知县受命到山东曲阜绘制孔庙图纸,归来建成恭城县文庙的宏伟第业;三是亲赴礼围请旨旌表祖母、叔祖母青年守节,而建成村东的"一门双节"牌坊;四是在京城倡导广西举子捐资建成于仁寿寺街的广西会馆;五是在本县劝捐考棚、城墙等,凡道路、桥梁需捐资修建者,他毅然奔走劝捐,不辞艰辛。如恭城的盘岩拱桥、加会义渡,无一不付出他的辛劳,他的义举深受当时的百姓和官员所感动。为表彰他的义举,朝廷还因此授封他六品职衔。他的四弟王锡之,在他的授业下,于道光辛丑成为中试举人,授职四川彰明县知县;他的五弟王器之也附贡从戎,军功授职义宁为知州,可谓是"一门三贡举",激励着王族后人不断开拓进取。

悠悠古风杨溪村

杨溪村的古建筑有典型的清朝建筑风格,20余座保存较好的建筑结构基本一致,以王赐祥家祖屋"贻谷堂"为代表的建筑模式堪称是村里古建筑群的代表, 其基本结构为"三厅二井":从大门进去为前厅、天井,两边有厢房,往里是中厅,再进去是"倒天背"的天井和后厅。外墙、屋顶为青砖青瓦,内部为木柱木板。"贻谷堂"的楹柱上有副对联:"贻厥子孙有为有守,谷我士女宜室宜家。"巧妙地将"贻谷"二字嵌在联首。中厅上悬挂着一块匾额,上书"兄弟登科"四个楷书大字和"大清道光十五年乙未、二十年庚子中式四十二、三十五名举人聘之、锡之立"等小字。横匾的朱漆已剥落泛黄。王老伯得意地说,这是当年王聘之、王锡之兄弟俩接连登科所获的牌匾,那可是祖上的功名荣耀。

悠悠古风杨溪村

而全村的院落一宅连通一宅,街巷通道纵横有致,布局巧妙合理,大致呈"井"字型结构,有卵石青岩铺地。步行其间忧如迷宫迂回一般;院落宅门座落讲究,庭院、屋基、堂屋、厢房、灶屋、牲圈分隔有序;屋墙高深过丈,少窗孔门洞,防盗功能突显,了望孔、瞄准孔随处可见,既有防盗的功能,也有防预外来攻击的功能.

悠悠古风杨溪村

村里的王氏宗祠则建于清道光年间, 主体建构保存尚好。大门内进为两层木楼,再进去为主殿,里面有砖砌的祭台供奉祖先神灵。殿高约10米,由12根台柱支撑,青砖围墙,朱漆红檐墙脊飞翘,楼殿雄伟轩敞。村人说,清明时节,全村数百人都聚集在祠堂里祭祖吃饭。让全村引以为荣的是宗祠大门两边的诰封碑。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十月,朝廷旌表时任四川龙安府彰明县知县的王锡之的祖父和父亲为文林郎、祖母和母亲为七品孺人。碑高约1.8米,宽1米,碑文的上端和周围有花鸟兽云等图案的浮雕。

悠悠古风杨溪村

那座高高的贞洁牌坊仿佛告诉人们,这里的"一门双节"是多么的高尚,这座牌坊的两面分别刻有"一门双节"和"天清勋达"八个楷书大字,及由"两广总督李鸿宾、广西巡抚苏成额、平乐知府俞恒泽、恭城知县倪济远"等一干官员于道光八年(1828年)十二月十四日题奏皇上旌表"节妇太孺人王费氏、王周氏"等小字。王老伯告诉笔者, 王锡之的祖父兄弟二人早逝,祖母费氏从19岁守节至73岁、周氏从20岁守至50多岁亡故,得到朝廷表彰树立牌坊。

悠悠古风杨溪村

笔者穿行于古村落间,感受到这里的村民性格纯朴,民风儒雅,环境安适谧静,因此,笔者不愿打破她的宁静,生怕稍一高声,就会惊飞院墙瓦间的小鸟;徘徊于宅院间,每跨过一道门槛,仿佛就看见一个时代的印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