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临沧班章”——昔归

昔归,滇西古寨之名,一直对“昔归”有一种莫名的情愫。

一是“昔归”和“昔茗堂”都有一个“昔”字,昔同惜,无论是昔归,还是昔茗,总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二是昔归的名字,让人不由想起了“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这句话出自吴越王写给其夫人的一封信里。意思是春天到了,路上已经开满了鲜花,你可以一边赏花,一边慢慢归来。短短的几个字里饱含了一位丈夫的深情和浪漫。

喜欢昔归的茶友,想必也都有着浪漫的情怀


“临沧班章”——昔归



头顶大雪山,脚踩澜沧江


昔归,她来自云南风景秀丽的忙麓山(临沧大雪山向东延伸靠近澜沧江的一部分),吸吮着澜沧江的江水、清晨的朝露、山林间的花果香,日日倾听着澜沧江畔的微风,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朦胧的雾里…

“临沧班章”——昔归


昔归古茶树混生于森林中,因忙麓山“头顶大雪山,脚踩澜沧江”,独特的亚热带季雨林气候,澜沧江沿岸典型的赤红壤,土质层很薄,使得古树茶生命力极强

她们吸收自然之灵气,将脱俗之气融进每个细胞。

“临沧班章”——昔归


昔归茶品质历来出众,对昔归最早的记载出自清末民初的《缅宁县志》:“种茶人户全县约六、七千户,邦东乡则蛮鹿、锡规尤特著,蛮鹿茶色味之佳,超过其他产茶区”。

文中的蛮鹿就是现在的忙麓,锡规就是现在的昔归。并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昔归茶还作为邦东乡的礼仪接待用茶,因此也被当地人称之为“县委茶”。


“临沧班章”


昔归被称为“临沧老班章”,不仅仅是老茶人对昔归在普洱茶界地位地认可,也是对昔归古树茶品质的赞誉,以及对昔归滋味风格的称扬。

毕竟,不是随便一个山头所产普洱茶,都能够被称赞为霸气的老班章,昔归的滋味口感与霸气的老班章确有其相似之处。


“临沧班章”——昔归



因为昔归所属的邦东乡所产古树茶本就以茶气强劲显霸气而闻名,而昔归古树茶更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佼佼者,所以昔归被称赞为“临沧老班章”的确是名实相副。

虽然同样以茶气强劲闻名,但昔归和老班章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老班章的茶气不仅强劲且较为刚烈,而霸气显露、外放,昔归的茶气强劲,但内敛、含蓄


“临沧班章”——昔归



如果将茶比作人的话,那老班章更像是一名征战沙场的威武霸气的将军;昔归更像是一名外表文质彬彬,但内心刚正不阿的含蓄君子。

“临沧班章”——昔归


品名:2017年昔归

采摘时间:2017年头春

配料: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

产地:云南·临沧

规格:357克/饼

种类:古树生茶

存储条件:清洁、通风、干燥、避光、无污染、无异味


兼具刚猛强劲与柔和温雅


此款昔归采用的是300年以上古树头春,从鲜叶采摘、萎凋、揉捻、杀青、成型,到包装,都严格遵循古法工艺,手工制茶,更大限度上保留,更好的成就了昔归古树茶的口感特性。

干茶叶色浓绿,富有光泽,叶质厚软;嫩芽绿色,肥壮多茸毛。闻干茶,幽雅的香甜似乎还带着森林的气息。

“临沧班章”——昔归


当干茶在盖碗里沉浮,一片片昔归在茶水里舒展开来,像一位儒雅的君子在诉说着忙麓山的苍茫,澜沧江的清澈,花朵的芬芳。

开汤,汤色明澈通透,公道杯中馥郁的幽兰香飘然四溢。闭目冥思,似乎被带入了兰花丛中,不觉心绪明澈,神思清明。


“临沧班章”——昔归



入口微涩带苦主要表现在舌面,但无杂味,且苦涩化得较快,随即回甘生津显露,口腔两颊与舌底尤为显著,回甘甜度高


“临沧班章”——昔归



三泡之后回甘生津会更为显著,且持久而绵长,茶汤淳厚度增加。

四到六泡,茶香近似兰香,并且有冰糖韵开始出现,汤质饱满稠厚。


“临沧班章”——昔归



到第七泡茶汤汤色依旧金黄通透,汤质显得更加的醇厚,喉韵鲜爽深邃,韵味悠长,茶气强烈醇厚、显著。

十泡之后滋味减弱,茶汤回甘依旧持续,冰糖香仍旧留存


“临沧班章”——昔归



昔归茶质以浓醇著称,是它这种浑厚饱满的圆融,才有了更多往里探索的空间;足够的沉稳,才有口感层次的弹性;足够的柔软,才有如吻润般的水感。

昔归的茶气之强烈在众多山头普洱茶中可以说是名列前茅,但昔归的茶气又不同于老班章的霸气,而是阳刚之中透着温柔

“临沧班章”——昔归


时至今日,早已知道,昔归在傣语里是搓麻绳的意思。

早些年茶商在渡口渡船来此收购茶叶,需要大量的麻绳,于是就把这搓麻绳的地方喊作了昔归,而该地所产的茶也就被称为昔归茶。

并非“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意思。所谓的曼妙美好,也不过是一时附会罢了。


“临沧班章”——昔归



名字的婉转妙绝可以是牵强附会,滋味的霸道与温柔却是做不了假的。

我想,这碗茶里面的风味,正是当你站在那一片山林时,风中的味道,它似乎在诉说着这里的每一条溪流、每一片茶山的故事。


“临沧班章”——昔归



昔归茶产量并不高,得之不易,待君共饮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