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王東嶽的《物演通論》究竟解決了哲學史上那些不能被解決的問題?

副標題:你讀幾百本書,不如認認真真讀研究一本“好”書

王東嶽的《物演通論》究竟解決了哲學史上那些不能被解決的問題?

本文分兩篇:這是第一篇

在整個中國歷史上,能稱得上狹義哲學書的,除了老子的《道德經》,就是這本物演通論了,其尺度之大、構思之巧妙、邏輯之精密、洞悉之深邃,沒有任何一本書有如此力道,說它是中國當代最有思想的一本書也不為過.

當然了,如果沒有系統的有個前提了解,一般人是很難讀懂的.

很多人都喜歡讀書、學習新的知識、新的理論,這是好事,可是如果你大腦中沒有一個宏大的思維邏輯系統去囊康你所看到的知識,你所看到的知識就是無數分散的點,很難說你真正吸收了其書的核心精髓.

為什麼說俯視你要看的書你才能真正看懂?

就好比今天我們處在21世紀自然科學大信息量整合基礎上,我們在這個大信息量的整合基礎上建立了一個全新的哲學模型,這是一個全新的高點,我們站在這個高點上回望和俯視此前的哲學史的討論,我們將會把他看的很清楚.

王東嶽的《物演通論》究竟解決了哲學史上那些不能被解決的問題?

比如讀一本西方的哲學書,如果你沒有一個超過那本書的更高深度、更高維度去閱讀它,你總是站在下面仰望它,你很難讀懂他,但如果你站在相對更高的點俯瞰它,你才能更容易去理解它,你就能把那些零碎的知識點拿來補充或者是替換你之前的底層思維邏輯系統.

而《物演通論》就是將既往哲學、生物學、社會學、甚至博物學,以當代大信息量為基準,重新整頓翻新,建立一個歷史從未有過的思維高度而且為未來提供全新的基礎理論的一本哲學大作.

可以說,如果你真正研究讀懂了物演通論這本書,你完全可以俯視西方的一切哲學書,看懂任何哲學書再也沒有任何難度.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王東嶽先生的物演通論解決了以往那些認識論、精神論的問題?

王東嶽的《物演通論》究竟解決了哲學史上那些不能被解決的問題?

為什麼說是一本可以俯視西方哲學的大作!

01

物演通論消解了唯物論、唯心論和不可知論三大派系各自的前提缺陷

什麼唯物論?

首先唯物論是絕對否定唯心論的,它有一項不自覺的前提默認,就是他認為我們的感知是一個真空的孔道,我們對外外物的感知是通過真空的孔道去觸及的,根本沒有意識到我們的感知是有規定性的,而且我們的感知只能獲取被規定的對象的可感屬性,而未被規定的可感信息都是無效的,因此唯物論出現嚴重偏差.

(比如說,人類只能看到一定區域的波長,也只能接受一定範圍頻率的震動波,一旦超過這個區域和範圍,人類是感知不到的)

王東嶽的《物演通論》究竟解決了哲學史上那些不能被解決的問題?

而所謂唯心論

也絕對否定唯物論,但它同樣也有一個嚴重的偏差,就是雖然知道感知是有規定性,但是它不知道感知是指事物的屬性,而把感知屬性當做了實體!也就是認為屬性本身就是實體.

於是西方古典哲學第一人“笛卡爾”說:“任何事物分為二元實體,一個是物質實體,一個是心靈實體”,可見他把感知(精神)當做一個實體來對待,他根本不知道感知其實是物質實體的屬性,也就是他對感應屬性這個東西沒有概念,於是認為是心靈實體組成的世界萬物,這是唯心論的嚴重偏差和失誤.

不可知論也同樣有一個前提默認

就是認為我們的感知本來就是求真的,因為他有這個不自覺的前提默認,他才會產生不可知論這個問題,如果他知道我們的感知不是求真的,也不可能是求真的,不可知論自然消解.

所以無論是唯物論、唯心論還是不可知論,它都有一個前提偏差,或者有一個偏差性的不自覺默認,一旦我們把這個武斷前提清理清楚,三大派系都將不成立,而當我們把唯扣掉,叫物心一體,或者實體與屬性一系,這個唯物唯心的對立問題就能得到通解.

02

將知和在統一(也就是將唯物和唯心統一)

此前的哲學家一直在橫向的討論“知”和“在”,但始終無法打破“知”和“在”的二元對立,即便是打破這種對立,也是非常荒唐的!

就是武斷的將唯物唯心融合,即要麼否定唯物,但是不能說明知的源頭,也就是精神的源頭;要麼否定唯心,但是直到現代也根本找不到物質的真正質料究竟是什麼?因為無論是夸克還是玻色子,都能繼續往下挖,最終唯物居然成了空洞.

直到古典哲學階段結束,黑格爾甚至說“在”(也就是唯物)僅僅是絕對理念的意化,於是在既往哲學橫向思路中,只能導致“知”和“在”的雙雙迷失.

而在遞弱代償原理中,不再橫向觀念的討論“知”和“在”,而是將橫向關係轉為縱向關係,叫“知的縱向一元規定”,也就是說“知”是“在”的本性派生,當物的存在程度變化的時候,作為“知”的感應屬性的代償程度同時發生變化,“知”不是為了對“在”求真,而是“在”的有效代償,也就是為了滿足存在閾而獲得穩定存在.

簡單說,“知”是“在”為了求存而派生出的屬性,是為了求存,不是為了求真,這是“知”和“在”從二元對立格局轉變為“知”和“在”的縱向一元規定關係,也就是第一次對“知”和“在”有了感知量化模型.

於是在遞弱代償模型下,知和在統一,不再對立!

03

第一次找見精神的源頭.

既往哲學只是在討論精神的作用方式和規定性,但從來沒有人去研究過精神從哪來,因為既往哲學家潛在默認的狀態是什麼?

他們僅是橫向觀念去看待世界!

也就是說達爾文的進化論之前,人類都覺得自己是神創的,是突顯的,所以沒有縱向觀照萬物的觀念,並且認為只有人類才有精神、感性、知性、理性,這是人類獨有的稟賦!

王東嶽的《物演通論》究竟解決了哲學史上那些不能被解決的問題?

他們從來沒有想到過精神竟然是物質的屬性,也就是說精神是在138億年的宇宙物演史上,逐步通過屬性增益發育而來.

因此,此前的哲學從來沒有探到過精神的源頭,而精神的源頭在物演通論裡有了一個明確的答案,就是感應屬性的代償增益叫“精神”,也是整個哲學史上第一次找到精神的發生源.

04

說清楚了我們獲得的為什麼不是真知

近代古典哲學總說“知”難以求真,但是知為什麼難以求真?卻始終沒有答案.

康德說:“人類的感知總是飄浮在現象界,客觀本體是被扔在彼岸的,是超驗的,是無法企及的”而什麼是現象?康德無法給出明確答案

羅素曾經也在他的哲學書中探討,說古希臘時代就在探討現象和本質,但是2000年都說不清它是什麼?

直到物演通論出現,才終於說清楚了現象和本質,在遞弱代償書中我們明確知道,所謂現象就是感知層面上感應屬性的耦合,也就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屬性耦合,也只能感知現象,而真正的“知”無法知道.

那究竟是什麼是現象,在談現象之前,我們得先得了解什麼是屬性?

舉個例子:電子帶負電荷,質子帶正電荷,正負電荷是電子和質子的屬性,電子和質子發生關係是通過電荷屬性耦合來達成,電子只能感應質子的正電荷,質子也只能感應電子的負電荷,電子根本無法感知質子的形狀、顏色、大小、質量等所有信息,並且永遠都不可能知道,因為它的感知都是被屬性規定的,這叫電子的感應屬性,而質子的正電荷則是可感屬性.

感應屬性對可感屬性進行感應屬性耦合而獲知,獲知的結果是什麼?是電中性,電子永遠無法捕獲一個質子,因為捕捉的一瞬間就達成電中性,所以電子對質子的知是被自身的屬性扭曲的,而這個耦合的一瞬間後的結果就叫“現象”.

王東嶽的《物演通論》究竟解決了哲學史上那些不能被解決的問題?

於是我們就很清楚的知道,我們的感知過程為什麼總是飄浮在現象上,因為它是對應感應屬性耦合的失真產物,而之所以寧願失真去感應,因為它是最簡單、最簡潔、最經濟、消耗能量最低的方式而達成依存來實現求存.

這足以有效的說明為什麼我們的一般感知不免飄浮在現象界,既然本真是被扭曲的,那麼我們的知也就不是真知了.

既然感知不是求真,那麼存在主體皆為盲存

因為一切主體的感知包括人都不是為了求真而設定,而是為了求存而感應,所以任何主體都是盲存,因為我們的感知僅僅達是為達到存在閾的滿足值,有效代償達成即為感知滿足,再加上感應屬性耦合,才是感知所得,而耦合一定是對“對象”的扭曲,因為耦合的一瞬間就變成了耦合結果,也就是現象,而根本不知道這個可感屬性究竟是什麼?

因此對任何一個主體來說,不管是原始的可換位主體,還是後發像人類這樣的不可換位主體,他的感知永遠達不成本真,達不成對象所要有的那個客體本真,因為感知一旦觸及對象,就立馬扭曲為現象.

因此對象和客體是兩個概念,“客體”是指你的感應屬性沒有覆蓋在上面的那個存在,而對象指的是你僅僅抽取客觀可感屬性的那個存在,這兩者概念是不同的.

因為這些原因,你的感知永遠達不成本真,你永遠是盲目的存在著,儘管你覺得你有所知,但其實你是盲存著,這就是形而上學的禁閉,一切你所感知到的存在都是你精神統攝中的存在.

05

遞弱代償原理明確了什麼真理,什麼是本質

在物演通論中,“知”是有的規定的!

但如果你要讀懂這個規定,你必須對物演通論中的存在度、存在閾、及衍存偏位線有一個基本瞭解.

在衍存圖中這樣表達,存在度越高,則感應屬性(感知屬性)的代償量越小;存在度越低,它的代償屬性和感應屬性增益就越大,知的的規定就在存在度與存在閾之間,存在度是下限規定,存在閾是上限規定.

而“知”就是為了感知滿足存在閾的有效代償,這就是真!使得存在者能夠穩定存在(這裡的存在指的是整個物類,而不是單一個體)

“真”不是追尋客觀事物的本體,而是能夠滿足存在閾代償常量,這叫做“真”,它不是真知!而是真存,也就是“知”的上下限規定只表明“知”追求代償滿足而不是追求對象本真.

既往人類都是把這個滿足代償的知叫做真理,也稱為為本質!

但是這個本質不是恆定不變的,就好比歷史上無數的所謂的真理,都經不起時間的打磨,然後再次隨著存在度的下降而淪為現象,所以本質是漂移的.

就好比以前人類認為地球是天圓地方,直觀的講,這是真理,而後又有地心說、日心說、相對時空觀、絕對時空觀,這所謂的真理、本質一直在變,但讓人驚異的是在每個階段,人類都無比相信,但是歷史長河中,以現代人的視角,你會發現本質都是漂移的.

王東嶽的《物演通論》究竟解決了哲學史上那些不能被解決的問題?

所以,任何所謂的真理都是不真的, 其真理只是滿足當時的人類能獲得穩定依存條件才叫真理,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所謂的真理也就不真了.

這是第一篇!

儘管以上的敘述有些難於理解,所以需要讀者看書才可以理解,我只是從一些詞去敘述究竟這本書表達了什麼?為什麼值得你讀?

而更細節的理解只有看書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