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3 被稱為“蔥嶺古道”的瓦罕走廊:深藏在帕米爾高原上的跨國通道

聯通東西方的古絲綢之路如同一棵大樹,盤根錯節的根系延伸於中亞和西亞。在所有絲路古道中,即有千年滄桑的天山古道,也有極限險峻的夏特古道,但沒有哪條古道能比

號稱 “蔥嶺古道”的瓦罕走廊更富神秘色彩,它藏身於帕米爾高原的深處,遺世獨立。瓦罕走廊歷史上曾是橫跨歐亞大陸地區的古絲綢之路的一部分,是華夏文明與印度文明、中亞文明、波斯文明和歐洲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近代以來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以及絲路邊界的關閉,瓦罕走廊從傳奇商道變成了世界上最偏遠難達的地區之一。

被稱為“蔥嶺古道”的瓦罕走廊:深藏在帕米爾高原上的跨國通道

瓦罕走廊的地形示意圖

如今依舊深藏在帕米爾高原深處的瓦罕走廊,並沒有被完全被世界遺忘,其地緣政治潛力和價值隨著2001年美國發動的阿富汗戰爭而再次見諸報端。但瓦罕走廊終歸是通道,不管是戰略上還在商旅上,其地緣價值的塑造離不開世界強國和地區國家的影響和爭奪,與阿富汗的命運息息相關。為此我們不得不先從瓦罕走廊的歷史中尋找其地緣價值的線索。

被稱為“蔥嶺古道”的瓦罕走廊:深藏在帕米爾高原上的跨國通道

唐朝玄奘法師西行取經路線圖

正所謂成於斯敗於斯,瓦罕走廊因古絲綢之路而興。早在公元399年,東晉僧人法顯從長安沿古絲綢之路西行求佛,歸來後著有《佛國記》。根據書中所述,法顯過蔥嶺所走的古道正是瓦罕走廊;兩百多年後的公元645年,在天竺(古印度)取經遊學19年的唐朝玄奘法師東歸長安,途中也是經由帕米爾高原的瓦罕通道,通過明鐵蓋達坂進入今中國境內。由此可見瓦罕走廊可以說是東亞到南亞、西亞的戰略通道。也正是為了維護古絲綢之路南線的暢通,公元747年,唐朝大將高仙芝通過瓦罕走廊遠征攻滅小勃律國,自此這邊土地一直為盛唐所管控,設置有“蔥嶺守捉”的管理機構,直到安史之亂唐朝勢力退出西域為止。

被稱為“蔥嶺古道”的瓦罕走廊:深藏在帕米爾高原上的跨國通道

1820年清王朝疆域圖,蔥嶺就是帕米爾高原

中原王朝再次涉足瓦罕走廊是在公元1759年清乾隆時期,在平定準噶爾部和大小和卓木叛亂後,清王朝統一了天山南北的廣大地區,並長期在帕米爾高原地區設置官職和駐軍鎮守,行使了有效管轄,鞏固了帕米爾高原在中國版圖中的法律地位。

被稱為“蔥嶺古道”的瓦罕走廊:深藏在帕米爾高原上的跨國通道

19世紀後期沙俄對中亞的擴張示意圖

但好景不長,一百年後的19世紀末,隨著沙俄對中亞地區的哈薩克汗國、布哈拉汗國、希瓦汗國和浩罕汗國完成吞併,軍事佔領帕米爾高原(即蔥嶺,屬清朝版圖),獲得繼續南下擴張通道已成沙俄的既定之策。

被稱為“蔥嶺古道”的瓦罕走廊:深藏在帕米爾高原上的跨國通道

瓦罕走廊形成的過程示意圖

與此同時,以印度為基本盤的英國,也已經北上擴張至阿富汗並向帕米爾滲透。旋即俄英便在帕米爾高原發生激烈爭奪。但後來意識到誰也幹不倒對方時,便於

1895年3月11日簽訂了《關於帕米爾地區勢力範圍的協議》。該協議直接瓜分了屬於中國領土的帕米爾高原,劃定了俄英的勢力分界線,將興都庫什山北麓與帕米爾南緣之間的狹長地帶劃作雙方之間的“隔離帶”,這條“緩衝地帶”就是瓦罕走廊。

被稱為“蔥嶺古道”的瓦罕走廊:深藏在帕米爾高原上的跨國通道

瓦罕走廊(國內段)的山口位置,引谷歌地圖

作為帕米爾高原主權國的清朝也並沒有坐視。實際上,早在1878年左宗棠收復新疆後,就曾派少量清兵越過色勒庫爾山脈在帕米爾高原建立了哨所,

其中的蘇滿塔什哨所早在乾隆時期還立過界碑。但隨著沙俄軍隊不斷進入帕米爾高原,1893年幾次交戰後清軍不敵,又因正值中日甲午戰爭前夕,清王朝無力西顧,便退兵到了色勒庫爾山脈以東,英俄也瞅準了清兵不可能在色勒庫爾山脈以西立足的現實,於是1895年俄英簽訂了《關於帕米爾地區勢力範圍的協議》,瓜分了帕米爾高原的大部,瓦罕走廊劃給第三方的阿富汗王國,作為俄英之間的緩衝區,清王朝只勉強保留下塔敦巴什這一段的帕米爾高原,這就是如今我國新疆與塔吉克斯坦交界以及與阿富汗瓦罕走廊交界的地區。

被稱為“蔥嶺古道”的瓦罕走廊:深藏在帕米爾高原上的跨國通道

吉爾吉斯女孩從前蘇聯軍隊遺留下的鐵絲網廢墟前走過

瓦罕走廊作為俄英“戰略緩衝區”後並沒有走向平靜,1979年蘇聯出兵阿富汗引發長達十年的阿富汗戰爭。同時塔吉克軍隊也侵入瓦罕走廊,對當地的柯爾克孜人(即高山吉爾吉斯人)進行殺戮和驅逐。隨後蘇軍在瓦罕走廊鋪設基礎路面,安裝通訊系統, 建造停機場, 修建軍火庫,使瓦罕走廊從人口分佈(即以帕米爾塔吉克人為主)到基礎設施都打下了這一歷史時期的烙印。

被稱為“蔥嶺古道”的瓦罕走廊:深藏在帕米爾高原上的跨國通道

瓦罕走廊依舊,但周邊的地緣政治結構已經洗牌多次

如今瓦罕走廊地緣政治結構已經重新洗牌。前蘇聯在1991年解體後,使得瓦罕走廊北依塔吉克斯坦,南傍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爾地區,而東面與中國接壤, 成為南北窄、東西長的 “雞鳴四國” 之地。先來說說瓦罕走廊所在的阿富汗,這是一個 破碎”的國家,部族割據、軍閥林立、毒品氾濫、腐敗嚴重、再加上槍支失控,塔利班隨時有捲土重來之勢, 致使阿富汗動盪不安,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貧困,社會更是呈碎片化狀。美國扶持的新政府控制力有限,無法達到偏遠的瓦罕走廊地區。使得瓦罕走廊一直處於北方聯盟下的當地部族武裝控制,基本上處於無駐軍、無政機構、無醫院,社會與國家兩相分離的狀態。

被稱為“蔥嶺古道”的瓦罕走廊:深藏在帕米爾高原上的跨國通道

騎馬走在前的是瓦罕人,後面是兩個吉爾吉斯人的馬伕

然後瓦罕走廊南側的巴基斯坦,這也是一個 “內外交困” 的國家,對瓦罕走廊根本無心涉足。因為1947年英國從南亞次大陸抽身時,分而治之的蒙巴頓方案使得巴基斯坦和印度在克什米爾地區產生了持續半個多世紀的武裝衝突,巴基斯坦是希望阿富汗有一個對巴友好的政權,以避免自身“兩面受敵”。但巴阿之間卻因為“杜蘭線”和普什圖人問題始終矛盾重重。同時又因國際社會對巴反恐態度和效率的質疑,以及頻繁的恐怖襲擊活動,使得巴基斯坦在內外交困。儘管興都庫什山脈的山口可能成為恐怖分子由瓦罕走廊潛入潛出的通道,但巴基斯坦卻始終無心顧及。

被稱為“蔥嶺古道”的瓦罕走廊:深藏在帕米爾高原上的跨國通道

瓦罕走廊北側的塔吉克斯坦,全境的93%在山區,一半以上國土在海拔3000米以上

再者是瓦罕走廊北側的塔吉克斯坦,全境的93%在山區,一半以上國土在海拔3000米以上,但因貧窮對瓦罕走廊的影響力有限。塔吉克斯坦在帕米爾高原上居高臨下, 俯視瓦罕走廊,與之隔著噴赤河相望,佔據了諸多對瓦罕走廊的地理優勢,這也是1979年蘇軍坦克能夠輕易地就進入瓦罕走廊的原因之一。但也正因為這段流血歷史,使得阿塔邊界兩側多處於對立狀態,邊界向來管控嚴格,噴赤河兩岸居民交流困難。更主要的是塔吉克斯坦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結構單一,1991年蘇聯解體後的政治經濟危機以及多年內戰使塔國民經濟遭受嚴重破壞,如今仍是中亞五國中最貧窮的國家,對瓦罕走廊的影響力註定有限。

被稱為“蔥嶺古道”的瓦罕走廊:深藏在帕米爾高原上的跨國通道

古絲綢之路中,瓦罕走廊是南下西亞和南亞的必經之地

最後就是瓦罕走廊東側的我國,作為連接我國塔里木盆地和阿姆河盆地之間的最短路徑,以及我國與西亞、南亞之間交往的天然廊道,古絲綢之路南線的必經之地,瓦罕走廊的地緣價值也在隨著周邊地緣態勢和國際格局演變而悄然發生著變化。自進入大航海時代海權崛起,古絲綢之路逐漸沒落,瓦罕走廊走向沉寂。

被稱為“蔥嶺古道”的瓦罕走廊:深藏在帕米爾高原上的跨國通道

新亞歐大陸橋”的國際鐵路幹線也並不經過瓦罕走廊(可放大)

如今隨著“一帶一路”建設重啟,但向西開放的路線已經有了更多的選擇,時下作為橋頭堡的新疆已開通了15個陸上口岸,2個航空口岸,“新亞歐大陸橋”的國際鐵路幹線從我國東海岸的連雲港一直連接到歐洲大陸最西端的荷蘭阿姆斯特丹,並催生了中歐班列。緊靠瓦罕走廊的紅其拉甫口岸和卡拉蘇口岸分別可通往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再連接阿富汗,已經完全取代了瓦罕走廊的經濟貿易、文化交流通道職能。而且瓦罕走廊險要的地理條件和地緣環境也註定了不會成為“21世紀絲綢之路經濟帶”互聯互通線路的必選項。

被稱為“蔥嶺古道”的瓦罕走廊:深藏在帕米爾高原上的跨國通道

瓦罕河谷的東方黎明時分

瓦罕走廊的地形複雜,自然環境惡劣,可以用貧瘠荒涼來形容。自古絲綢之路沉寂後的許多年裡一直遺世獨立, 宛若一處人間密境,又因周邊國家自身原因,使得各種勢力得以乘機滲透,致使瓦罕走廊安寧的表面下暗流湧動。如今雖然瓦罕走廊溝通經濟貿易、文化交流的通道作用被取代,但跨國通道的作用並沒有被掩蓋,依然賦予了這一僻遠地區特殊的地緣潛力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