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 驛站 茶馬 川藏線上的千年蹄印

  關於茶馬古道,很多人有所耳聞,卻並不能說清。

古道 驛站 茶馬  川藏線上的千年蹄印

茶馬古道

  是的,這條路遙遠得有點神秘,豐富得有點龐雜。它從歷史的深處蜿蜒而來,穿行於橫斷山脈的腹地,帶著多民族文化的芬芳,又隨著當代交通的變遷黯淡退場,只留下千年迴響。

古道 驛站 茶馬  川藏線上的千年蹄印

318國道

  5000餘里的茶馬古道,有三條主線——川藏線、滇藏線、甘青線,它連接了亞洲板塊最險峻奇峭的高山峽谷,跨越了大渡河、岷江、金沙江、雅礱江、雅魯藏布江、瀾滄江幾大水系,貫穿了四川、雲南、西藏、甘肅、青海等省區,乃至通往尼泊爾、不丹、印度、緬甸等鄰國,是已知亞洲大陸歷史上最龐大複雜的貿易通道,也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

古道 驛站 茶馬  川藏線上的千年蹄印

川藏線

  那麼,這樣偉大的遠征古道,是怎樣形成的呢?

  按照茶馬古道命名者之一的陳保亞先生的說法,茶馬古道可分為原生茶馬古道和次生茶馬古道。原生茶馬古道也是最早形成的茶馬古道,是在局域鹽運古道基礎上形成的遠征古道。次生茶馬古道,則是因為大規模運茶,在早期絲綢之路等遠征古道上形成的。

  茶馬古道的形成,源自藏民對茶的依賴。唐朝貞觀年間,文成公主遠嫁西藏,當時,公主不僅從長安帶去了茶葉,還帶去了飲茶的習慣。藏族人平時食用肉、乳較多,喝茶可以解油膩助消化,這使得飲茶成為他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並形成了“嗜茶”的生活習性,甚至達到“不得茶,則困以病”的程度。明代《滴露漫錄》中“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古道 驛站 茶馬  川藏線上的千年蹄印

茶馬古道記憶

  藏族對茶的依賴,使馬幫穿越橫斷山遠征成為常年的必要行為。因為藏族地區一般不產茶,所以,與藏地相鄰的茶葉產地四川和雲南,便成為他們遠征的目的地。於是,來自雲南和四川的茶葉,便以人背馬馱這種最原始的運載方式,穿越橫斷山脈以及金沙江、瀾滄江、怒江、雅礱江等大江大河向西延伸,最後通向喜馬拉雅山南部地區。

  另一方面,茶馬古道的興盛和“國家戰略”密不可分。古時,朝廷作戰需要大量馬匹,藏地有廣闊的草原,盛產良駒。我有茶,你有馬;我需要馬,你需要茶。所以,在相互需求的促使下,唐宋時期,漢藏之間便開始以茶易馬或以馬換茶的特殊貿易往來,著名的“茶馬互市”隨之形成,內地和西藏之間的聯繫由此變得更加緊密。

古道 驛站 茶馬  川藏線上的千年蹄印

古道風情

  茶馬古道是走出來的,這一走就是上千年,在漫長歲月中,它歷經風雨,鑄就了歷史和文明。

  我曾有幸從四川綿陽出發,沿岷江和大渡河沿線往返,先後赴理縣、茂縣、松潘、若爾蓋、唐克、紅原、馬爾康、金川、丹巴、康定、瀘定等地進行了旅遊觀光。

  這次旅行令我極其震撼。當我知道,平時習以為常的茶湯上那片小小綠葉,竟在歷史上成為連接漢藏之間交流的紐帶,我為自己的孤陋寡聞而汗顏;當我觸摸當年背夫用柺杖戳出的“柺子窩”,猶如觸動到他們喘著粗氣艱難跋涉的心窩;當我從照片上看到幼童和婦女也背茶掙錢,將性命託付給狂風肆虐、大雪紛飛、野獸出沒的驛道,我想象人類為生存奔波的終極殘酷亦不過如此……這次考察之後,我又多次深入茶馬古道川藏線,探訪茶馬古道遺址,接觸馬幫背夫後裔,也感受這些地方的美麗和絢爛。

古道 驛站 茶馬  川藏線上的千年蹄印

古道記憶

  茶之西行,馬之東來,那是一個時代的華章。如今,茶草香氣散盡,馬幫鈴聲遠去。但在我心頭,茶馬古道是一條永遠不會消失、永遠在天邊蜿蜒的古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