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 讲真,《水浒传》真的没必要多读

为什么《水浒传》的处境变得越来越尴尬?在“四大名著”中最没有存在感,文学价值也普遍遭到低估?

(个人认为)原因有:

第一、“书设”的倒塌

课本及官方宣传语境下的《水浒传》,是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

和明星的“人设”经不起考验一样,这种“书设”,在读者看过原著后立刻消失。

《水浒传》的世界中,既有乱自上做、官逼民反,也有忍无可忍、逼上梁山。这些人既有盗侠的匪气,也有义侠的正气;既有奸佞小人的狡诈与恶毒,也有忠直侠客的正义与豪侠。

作者显然不认同笔下这些人物的极端暴力会是追求正义的终极手段。

但撕开了“替天行道”的假面具,又否定了用聚众造反改变腐败统治,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该何去何从?

第二、国人的“江湖梦”

小说、电影和戏曲等构建的江湖,让国人有三个梦:皇帝梦、清官梦、侠客梦。

《水浒传》非但没实现这三个梦,而且常常是反其道而行,这倒很符合“解梦”的基本原则:梦和现实是相反的。

“皇帝梦”中,君王的主要任务:分辨忠奸,拨乱反正;

《水浒传》中的两个皇帝,仁宗瘟疫盛行时,采取的措施是:让洪太尉去请张天师。结果放出了镇压在地下的108魔君,也就是梁山108好汉的前身;

徽宗主要是听了妓女李师师的“枕头风”,所以派宿太尉去梁山招安。

“清官梦”里,青天大老爷们有的是福尔摩斯上身,有的是主持《今日说法》,一会儿斩驸马审皇叔,一会儿微服私访赈灾施粥……

《水浒传》中的“清官”实现“正义”只有一种途径:走后门;主持公道只有一种方法:作假。

他们的存在,展示了当道德正义取代一切价值时,这个社会变成什么样?

在第27回里,“平生正直,禀性贤明”的东平府尹陈文昭,因为“哀怜武松是个有义的烈汉”,在上报武松杀嫂案时,“把这招稿卷宗都改得轻了”。

“那刑部官有和陈文昭好的,把这件事直禀过了省院官”就得出了此案最终的结果。


讲真,《水浒传》真的没必要多读

郭靖“是梁山泊好汉赛仁贵郭盛”的后人。图/TVB《射雕英雄传94(张智霖版)》

当下人们的“侠客梦”主要来自于金庸武侠小说构建的江湖。

如果说金庸小说是成人的童话,那么《水浒传》就证明了“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如果你被靖哥哥打动过,那么,他的祖上绝对让你失望,而且不是杨过对扬康那种失望。

讲真,《水浒传》真的没必要多读

郭盛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喝西北风能喝饱,喝饱了还撑得慌。

历史上的江湖,主要是游民活动的场所。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水浒传》第一次详细描述了这个江湖,是独立于主流社会之外的一个另类社会——

江湖是一个最实际、最功利的地方,没有好与坏的分别,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滥杀无辜可能不对,但不是什么大罪,相比较,好色才是第一大忌。

讲述这一类型的故事,或多或少都需要一些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更多的涉及善与恶、罪与罚的主题。

《水浒传》旨在用江湖之远的传奇,讲述庙堂之高的现实。通过人物的命运,对“江湖”黑暗面有着更多的反思。

要解读个中玄机,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历史常识。

讲真,《水浒传》真的没必要多读

▲林冲在山神庙大开杀戒时的解释

市面上的某些解读《水浒传》畅销书和10W+爆款文

始作俑者是金圣叹。

金圣叹腰斩水浒只剩下聚义的前七十回,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喜好进行了诸多删改,最典型的就是“宋江架空晁盖”一说。

从文学性来说金评本颇有启发之处,但金圣叹个人的思想取向损害了原著本身的内容,读者在阅读时很难不受其影响,十分不建议初读者看这个版本。

在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想成为金圣叹,只可惜,他们没有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能吃出火腿味儿的幽默感,也不懂“好疼”到底是好还是疼

讲真,《水浒传》真的没必要多读

有把水浒传熬成一锅毒鸡汤的,把梁山当职场,把江湖当社会,把宋江当成功人士。

毒鸡汤跟正能量的区别是什么?

毒鸡汤只有道理,没有知识,只负责制造焦虑,挑起情绪;

正能量会安抚人心,分析问题,拿出切实可行、拳拳到肉,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的方法;

毒鸡汤的榜样人物,通常是虚构的,或者是特例,也就是说一千万个这样做的,最多一个人成功;

正能量的榜样人物都是现实中存在的,且是在其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能够代表某个群体的。

还有就是“黑水浒”,比如用李逵来否定《水浒传》。

李逵这样的冷血杀人狂,居然被称为好汉,足以看出这本书三观不正、道德败坏!

他们自动屏蔽了小说第一回里,用很多笔墨来强调108好汉的真面目:妖魔

朝廷派去的洪太尉把他们放走后,看守魔君的道士说:“必恼下方生灵”。

小说第二回,魔君已经到了人间,“祸胎”已酿成,“社稷从今云扰扰,兵戈到处闹垓垓。”

还有自以为掌握了“99%的国人都不知道的真相”的……

一部小说能超越时代,称为名著,是因为具备大众化的可读性,而不是因书中有“99%的国人都不知道/看不懂”的、所谓的隐藏暗线。

若真有,也是天知地知施大爷知,且暗线、伏笔,绝不会与主干、明线相矛盾。

第三、没读完原著和读太多遍的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经常强调的一点:看完原著。

小说中的角色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对他们的分析与评价,无法从历史文献中找到立论依据。

解构与分析,追溯或推导,不管是厌恶与批判,还是同情与赞赏,乃至于“抹黑”、“洗白”,所依据的基本文本,只能是《水浒传》原著。

讲真,《水浒传》真的没必要多读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很快遭到了报应。

至少有250个(想)与我讨论水浒的人,通过聊天和留言等方式问我:

“原著你读过多少遍?”

“额……”

我是真的答不了这个问题。

不是记不得,而是对我来说,这个问题完全没意义!

So,我一般都是这样解释:

我不觉得看过多少遍,能作为一个指标来衡量对一部书的了解程度,思想与眼界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与角度才是重点。

——估不到,我的这个解释很快被颠覆。

前几日,我从一个写水浒的作者那里得知一本被评为“第四届ZZ部向全国D员推荐的教育培训教材”优秀教材奖的书:《水平:悟水浒中的领导力》。

作者吴向京,曾在中欧国际商学院授课,并登上南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讲坛。

据他所说,光是扉页上两行字,就给了他满满的期待——

四十年百读水浒、近三十年职场感悟、十年领导力专业研究,以中国经典、中国实践与全球视野品悟中国式领导力和职场。

——整部小说九十六万多字,看一百遍就是九千六百万字,点钞机成精,就没人管一管吗?

不过,我仍愿意相信我是因为羡慕嫉妒恨,才会有如此龌龊的想法。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在某书城花了19块9毛9购买了电子书。

讲真,《水浒传》真的没必要多读

仅仅看了第一节“从晁盖中箭说起”,我对作者的敬仰之情就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他比施耐庵更懂水浒!他知道的,施耐庵都不知道。

晁盖怎么死的?他的答案是:被徐宁射死的。

为什么?因为整部《水浒传》里面,死于药箭的就只有晁盖和徐宁,两人中箭后的惨状都是一样的。所以,从结构、价值观、文笔推断徐宁箭射晁盖概率最高。

按这个逻辑,潘金莲就是清白的。她是被武松杀死的,而武大郎是被毒死的,死法都不一样!

晁盖的死,悲就悲在,没有任何阴谋,没有人害他。他自己去死,谁也拦不住。

小说一开始就说得明白,洪太尉放走的是108个魔星,晁盖不在其中。

晁盖自己也做了七星梦,梦里清楚地说了,七颗星掉他屋顶上,就是来跟他一起打劫的七个人,他不过是边上一颗小星,化作一道白光走了。

这才是水浒整本书的气质:天意难违、宿命难逃。

我很想劝他:

《水浒传》真的没必要多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出自《三国志·魏志·董遇传》(晋·陈寿)。

讲真,《水浒传》真的没必要多读

请注意“遇不肯教”四个字,正因为董遇不愿意教授,才有了这句一本正经的敷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这和“伪国学”提倡的“包本背诵”如出一辙,让小孩子把几十万字的经典熟读,却不做任何讲解。

讲真,《水浒传》真的没必要多读

干货

水浒在传统文化中是什么地位?和哪些元素有关?我特意做了个表格(仅供参考和炫耀)。

讲真,《水浒传》真的没必要多读

《水浒传》的重要价值,除了文笔、塑造人物的手法等,还在于它体现的特殊时代的文化背景。

它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文化的一个站点,而不是终点。

我们这一代人的写作充满了过度色彩,充满了深层次的扭曲和压制,如果不抛弃可怜的自珍自爱,我们产生比肩往昔的文学经典可能性实在渺茫。

无论面对身边的广场舞大妈或作协大咖、还是面对历史,我们的写作不重要,我们在历史中的角色,很重要。

讲真,《水浒传》真的没必要多读

END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好文推荐☆

讲真,《水浒传》真的没必要多读

知道点儿新故事了吗?知道你就点个赞告诉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