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形意拳起钻时要跟手---技击中十分重要

在打形意劈拳起钻时,不要一只手向前钻出很远了,另一只手还放在肚子下边,应该前手一起钻,后手就紧紧跟在前手腕后面,在脸前合抱蓄力,然后发抖炸劲向前劈出,这是当年南京国术馆定的架子。在搏击时后手放置的位置非常重要,不论拳击、散打,后手都在脸前眉侧,八卦掌后手在前臂的肘内侧,强调两手的合抱劲,形成一道弧形防线。据姜容樵老先生说,当年郭云深与董海川切磋武技后,决定把形意拳的后手提高,放到前肘附近。但是今天看来,这个位置还是过于低。人体最要害部位莫过于头,而搏击时头又必须处在前沿阵地,因此必须有重兵把守这个“司令部”。我进攻的目标也首选对手的头,从我的头到他的头距离最近,因此,把两手放在头附近,不论防守还是进攻,都是最佳选择。


形意拳起钻时要跟手---技击中十分重要

形意早有“虎抱头”之说,食肉动物搏斗时,它的俩“手”就放在头附近并迅速向对手的脸、眼叨去。老虎捕猎,一下子抱住猎物的头,一口咬断它的脖子。可见“虎抱头”不但要抱(保护)自己的头,还要抱(击打)对手的头。前些年有些武术家还讨论过究竟是“虎抱头”还是“虎豹头”,那还用说吗,“虎豹头”是个名词,只是吓唬人的花架子,“虎抱头”才是技击。

古拳谱交手要诀说;“凡与人交手,两手务要抱住,慎勿散乱,如行兵与纪律”。这是铁的纪律,不管中国拳还是外国拳,都不能违反。实在累了,放下一小会,还得抱起来。实在抱不起来了,裁判就会终止比赛,你输了,再打就会出危险。把后手还放在肚子下边,据说是为了“护裆”,这就把自己各“部队”的防区弄乱了。手护头、护心,肘护肋,膝护裆。形意步子一站,前脚内扣15度,后脚横开不超过45度,这样,双膝都是内扣的,他的脚即使在我两腿中间向上踢也会被膝挡住,根本踢不到裆。如果觉得不保险,可以向里合一下膝,抬一下脚,自可破解弹踢,“五行本十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何须用手?泰拳教程把人分为三段,上段用手防守,中段用手、肘膝相连防守,下段用膝、腿防守,因为用手防下段则头部空虚,很容易被击倒。

不但两手不能远离头,两手本身也不能远离。用兵布阵都讲究“紧缩兵力”,兵力分散就会被各个击破。两个兵团必成“掎角之势”,一手出击,一手看家。防守则互为救应,进攻则互相配合。一只手已经钻出去老远,与敌人接上了火,另一只手还在肚子底下按兵不动,这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一手钻出,另一手必须紧紧相随,前手是侦察兵,后手是埋伏的大部队,前手是“惊手”,后手是重拳,前手破坏敌人的防守,后手就是致命的一击,瞬息万变,间不容发,两手距离稍远就失去战机。形意拳任何一个招法的实际运用都离不开两手紧紧相随,一只手击打时另一只手也不能闲着,不是控制敌手就是守护中门。形意拳谚早就说了“出洞入洞紧相随”,就是说的两手紧紧相随。


形意拳起钻时要跟手---技击中十分重要

起钻并不是要把手钻得离头很远,而是两手在脸前拧钻裹抱,是身子主动向前贴近自己的双手,通过“人追手”,实现“缩”。在后脚向前与前脚踝相摩的一刹那,双拳拧抱收缩蓄力。形意拳讲究“一存、二践、三就、四钻”,“存”就是把腿弓起来,“就”就是向一块收缩。就是“全身百骸一齐收”。手向上起,身必向下缩,这是矛盾劲,矛盾劲是短打拳的理论基础,说来话长,不说了。有收缩才有弹发,任何动物在准备发起进攻前都要先“缩”,人也不例外,起钻就是劈击前的一缩,叫做“就如蛋,去如箭”。所以起钻的要领是:腰向后弓,命门吸丹田,尾闾下垂,向前兜。全身象压紧了的弹簧,只要意念一动,就会吐气发力,脊尾抖颤,像箭一样弹发出去。两手在嘴前拧旋合抱具有横竖二劲,合抱是一个横劲,这个合抱劲催着两手螺旋前钻,就是用横劲把竖劲挤出来,在前钻时小臂的斜面在遇到竖劲时也会分离出一个横劲,于是,起钻就具备横竖二劲,像抱着一杆枪,见横破横,见竖破竖,把敌人的防守阵地撕开一道口子,“落翻”劈击就顺理成章了。

起钻的过程是“缩”、是“吞”,落翻劈击那才是“发”是“吐”。不论是对手来攻,还是我进攻遇到对手的抵抗,都不要硬顶硬抗,第一反应该是把力点“吞”进来。物理学告诉我们,外力对刚体转动的影响,不仅跟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力的作用点位置和力的方向有关。当我们推门的时候,力的作用点离门轴越远越省力,离门轴越近越费力。“手是两扇门”,我的手伸得越远,人家推起来越省劲,我的手离自己轴心越近,他推起来越费劲,我把力的作用点“吞”进来,使力点离我的轴心尽量近一点,离他的轴心尽量远一点,我就可以用小力胜他的大力。人的力主要在腰身,发大力时必然使手臂贴近腰而不是把手伸出去。比如拧一个小药瓶盖伸着手拧就行了,拧一个很紧的酒瓶盖就得把手臂贴近自身。起钻时把一只手伸出老远,先不说它松散不严密,仅在力学上就先输一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