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古德里安的装甲兵总监一职具体是干什么的?算什么级别?

川军团机枪手迷龙


装甲兵总监,顾名思义就是装甲兵的最高长官,直接隶属于希特勒,其职责就是促进德军装甲兵的不断发展,只要和装甲兵相关的部门机构和计划装甲兵总监都有权进行过问,例如坦克生产计划、装甲部队的组建和补充、装甲作战条令的制定等。装甲兵总监的级别相当于集团军司令,不过其权力可比那些集团军司令要大多了。



在装甲兵总监的勤务守则中,德军的装甲兵包括:装甲兵、装甲步兵、摩托化步兵、装甲侦查部队、反坦克部队和重型自行反坦克分队。这几乎囊括了德军所有的配备各型装甲车辆的单位,除了自行反坦克部队。所谓的自行反坦克部队就是指那些装备三号突击炮或者四号突击炮的部队,隶属于炮兵,这些是德军陆军主要的反坦克力量,牵引式反坦克火炮的效力非常有限。不过装甲兵总监并没有权利过问这些突击炮单位,他只能对装备重型突击炮的重型自行反坦克部队进行过问,这算是一大漏洞,不久之后,德军步兵单位的反坦克能力越来越差,主要就是因为没有足够而且合适的自行反坦克炮。


总得来看,古德里安的装甲兵总监一职主要负责的还是各个部队中装甲兵的组建和训练工作,并没有对装甲兵实际的指挥权,古德里安唯一能够指挥的部队就是大后方的装甲兵的后备部队和训练部队,以及各装甲兵院校的单位和教导队。所以虽然装甲兵总监的权力范围非常广,但实际可控制的部队却非常少。古德里安可以向野战陆军、后备军、党卫队以及空军的所有装甲兵单位就组织和训练方面下达指令。

古德里安出任装甲兵总监一职确实是众望所归,当时德军刚刚经历了斯大林格勒的惨败,德军装甲兵的实力收到了极大的削弱,同苏军装甲部队的差距不断扩大,装甲兵已经对上级领导失去了信心,急需一位有能力而且熟悉装甲兵作战的人来领导这一兵种,最合适的莫过于它的缔造者古德里安了。古德里安也确实不负众望,在他的领导下,德军装甲兵的战斗力并没有出现和其他兵种那样过大的下降,一直到战争结束,德军装甲兵一直都作为一支精锐单位奋战于各个战场,其作战能力得到了对手的认可,在这一点上古德里安功不可没!


战略论


论二战德军,总是绕不开与曼施坦因、隆美尔两位德国国防军陆军元帅齐名的古德里安上将,其实,上将与元帅军衔有很大的差距,战时德军只有27名元帅,而上将却有541人,有据可查的德军上将,包括陆军358人,海军42人,空军94人,党卫军47人。

但一名德军上将,竟然能成为德军三大名将之一,一定有着过人之处,古德里安确实堪当此名誉,是德国军队装甲兵之父,“闪击战”的创始人,“装甲战”、“坦克战”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古德里安,总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军队使用摩托化车辆的经验和教训,从中得到了某些启示,得出要成立一种装甲和装甲步兵混合的新型作战部队,并为此付出了不断的努力和实践。

尽管古德里安的军事理论包括实践,曾遭到德国陆军一些高级将领的强烈反对,但却得到了希特勒的重视,支持古德里安的战略战术观点,任命德军摩托化部队总监部参谋长古德里安上校,担任少将装甲兵总监。

1934年7月,德军建立装甲兵部队,绝对领先于全球其他国家,当时,法国、英国等欧洲军事强国的坦克数量并不在德国之下,但都只是将坦克当做掩护步兵的武器,分散到步兵营连等单位,没有将坦克集中起来形成装甲群来使用。

德军却率先将坦克、装甲运兵车等装甲车辆集中使用,形成快速装甲突击群,是德军冲锋陷阵的主力,随即摩托化步兵迅速跟进扩大战果。

此战术,在二战初期,攻城拔寨、无坚不摧,就是在古德里安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形成,快速装甲突击群成了德军实施“闪电战”强有力的支撑。

战前,希特勒又任命古德里安为机动部队总监,统管装甲兵部队的一切组织和训练事项;德国此时试制成功了3号和4号坦克,这两种坦克在二战中是德军装甲兵部队的基本装备。

在装甲兵总监这个职位上,古德里安获得了将自身的战略战术思想等付诸实践的良好机会,亲手组建了每师坦克总数不少于561辆的3个装甲师,同时担任了德军第二装甲师的师长。

和平时期,古德里安的装甲兵总监职务,仅从军衔窥探为少将,相当于陆军野战部队的师长,师长基准军衔也是少将;因此,古德里安装甲兵总监,恰好是德军将军的入门级少将,但却在军中奠定了非常好的晋升基础。

不久,古德里安成为包括拥有第3装甲师、第2和第20摩托化师的装甲兵第19军中将军长,在闪击波兰的战役中,第19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古德里安提倡的“闪击战”理论达到了惊人的成功。

此后,古德里安担任第2装甲集群司令,兵败莫斯科城下时,被希特勒撤职,编入预备役,过着闲散的生活。

德军兵败斯大林格勒以后,希特勒又重新起用古德里安,让其第二次担任装甲兵总监,负责装甲兵部队的发展、组织、训练;古德里安建议把自行火炮纳入装甲兵,但却没有得到希特勒的同意。

期间,古德里安主持改进和试制了虎式重型坦克、豹式坦克等德军的主力坦克,其抓坦克的生产对于德国支持战争起到了很大作用,德国坦克生产量最多时,每月曾达到过1955辆。

古德里安,第二次担任装甲兵总监职务时,军衔为德国陆军上将,与首次担任装甲兵总监时的少将,军衔更高了,德国陆军军长是中将军衔,上将基本上都是集团军司令级别,古德里安在德军中最高的位置是德国陆军总参谋长,陆军装甲兵一级上将,有时也被译成大将。


国平军史


古德里安跟总监有缘,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时刻从总监开始,最黯淡的时候也是在总监结束任上结束的。

古德里安出生在军人家庭,父亲就是一个很优秀的军人,因此父亲也希望儿子成为一名职业军人,将报效国家,建功立业。


古德里安是纳粹德国闪击战理论的创始人,而闪击战是希特勒战争取胜的法宝。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古德里安是德军灵魂人物,德军的攻城略地的一等功臣。

古德里安能高瞻远瞩创造闪击战理论,和他的军队经历不无关系。

一战期间,古德里安参加的就是陆军里的宠儿——骑兵部队。并且是一名骑兵参谋长。二战结束后,他调任到陆军运输处,机械化观念在他的大脑里渐渐形成。

当别人还在陶醉于前辈昨天的辉煌中无法自拔,希望像他们一样在战场上扬鞭策马的时候,古德里安已经深谋远虑、在思考着明天的仗怎么打?

不拘泥于现状,不跟在前人后面循规蹈矩,引领潮流,创造奇迹,这就是古德里安的理想。


他觉得过去的战术太陈旧、太落后,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他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探讨、摸索出一套新的战术。

古德里安的主张渐渐被不少德军将领认可,在1931年他出任摩托化步兵部队总监部参谋长,离理想越来越近。

二战前夕,古德里安的战争理论正是诞生,那就是以坦克为主而独立成立一个兵种,独当一面,在空军配合下,对敌方阵地或者战略要地进行突破,再由坦克部队掩护步兵对敌人有生力量进行歼灭。


当时的希特勒野心勃勃,正在构思称霸世界的宏伟蓝图,古听了德里安的军事理论喜出望外、正中下怀,马上决定组建装甲部队。

1934年7月,德军装甲兵部队正式组建,古德里安当仁不让成为装甲兵总监。

可以说,没有装甲兵部队,就没有希特勒的闪击战,没有古德里安,就没有德军装甲兵。与其说是希特勒选择了闪击战,不如说是希特勒选择了古德里安。

对于装甲兵总监这个职务,古德里安欣然接受,因为终于找到了将新的战略思想付诸付诸实践的绝佳机会。

1935年,德国装甲师发展到3个,第二师的师长就是古德里安。新成立的装甲部队建制是前所未有的。


新组建的装甲师无一例外配备了一个装甲旅,其坦克总数不少于561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摩托化步兵旅,它的角色是担任增援任务。跟它配套的炮兵、工兵和通信兵同样是机械化的部队。

1938年,古德里安再次担任总监,不过这次是机动部队总监,负责所有装甲兵部队的组织、训练。如果说,1938年之前,古德里安一直在幕后的话,从1939年开始,古德里安正式走到了前台。

1939年,古德里安为第19军军长,带领第三装甲师和两个摩托化步兵师在闪击波兰中小试牛刀、一鸣惊人。

1940年夏天,古德里安就任第2集团军司令,其率领的部队再立新功。


1941年6月22日,德军对苏联发动突袭,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为主的闪电战术让苏军遭到重创,苏军成建制被歼灭。

可是古德里安个人的军事生涯却遭遇滑铁卢,进攻莫斯科的战斗中遭遇挫折,同年 12月6日,古德里安被怒不可遏的元首撤职,被编入预备役,过起了无所事事的悠闲生活。

但是战场依旧炮声隆隆,硝烟弥漫,下野后的古德里安依旧对希特勒死心塌地,依旧为纳粹德国的命运担心,对德军的前途忧心忡忡。古德里安还在留意战场动向,对战场形势进行评估,制定应对策略。并且给希特勒写信,指出了德军装甲集群存在的不足和改进建议。

1943年2月,希特勒在斯大林格勒遭到惨败,内外交困,不得不再次起用古德里安。古德里安临危受命,担任装甲兵总监。


这个次,装甲兵总监的职责就是负责装甲兵部队的组建,配置、训练和装备。比如编制大小,武器配备多少,装备的供应和调度,坦克的研发和生产等等。

装甲兵总监在级别上相当于集团军司令,但他的职权局限于训练和后勤,充其量是个训练基地的首长,跟古德里安在战场上担任的职责有着霄壤之别。

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因为古德里安担任了这个不上前线的军职,没有当刽子手,最后在德国战败后因为没有犯下更多罪行而被盟军无罪释放,得以安度晚年。


小约翰


总监是德军的传统职称,现在翻释总监察长,类似参谋长,不具有直接指挥作战部队的权力。现在德军仍有陆军总监等三军总监,类似于美军三军参谋长(海军作战部长)。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就是总统(德国总理)的总参谋长,总统(总理)战时是三军统帅。德军二战时的装甲兵的领导指挥体制,给战后苏军以至我军组建装甲兵兵种以极大的借鉴。195O年代初,我军组建装甲兵时任命许光达(后大将)为装甲兵司令员。全军裝甲兵部队分统帅部和队属两部分。统帅部属3个坦克师、1个机械化师、9个坦克团由装司直接领导和指挥。装司还领导5个编练基地(后升格为院校)、9个坦克乘员教导团,坦克装备研究所等。之后不久除院校、研究所,作战部队全部转隶大军区,再加上原来的队属坦克部队,成立军区装甲兵(或装甲兵部)。此时,许大将的职权相当于古德里安的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号称“闪击战“之父,与希特勒推崇的闪击战本质一样,到底是谁影响了谁,现在说不清楚了。古德里安的闪击战理论,是与装甲兵建军实践和作战实践紧密结合的。从编制结构、训练体制、战役战术原则、装备科研、后勤保障、指挥体制各方面系统配套,全面建设並参与作战。在二战西方东方战场上取得了空前绝后(后无来者)的成功。他总结的装甲兵使用原则,经苏军继承並发扬光大,尔后深刻地影响了我军装甲兵的建设和作战。五条原则是:大规模集中使用;主要用于进攻行动;在便于坦克行动的地形上(也有反其意而用之,加强工程保障,出敌不意);在狭窄地段突破,连续深远突击;注重后勤供应和装备维修保障。我们看战后几次战争,美苏军和我军都是这么干的。比如伊拉克战争中“沙漠军刀"行动,美英联军的装甲部队绕过伊科边境的萨达姆防线,以一记“左钩挙“长驱700公里,直捣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苏军在入侵阿富汗时,未在边境地区恋战,而是分七路(?)分进合击300公里外的首都喀布尔。我军装甲部队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脱离步兵大部队,只搭载少量步兵穿插至战役纵深要点高平、边街,截断越军退路,基本全歼越军3个师,当然搭载的步兵伤亡大了些,但一举达成战役企图。反过来说,一旦违反这些装甲兵运用原则,陷入城市巷战,或被迫在不利地形上仓卒转入防御,损失必然惨重。如苏军阿富汗战争后期和俄军第一次格罗尼兹城市攻坚战。古德里安对我装甲兵建设的影响是多方面的。1950-1960年代,装司就翻译了古的著作《注意:坦克》、《坦克-前进》等,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一起,供装甲兵院校学员和各级干部学习。许光达大将二战后留学前苏联军事院校,带回大批兵种建设和作战资料,按照德苏模式组建我军装甲兵,使用苏军教范教材等。至1960年代前期,适合我军的第一版教范教材正式下发各部队。装甲兵在陆军中是最正规的兵种,很少我们军在战争年代流传下来的游击习气。古德里安,在世界装甲兵发展史上,是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人物。


大小王揽天下


点背的古德里安

这事儿大约还得从1941年的平安夜说起,那天晚上苏联红军突然包围了驻扎在切尔尼的德军第10摩托化步兵师,一番血战之后德军撤出了切尔尼。非常不巧的是那是古德里安下属的部队,更不巧的是几天前古德里安刚刚跟元首就是否后撤的问题大吵一架。

于是一个合理的怀疑就产生了,这孙子是不是对元首坚决就地防御的政策阳奉阴违?然后古德里安的新上级克鲁格元帅把他臭骂一通,我们知道古不帅也不是吃素的,双方在电话中互相问候了对方娘亲。

次日失散的小股德军回到驻地,还带回了几百个俘虏,于是这两位老兄又互喷一通,克鲁格表示老子要给你告元首,古不帅则表示老子不干了!然而很明显克鲁格的手速更快一些,因为古德里安最终是被解职的。

元首的装甲艺术

遭受如此侮辱的古不帅自然不肯善罢甘休,回国后反复要求军法调查,一派和克鲁格死磕到底的架势。可他忘了自己刚刚得罪过元首,于是一纸不予调查的命令下达给他,这货就此只能在柏林无所事事的发呆。

古不帅本来气性就大,吃这么个哑巴亏还不敢声张,一怒之下这老兄就心脏病发作了,而且不是一次发作。人要倒霉发屁都砸后脚跟,他自己病没好,他的夫人又患上了恶性败血症。饱受煎熬的古德里安总算消停了,开始看房子,着手准备当农夫。

古不帅这边消停了,元首那头可没轻折腾,借着几次败仗把国防军头目收拾个臭死,最后自己成了真正的陆军老大。然后元首就以超人的热情投入坦克设计生产中,但我们都晓得元首是搞艺术的,所以那段时间德国的装甲事业非常有艺术感,额.....或者可以说是非常没有规律......

量身定做的职位

时间就这么晃荡到1943年2月中旬,德军在斯大林格勒被糊了个满脸花,元首也明显感觉做坦克这种事情艺术性不如科学性,于是他又想起了把装甲玩出花来的古德里安,准备重新启用这家伙管坦克。

然而赋闲一年多的古不帅却不准备轻易接手这个山芋,原因很简单,那时候德国的大本营已经一塌糊涂。总参谋部和装备部分歧极大,一边是用坦克的,一边是造坦克的,这两家对磕能有什么好的?

于是古德里安跟希特勒谈起了条件,不受这两边的掣肘,直接对元首本人负责,连后备兵司令也不能干涉他的工作,否则这活儿我干不了。快要山穷水尽的希特勒答应了他的条件,但是要求他拟定一份正式的职务守则。

装甲兵总监到底是干啥的?

很快古德里安就和约德尔、蔡茨勒、施蒙特和希特勒的一位副官恩格尔上校碰头,他们共同拟定了《装甲兵总监勤务守则》。在1943年2月28日希特勒批准执行,同年3月1日古德里安正式走马上任。

装甲兵总监这个职位的级别相当于集团军司令,是装甲兵的最高长官,其大体工作如下:

  1. 促进装甲兵不断发展,并使其成为战争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兵种。

  2. 在与陆军总参谋长取得一致的前提下,对装甲兵和大规模陆军快速兵团的组织和训练拥有全部权利。

  3. 组织和训练方面拥有向空军和党卫队的装甲兵下达指令的权利。

  4. 兵种的技术发展和生产计划方面可与兵器、弹药部长协商后决断。

  5. 该职务是装甲兵的最高长官,同样是后备军中装甲兵的司令。

  6. 保障野战陆军获得源源不断的适用人员和装甲车辆,包括车辆和部队的补充和组建。

  7. 确保装甲兵和快速部队按计划和适时地进行组建和补充。

  8. 对装甲兵的作战经验、武器装备、训练和组织进行分析评估(这点很重要,他有权视察和参观国防军和党卫队的所有装甲部队)。

  9. 对隶属于特殊司令部快速部队的后备部队和训练部队,以及野战陆军和后备军快速部队的院校及教导队拥有直接指挥权。

  10. 有权将与其职权有关的指令下达给陆军的任何勤务单位。

其实这个职务可以说权利非常大,精炼起来说整个德国一切装甲兵的组建、训练、战术制定和设备生产都归他管,而且不受制任何部门,所有工作均直接对元首本人负责。但仔细想想因为职务重叠的原因,大抵上他能直接指挥的也就特殊司令部和院校里那些部队,说白了也就是个训练部长的活儿......扯淡完毕。

历史吐槽机


研习二战德国人的军事体制可能不那么直观,不妨以同一时期的国军指挥序列来参照。知道徐庭瑶么?古德里安号称“德国装甲兵之父”,而徐庭瑶人称“国军装甲兵之父”,两个人的地位和职务非常相似,徐庭瑶的职务就是国军“机械化兵监”,与德国装甲兵总监一个意思。



(古德里安)

实际上1931年古德里安就已经担任了“摩托化部队总监部”参谋长,军衔为上校。1934年7月,希特勒发布命令正式组建装甲部队,古德里安升任装甲兵少将总监,当时还是和平时期,这个军职主要任务是负责装甲部队的理论建设、编制拟定和军事训练,是隶属于陆军总司令部的一个“兵种”首脑机关,与辎重兵、炮兵等总监部平级。

徐庭瑶在1933年长城抗战后带团去欧洲考察军事,中心工作也是学习德国、法国和英国的摩托化部队建设,回国后兼任军事委员会“训练总监部”的交通兵监和通讯兵监,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机械兵监”,也就是装甲兵总监的意思。而这一时期的训练总监部已经改制为军事委员会“军训部”,部长由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兼任,两个人是直接上下级关系。

(徐庭瑶)

我们要知道,从30年代初开始,民国军制已转学德国,因此军事委员会的组织机构与德军高级指挥序列非常相似,区别在于暂时没有建立“陆军总司令部”(1944年组建)。白崇禧的军训部下设步兵监、炮兵监、骑兵监、工兵监、辎重兵监和机械化兵监等各单位,每监下设数量不等的“科室”,根据兵种的重要性设置。

徐庭瑶1935年的铨叙军衔是陆军中将,古德里安刚刚是陆军少将,在这一职务上,徐庭瑶组建了第一个机械化军“新编第11军”(第五军前身),并以机械化兵监的身份兼任军长(杜聿明副军长)。而古德里安是从装甲兵总监的身份出任第2装甲师师长,履历也大同小异,同时也说明了两种职务的内在区别。

(第二装甲军团司令)

“装甲兵监”或者什么机械化兵监仅仅是负责兵种建设和发展的机构长官(早期没有兵种司令的称谓而已),并不具备作战指挥权,所以在抗战时期的中国,干脆被编入了“军训部”。而所有的作战部队比如战区、集团军等等,打仗时候的直接上级是“军令部” ,军令部长是徐永昌。同样,德国陆军的所有作战部队,作战指挥权归属于陆军总司令部编成内的陆军总参谋部。

这也就是军政和军令的区别,装甲兵监属于“军政单位”,只负责平时的养兵和练兵,而不具备用兵之权。正因为此,古德里安和徐庭瑶在战争时期又都出任了装甲部队的“部队长”,否则将没有在战场上一显身手的机会,国军总是喜欢各种兼职,而古德里安下到部队后是专职军事主官,从装甲师长到装甲军长,再到装甲军团司令。

(昆仑关战役期间的杜聿明和徐庭瑶)

两个人的部队长级别也差不多,到昆仑关战役时期(1939年桂南会战),徐庭瑶是第38集团军总司令(加上将衔),古德里安则正在完成从第19装甲军长到第二装甲军团司令的职务转变,军衔因功累升到一级上将(大将),考虑到国民政府没有陆军元帅衔的设置,两个人的职务、级别、军衔也基本相仿。

严重区别在于古德里安1941年底被解职,在家赋闲了一年多,直到1943年被希特勒起复继续担任装甲兵总监,仍然是负责装甲部队的训练、装备和编练新部队,不具备作战指挥权。至于同一职务的军衔不同也容易理解,1943年的德军已经有了千万级军队,当然跟1934年不在一个量级和层面上,水涨而船高嘛。

(注意古德里安的兵种领章)

徐庭瑶则是恩宠不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组建陆军总司令部,以何应钦为总司令,1946年各兵种兼升格为兵种司令,徐庭瑶任装甲兵司令(参谋长小蒋),也没有统兵作战之权。理论上来说,1943年古德里安的顶头上司应该为陆军总司令,可问题是希特勒兼任了这个职务,所以就经常混在小胡子身边了。

古德里安在诺曼底战役前夕曾经代表希特勒,参与西线德军装甲部队的使用方式研讨,跟隆美尔吵得一塌糊涂,但是并没有决定权,因为作战并非他的职权范围,最多只是老资格装甲兵的建议权,西线德军专设有装甲集群司令部(施彭韦堡将军)。

1944年7月,古德里安擢升陆军代总参谋长,这才真正拥有了一定的作战指挥权,不过时间太晚,另外有小胡子总司令在上面压着,实际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了。

(古德里安在战场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