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达到真正的“静”?

花鹏翔


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冬道藏,万物静。静,左青右争,青为初生之颜色,争为坚持之意。因此静之意为坚持初心本色、不受外界因素干扰。



静之意已明了,那么该如何打开静之门呢?人生总是伴随着快乐与痛苦、忧愁与怡悦、失去与拥有,红尘俗世之中该如何静下来?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静是在思想和意识高度集中的基础上出现的瞬间清醒,此状态极为轻松、舒适、安逸。静是在有意识的锻炼中,在无意识的状况下形成的。静有高低、深浅之分,静要避免主动去追求,因为追求本身就是一种干扰。


静,以一念代万念,浑浑沌沌,恍恍惚惚。《道德经》中有描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恍惚是一种心性光明的境界,与天地自然同步,是静的高级状态。

静是一种修炼,超脱名利,光明坦荡,从善重德,心头唯一线灵明耀目。人生而静,天之性也。“静”原本是人的天性,生于红尘之中而染上了“欲”,故须通过“无欲”之修炼,方能重新获得“静”的境界,谓之无欲故静。“无欲”是获得静的重要条件,无欲之静则为人生最美好、最智慧的状态。


以木瓜


要如何达到真正的静,说容易是非常的容易,说难比登天般还难,为什么要如此般说呢?楞伽经云:【本起清净】。本来就是清静的,为什么还去找清淨?如法华经中,力士本有如意珠,本来就在額头上,还要到处去寻找。六组坛经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再的说明,我们人本来就是清净的。有人会问那我们今天为什么没有,真正的静呢?时常的会烦。问题又出在那?大乘起信论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一切的烦恼,一切不安,很显然都是自心的显现,一切都是心生,是自心有的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有,或者是没有,人们因有了烦恼与不安,心中才无法达到真正的静。


佛经中一再强调,烦恼即菩提,一切烦恼,毕竟空,是寂灭,好好的研究一下,烦恼不安导致了心的不静,烦恼不安,到底又是什么?是生灭的现象,它不是有,存在的,永恒的,不生不灭的,才称之为有。現象与,实有,是完全不同类的。人们把生灭现象认为是有。是人们无法達到真正的静最大原因,六组坛经云。【风动,幡动,是仁者心动】。


常年累月的,心识头脑认知,错误的认定,一切生灭现象为实有,为真实。一时之间还真不容易,改。故自我唯有在生活的点滴中,时时的告知自己,警惕自己,一次又一次的修正,一步一脚印的,踏踏实实的去实践,力行,本有的清静,本有的静,必自会慢慢的显露出來。


和_子


如何达到真正的静?

人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之内,人们为了更好的舒适生活产生了不断的发展。人人都想自己过的更好,在努力奋斗的同时,之间就产生了各种的矛盾。有人收入的多,有人收入的少,有人过的好,有人过的糟。在这个分乱复杂的社会中。人心是嘈杂的浮躁的,是很难安静。有人为了,把这个心暂时放下,想打打坐站站桩,让那个心放松下来。由于他没抓住根本只是为了挣钱片刻中的休息一下,他怎么打坐,站桩也静不下来,思绪万千,乱纷纷的。这种环境中那个心态怎么能静下来呢?你只有把个人的各种欲望放淡的,把追求个人利益的心态放淡一些。随着你不断的把人间的欲望和利益看得越来越轻,越来越淡,也就是修炼的根本修心,说简单一些,把人间发财的努力用到这儿,时间不长,只要功夫到可能很快就能达到真正入静的成度了,因为你已初步入道了。(越是假的说法越多,天花乱缀,真的确简单,没几句像假的一样。)


天马行空61806



这个问题其实设计的面比较广,我简单的介绍一下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关“静”的文化,主要分为道家和佛家。


道家的“静”指的是“无为”,什么都不做,哪怕你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是好事也不要做,坏事更不用说。


老子的对于“静”的理解我们可以看作是一碗泥水,道家认为,这世间的纷争迷乱就像这一碗泥水一样,过于浑浊,过于流动,而之所以浑浊的原因是这个碗里的水在动,那么让水不动了,这水不就自己干净了吗?


所以,道家的思想虽然看起来是消极的,是让人们不作为的,但其实道家的思想是很乐观的,道家认为所有的事情最终都会归于平和,归于静止,所有的事情最后自己都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就像那一碗泥水一样,你不动,这碗泥水反而会慢慢的静下来,那些泥土都会慢慢的沉到水底中,动的越多,反而越不容易清静,这是道家的静。


佛家的静就与道家的静不同了,我们说了,道家的思想其实是很积极的,道家认为所有的事情最后都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而佛家则认为所有的事情最后都会变成虚无。


佛家有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漏皆苦,涅槃寂静。


最后的这个“涅槃寂静”就是指的绝对的“静”,没有一丝一毫的波动。


我们单以“诸漏皆苦”来解释一下佛家中的静。


首先,“漏”指的是情绪,诸漏皆苦的意思就是,所有的情绪都是痛苦,无论这个情绪是开心还是不开心,只要情感有了波动,那就是痛苦。


比如说,你在大街上掉了十块钱,你感到闹心,你觉得不高兴,那你的这个不高兴的情绪就在让你痛苦。


但你在大街上捡到了十块钱,你感到开心,这个开心,其实也是痛苦,为什么呢?因为你一旦拥有了这十块钱,这十块钱就会波动你的情绪,假如这十块钱你又掉了,那你还是会感到不开心,即使这本来就是你捡到的钱。


所以佛家常说,钱财乃身外之物,不要因为这些东西而波动自己的情绪,来了又走,走了又来,为了这样的事物开心或者不开心有什么意义呢?


除了钱财之外,佛家对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的态度,什么钱财啊,什么姻缘啊,什么功名啊,这些东西都会让自己的情绪都产生波动,所以这些东西让人陷入痛苦之中,全都要抛弃。


全都抛弃之后,还剩下什么呢?只有这肉身一具,能够放下这世间一切,那就是踏入了佛门,所以佛家的这种“静”与道家的“静”有着很大的不同,一个虽然缥缈但还在俗世之中,一个已经踏出了这滚滚红尘,探寻那涅槃之地。


那你如何做到真正的“静”呢?这就看你想得到的“静”是什么程度了。


最有趣的书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宁。一就是聚精会神,聚精会神就是达到安静状态。

达到安静状态境界,人生就要经历过天无以清将恐裂,神无以灵将恐歇。地无以宁将恐废的这样心境。飘风不终日,暴雨不终朝,谁为此者,天地尚不能久,何况人乎。

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就是初生婴儿得哭泣热闹,无就是婴儿安静。

达到静:心理状态就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静是凶猛的状态。这样的静只有老虎护食咆哮,才能感觉大音希声的静反朴归真于老子的不看窗而见天道。静也是声音,静是天籁之音。


我写小说江山画卦


你一开始就错了,为什么要静下心来?心的本质就是动不是静。如果你抱着要让心违反它的自然法则,可能你到头只是一场梦罢了!佛陀在2500年留下内观法门;就是要我们看着心的动最后找到法的本来面目的。记住,法的无常(心的不静)才有无我。


手机用户76097600810


真正的静在闹中,在噪中,好好参一参

那句“蝉噪山更静”的诗句,你会有所体会,

有所体悟,有所感悟的……


广法居士


了然于胸是达静的基本条件。


荣耻鉴定师


真正的内心"静"必须源头赐予!


小仔她爹


儒家讲敬

佛教讲净

道教讲静

道中的静:有静才能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是为了动,动是为了静。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转换,相互依存,相互而用,反者道之动。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像水的本性,时而澎湃,时而平静。静,也可以说是隐忍,隐忍就是所谓的静。



所以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深邃至极。

没有静,何来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