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金刚经中一合理相是怎么理解的?

小巫婆_莹


楼主好!佛家《金刚经》是专讲般若顿教法门的经典,也是法身菩萨的实证门,非普通凡夫街谈巷议几句,所能明白。就此问题,简介些知识,供参考。

【1“一合相”的四个经解】

其实,佛在经中已答过该词的秘义,可从四句话参悟:(1)套用“xx者,非xx,是名xx”结构,即一合相者,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2)套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即一合相是虚妄。(3)套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即一合相之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4)套用“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即离一合相,即名诸佛。

【2,“一合相”的所指】

其实,该词是前文“四相”的合称,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又统称为“一合相”,一合就是“一即四,四即一”的意思。

【3,“一合相”的方便义和实相义】

当“一合相”可说时,一合相=一切有为法的总相,即方便解。

当“一合相”不可说时,一合相=实相,即实相解。

【4,佛为何要用“一合相”这个词?】

因包括本经在内的一切般若部经典,都讲“顿悟实相”的佛乘法门,而实相与一合相是一体,是同一个,也叫“佛心、般若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众生觉则为实相,迷则为一合相。从全经提到“相”的词汇顺序看,佛为开示这层妙理,一开始用“四相”,接着说“诸相”,接着说“非相”,接着说“实相”,接着说“一合相”,而四相=诸相=非相=实相=一合相,是佛的暗示,实证的方法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无心”。众生无心,就能实证“五相是一”。也因此,学人必须实修法门,才懂这句佛语,而不能仅在言语、思维、文字上钻研。为何?言、思、文都是“有为法”,以之解读都入虚妄,不能正解。

【5,“一合相”的特征】

看懂上述内容,就知该词的四个特征:(1)无含义。此时一合相=一实相,不必探究字面意思。(2)不可说。此时一合相=一名相,不必用言语表述。(3)离心。此时一合相=一真相,不必起心动念思索。(4)即佛。此时一合相=诸佛相,不必区别该词与一切相的差异。

总之,“一合相”是佛在本经里度人的方便语,是个假名,没有实义。领悟该词必靠实修法门,不能在文字里打转转,因为“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本然堂讲席


《金刚经》中的一合相即是如来藏!如来藏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住空有两边就没有中间,没有中间的一合之相即是如来藏,又叫第一义谛,也叫如来中道义!平时的行持就是心,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大乘佛法的空是妙有真空,大乘佛法的有是真空妙有,整个如来藏都是自心的化现,不取不舍,圆合一切,于第一义谛而不动。一念无生而了了灵知!



惠山灵空


先记住经文:“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

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於意云何,

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再来讲“一合相”。

不二不异,无分别,叫一。

不离不散,永远疑固在一起,叫合。

大千世界既可碎为微尘,说明是可以摧

毁,可以分裂,可以离散的。

能离能散的就不叫合。

为什么?因为它的体性是空的,不常恒

的。

若大千世界不是虚妄的,而是实有的,那

才成了“一合相”。

可惜世界万事万物都不是实有的,所以如

来才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

相”。

一句话一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广法居士


啥叫"一合相"呢?

其实这个概念放在现代社会很好理解。

就比如我们的手机,

它集合了显示屏、电路板、外壳、电池、各式各样的内部零件、sim卡……林林总总,全部各安其位,最后能开机能打电话能上网了,这样才算一个正常的可用的手机。

如果把一个手机全部拆开,零件归零件,然后把这些零件放在同一个袋子里。虽然它们这些零件一个没缺,但是我们就不能把这个袋子里的这些零件称之为"手机"了。

所以,"通过零件组合而得的、可用的手机"这就是一个"一合相"。

说白了,"一合相"就是由各种各样的其他物品组合而成的物品,或者说,由各种各样的概念组合而成的一个总概念。


无知先生


《金刚经》第三十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何以故?”

“若是‘微尘众’实有者(即恒河沙数),佛即不说是微尘!”

“众所以者何?”

“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何以故?”

“若是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

“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为什么该这样读呢?

赵州和尚说:“无门关即非无门关是名无门关!”解作:“空无门关!破无门关!”是错误的!应该读作:“无门关即非无门!关是名无门关!”


用户5165436104905


这个用世间语言蛮难解释,和被大家接受和理解,容易引起误解和口舌之争。最好的回答,就是请各位捧起经书,每日持诵,坚持一段时间后,定期选一段空闲时间,做长时间忘我地诵经,他日,在悠悠哉诵经里,自然会明白何为一合相,才明白众生分别心有多厉害。最好先诵地藏经,入佛知见,不易差错。经经相通的。


王糕工


一合相即是万法总相,分则世间法,五蕴拢集,色法心法全摄,十法界万有,宇宙世界。合则出世间无为法,入三摩地,观则现华严境界,禅则明心见性,起般若则照五蕴皆空,成道则现大圆境智,万般圣法万种见,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差别,五眼即五种凡圣境界,真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一真实相幻万相。故佛说,一合相者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非凡贪,圣亦贪,唯有寂净涅槃,如如不动,才是一法印总相,一真实相。如来妙相,不入涅槃,不取妄执,心无所住,如如不动,般若妙觉,应照万法,不取一法,此等境界,唯佛了知,不可思议,不可言说,不即不离,不生不灭,不动不摇,不垢不净,非空非有,中道实相,万法任运,心物一元。诸佛总相,离言离相,念力所至,法随法行,妙空妙有,常寂真光,无尽虚空法界,万有万空,唯心所造总相,勉强总说一合相。


凡客匆匆过


要搞清楚一和合相是什么,先要搞清楚相是什么?佛陀举例四相,即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其实都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事物的一个取相结果。还可以取更多的相,比如,男女,贫富,贵贱,高矮,胖瘦等等。有多少个角度,就有多少个相,而这些相都是人从不同角度观测同一事物的结果。也就是说各种相都是这个事物的一个角度而已。所以这个事物本身就是所有相的一个集合,有多少角度就有多少相,即一和合相实为万相。所谓相即是观测角度而呈现的现象。故不应迷于相,而应相随镜转。那么什么是镜呢?古人常说心即是镜,是心转物,非物转心。。这样修心就成了人生的主要任务了。。


皆往已


佛说一合相即是不可说,因无下嘴处。天人合一,自己融入天地共为一体,万物各自运行又相融相摄。运行不停才有又空,起灭幻化都是一合相的展现,对他理解的深浅产生了圣人的差别,而凡人在其中找到一点就想拥有全部,那不可能。因为金刚经讲的是活的不停的空的,为什么见相非相,才有相就转非了。一合相又怎么可说呢?般若讲的就是缘起性空。自己好好修行,多理解一分就多解脱一分,多自在一分,多明白自己一分,多一分宽容,多一分善良。可以这么说,一合相是空的面貌,空是一合相的本质,但你永远无法指出哪个就是一合相,随心而用就是了。不要贪着。自利利他。


梦入空明


个人理解:若干个物质因缘和合后,变成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如化学上的2氢1氧合成水分子H₂O)称为一合相。该一合相被凡夫所执着,金刚经说一合相者实不可说,即实际上是没有的,一说即错(H₂和O分离,缘灭了水还无)。但是众生认为一合相是有并执着去说它,进而由相安名,依名起妄想分别,由分别造种种业,因业轮回,永无出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