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可惜又可笑的《安家》


写在前面


四天前我们做了一个投票,原本目的是想在这个烂剧井喷的2020年初,问问大家接下去最想看我们写(批评)最近哪一部国产剧。


结果很意外,我们一共收到59565次投票,但票数最高的却不是任何一部热播的国产剧,而是我们随便打嘴炮设置的选项:


「(剧)都什么玩意,一部都不想你们写,浪费时间!」


可惜又可笑的《安家》


这个选项一共收到了19419票,占到了总票数的32%,遥遥领先。


更有趣的是,位居第二的(13446票,22%)依旧不是任何一部剧,是另一个最大选项:


「烂剧看得我气死了,不及格的都给我骂!」


可惜又可笑的《安家》


我们发现,大家好像都被这个灾难开局的国产剧市场气疯了。


在这个冬春之交,国产剧已经被大部分人打进了一种“骂它都是浪费时间”的地位。


我们觉得好笑,又觉得悲哀。


虽然,大家都不想我们浪费时间去写这些,但批评还是不能停下,我们就折个中,只挑那晚得票最高的一部,也确实最可惜的一部聊聊吧。


《安家》


可惜又可笑的《安家》


这剧挺可惜的。


剧本的基础是来自16年的日剧《卖房子的女人》(翻拍),原版豆瓣分数不低,8.3分。


可惜又可笑的《安家》


班底也牢靠,至少看起来。


编剧之一,是《蜗居》(豆瓣8.0分)的编剧六六。主演孙俪,每个单元都有海清、郭涛等实力演员加盟。


可惜又可笑的《安家》


一手好牌,依旧免不掉成了一部在及格边缘徘徊的尴尬之作。


问题出在哪?



《安家》的野心其实很大。


它由房地产中介这个行业切入,借着女主角房似锦(孙俪饰)和门店成员解决客户的需求,试图从买房、卖房、租房和住房这四个方面,全方面地映射当下中国社会之痛。


听起来是不是透着一股“金光闪闪”的现实主义牛逼。


可惜又可笑的《安家》


是,也真的挺久没在国产剧范围内听到“现实主义”这个词了。


而且《安家》还不是一般的“现实主义擦边球”,而是正儿八经的在拍中国人民的人均痛点:买房。


谁也躲不过买房啊。


正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飞涨的房价和沉重的房贷,跟中国老百姓的偏爱“买房”的刚性需求,产生了一种难以调和的矛盾。


大部分中国人打拼了一辈子,就是为了能买下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特别是我们爹妈那一辈,谁没为一个房子,半夜笑醒过,也在半夜睡不着过。


可惜又可笑的《安家》


先别看剧怎么样,光这题材能引申出的这些东西,就是多么摧枯拉朽的戏剧张力。


那这些东西,在《安家》中有吗?


你别说,一开始还真有,这也是《安家》能及格的原因。


比如它把故事背景设置在上海。


上海特殊在哪?


可惜又可笑的《安家》


改革开放桥头堡,中国最发达的经济中心,也是房价压力最大魔幻之都,关于中国买房这些喜悲,上海几乎都有,也每天都在发生。


同时,它以单元剧的形式,通过不同客户的故事,把“买房”这个社会之痛,转化为更加具象化的家庭之痛。


第一个故事就同时展现了两组外来家庭:博士生夫妇和卖房子的老夫妇,以及他们在上海所面临的的买房和住房难题。


可惜又可笑的《安家》


博士生夫妇一个是工程师,一个是产科医生,他们代表了中国社会目前的高净值人群。


那他们能买得起房吗?


怎么可能买得起呢?


本来就是一家五口蜗居在一居室,两位老人睡在客厅的沙发上,家里没有多余的一块地可以用来工作,妻子加班只能坐在马桶上赶论文。


可惜又可笑的《安家》


后来响应国家号召,怀上二胎,老大马上要上小学,所以想在上海换一套面积更大的学区房。逼的实在没办法了。


最后是靠把父母辈的这座老房子卖掉,才勉强买下新房,那时他们已经倾家荡产,几无存款。


而买下他们旧房的是一对老夫妇,他们代表了老一辈。


他们卖了一辈子的包子,攥下来的钱全部用来给儿子买婚房,也只够四口人挤一间一居室的二手房。


而现实中买房后容易出现的纠纷,也发生在了他们身上。


儿媳要在房产证写上自己名字,而且老夫妇花钱买下来的房子,最后被儿子和儿媳赶了出来,只能窝在包子铺里打地铺。


可惜又可笑的《安家》


这些故事,我相信都不用编剧六六自己出来说,大家都清楚,这是当代中国老百姓真正在经历的故事。


背后是无比庞杂的社会成因。


这是《安家》的那部分好,它尽力去拍出中国家庭对“房”又爱又恨的矛盾情感,渴望有一个安家的地方,虽然现实又尽是压力,遍地鸡毛。



但可惜就可惜在这翻拍上。


原版《卖房子的女人》可全然与现实主义无关,日本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完全不同,决定了它们所面临的买房问题不可能相同。


它只是通过卖房去看人间故事,买卖矛盾不是重点,背后的人才是核心。就类似是《深夜食堂》,美食不是重点,吃不吃得起饭也不是重点,重点是背后的治愈故事。


这就必然导致一个水土不服的问题。


这样的治愈向的故事,放在房贷、房价压力巨大的中国,显然是不合适的,它根本承载不了中国当下的社会矛盾。


这就意味着《安家》要花很大的功夫去改编,才能弥补这个先天不足的毛病。然而,它却选择了最讨巧的处理方式,粉饰太平。


可惜又可笑的《安家》


前期买房的矛盾明明不断升级,眼看要解决不了,就纷纷以幸福、鸡汤来匆匆收尾,就像剧中不断被提及的一句话:“我们不只是卖房,还要让客户幸福。”


中国老百姓为了房子都要死要活了,你上去给人灌鸡汤合适吗?


比如,博士夫妇要换一间大面积的学区房,本来就够呛的了,女主角却以“阁楼可以看到城市里的星星”的扯蛋理由,让他们买下多年卖不出去的电梯房,增加了他们的房贷压力。


这不是大忽悠吗?


可惜又可笑的《安家》


还有一栋房子多次因为邻居的孩子太吵而卖不出,女主角以改善亲子矛盾的名义下套让他们转学搬家;男主以为了小孩未来的名义下套让小孩到外面上音乐课,增加家长的课程费。


最后完蛋到房地产中介变成婚姻协调事务所,妻子来到门店哭诉,丈夫跑过来让店员帮忙调解。


可惜又可笑的《安家》


又或是变成侦查员,跟踪进入对方的小区,偷拍对方的生活。


整一出侵犯隐私型卖房。这哪个是正常中介会干的事儿吗?


可惜又可笑的《安家》


《安家》打着现实主义的幌子,最后只是一出隔靴搔痒的肥皂剧,它压根没想过解决中国人买房的问题,完全浪费了这个题材所承载的社会意义。


而粉饰太平的背后,渗透了一套与原版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原版的核心是人,它没有输出特定的价值观,希望每一个个体的选择都能够被尊重,而《安家》则一再强调要让客户家庭幸福。


同样是给小三卖房,原本卖得坦坦荡荡,因为房地产中介的工作就是卖房。《安家》中,女主卖房后却被整个办公室排挤,到最后她也认为自己错了。


可惜又可笑的《安家》


同样是邻居有噪音或异样,原版女主角会提前向客户说明,《安家》却是通过前面提到的转学的方式来到达目的,并且下套的理由是这样能改善那一家人的亲子矛盾。


这意味着这部剧做出了道德评判,有了自己的一套幸福标准。


你怎么知道自己那套幸福标准,适用于全体中国人呢?


它还是国产剧老掉牙的那一套,把房子、家庭和幸福三个概念混在一起,进行单一的价值输出。


所以,哪怕外壳包装得再漂亮,永远也只可能是一个脆弱的空壳。骨子里的刻板,早就注定了《安家》无法成为一部优质的电视剧。



这还不算完,除了翻拍剧水土不服的毛病,大部分国产的通病,它也完全没落下。


作为一部职场剧,《安家》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压根没有职场的影子。


从一开始,这部剧就已经偏离了现实中的职场氛围。


女主角从总部调令到上海分店当新店长,门店的人却没有提前得到通知。


可惜又可笑的《安家》


员工朱闪闪两年没有开单却没有被辞掉,她当着女主的面化妆,女主让她戴上头套去发传单,她居然哭着闹着拒绝了。


《安家》里的办公室氛围,是在拿十几年前情景喜剧那一套往里硬塞,离真正的职场生活甚远。


它就像是一个地基,连地基都没有打稳,上面的楼层怎么盖都是悬浮的。


至于对房地产中介的生态刻画,更是离奇走板。


为了把房子卖出去,除了可以让邻居的孩子转学搬走。


可惜又可笑的《安家》


我们很难从剧中看出,房地产中介的工作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一个真正的房地产中介又该具备怎么样的特质。


还有一个老毛病的就是太爱谈恋爱了。


《安家》属于一种双向型的故事,这种故事的特点就是,男(女)主推动每一个单元故事的起承转合,每一个单元故事也要负责去反过来让男(女)主的人设更加饱满,近两年做的比较好的有《老酒馆》,《白夜追凶》。

但《安家》就是偷懒,只做前一半,后一半懒得去构思怎么办呢?


很简单,万能公式,谈恋爱。


可惜又可笑的《安家》


还得是最狗血俗套的那一种,男女主角强行合租,因为前妻不断骚扰,还要假装是男女朋友。


原版中完全次要的感情线,被《安家》拔高到了一个非常可笑的比例。


每一集解决买卖房子的问题,可能就十分钟。


剩下的时间,都用在了男女主角强行合租,男主前妻无理求复合,办公室不断开派对聚会,原生家庭,这些家长里短的感情上了。


可惜又可笑的《安家》


所以故事越往后,就越没劲。



还有一个我特别生气的东西,大家是不是眼里中国女性困境只有樊胜美这一类啊?


女主角房似锦这回又是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又是妈妈不想让她念书上学;


可惜又可笑的《安家》


等到她事业有成,妈妈又变成了吸血鬼,不断让女儿“还债”,甚至带着地铺睡在女儿的出租屋外,撒泼打闹。


最后,闹上了热搜,影响了女主的工作。


可惜又可笑的《安家》


这个剧情看起来是不是觉得特别熟悉?


你这是樊胜美,还是苏明玉,还是房似锦啊?


樊胜美好在把中国女性角色带出一点点安全区,去正视重男轻女的问题。


你们现在且不说没胆子,迈出另一脚,就一个接一个地复制,批量制造樊胜美,你们以为观众傻吗?


观众只会感到疲惫,发出“又来了”的感慨,谁跟你共鸣啊?


可惜又可笑的《安家》


这就像之前流行“霸道总裁”人设,大家就一股脑地涌上去,互相复制粘贴,把它强行塞在各个行业剧的男主角身上,结果让人倍感油腻。


说白了,大家都在追求效率,追求结果,根本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去观察和创造。


到最后,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东西,用相似的素材去捣腾不同行业的故事。


最后,就是都成了精确计算过我们喜好的流水线作品。


可谁稀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