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曹操在与刘备争夺西北时主动转攻为守,为何竟让蜀汉万劫不复?

文|笑春风


曹操拒绝进取巴蜀

"得陇望蜀",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成语典故了。三国时代,曹操兵进关陇,降服在汉中盘踞的张鲁政权,当时在丞相府任职的司马懿劝曹操以汉中为跳板,趁着刘备政权立足未稳,继续南下攻打巴蜀。结果被曹操拒绝。而拒绝理由竟然是要克制自己的野心这类说辞。这不由得让人大跌眼镜。被誉为三国时代屈指可数的战略天才曹孟德,为什么会拒绝继续拓展自己的控制区域呢?

曹操在与刘备争夺西北时主动转攻为守,为何竟让蜀汉万劫不复?

(影视剧中的曹操,左二)

事实上,在魏晋南北朝史专家王仲荦先生看来,曹操对进军巴蜀的计划不热心,并非是克制自己的野心那么简单,而是因为此时曹操所处周围环境的复杂,根本不允许曹操在西部组织如此规模庞大的军事行动。

举个例子,在曹操消灭张鲁之前的"热身战"——关中之战中,面对着数以十万计的关西骑兵,他选择避其锋芒,先绕开潼关,从今天山西南部西渡黄河,构筑防御据点,然后又利用防御工事和中原腹地的经济基础同韩遂、马超等军阀打消耗战。在对手士气衰落,粮饷不济时,他敏锐的把握到对手的弱点,运用反间计让韩遂、马超窝里斗,然后从中渔利,迅速结束战斗,关中地区也被曹军轻易占领。而曹操以巧取胜的背后,正反映了其力量有限,而不得不通过动脑筋来弥补。

曹操在与刘备争夺西北时主动转攻为守,为何竟让蜀汉万劫不复?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马超)

至于司马懿怂恿曹操谋取巴蜀,须知,诗人李白曾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而在三国时代,落后的运输工具与尚未恢复的中原经济,更难支撑曹操去做如此成本高昂的军事冒险。因此,曹操"得陇望蜀",实质上是同样受实力所限。


曹操的压力

不过,就在曹操为获得汉中而沾沾自喜时,局势再度发生了惊人的逆转。原来,身在蜀中的刘备已经从探子处得到了曹操把手伸进汉中的消息,更让他感到担心的是,此时巴中的土著势力也响应曹军,宣布效忠许都方面。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刘备先派黄权带兵讨平巴中亲曹操的势力,然后在诸葛亮与法正的建议下,决定以攻为守,一方面命令荆州的关羽安抚东吴,然后踊跃出击,争取突破曹仁在襄阳和樊城的防线,另一方面,刘备又亲自统领大军北伐,趁着曹操在汉中还没有站稳脚跟之时将其击溃。

曹操在与刘备争夺西北时主动转攻为守,为何竟让蜀汉万劫不复?

(刘备与谋士们在一处)

刘备大军蠢蠢欲动,而曹操方面也在紧急动员着,因为此时的曹操在与刘备、孙权角逐天下过程中,虽然在实力上占据着上风,可是承受的压力更大。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

首先,曹操之所以能在与中原其他军阀作战中以弱胜强,靠的就是冷酷无情的动员力,为了保持稳定的兵源,他采取"士家制",即命令军籍世袭,而且用固定区域屯田等方式来控制其迁徙。频繁的战争,让许多百姓不堪重负,纷纷反对曹操统治,所以曹操在防御两家偷袭同时,还得抽调主力来稳定大后方。

其次,塞外的鲜卑与乌桓多次扰边,辽东与幽州警报不断,也让曹操不得不分出一部分骑兵力量来压制这些游牧集团。由于乌桓内部组织松散,所以曹操抓住机会分化瓦解对手,也从中获得了一批骁勇善战的乌桓骑手为自己效力,所以东北部的游牧部族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敌人。

再其次,东吴觊觎刘备手中的荆州,但更担心曹操卷土重来。为此,东吴方面将大部分水军部队和一部分陆军集中在今天的皖中地区,以防御对手。结果果然,曹操平定关中,击败韩遂与马超等劲敌后,出动四十万大军攻打今天巢湖东南的濡须,此地向西可进入大别山,威胁今天的武汉三镇,向东则逼近东吴的政治中心建康。因此,为了抵挡曹操的进攻,孙权也是集中精力来应对。最后,由于水军不如人,曹军虽然陆上纵横无敌手,但最后还是不得不草草终止了对于东吴的军事打击。双方仍然大致以淮河为界紧张对峙着。

曹操在与刘备争夺西北时主动转攻为守,为何竟让蜀汉万劫不复?

(影视剧中的孙权)

最后,就是刘备方面了。就在曹操消灭张鲁,还师许都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刘备以巴蜀为根据地,向北出击,先攻占汉中门户阳平关,后又在今天陕西南部的定军山重挫曹军主力,杀死夏侯渊。被曹操轻易占领的汉中,此时又落入刘备手中。


曹操一退再退,竟让蜀汉万劫不复

刘备本以为曹操会因此战而发大军来报仇,没料想曹军竟然主动退却,缩进长安和陈仓等几个关中据点内,如果说之前曹操放弃进攻巴蜀是实力有限,那这次又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同之前一样,曹操之所以会选择一退再退,还是与其根据自身实力情况而做出的规划有关。在他看来,刘备的攻势虽然十分凌厉,但受限于西北地区复杂的地形条件,对手粮草武器转运困难,根本不足以支撑长期的战争,所以汉中落入刘备之手时,这已经是他的进攻极限。果然,在取得阳平关与整个汉中地区后,刘备便停止了攻势,一方面下令部下屯田,减轻后方的补给压力,

另一方面则寄望于荆州这样一个枢纽地点,希望通过它来监视东吴,顺便牵制曹军主力。

至于曹操方面,由于其在关陇一带转攻为守,所以大量机动部队得以腾出手来,支援其他的战场。巧的是,此时的东吴出于之前濡须之战被曹操痛击的痛苦记忆,也不愿意再和曹操方面轻启战端,所以就在刘备将巴蜀和汉中地区的控制区域连成一片时,曹操方面和东吴的关系也由紧张的对峙转向暗中勾结,曹军苦于关羽的攻势,而关羽后方的空虚,又给了东吴方面收回荆州以可乘之机。因此,双方一拍即合,就在刘备把进取中原的希望寄托在关羽身上的时候,东吴的部队早已开入了荆州地界,关羽试图回援,也在半道上被曾经的盟友打了伏击,自己也身首异处。

曹操在与刘备争夺西北时主动转攻为守,为何竟让蜀汉万劫不复?

(关羽再能打,也架不住两家夹击)

因此,如果从一个长时段来看,曹操在西北地区的一再退却,并非是消极撤退那么简单,而是在权衡局势之后,尽可能保留足够数量的机动部队,以应对最主要威胁的合理之举。世人皆言曹操用兵胆大心细,从此可见一斑。而我们更不妨设想,假如曹操能再多活一段时间,等到中原地区经济从战争破坏中基本恢复过来,那么他很有可能利用刘备和孙权两家的矛盾,创造更大的胜利。而蜀汉的实际决策者诸葛亮正是有感于此,所以在刘备死后及时纠正他生前与东吴抗衡的政策,同时六出祁山,在西北山地和曹魏打消耗战,这样一种策略对于实力弱小的蜀汉来说,虽然无异于是一种苟延残喘的不得已之举,但也是惟一的办法了。

曹操在与刘备争夺汉中过程中能够及时放弃,并给后来的蜀汉政权制造了如此之多的麻烦,实在是一个棘手的强敌。而《三国演义》中所塑造的诸葛亮"用兵如神"的一面,同曹操相比,更是小巫见大巫了。


参考文献: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