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4 泰戈爾來到中國後,中國文人立馬分成了兩派,其中一派非常惡劣

我一無所求,只站在林邊樹後。

倦意還逗留在黎明的眼上,露潤在空氣裡。

溼草的懶味懸垂在地面的薄霧中。

在榕樹下你用乳油般柔嫩的手擠著牛奶。

我沉靜地站立著。

我沒有走近你。

... ...

泰戈爾來到中國後,中國文人立馬分成了兩派,其中一派非常惡劣

泰戈爾作為世界近代文學史上的一位標誌性人物,曾與中國文壇有著特別深厚的感情。尤其在泰戈爾晚年的時候,這位不辭辛苦的印度老人來到了中國,與中國的很多學者進行過深度的學術探討,並與當時的中國大學生進行過特別深切的溝通與交流。

然而,如同泰戈爾先生所處的那個年代一樣,當時的每一個國家,都處於政治的極度不穩定期,人民的生活也是十分動盪。

泰戈爾來到中國後,中國文人立馬分成了兩派,其中一派非常惡劣

所以,在泰戈爾來到中國拜訪的那一段時間裡,也給當時的中國學術界,帶來了一場不小的文化風波。

1924年4月12日,泰戈爾先生帶領著由多位來自世界各國的文學家,以及藝術界的傑出人物共同組成的國際大學訪問團,應梁啟超、蔡元培兩位中國學術泰斗的邀請,一同前往中國進行學術交流。

當時的泰戈爾先生,已經是享譽全世界的著名文學大咖,是亞洲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詩人。可想而知,泰戈爾當時的文學地位在亞洲乃至於世界都是數一數二的。這樣一位傑出的文學家能來到中國,在當時的很多中國文人的心中,都是一個莫大的榮幸。

當泰戈爾來到中國的時候,受到了很多中國人的熱烈歡迎。

泰戈爾來到中國後,中國文人立馬分成了兩派,其中一派非常惡劣

梁啟超和蔡元培兩位泰斗,當時是以北京“講學社”的名義,邀請泰戈爾先生拜訪中國的。當先生來到中國的時候,“講學社”又委託徐志摩先生專程陪同泰戈爾先生完成中國遊學之旅,並照顧泰戈爾在中國的一切生活起居。

泰戈爾是一位特別講究文學情感的人,所以,在徐志摩陪同泰戈爾訪華期間,由於,徐志摩不會說印度語,泰戈爾先生也不會說漢語,所以,兩人只能用英語來互相溝通。泰戈爾先生認為:“如果,美好的詩被翻譯成了另外一種語言,那麼,詩人想要去借助詩來表達感情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所以,在學術交流上,泰戈爾對於大家不懂印度語,不能更深切的感受他的感情,感到特別的遺憾。在行程中,泰戈爾的主要目的地是北京,而上海和南京都只是經過的城市,並不作為主要的逗留地點。但是,當時南京各所高校師生,都不想放棄這次與泰戈爾先生深度溝通的機會。

尤其是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郭秉文,總是想爭取更多的機會請國內知名學者來到學校,與大學生面對面的進行溝通交流。

泰戈爾來到中國後,中國文人立馬分成了兩派,其中一派非常惡劣

當時,郭秉文校長不辭辛苦地多次邀請正在北京做學術拜訪的泰戈爾。最終,泰戈爾先生盛情難卻,只好答應到東南大學為在校學生做一次公開的演講。

然而,泰戈爾先生本人,特別不喜歡應酬的場合,亦或是宴會。因此,在泰戈爾到達南京之前,徐志摩就專門囑咐南京一方負責接待工作的人員道:“這樣的場合,能避免驚擾泰戈爾先生,就一定要儘量去避免,目的是為了給泰戈爾先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訪問氛圍。”

到4月20日凌晨二時的時候,泰戈爾一行人出發前往南京,上午八、九點鐘學術團抵達了東南大學。首先來到校園餐館用餐,用完餐之後泰戈爾先生在草叢中休息,碰巧遇見了很多慕名而來的學生,也就在那裡,臨時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交談。

面對學生們的提問,泰戈爾先生體會到很多中國學生對於自己的瞭解,以及對於自己作品的喜愛,並且,很多學生閱讀他的作品,更是為了理解泰戈爾先生對人生的態度。最後,有一位名叫董鳳鳴的學生大膽地追問泰戈爾先生的年齡,先生便十分風趣幽默地回答:“我已經64歲了。但我更願意和孩子們在一起探討文學,始終做一個少年,大家也一定不要把我當做老人看待。”此舉更是惹來大家無盡歡笑。

泰戈爾來到中國後,中國文人立馬分成了兩派,其中一派非常惡劣

當天下午三點,泰戈爾先生身穿印度盛裝,出現在了東南大學的體育館,開始了將近一個小時的激情澎湃的演講。在演講的過程中,泰戈爾先生先用英語演講,然後,由徐志摩先生做中英翻譯。

當天,體育館中一共匯聚了六、七千人。有很多不是學校的學生,而是一些聽聞過泰戈爾其人慕名而來的社會各界人士,哪怕是農夫、工人,也有很多來到了會場。大家都想目睹泰戈爾這位世界文學泰斗的風采。由於聽眾實在太多,體育館的承重出現了問題,差點導致坍塌,幸好沒有造成人員受傷。

在泰戈爾激情演講即將結束的時候,會場又出現了另一個小小意外。

泰戈爾來到中國後,中國文人立馬分成了兩派,其中一派非常惡劣

原來,意外的製造者是一位青年學生,當時,這位學生十分憤怒地在四處散發傳單,內容都是批判泰戈爾,甚至,要求泰戈爾即刻回到自己的國家。

那麼,一直受到中國文人歡迎的泰戈爾先生,為什麼會在演講中遭遇如此尷尬的情況?

其實,當時有很多人對泰戈爾表示不滿,但是,並不是來自於泰戈爾創作的作品,而是,當時的中國人,對東方的很多傳統文化,抱有不贊成的態度。當這位同樣來自世界東方——印度的詩人,在表達著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仰,以及對西方文化的一些批判的時候,這樣的言論觸動了很多激進文人的心。

可以說,當時中國的思想文化界,對於泰戈爾很多的評價,也都是大相徑庭的。

泰戈爾來到中國後,中國文人立馬分成了兩派,其中一派非常惡劣

當時中國的思想文化界,主要分成了兩大陣營:

一方以梁啟超、徐志摩為代表,他們對泰戈爾的文學理念高度贊同,所以,泰戈爾先生的到來,他們表現出了很高的熱情。

另一方以陳獨秀、林語堂等人為代表,他們多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文人學者,是新文化運動成果的捍衛者,也是左翼文化人士。他們對當時影響中國人思想意識的各國學者們,給予了很激烈的批判,尤其對泰戈爾本人來說,他倡導的理念,更是左翼文化人士極度反對的。

所以,當泰戈爾來到南京的時候,有這種思想的學生,才會在當時的會場,有如此言辭激烈的行為。最終,泰戈爾先生在東南大學演說結束後的第二天,便離開了南京繼續北上,並完成他此次行程的各種安排。到了5月29日,泰戈爾一行人乘船離開了中國,返回了印度。

泰戈爾來到中國後,中國文人立馬分成了兩派,其中一派非常惡劣

其實,泰戈爾的很多作品,他在世之時很多人是不理解的。尤其是中國的很多文人學者,他們覺得:泰戈爾文學作品的風格太過柔弱,甚至,有些懦弱的色彩,這與當時中國激烈的思想改革是矛盾的。然而,事後中國學者徐志摩,卻對當時泰戈爾先生來到中國拜訪的這個舉動,做了極高的評價。

徐志摩先生認為:“泰戈爾先生不為名利趨炎附勢,也不為在政治上引人耳目而高談闊論,如此高齡的老人,沒有必要忍受這樣令常人無法想象的艱難來到中國完成拜訪。泰戈爾先生拖著生病的身體,暫停自己在家鄉文學事業的進程來到中國,為的只是踐行他看不見的情感。”

泰戈爾來到中國後,中國文人立馬分成了兩派,其中一派非常惡劣

可以說,這個看不見的情感,就是泰戈爾先生一生要去完成的事:

一是、用文學去修復中國與印度兩個民族之間的橋樑;

二是、泰戈爾先生想去召喚世界的年輕人,用他的演說和書籍的影響力,讓全世界更多的學生都能感覺到他真正的情感。

泰戈爾先生,他不僅信仰生命,還崇拜真摯熱情的青年,所以,他願意為這些人點亮生命前行的明燈。

【《泰戈爾與中印文化交流》、《印度歷史人物介紹:泰戈爾》、《徐志摩新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