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4 泰戈尔来到中国后,中国文人立马分成了两派,其中一派非常恶劣

我一无所求,只站在林边树后。

倦意还逗留在黎明的眼上,露润在空气里。

湿草的懒味悬垂在地面的薄雾中。

在榕树下你用乳油般柔嫩的手挤着牛奶。

我沉静地站立着。

我没有走近你。

... ...

泰戈尔来到中国后,中国文人立马分成了两派,其中一派非常恶劣

泰戈尔作为世界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标志性人物,曾与中国文坛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尤其在泰戈尔晚年的时候,这位不辞辛苦的印度老人来到了中国,与中国的很多学者进行过深度的学术探讨,并与当时的中国大学生进行过特别深切的沟通与交流。

然而,如同泰戈尔先生所处的那个年代一样,当时的每一个国家,都处于政治的极度不稳定期,人民的生活也是十分动荡。

泰戈尔来到中国后,中国文人立马分成了两派,其中一派非常恶劣

所以,在泰戈尔来到中国拜访的那一段时间里,也给当时的中国学术界,带来了一场不小的文化风波。

1924年4月12日,泰戈尔先生带领着由多位来自世界各国的文学家,以及艺术界的杰出人物共同组成的国际大学访问团,应梁启超、蔡元培两位中国学术泰斗的邀请,一同前往中国进行学术交流。

当时的泰戈尔先生,已经是享誉全世界的著名文学大咖,是亚洲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可想而知,泰戈尔当时的文学地位在亚洲乃至于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这样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能来到中国,在当时的很多中国文人的心中,都是一个莫大的荣幸。

当泰戈尔来到中国的时候,受到了很多中国人的热烈欢迎。

泰戈尔来到中国后,中国文人立马分成了两派,其中一派非常恶劣

梁启超和蔡元培两位泰斗,当时是以北京“讲学社”的名义,邀请泰戈尔先生拜访中国的。当先生来到中国的时候,“讲学社”又委托徐志摩先生专程陪同泰戈尔先生完成中国游学之旅,并照顾泰戈尔在中国的一切生活起居。

泰戈尔是一位特别讲究文学情感的人,所以,在徐志摩陪同泰戈尔访华期间,由于,徐志摩不会说印度语,泰戈尔先生也不会说汉语,所以,两人只能用英语来互相沟通。泰戈尔先生认为:“如果,美好的诗被翻译成了另外一种语言,那么,诗人想要去借助诗来表达感情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在学术交流上,泰戈尔对于大家不懂印度语,不能更深切的感受他的感情,感到特别的遗憾。在行程中,泰戈尔的主要目的地是北京,而上海和南京都只是经过的城市,并不作为主要的逗留地点。但是,当时南京各所高校师生,都不想放弃这次与泰戈尔先生深度沟通的机会。

尤其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郭秉文,总是想争取更多的机会请国内知名学者来到学校,与大学生面对面的进行沟通交流。

泰戈尔来到中国后,中国文人立马分成了两派,其中一派非常恶劣

当时,郭秉文校长不辞辛苦地多次邀请正在北京做学术拜访的泰戈尔。最终,泰戈尔先生盛情难却,只好答应到东南大学为在校学生做一次公开的演讲。

然而,泰戈尔先生本人,特别不喜欢应酬的场合,亦或是宴会。因此,在泰戈尔到达南京之前,徐志摩就专门嘱咐南京一方负责接待工作的人员道:“这样的场合,能避免惊扰泰戈尔先生,就一定要尽量去避免,目的是为了给泰戈尔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访问氛围。”

到4月20日凌晨二时的时候,泰戈尔一行人出发前往南京,上午八、九点钟学术团抵达了东南大学。首先来到校园餐馆用餐,用完餐之后泰戈尔先生在草丛中休息,碰巧遇见了很多慕名而来的学生,也就在那里,临时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交谈。

面对学生们的提问,泰戈尔先生体会到很多中国学生对于自己的了解,以及对于自己作品的喜爱,并且,很多学生阅读他的作品,更是为了理解泰戈尔先生对人生的态度。最后,有一位名叫董凤鸣的学生大胆地追问泰戈尔先生的年龄,先生便十分风趣幽默地回答:“我已经64岁了。但我更愿意和孩子们在一起探讨文学,始终做一个少年,大家也一定不要把我当做老人看待。”此举更是惹来大家无尽欢笑。

泰戈尔来到中国后,中国文人立马分成了两派,其中一派非常恶劣

当天下午三点,泰戈尔先生身穿印度盛装,出现在了东南大学的体育馆,开始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激情澎湃的演讲。在演讲的过程中,泰戈尔先生先用英语演讲,然后,由徐志摩先生做中英翻译。

当天,体育馆中一共汇聚了六、七千人。有很多不是学校的学生,而是一些听闻过泰戈尔其人慕名而来的社会各界人士,哪怕是农夫、工人,也有很多来到了会场。大家都想目睹泰戈尔这位世界文学泰斗的风采。由于听众实在太多,体育馆的承重出现了问题,差点导致坍塌,幸好没有造成人员受伤。

在泰戈尔激情演讲即将结束的时候,会场又出现了另一个小小意外。

泰戈尔来到中国后,中国文人立马分成了两派,其中一派非常恶劣

原来,意外的制造者是一位青年学生,当时,这位学生十分愤怒地在四处散发传单,内容都是批判泰戈尔,甚至,要求泰戈尔即刻回到自己的国家。

那么,一直受到中国文人欢迎的泰戈尔先生,为什么会在演讲中遭遇如此尴尬的情况?

其实,当时有很多人对泰戈尔表示不满,但是,并不是来自于泰戈尔创作的作品,而是,当时的中国人,对东方的很多传统文化,抱有不赞成的态度。当这位同样来自世界东方——印度的诗人,在表达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以及对西方文化的一些批判的时候,这样的言论触动了很多激进文人的心。

可以说,当时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对于泰戈尔很多的评价,也都是大相径庭的。

泰戈尔来到中国后,中国文人立马分成了两派,其中一派非常恶劣

当时中国的思想文化界,主要分成了两大阵营:

一方以梁启超、徐志摩为代表,他们对泰戈尔的文学理念高度赞同,所以,泰戈尔先生的到来,他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

另一方以陈独秀、林语堂等人为代表,他们多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人学者,是新文化运动成果的捍卫者,也是左翼文化人士。他们对当时影响中国人思想意识的各国学者们,给予了很激烈的批判,尤其对泰戈尔本人来说,他倡导的理念,更是左翼文化人士极度反对的。

所以,当泰戈尔来到南京的时候,有这种思想的学生,才会在当时的会场,有如此言辞激烈的行为。最终,泰戈尔先生在东南大学演说结束后的第二天,便离开了南京继续北上,并完成他此次行程的各种安排。到了5月29日,泰戈尔一行人乘船离开了中国,返回了印度。

泰戈尔来到中国后,中国文人立马分成了两派,其中一派非常恶劣

其实,泰戈尔的很多作品,他在世之时很多人是不理解的。尤其是中国的很多文人学者,他们觉得:泰戈尔文学作品的风格太过柔弱,甚至,有些懦弱的色彩,这与当时中国激烈的思想改革是矛盾的。然而,事后中国学者徐志摩,却对当时泰戈尔先生来到中国拜访的这个举动,做了极高的评价。

徐志摩先生认为:“泰戈尔先生不为名利趋炎附势,也不为在政治上引人耳目而高谈阔论,如此高龄的老人,没有必要忍受这样令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来到中国完成拜访。泰戈尔先生拖着生病的身体,暂停自己在家乡文学事业的进程来到中国,为的只是践行他看不见的情感。”

泰戈尔来到中国后,中国文人立马分成了两派,其中一派非常恶劣

可以说,这个看不见的情感,就是泰戈尔先生一生要去完成的事:

一是、用文学去修复中国与印度两个民族之间的桥梁;

二是、泰戈尔先生想去召唤世界的年轻人,用他的演说和书籍的影响力,让全世界更多的学生都能感觉到他真正的情感。

泰戈尔先生,他不仅信仰生命,还崇拜真挚热情的青年,所以,他愿意为这些人点亮生命前行的明灯。

【《泰戈尔与中印文化交流》、《印度历史人物介绍:泰戈尔》、《徐志摩新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