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禅究竟是什么?

定慧堂


是什么?这样的问题都是凡夫的思维方式。因为任何一个事情都没有一个答案。你说东就不是西。庄子的《南华经》理说,一匹马,你能够把它描述清楚吗?狗🐶我们每个人都见过。现在请你用语言把它描述出来。当你看到这里时你就蒙了。

回答这个问题。我想不能直来直去。我写了一首禅诗。也许可以表达我自己的想法。今朝悟得清明日。看破放下是香烟。一切都是无中有。怎奈凡夫爱生死。十二姻缘无明始。却说白牛驾四谛。释迦西来本无意。年年虚度也不假。

在这首禅诗中,我用香烟比喻我们的生活。一缕青烟,你说他有转瞬既失,你说他没有却又有。人生是大梦。可是我们也做梦吗?这是梦中梦。十二因缘以无明开始。以生死结束。凡夫不能看透生死。学佛的人又以白牛为善。苦集灭道。原本空虚。有人说佛祖说法,即使谤佛。所以最后一句释迦西来本无意。

说的多了就跟动嘴皮子一样。有了凡夫的样子。所以停下嘴巴,用我手中的笔画下我心中的禅。这就是我说的铁笔禅心。我的话是钢笔。因为那时找不到毛笔。下面展示几张我的禅画。

值得说明的是,一个佛字。这三个竖就像三炷香。这是香烟!这是我的创意。也祝福大家能像我画的禅师一样,脱离重重业障海。最后达到人到无求品自高的境界。

我如此解禅就是禅。再来三张书法,请欣赏!








铁笔禅心


那是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心态。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在中国,这种山林情趣,与隐士禅意之风融合,表现的更为突出。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是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禅意留白意境。

男神苏轼笔下的《定风波》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东坡独自倚着木杖听江水流淌的声音。忽然醒悟,悟到自身渺小如沧海一粟,生命短暂如江水一逝不复返。生命如此美好而短暂,却为些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你争我斗,浪掷时光。

苏东坡不禁感慨:"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惟愿驾着一叶扁舟遨游天地之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佛教不但可以解决人生终极关怀和归宿,更能促进道德自律,稳定社会秩序,安定人心。Norenzayan等三位学者2011年发表的经典研究,美国和欧洲90%以上的民众都有宗教信仰,对于无信仰的人群,大家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反感,表示不信任,觉得可能没有道德下限。

是一种"向内求"的禅文化。

相比于西方文明喜欢向外探索物质世界,躁动进取的争取征服自然满足物欲,西方文明的主要成果是物质财富的增值和科技方面。东方传统文明则重在内向的审查自身。东方文明重视向内求,禅作为佛教建立的根源,强调内调心性,探究身心之奥秘,如实认识自己,开发超越性的般若智慧,解决生死,到达常乐我净的涅槃彼岸,净化人心,庄严国土,堪称东方古代智慧的最高成果!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勾画出一幅山居图,透露出寂静超然的禅味。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表现出一种宁静、自然的禅定心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展现出充满空性智慧的"人境俱夺"形象化描述。

另一些古代诗歌作品展现了诗人调心,充满禅意的禅居画面。

诗佛之称的王维,山水风景诗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李白《庐山东林寺夜怀》

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 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

这是一种悟到自心如明月,空寂无物的禅悟境界。

又如寒山子的静坐诗:

岩前独静坐,圆月当天耀。万象影现中,一轮本无照。 廓然神自清,含虚洞玄妙。因指见其月,月是心枢要。

还有一些是禅师的悟道之心语,如唐代无尽藏诗云: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寂静超然的禅意山居,向来都是中华无数文人墨客的向往。诗词中把闲云野鹤般的禅居心境表现的活灵活现。禅学可以称为东方传统宗教文化中的精华,堪称为"东方文明精粹"。

在尘世的喧嚣中,我们的灵魂渴望栖息在一方充满禅意的净土。

不住无为,不尽有为的大乘菩萨道利乐有情的慈悲

然而,外界种种干扰,都是贪图的心去接触才会起作用,真正的隐者、真正的有道者,只要内心不存在这样的欲望,那么生活在哪里都一样可以达到真我的至道之境,不必非要躲到深山高谷或虚无幻境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个时代,你拥有一份远离尘世淡泊宁静的状态是极好的。

然而更为难得可贵的是一种大隐隐于世的精神。火中莲花,最为可贵!儒释道的精神融会贯通的是这样一种圆融。一份庄子的"无为而治"的心态,一份孔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入世行为,一份大乘菩萨道的"不住无为,不尽有为"的自利利他圆满之行!以出世之心,做利众之行,堪为文化输出的完美!

英国大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拯救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可谓对中华文化的强大输出做出了最好的背书!


心岸花开


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本能,是一种思维出智慧的生活方式。俗话说:一花一世界,一草一菩提,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入静的方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佛性的一面,不是说:众生都是未来佛吗?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心静若禅,那么,这个人,其实就拥有了一种智慧,更是拥有了一种佛性的修养。

这种智慧,这种佛性的修养,是来自对人生欲望的暂停和远离。一个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上生存,免不了受到尘世种种欲望的纠缠,有些欲望,得不到,我们却拼命地去想拥有,去绞尽脑汁地谋求,到了最后,我们才发现,其实,这些东西,我们根本已经求不得的了。于是,我们就会在痛苦地反思之后,用另一种方式,来回避,来化解,这,就是远离欲望,用心静的方式,更靠近禅性的理解。其实,这就是一种智慧,更是一个有修养的人最佳选择。

一个人的选择,还有很多。有些人,在自己陷入疾病状态的时候,因为身体的饱受折磨,他们也会通过其它方式的心理暗示和心理安慰来化解自己所受的痛苦。比如,让自己心静下来,甚至通过信佛的方式,来让自己躲避生老病死的恐惧和折磨。而当自己真的心静下来的时候,自己,似乎也更靠近禅心的了。这时候,自己的身心就会放松下来,而疾病,有时候,甚至就会远离了自己。其实,这也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具有佛性的修养所积累的恩德。

一个人,在和自己所交往的人群中,进行各种方式的共通和往来,很多时候,我们会放不下一些东西。当自己所思所想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放不下这些东西,然后,会怨声载道地抱怨对方。其实,这样的彼此抱怨,往往得不到真正的回报。和一些人群往来,当我们放不下一些东西的时候,我们也只能让自己远离怨声载道的环境,让自己的心灵暂时安静下来。

也许,我们会找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竹筒流水;这个地方,梵音声声;这个地方,风铃悠扬。我们在如梦似幻的环境中,悄然入静,入心,入禅··· 而当我们真正入静的时候,那些怨恨,也许,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的了。所以,一个人,在遇到自己愤恨和怨气冲天的时候,让自己静下来,是一种真正的智慧,也是一个人最大的修养。

人生之中,有很多东西,其实,我们都会错过。比如,一个人美好的爱情。有些人,会在自己最年轻的时候,遇到自己最刻骨铭心的爱情,而事实上,最初的爱情,往往没有最美好的结局。很多人,就此远离了彼此的世界,从此再也不会相见。就这样,那些曾经过往的故事,就会在一个人的心里沉淀下来。一个人,只有经过岁月洗礼之后,才会真正的醒悟,那些得不到,那些爱别离,其实,就是人生的一种遗憾的美丽。而这,就是一个人顿悟之后的禅心体现。

当一个人走过岁月的种种得失和遗恨之后,当一个人经历了人生的种种风风雨雨之后,当一个人明白了自己只不过是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之后。就会猛然醒悟,悄然顿悟,然后,会想方设法地让自己静下心来,用心如止水的方式,用静水深流的方式,去靠近禅性的修养,也许,这就是心静自然禅的最佳解释吧。


南山大叔


禅,将成为二十一到二十二世纪人类社会中最流行的话题。因为从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初,温饱、生存、物质问题基本上已经得到解决。二十一世纪将是解决我们心灵问题的世纪。

一旦进入心灵问题,宗教的作用就会得到发挥。但是宗教有它的局限性,而真理是超越宗教的。所以大家也要超越宗教,通过宗教这个载体所能获得的真理是非常有限的。过去的祖师,尤其是禅宗的祖师,都超越了宗教与宗派的局限。

有人会问:佛教是宗教吗?佛教既是宗教,也不是宗教。佛教是科学吗?佛教既是科学,也不是科学。其实,将这两句话用于佛教的禅宗最为贴切。

禅:注重当下

禅超越了宗教。因为禅只注重当下,只解决眼前、当下的问题。修禅者只抓住当下不放,当下的问题不解决就不撒手。当下的问题抓住了,解决了,他就撒手了。

他绝对不会发现问题,等到明天或者后天再来解决。禅的特点是一旦发现,就立刻抓住不放,当下解决。一旦解决,就把它放下,让它即刻烟消云散,不留痕迹。

所以过去的禅师,事情或者问题没有让他见到、听到、碰到便罢;一旦让他见到、听到、碰到,他会立刻处理,立刻解决,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今日事今日毕,明天还有明天的事。

禅者的心态是随时归零,不归零就不是一个真正的禅者。一个禅者的心,任何时候都是空空荡荡的,有东西就吸收,吸收完了就放下。一个人只有做到让自己的心随时都能归零,才会真正的幸福、愉悦、解脱。只要心存一物,就不能与万物融为一体,就无法解脱。

禅:空掉头脑

七天对于一个禅修者而言是很短暂的,刹那间就过去。所谓的时间、空间都是头脑的产物,就心而言,时空是不存在的。只有把头脑空掉,你才能超越头脑。

为什么人人都被时空束缚,觉得时间过得太快,每天都过得很紧张呢?就是因为大家天天都在使用头脑,头脑没有归零,没有与心合二为一。由于长期使用头脑,大家就忽略了心灵,忽略了心灵所能带来的幸福。

如果你能学会不用头脑去思维、分辨、判断,让头脑时刻保持空的、澄明的状态,当你遇到问题时,前一秒钟可能还没有答案,后一秒钟答案就出现了,你的问题就解决了。

你们可以尝试一下,不做计划,不做准备,直接去面对问题。这时候你会发现,你心中自然会有答案。往往你做了周密的计划、充分的准备,当真正遇到问题时,你会发现,现实与你所做的计划完全不一致,你准备的根本用不上。

在一个真实的世界里,当遇到问题时,更多情况下靠的是你的直觉、你的灵感、你临场的发挥。为什么呢?根本原因就在于头脑是有局限的,只有心灵的力量才是无穷无尽的,只有禅的力量是不可计、不可量、不可测的。

祖师们讲,学道先学贫,贫来贫去道方亲。这个“贫”是空的意思,也就是要放下。你放下得越多,你就越贫。越贫,你离道就越近,你就越能感受道。

既然大家都是来参禅,体验禅的,那么就请按祖师们所说的去做,先学会放下,把自己的身心都空掉。

禅:身心大死而后重生

禅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重生。在重新出生之前,必须先让自己的身心大死一番。其实大死一番很简单,就是放下,不做计划就行了。例如晚上九点一打板,就赶快刷牙、洗脸、睡觉。

早上四点一打板,就赶快起床、刷牙、洗脸、上早课。当你能与钟板融为一体,就意味着你能与道融为一体了。因为寺院的钟板与道是相通的,一体的,所谓钟板即是道,你的节奏与钟板一致,就意味着你与道融为一体了。钟板乃龙天的耳目,诸佛的号令。

钟板制度是谁制定的呢?是过去开悟的祖师制定的。他们就相当于连接到电源——发电厂的电线,是电的载体。师父也相当于一根连接到源头的电线。

而钟板即是法器,法器一响,你只要听从法器的号令行事,就等于与师父这根电线接通了,融为一体了,你就获得了电能,你也就与源头的力量接通了。所以你要做的,就是与师父相应,沟通,融为一体。

现在的众生都很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做什么都要有计划、安排。过去佛门里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今天社会上的人都把它理解成负面的意思——得过且过。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是正面的,而且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我们出家人最高的境界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今天不计划明天的事。而且撞钟的时候,身、心、物(钟),三者合一,这样撞出的钟声才有生命力,才能唤醒娑婆世界的众生,加持娑婆世界的众生,让娑婆世界的众生闻到钟声,当下就能获得解脱。

如果钟是钟,我是我,心是心,三者没有合一,人在敲,心跑了,也就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状态,那么这样的钟声就没有加持力,也唤醒不了众生。

过去的祖师为了教弟子如何敲钟,就方便善巧地打个妄语,说敲钟就如同敲佛菩萨的身体。徒弟一听:那还得了!敲钟就等于“咚咚咚”地敲打佛菩萨的身体!

那该怎么敲?你就得用心敲,用恭敬心敲,用清净心敲,用专注的心敲,所以敲出的钟声才有加持力,众生听到你敲的钟声才会受到触动,菩提心、慈悲心才会被唤醒,才会开悟。过去的祖师在度众生时,都是用方便善巧的方法,钟鼓的制定就是其中之一。

——摘自【万行大和尚开示】禅是什么


万行大和尚简介:东华禅寺方丈万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在践行佛法、体证生命本源的智者。15岁信佛、18岁出家、29岁证得生命本源,30岁复建东华禅寺、4年佛学专业、7年闭关、18年建寺安僧、1万多场开示演讲、千万言著述、13部著作出版多国语言……2000年创立东华家风:信教先爱国,学佛先做人,修道先发心;2008年倡行每月1次升国旗;2016年创立中国首座佛教爱国馆;2000年至今,东华禅寺18年间向社会捐款捐物数千万元,并多次荣获省市“模范和谐寺观教堂”称誉。从童真入道、闭关证悟,到建寺安僧、讲经说法,历经三十余年,总结出一条能让人类证悟本源的解脱之道——《东华禅》本着普度众生的使命,万行大和尚将《东华禅》修行法门无私奉献,殷切期望天下众生通过学修《东华禅》融通人生四大关系:我与家庭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我与国家的关系,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


东华禅寺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是禅。狗子有佛性也无?无。这是禅。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也是禅。



禅是什么?禅是超越了二元论、只可意会不能言说的东西。用二元论解释绝对“一”的存在,本身就是矛盾。这就像当年佛说法四十九年,然后又全盘否定,说佛说法者是谓谤佛一样。

其实上面的话看似自相矛盾,实际上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一个是立足天下一体、绝对一的角度去说,另一个则是建立在相对性二分法上去看。比如说到“好”,是我们先假定出一个“坏”的标准,“好”是相对于那个“坏”来说的、是相对的,也是随时可以转换的。



时下俞敏洪“女性堕落”论引发热议:为它叫好者,无非是站在男权的立场上抨击女性;说它是“红颜祸水”翻版者,则是站在女性立场上驳斥男权。同一标的物却拥有了正反两个属性标签,可见二元世界“好”与“坏”的荒谬性,绝非真实。

佛法之所以称为心法,是因为它考量一切只有一个标准就是“一心”,万法唯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不比众生高贵,拉屎放屁和禅堂打坐一样同是修行。这里面的契合点就是平等心,无高下分别的心。



会用此心,青山无处不道场,举手投足皆具禅意。禅是佛心——佛心无非平等心、清净心、觉心而已。哪关什么形式。


菩提月满西楼


禅是心中的味道,无去无来。铁树万花开[耶][耶][耶]

我写一个《敬》字。禅在哪里?能看到多少动物[大笑]



墨升


六祖坛经已经分明解说了:外不迷相即禅,内不动摇即定,于诸事中,外禅内定,名为禅定……!这个是禅宗的禅和定的说法。而于密宗来说,则又是另外的一种说法了,密宗所谓的禅定则和我们道家的“元神出窍”的意思差不多……!


金刚禅


心定了就是禅

导读
念念在道上,时时刻刻处处都是话头,都可以参。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去深山老林里寻找自我,追求安宁,佛告诉你一切在心,心定了就是禅。

  寺庙里常有专门组织的茶汤会,用来招待施主和香客,这种活动被称为“普茶”,就是让大家都来喝茶的意思。当然了,大家专程来寺庙里饮茶,不是因为寺庙的茶特别好喝,而是为了借庙里边的清静环境,借饮茶一事,让自己清心、静心,领会禅的真意。

  归根结底,吃茶是启发我们参悟禅境的一种机缘。宋代的圆悟克勤禅师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叫“茶禅一味”。品茶与参禅这两件事,滋味、意味很接近哪。你们看,一个“茶”字,上面是“草”,中间是“人”,下面是“木”,既包含了大自然的“草木”之灵气,也包含了“人”对它的认识和品鉴。从色、形、味到观、闻、品,从用消失讲究到茶具的选择,从茶艺到茶礼,再到茶道、茶文化,“茶”可谓包罗万象,涵盖了所有,就像禅的境界一样。

  吃茶时参禅,就是去品味、领悟茶里的乾坤,在喝茶的当下去品,启发自己念念在心地上用功夫,时时刻刻用心参究。我们平日里修行就是这样,不只是在念佛的时候参念佛的是谁,走路时也可以参走路的是谁,吃饼时可以参吃饼的是谁,吃茶时可以参吃茶的是谁等等。念念在道上,时时刻刻处处都是话头,都可以参,这就是举办普茶会的本意。

  其实参禅是什么呢,不妨把它想得简单一点,只要这一刹那静下来了,心定了,那么在这一刹那,就已经无限接近了禅道。

  每有来访者,急匆匆地要向我倾诉烦恼或请求开示,我都请他们先坐下喝茶。常常是,坐下来端起茶杯以后,大家的言谈语气就会和缓许多,原本在他们心里像天一样大的烦恼,这个时候再讲出来,也不会显得那样严重。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去深山老林里寻找自我,追求安宁,佛告诉你一切在心,心定了就是禅。

  心在哪里,你当下去观照,心就存在于观照的这一刻;当下制服了心念,心就能够安定。昔日禅宗二祖慧可为了表示自己求佛的诚心,挥刀断臂,拜达摩为师。他对达摩祖师说道:“请老师为我安心。”达摩当即说:“把心拿来。”慧可说:“弟子无法找到。”达摩说:“如能找到了,那就不是你的心了!我已经帮你安好心了,你看到了吗?”慧可这才恍然大悟。

  “心”并非拿在手上的实物,无法“拿来”、“找到”。“安心”也并非是安住胸中的这颗“心”,而是安住在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念头。“心定”,其实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大家可以借任何事情、在任何时机下获得身心的安定,只要能够把时刻向外追求的眼光真正收回来,用心去创造、感受内在的和平。

  具体来讲,心如何安定?

  首先,不轻易动心起念。心念虽难受控制,但并非不能控制,只要大家收束住这颗急功近利的心,在任何事情面前,退一步,放缓思考,少欲少求,念头就不至于满天飞。

  然后,是观想。所谓观想,就是找一个物体,比方说一个小小的佛像,将它放在眼前观看,然后将脑中的想法集中在眼前的佛像上,控制自己不去想其他的事。经常训练观想,让心灵入定,就能有效驱除杂念。

  还有一点,要学会平衡情绪。过分的快乐喜悦,过分的痛苦烦恼,这都会影响心灵的安定,所以说要平衡好,无论快乐还是痛苦,都别太过头。

  内在的状态调理好了,生活自然能够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当中。要是心是乱的,那么很多事情就做不好,因为你没有把握好自己,不能够明确自己在世间所处的位置,而且你也没有处理好身心内外的关系,这样一来,越是努力向外追求,失败就越多。而一个时时心安气闲的人,他一定能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下游刃有余,环境和遭遇的变化不能动摇他,自身的得失成败也无法左右他,因为他的内在有安定的力量。(一诚长老)


爱我中华文明


参禪

明心找到如来藏它是必须要靠智慧的,要靠智慧来参禅而不是靠打坐。参禅的意思,参就是参究的意思,就是深入地去研究、去探讨;探讨什么呢?探讨禅,禅其实就是如来藏在哪里?所以参禅的意思,就是要用智慧去找到如来藏在哪里。

——[三乘菩提-胜鬘經講記]


晨起天寒着僧袍


【日本禅才是对禅的完美诠释,才是禅的最高境界】

日本禅者被称之为“satori”,就是中文“悟”的意思。简而言之一句话,如果没有“悟”,就没有“禅”可说;“悟”是禅的一切,也是它的根本。没有“悟”的“禅”,好似没有光和热的太阳。

禅也许会丧失它的一切典籍,丧失它的一切寺院,乃至丧失它的一切装饰道具,但只要有“悟”存在,它就会永远存在、永恒不灭。

禅的生命始于觉悟(“开悟”)。正如《禅,存在的语言》中所言:“你不复存在,而整体存在。露珠消失了,四周只有海洋。”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