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從水鏡先生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看三國時期的人才選用方法

導語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東漢未年,皇帝昏庸,朝中宦官十常侍弄權,他們玩弄漢靈帝於股掌之中,而靈帝竟稱“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十常侍橫徵暴斂,橫行鄉里,禍害百姓。人民不堪剝削、壓迫,紛紛起來反抗。最終爆發了黃巾軍起義。

合該漢室氣數已盡。為誅殺十常侍,時任大將軍的何進,聽從袁紹之言,宣召董卓進京誅殺十常侍。董卓進京後,迅速掌控了朝政,他比十常侍有過之而不及。從此,天下大亂,東漢朝廷名存實亡了。

董卓集團覆滅後,曹操、孫堅父子、劉備在群雄混戰中脫穎而出,最終形成了魏、吳、蜀三國鼎立的局面。其後,司馬懿父子崛起,三國歸晉。

從水鏡先生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看三國時期的人才選用方法

曹操

在這過程中,我們清晰地看到,曹操、孫權、劉備之所以能夠先後崛起,是因為他們手下聚集了眾多的青年才俊。而到了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遭遇人才危機,“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就是蜀國人才青黃不接的最好寫照。在這種情況下,魏國的智囊司馬家族另立門戶,重用鄧艾、鍾會、衛瓘、羊祜等良將,終使三國滅亡。

正所謂,得人才者得天下。那麼,在沒有科舉制度的情況下,三國時期是如何選拔、任用人才的呢?

三國時期主要人才選用方式:獵頭推薦

三國時期,由於沒有科舉制度,人才的選用是個難題。但這難不倒智慧的古人,我們現在的獵頭制度,其實在20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已經在實行了。而當時有資格當獵頭的,是德高望重、博學多識之士。

1、三國時期第一獵頭:水鏡先生司馬徽

水鏡先生司馬徽,之所以被稱為三國時期的第一獵頭,是因為他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和龐統。

當時劉備已經46歲,但還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而曹操已經統一北方,孫權也在江東站穩了腳跟。諸葛亮出山於始,就向劉備獻出《隆中對》,為劉備集團指明瞭前進的方向。諸葛亮抓住赤壁之戰的時機,化危機為良機,奪取了荊州五郡,解決了劉備沒有落腳點的問題。而後又攻取了益州,終幫助劉備建立了蜀國。 如果不是龐統壯志未酬身先死,蜀國是有機會滅吳破魏的。

荊州在東漢末年戰亂時期是學術中心,這裡相對安寧的環境為培養傑出人才提供了條件。司馬徽博學多識,精通經學,是荊州最有名的學術領袖之一,被龐德公稱為水鏡先生。“水鏡”是指他善於識人的意思。

從水鏡先生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看三國時期的人才選用方法

諸葛亮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劉備依附劉表,率所部屯駐在新野。他聽說水鏡先生是一個賢能之士,就前去拜訪他,並和他討論世事。司馬徽對劉備說:“一般的讀書人怎麼能認清天下大勢呢?只有能認清天下大勢的人,才稱得上是俊傑。”劉備問誰才可以稱得上俊傑,司馬徽回答說:“諸葛亮、龐統”。劉備於是請出諸葛亮、龐統為軍師中郎將。

這裡指出了作為“獵頭”的必須條件:學術領袖、博學多識、能慧眼識人,遠近聞名之人。

2、 曹操的強大是有原因的:他擁有最強獵頭荀彧

東漢未年,曹操之所以能夠最先脫穎而出,並且在三國鼎立時期,一直保持著對蜀、吳兩國的軍事優勢,就是因為魏國的人才是最多的。而這一切,都與一個人有關,他就是荀彧。

荀彧出身潁川荀氏,是荀子之後。他一開始為袁紹效力,袁紹待他為上賓,但他認為袁紹是不能成就大事之人。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荀彧離開袁紹投奔曹操。

從水鏡先生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看三國時期的人才選用方法

荀彧

荀彧本身是個王佐之才,又善於慧眼識人。他先後為曹操推薦了陳昱、荀攸、鍾繇、戲志才、郭嘉、陳群、杜畿、司馬懿等人。這些人都是當時名士,後來都成為曹操的主要謀士,其中陳昱、郭嘉、司馬懿更成為曹操所倚重的肱骨重臣。

荀彧向曹操推薦的人才之多、能力之強,在三國時期無出其右者,其堪稱三國最強獵頭。

三國時期人才選用方式二:人才自薦(應聘)

自薦是三國時期另外一種主要的人才選用方式。荀彧投奔曹操就是自薦方式,他認為袁紹不能成就大事,於是棄袁投曹,並最終成為曹操所倚重的國之重臣。

另外一個自薦的例子是法正投奔劉備。法正一開始依附劉璋,但劉璋不是個善於用人的人,很久之後法正才當上新都縣令,為此他十分苦惱。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法正利用被劉璋任命為使者的機會,暗地裡背叛劉璋,迎請劉備入蜀。此後在劉備平定益州、取漢中的戰役中屢建奇功,深受劉備重要。他與諸葛亮共為蜀國肱骨之臣,平常諸葛亮總理後方政務,足兵足食,而法正則隨劉備在外征戰,出謀劃策。

從水鏡先生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看三國時期的人才選用方法

法正

由上可見,在20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在人才的選用方式上,與我們現在是一樣的,主要採用獵頭推薦與人才自薦(應聘)這二種方式。

總結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魏、蜀、吳三國的比拼,實際上就是人才的比拼。蜀國被滅時,蜀中早已是人才凋零,只有姜維一人獨木難支,滅國在情理之中。

而東吳末代皇帝孫皓沉溺酒色,專於殺戮,致人才散盡。在陸抗死後,已沒有堪用之人,最終也被滅國。

魏、蜀、吳三國的興衰浮沉,決定因素就是人才。可惜劉禪、孫皓、曹芳不懂“人才是第一戰鬥力”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