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 揭秘:兵器谱排名第一的“血滴子”,鬼魅、恐怖

有清一代,最血腥、最具传奇色彩的两个传说,非“血滴子”与吕四娘“刺王杀驾”莫属了。这两个传说正史中没有记载,却在民间不绝于耳,成为小说、野史的最佳素材。

揭秘:兵器谱排名第一的“血滴子”,鬼魅、恐怖

“血滴子”为何物

它是传说中清代宫廷杀手使用的一种能在远距离取人首级的暗器,据传,这种武器是“放出去”的,虽然不能“取人首级于千里之外”,但是,在计较近的距离内,把血滴子跑出去,它能把目标的头罩住,然后割下头颅,被割下的头颅就在血滴子里被带回来,被杀掉的目标,就成了无头尸体,十分恐怖,影视剧中,血滴子像一顶草帽,或者是鸟笼,有的放出去会发出“呜呜”的怪叫声,有的会旋转,有的有很多像牙齿一样的利刃,“咔嚓”一声,人头分离。

揭秘:兵器谱排名第一的“血滴子”,鬼魅、恐怖

“血滴子”是谁发明的

“血滴子”虽然被雍正秘密使用,但发明人却不是雍正帝,据《茅山奇谈录》记载,“血滴子”是由清朝通天文、地理、武术、医术的茅山道人泉青发明的,它能降魔伏妖,二十步内取人首级如探囊取物,雍正把他请来,传授“血滴子”之术,然后杀了他灭口。

而武侠评书《雍正剑侠图》则说,“血滴子”出于康熙末年武林“南海三公”知不言、懂不说、明不讲,“血滴子”原是三人的独门暗器,雍正帝继位后,“南海三公”被打内收买,“血滴子”也就成了雍正帝剪除异己的专用暗器。

除了这两部书,《胤禛外传》、《吕四娘演义》、《梵天庐丛录》、《清史演义》、《满清十三朝宫闱秘闻》等野史、小说中都提到过“血滴子”。

揭秘:兵器谱排名第一的“血滴子”,鬼魅、恐怖

血滴子与粘杆处

小说来源于现实,“血滴子”既然在很多书籍中出现,那它就绝不是幻想出来的,据传,“粘杆处”是雍正秘密圈养的一批武功高强的杀手,他们操持着一种名曰“血滴子”的杀人利器,取人首级于十丈之外,同时,“血滴子”也就成了“粘杆处”的代称,雍正能在弱势的情况下夺储成功,登上大宝,除了本人工于心计,还要得益于他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情报组织。

“粘杆处”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专事粘知了、蜻蜓、钓鱼的服务组织,雍正还是皇子时,夏天住在北京城东北新桥附近的府邸,院内长着高大的树木,每逢盛夏,知了不断鸣叫,喜欢安静的胤禛就让自己的门客家丁用长杆子捕蝉,康熙四十八年,胤禛从“多罗贝勒”升为“和硕雍亲王”,皇子之间的争夺也进入白热化,胤禛虽然表面上与世无争,背地里却招募江湖高手四处刺探情报,铲除异己,加快争储步伐,这支队伍名字就叫做“粘杆处”。

揭秘:兵器谱排名第一的“血滴子”,鬼魅、恐怖

雍正登上帝位后,为了巩固统治、酬谢党羽,在内务府下面就设立了“粘杆处”机关,头子叫“粘杆侍卫“,由功勋大特务担任,多是昔日王府旧人,权势很大,“粘杆处”的一般成员叫做“粘杆拜唐阿”,统称“粘杆拜唐”,这些都大多是内务府包衣,虽然薪水不高,但是常伴雍正左右,炙手可热。

“粘杆处”虽然隶属于内务府,但是总部却设在雍亲王府,雍正三年,雍正王府改为雍和宫,定为“龙潜禁地”,但是改制后的雍和宫并没有按照规定覆盖黄色琉璃瓦,仍旧使用绿色琉璃瓦,有人认为,当时的雍和宫其实就是一个戒备森严的特务衙门,为了不让外人察觉,只改名字不改屋顶。

“粘杆处”在紫禁城还有一个分部,就在御花园堆秀山,“御景亭”则是他们的岗亭。山下门洞前摆着四条黑漆大板凳,无论白天黑夜,总有四名“粘杆卫士”和四名“粘杆拜唐”坐在那里,雍正交办的任务有值班人员迅速传到雍和宫,由雍和宫负责执行。

雍正去世后,乾隆帝继续使用“粘杆处”监视京城内外的大臣活动,直到乾隆死后,“粘杆处”的活动才逐渐消失。

揭秘:兵器谱排名第一的“血滴子”,鬼魅、恐怖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血滴子是一种毒药

传说雍正为了铲除异己而不引起人的怀疑,就发明了一种名为血滴子的毒药,经过小说家的描写,更加神奇,传说这是一个革囊,让活人放在里面,很快就会化成一滩血水,虽然过于夸张,但是雍正为了维护统治,制造几件新式杀人武器,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据说,这种名叫血滴子的毒药,使用毒蛇的毒液混合一种毒树的汁液炼制而成,一滴就能让人浑身溃烂而死,故名“血滴子”,这种书名为“撒树”,出产于广西边境深山中,苗人使用的弓箭上涂有“见血封喉”的独有就是“撒树”汁液熬制而成,苗山上并没有撒树,而是重金向土人购买,雍正帝曾密旨广西巡抚李绂寻访这种毒药和熬制秘方。

这封密旨是雍正三年下的,从密旨的内容来看,雍正对这种毒药的配方和毒性非常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