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为什么清朝乾隆皇帝宠臣和珅的第一条死罪是私藏吉林东珠?

作家醉伊笑红尘


2010年,苏富比拍卖行,一串御制东珠佛珠拍出6786万港元高价,折合成人民币就是5000多万元。而和珅私藏的一串东珠,只是他巨额赃款的冰山一角。

东珠,满语为“塔娜”,产自东北三江流域,产量稀少,努尔哈赤曾说:

“鸭绿江自山南西流入辽东之南海,混同江(松花江支流)自山北流入北海,爱滹江东流入东海,三江孕奇毓异,所产珠玑为世宝重。”

东珠不但经济价值高,而且象征意义更大,清朝统治者将其镶嵌在表示权利和尊荣的冠服饰物上。

朝廷对东珠的开采相当重视,从开采到使用等环节都作出明确规定。在清朝,东珠制成的朝珠特别尊贵,皇帝、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可用,一品大臣只准用一颗,其余人包括宗室成员皆不可用。

很明显,和珅位虽居一品大员,如果只有一颗东珠,那是名正言顺;如果有一串,那是出格,触犯了大清律例。当然,和珅被打倒可不仅仅是因为一串东珠。

和珅是乾隆晚年社会风气的产物,他凭借卓越的个人才能,加上迎合帝王心理的阿谀奉承之术,在仕途上平步青云。可惜这个人身上没有半点传统士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唯利是图。乾隆活着的时候,和珅为其马首是瞻而求得一时平安;等到乾隆不在了,早就看和珅不顺眼的新皇帝迅速将其拿下。

人在辉煌的时候,身边会聚集一大批人;人在落魄时,立刻树倒猢狲散,甚至有人落井下石。和珅也不例外,身居高位时,家里门庭若市,门生故吏抢着为其送银子,外人争破头皮的往里面挤;等到他身陷囹圄,曾经的门人跑地比谁都快,参他的也大有人在。

和珅在位时,说的话就是金科玉律,甚至约等于“圣旨”;落难时,曾经的言论就是和珅的罪证。

没落难时,和珅如同练习过吸金大法,家里就是金库;被拿下后,财富立刻易主。

在封建社会,官场上的世态炎凉就是转瞬之间,官位的稳固很大程度也是看帝王的脸色。和珅倒台的本质,并不全是他贪得无厌,而是“君要臣死”。

一般人私藏东珠,那是大罪。换做和珅,处理起来其实可大可小,关键看皇帝的态度。年羹尧得宠时,各种大逆不道的行为,雍正也能容忍,但他遭殃时,连儿子穿了一次黄马褂这样的事也成了罪状。

嘉庆是先抓其人,再定其罪。也就是说嘉庆是刀俎,和珅已经是鱼肉,和珅所犯罪行的最终解释权都在嘉庆手里。所谓和珅的罪状,无非就是嘉庆为出师有名而找的借口而已。

皇帝以言代法,以喜好定前途,这也是整个封建帝制的弊端。嘉庆将和珅的东珠定义为罪证,可嘉庆的东珠以及其他金银珠宝又何尝不是盘剥百姓罪证,以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和珅辛苦经营一生,家里金山、银山无数,到头来还是做了嘉庆的陪嫁。有时候在想,如果和珅在乾隆去世当天就见先帝,会不会是忠诚的大清巴图鲁?会不会配享太庙?会不会追谥“文正”或“文忠”?


秋媚读史


东珠是啥,其实就是东北地区产出的品相好的珍珠。



东珠的产地一般是中国东北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等流域的野生河珠,不过由于这一地区产出是的珍珠质地圆润硕大,色泽晶莹透彻,得之不易,十分珍贵。


东珠,在满语中称为“塔娜”,在满族人的世界里,这是最名贵的宝珠,而且珍珠是王公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所以清廷将东珠作为皇室专用的装饰品,赋予其浓厚的政治色彩。


东北是满族的发祥地,由于东珠产自东北,所以满族人特别钟爱并重视东珠,东珠成为统治者表达自己尊崇祖先和传承满族文化的吉祥物,并且在使用方面赋予其政治意义。


乾隆皇帝就曾经说过:“东珠出混同江及乌拉宁古塔诸河中,匀圆莹白,大可半寸,小者也如菽颗。王公等冠顶饰之,以多少分秩,昭宝贵焉。”


这句话不仅反映出东珠的产出所在地,同时还展示了至少在清代,东珠的使用是有严格规定的。


清政府对东珠的采捕和使用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先说采捕,不仅设置机构管理,还最大程度的限制采捕活动,最严格的时候达到了“非奉旨不准许人取”的程度。


东珠的采捕十分艰难,采珠人需要在乍暖还寒的四月跳入冰冷的江河中采捕珠蚌,其刺骨的寒冷可想而知。同时,品相极佳的东珠也是难得一遇,据《内务府奏案》记载,乾隆二十五年,打牲乌拉(今吉林省吉林市北)共捕得东珠2119颗,头等东珠仅23颗……


东珠的使用方面,就像乾隆说的那样 :“王公等冠顶饰之,以多少分秩”,东珠只属于皇家专享,而且它的使用严格按照典制规定执行。


东珠是象征王公贵族的的身份和地位清帝与王公以东珠为冠饰,并以珠的数量多寡、珠的材质分等级。此外,政府严格控制珍珠在民间的流通,禁止买卖。


一盘拉条子


乾隆一朝最大的宠臣、权臣非和珅莫属,自步入朝堂以来,和珅把乾隆伺候得明明白白,一君一臣,关系十分亲密。

登基满六十年的时候,乾隆禅位十五子顒琰,将披着盛世外皮,实则满目疮痍的烂摊子交给了嘉庆皇帝,嘉庆一心想拯救逐步走向衰落的大清,最想做的就是铲除和珅这颗大毒瘤,奈何乾隆在世,虽说禅位但并没放权,嘉庆也只能安静的等待时机。

三年之后,乾隆病逝,嘉庆未免夜长梦多,马上磨刀霍霍向和珅了。

乾隆去世当天,嘉庆就命人将乾隆小殓了,在乾清宫举行祭奠,以和珅乃是大行皇帝之重臣、之宠臣为由,命和珅为乾隆守灵,主持祭奠事宜,典礼未完之前不得擅离灵堂,用守灵的名义将和珅软禁在灵堂。

乾隆三九丧期未过,嘉庆就以镇压白莲教不利苛责和珅与福长安等人,随后就有大臣列举和珅罪状,弹劾和珅,嘉庆顺势罢免了和珅全部官衔,不久后就抄家了。

和珅家里金银无数、奇珍异宝罗列,钱财数额可抵清廷近20年的财政收入之和。数额之巨,连嘉庆都吓了一跳,随即嘉庆就宣布了和珅的二十条罪状,赐其自尽了。

嘉庆列举的和珅二十大罪证如下图:

(图片摘录于网络资料)

当时罪状二十条里并没有私藏东珠一项,更谈不上首罪,类似的只是第十五条提到了和珅收藏的珍珠规格逾越规制,甚至超过了皇帝御用的珠子。

清朝东珠乃是御用之物,亲王冠顶镶嵌东珠规格数量都有定制,私藏东珠就是暗藏祸心,视同谋反,理应千刀万剐、株连九族,而当时嘉庆一心快刀斩乱麻,以免节外生枝,对外宣布的二十条罪证主要就是蔑视皇权的不敬之罪、人品有问题、为官失职、用人不当、巨额财产来路不明,虽然每条都是死罪,还是有种将罪过轻描淡写的感觉。

纵横猜测嘉庆就是想最快速度要了和珅的性命,他也怕审判查证拖延时间,让和珅有了喘息的机会,毕竟和珅在朝经营几十年,而自己刚刚上位根基不稳,若是和珅抽身谋反, 那时局面就一发不可收拾了,所以即使搜出了东珠他也得先隐忍不发。

还有一点也颇为有趣,嘉庆宣布的和珅二十条罪证,只有首罪与自己相关,泄露传位事宜邀功,十来条都是说和珅侍奉乾隆并不尽心,辜负了乾隆的重任,以衬托和珅是十足的佞臣,而和珅是公认的巨贪,关于他贪污的罪证居然排在了十三条以后,而且没用“贪”字,用了一个“藏”字,小伙伴们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史论纵横


嘉庆在处死和珅的时候,给他列了二十条大罪。这二十条大罪中,很显然,第一条大罪是最重要的,后面的那些,可能就是充数。但恰恰是这第一条大罪,让人不太理解。这条大罪说的是,乾隆确定册封嘉庆为皇太子的时候,和珅在乾隆皇帝颁旨之前,第一时间把好消息告诉嘉庆。照理说,嘉庆应该感到高兴才是。但是,嘉庆不但不高兴,反而非常不高兴。嘉庆把这个列为和珅二十大罪状的第一条,而不是把大家耳熟能详的“贪污受贿”列为第一条,由此可见,嘉庆对这件事生气到什么程度!

(嘉庆剧照)

那么,和珅给嘉庆带来好消息,嘉庆为什么还如此不高兴呢?

一般认为,嘉庆不高兴,有两个原因。

一是和珅表功。

嘉庆把理由说得很清楚:“居然以拥戴为功,其大罪一。”意思就是说,和珅这样做,是表露他对嘉庆有“拥戴之功”。

嘉庆认为,和珅这是在向自己暗示,你能够获得皇太子之位,都是我和珅在乾隆皇帝面前推荐的结果,你应该感激我。

我们知道,古代王朝社会,都只能说皇帝对大臣有恩,大臣的功劳,都是皇帝赐予的。绝对不能反过来,说大臣对皇帝有恩。绝对不能说,大臣的功劳是自己建立的。尤其是“皇太子位”“皇位”这些东西,那只能是先皇赐予的。甚至也不是先皇赐予的,而是上天赐予的,是命中注定。否则,一旦承认大臣在“皇太子位”“皇位”等问题上有发言权,便意味着,大臣可以废立皇帝,把持朝政,甚至对皇位取而代之。因此,皇帝是绝对不允许的。

(和珅剧照)

二是和珅泄密。

嘉庆在给和珅列的第一条大罪中,同样说得很清楚:“而和珅于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递如意,漏泄机密。”

嘉庆认为,关于皇位问题,是国家机密,绝对不能泄露。

不仅如此,清朝的皇位,机密性尤其高。因为从雍正皇帝开始,就订立了秘密建储制,皇位的机密性,又往上提升了一步。

而和珅明知道储位的机密性那么高,他依然要提前把这件事告诉嘉庆。

和珅既然能把储位这种高度机密的事情,都能够提前泄露,他还有什么不能泄露的呢?

古代都会把“谋大逆”作为第一大罪。和珅虽然没有“谋大逆”,但是他泄露储位机密,认为储位与他有关这件事,其意义与“谋大逆”是很相近的。因此,嘉庆是绝对不会饶恕他的。

不过,话说回来,嘉庆虽然把和珅提前告诉他喜讯一事,如此上纲上线,但实在地说,有些夸张了。为什么说夸张了呢?

(乾隆剧照)

我们知道,虽然乾隆与和珅的关系非同一般,但从乾隆这个人的性格来看,在立皇太子的问题上,他是绝对不会让别人说三道四的。他既不会征求和珅的意见,也不会听和珅的建议。也就是说,如果和珅向他提关于“储位”的建议,他不但不会同意,而且很可能会怀疑和珅与这个皇太子有勾结,对这个大臣给予严厉处罚。当年很多大臣就已经吃过康熙皇帝的亏了,乾隆皇帝比康熙皇帝更过分,当然不会有人再提这一点。

而且,要说在当时,对乾隆的性格摸得最透的,要说最了解乾隆的,莫过于和珅了。他既然如此了解,怎么还会给乾隆提什么建议呢?大家都知道给乾隆提建议是自讨苦吃,和珅提前把喜讯告诉嘉庆,显然就没有想“表功”的意思。

再说了,储位已经确定,只是没有宣旨,和珅提前告诉嘉庆,让他有所准备,其实也是说得过去的。宣旨只是一个仪式,事实上很多事情事前都知道了。为了把这个仪式做好,让嘉庆做个准备也是应该的。怎么会成为和珅的一条大罪呢?

所以说,嘉庆把这条放在第一,显然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味道。嘉庆向来就讨厌和珅,因为他太巴结乾隆了,从来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就算自己已经当了皇帝,和珅也是一门心思都在乾隆身上,这是让嘉庆心里很不是滋味的。再一点,众所周知,嘉庆也垂涎和珅的家产。这才是嘉庆要扳倒和珅最重要的原因。但是,这个话是不能拿出来说的,尤其和珅只巴结乾隆不把自己放眼里的话,不可能说给大臣们听。因此,嘉庆才把“和珅讨好自己”这一条放在第一位。意思是说,他想讨好老子,老子还不让他讨好呢!


张生全精彩历史


来答一下。清朝著名贪官和珅被抄家产有11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清朝15年的财政收入,令人咂舌。和珅被清朝嘉庆赐死,其中就有私藏东珠一项,因为查出一串60多颗大东珠制成的朝珠。
为什么东珠如此重要?因为东珠象征皇权至高的,不容任何人僭越冒犯,这也是存世东珠朝珠稀少珍贵的原因。只有皇上皇后才能用,连皇子和亲王都不能使用,所以和珅是触犯大忌了。

东珠朝珠,最顶级奢侈的珠串。东珠,第一次听说是在清朝电视剧中,其实它淡水珍珠,出产于满族的发祥之地,所以与吉林市很有渊源。从清皇太极时代开始,吉林乌拉街设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专事采东珠奉皇室。东珠象征吉祥幸福,光明圆满,每年都有任务。东珠的采捕十分艰难,尤其是上等东珠的得来更为不易。

清朝皇上的朝冠、朝珠和朝带上都有1号大东珠。乾隆曾戴过108颗东珠串成的朝珠,都是非常好的1号大东珠。皇后首饰里面都有2号、3号东珠,

2015年,一小伙带着珍藏的东珠珠串登上华豫之门。最终被专家估价为单颗30万元,而整个东珠珠串拥有108颗。

2010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一串清朝御制东珠朝珠曾掀起激烈竞投,10分钟内经过61次叫价,最终由一名电话投标者以6000万港元投得,刷新御制珠宝之世界拍卖纪录,清代皇室珠宝之价值确实非同一般。

(xtm)


新文化报


说得简单一点,这就是僭越了。

说起僭越,今年爆红的网剧《延禧攻略》里就有非常形象的描述,比如只有一宫主位才可以在宫中使用仗仪,再比如在采桑礼的时候,佘诗曼演的继后用的是皇后品级的金钩,而皇帝给了令妃恩典,让彼时还是妃级的魏璎珞用了皇贵妃才能用的银勾。

这种对“你在什么样的位置才能用什么样的东西”的规定的破坏,就叫做僭越。

尤其到了满清,皇权的威严加重,等级制度越来越森严,从皇帝、后妃、亲王到臣子在服饰上都有非常细致的规定,而这个东珠,就是彰显等级制度的一种重要载体。

同样是在《延禧攻略》里,我们可以看到满清女子的一种装扮,叫做一耳带三钳,这个耳环啊,就是由东珠串起的。

顶级的东珠,自然是给皇室最珍贵的人才能用,由吉林上贡的最好的珍珠,只有皇帝、皇后、太后才能用,即使是皇贵妃和亲王等级,也只能使用次一等的东珠。

而和珅确实是位极人臣,官至极品,但按照满清皇室的观点,也不过是一个包衣奴才,是皇家的仆人,即使官位再高,也是没有资格佩戴这种顶级东珠,一旦佩戴,就是僭越。

而僭越使用了皇帝才能用的东西,可不就是死罪吗?


芈十四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和珅是大清朝的一朵奇葩。

关于和珅的传言也是一大堆,关于他怎么升官,怎么一手遮天,怎么被匆匆处死,怎么被抄家充公,都有很多或真或假的流言。

但是和珅的二十条大罪,却是不难查访的:

《清史稿》关于和珅的传记,记得很清楚。

由此可知,和珅的这些罪状,其实都是可大可小,可有可无的。正如《大明王朝1566》中太监杨金水所言: “有些事不上秤没四两重,上了秤一千斤打不住。”。要是不追究,也就是一件小事,要是想小题大做,那件件都是杀头的死罪。

所谓的第一条大罪,其实并不是东珠有关的。

而是乾隆末年的一次“玉如意”事件。

这一天,乾隆爷悄悄把几个众臣叫到了身边,告知自己内心的想法,想立嘉庆皇帝为太子,以后就传为给他。毕竟自己已经年老,并且自己也是嘴欠,发下誓言,只在位六十年,不超过自己的爷爷康熙大帝。所以就想在世之时禅位,然后自己当太上皇。

晚年的乾隆皇帝

知道这个天大秘密的人中,就有和珅。和珅出了宫门后,立马跑到嘉庆的府邸,啥话都没说,直接把一柄玉如意交到嘉庆手中,然后转身就走了。嘉庆心知肚明,随后果然成了大清皇上。

我们现在看这件事,觉得很能理解,和珅又不傻,知道太上皇早晚要御龙归天,自己需要找个靠山,最好的靠山就是下一任皇帝了。但是和珅聪明反被聪明误,这样做等于说是卖主求荣,在嘉庆帝心中就留下了一个不好的印象——这个和珅真是不靠谱,什么私密的事情都不可告知,不知道他为了自己利益,什么时候就把自己卖了呢!

和珅知道太多关于太上皇的秘密,甚至包括嘉庆皇帝的秘密,如果这个人嘴不可靠,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永远不再说话,果然,在乾隆皇帝死后没几天,嘉庆就逮了和珅,宣布二十条大罪,匆匆处死。

当然了,东珠的说法,在二十条大罪的最后一条有反映,但是这是很无关紧要的了。身居高位的人,那个手里没几颗像样的东珠?并且清代的东珠虽然说是皇宫的贡物,专门由东北的打牲乌拉采捕送到紫禁城,但是市场上还是有需求的,也有相关的市场。所以收藏几颗珍珠,真的没什么。

嘉庆皇帝

皇上要你死,还会缺少理由?



历史宝藏


和珅私藏东珠为何是一项大罪,其他答案已经解释得比较清楚了。因为东珠在清朝非常珍贵,是“乘舆服用珍物”,是“君”才能使用的。而和珅私藏东珠朝珠,往重了说就是谋反,是一条死罪。

不过,在这里也纠正其他答案的一个误区:虽然私藏东珠是死罪,但在嘉庆皇帝所列举的和珅罪名中,第一条并非私藏东珠。根据《清实录》和《清史稿》等史料的记载,嘉庆为处死和珅所以列举的二十大罪状,其中第一条是:

“朕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为皇太子,尚未宣布谕旨,而和珅于初二日在朕前先递如意,泄漏机密,居然以拥戴为功。”

可见,嘉庆认为和珅最严重的一条罪名,是泄露乾隆的传位圣旨。

在后面的十九条罪名中,包括和珅对乾隆不敬、揽权、贪污等等,但并没有指控和珅私藏东珠这条罪状。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和珅在嘉庆四年的正月初八下狱,正月十八赐自尽身亡,而和珅家宅中私藏的东珠朝珠,是在和珅死后,才被查抄和府的定亲王绵恩抄出来的。

得知和珅竟然私藏东珠,嘉庆皇帝也很惊讶,在谕旨中直言“朕视之殊为骇异。”

不过,和珅此时已经自尽了,嘉庆也不是暴君,总不至于把和珅再开棺戮尸。所以嘉庆最后说:“若此事败露于正月十八日以前,即不照叛逆凌迟处死,亦当予以大辟。今已赐令自尽,幸逃显戮,姑免磔尸。”

所以,和珅因为自尽得早,反而躲过了一劫,不过这件事还是连累到了和珅家人。虽然经绵恩查明,和珅之子丰绅殷德并不知其私藏东珠一事,但最后还是被嘉庆革去了伯爵的爵位,并且取消了爵位世袭的资格。


搞哥读史


乾隆刚走,和珅跌倒……嘉庆下令除去和珅。所列出的罪状有二十条,所谓大罪二十。但第一条可没有说到吉林东珠的事。第一条嘉庆在说自己。



那是很久远的事了,乾隆六十年,乾隆还未公开立嘉庆为太子时,也就是没有宣旨昭告各位臣工,昭告天下。和珅竟然先向嘉庆“递如意,以拥戴自居。”

这是第一条大罪。之后十九条,从未提及过什么吉林东珠。



正式提及是在和珅自尽之后,从《嘉庆朝实录卷》可以查到。

绵恩等人秉承嘉庆的意思,竭心尽力查抄和珅的家,抄出来了一挂正珠朝珠。根据和珅家人的审讯口供。和珅白天不敢戴,晚上没有人的时候,偷偷的戴。一边摆弄,一边照着屋里的镜子。心情还不错,时不时笑出了声。



正珠朝珠是什么东西?

一,珍贵,每年少产。所以,物以稀为贵,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比如金瓜子,二十多克一颗的金瓜子;

二,皇家贡品;

三,产地在清朝的老家——东北;

四,皇帝、太后、皇后、后妃的饰品,其余人不准佩戴。东珠大小有要求,相应等级佩戴相应大小的东珠;



五,东珠朝珠只有皇帝皇后太后才有资格佩戴。所以,当有人在《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里看到魏佳氏(令妃)佩戴东珠朝珠时就断定她的地位;

所以,和珅这等行为实属僭越。正所谓:

乘舆服用珍物。岂臣下所应收藏

再加上通过审讯得知到和珅的种种行为,以及嘉庆此时此刻恨不得罗列很多罪证的心态,和他对和珅的憎恶态度。随即判断和珅有图谋不轨之心。

和珅再贪,但说他不忠,那就是对他的一种侮辱。



不过,和珅已自尽,嘉庆把怒火转移到他的儿子丰绅殷德身上,也就是他那个妹夫。丰绅殷德被革除伯爵,停世袭。


三叔小记


为什么清朝乾隆皇帝宠臣和珅的第一条死罪是私藏吉林东珠?(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建议题主去看一下清史,不要道听途说,嘉庆帝给和珅订的20大罪状里根本就没有提到吉林东珠这个东西,更不要说第一条了。

那么,和珅的第一条罪状是什么呢?

朕于乾隆60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谕旨,而和珅于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递如意,漏泄机密,居然以拥戴为功,其大罪一。

什么意思呢?乾隆60年九月初三,宣布爱新觉罗·颙琰为皇位继承人,还没有宣布圣旨呢,和珅初二就知道消息,并送给颙琰一个如意作为贺礼,向新皇上表功,泄露国家机密,这个第一条大罪。

很多人想必都奇怪,作为天下第一贪,为什么和珅的第一条罪状不是贪污腐败罪,而是泄露国家机密罪呢?

这个话说起来就长了,要从乾隆的爷爷康熙说起,我们都知道,康熙年间发生了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九位皇子为争夺帝位不顾三纲五常、手足情谊、骨肉亲情,互相倾轧,最后四皇子爱新觉罗·胤禛胜出,就是雍正帝,其他皇子或流放、或幽禁、或暗杀,很少有人善终的,雍正从此事中汲取教训,为了防止再次发生类似事件,便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皇帝将要立的储君圣旨写好后密封,放置于“正法光明”匾额后,为防止万一,皇帝随身还藏有一份,只有皇帝一人知道,在没有公布之前,哪个皇子都有可能当皇帝,这样,就巧妙的避免了夺嫡事件的再次发生,而这道圣旨就成了当时国家的最高机密,私自探听和泄密都是大罪,不仅要杀头,还会诛灭三族。

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是雍正帝的第四子,他能当上皇帝也是充满了凶险,所以,他对立皇储之事非常慎重,严格遵守父亲雍正帝立下的规矩。

乾隆是个长寿皇帝,也是个多儿多福的皇帝,他一共有17个儿子,10个女儿,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作为乾隆的第十五子,既不是最聪明的,也不是最有能力的,但确实最幸运的。

乾隆的皇长子永璜作为大阿哥在孝贤纯皇后的葬礼上不够伤感,被取消了立储资格,皇次子永琏(孝贤纯皇后所生)被秘密立为皇储,结果福小命薄,九岁的时候夭折了,然后又立皇七子永琮为皇太子,永琮两岁的时候患痘症也死了,到了乾隆三十八年的时候,颙琰才被秘密立为皇储,但是一直没有宣布,作为国家最高机密被隐藏着。

和珅作为乾隆最宠爱的大臣,一向趾高气昂,唯乾隆马首是瞻,结党营私,卖官鬻爵,贪污腐化,民愤很大,当时还是和硕嘉亲王的颙琰早就对和珅恨之入骨,但有乾隆的宠幸,他也是对和珅干瞪眼没办法,和珅对颙琰也是表面上尊敬,做做样子而已,私下里却根本不买账。

和珅不知道从什么渠道知道了乾隆帝立和硕嘉亲王颙琰为皇储,立即感到后背发凉,平时和这位爷不怎么对付,现在只能临时抱佛脚了,就在乾隆宣布皇储的前一天,他做了一个看似聪明实则愚蠢的决定,选了一支上好的如意,亲自送到颙琰府上,抢在所有大臣前面给嘉庆道喜,虽然嘴上没有明说,但聪明的嘉庆已经知道他的来意了,不漏声色的接下来贺礼。

和珅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马屁不仅拍到了马腿上,还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等着日后自己来填坑。

1796年,乾隆举行了禅让大典,皇太子颙琰登基,既嘉庆帝,但是权力还牢牢掌握的乾隆的手里,和珅的地位、权势丝毫没有下降,他甚至派自己的老师吴省兰给嘉庆当秘书,希望牢牢掌控嘉庆,1798年2月7日,乾隆帝驾崩了,由于嘉庆早已经称帝,所以没有权力真空,他立即下了八道圣旨,安排丧事,最后一道圣旨决定了和珅和他党羽的命运。

首先调安徽巡抚朱珪入京任职,(朱珪是嘉庆的老师,因为和珅阻挠一直外放),其次是任命和珅为总理太上皇丧仪事务大臣,在乾清宫守灵,没有圣旨不准离开一步。

稳住和珅后,嘉庆帝立即召集群臣给和珅量身定制了二十款大罪,第一条就是泄露国家机密罪,至于和珅贪污受贿的罪状排到了第十三条。

和珅一直代管的刑部给和珅定了死罪,而且是最残忍、档次最高的“凌迟处死”,和珅的儿媳妇、嘉庆的妹妹——固伦和孝公主进宫向嘉庆帝哭诉,嘉庆帝非常宠爱这个妹妹,没办法只好召集群臣商议,最后改判和珅自缢,家属不连坐,为了防止打击面太大造成朝廷动荡,除了和珅的极个别亲信,其余的一律从轻发落。

和珅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惯用的拍马屁功夫不好使了,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不过,嘉庆早就对和珅的行为极为反感,和珅的死早已经注定了。

所以,吉林东珠这些小物件在和珅的大罪过面前根本就不算个事儿。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