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鴻門宴上劉邦能趁機溜走,項羽為何不能借機發難?

亙古懷念說史


第一,項羽沒有認識到劉邦的危險性。項羽雖然和劉邦一起打天下,但是劉邦打的勝仗相當少,項羽對劉邦的軍事能力知根知底,菜鳥一個。劉邦之所以能和他平起平坐,只是楚懷王為了平衡楚國內部力量搞的政治平衡,並非劉邦有和項羽拼一下的實力,劉邦當時連雍齒都打不過。劉邦能進咸陽,是因為項羽把秦國幾乎所有的軍事力量都吸引了,他是靠買通秦國守將入的關,不是靠打。所以項羽一直看不起劉邦,劉邦也沒有讓項羽看起來的能力。鴻門宴看上去危險,其實有驚無險。項羽出了名的殺人不眨眼,剛起家為了奪權一個人殺了會稽太守上百人,攻城必屠城,怎麼會在意區區一個劉邦。如果他認識到劉邦有危險,早殺了,還用范增叨逼叨。劉邦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為韓信投靠了他。沒有韓信,他一輩子就是個漢王,老死從漢中出不來,跟後世的諸葛亮一樣。所以就劉邦那副熊樣,根本不配項羽來殺。

第二,為了西楚霸業的統戰大局。項羽的設想是建立霸業,而不是王業和帝業。霸業就是諸侯聯邦性質,各諸侯國各自為政,但是承認項羽的老大地位,如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王爺就是楚國位在各諸侯國之上,各諸侯國對楚王俯首稱臣,如西周周王。諸侯王每年上貢,彙報工作,但是各自為政。帝業就是皇帝為全國至高無上的主宰,各地沒有諸侯國,全是郡縣,帝國中央政府派遣官吏統治各地,各地官吏對皇帝絕對服從。基於這個戰略規劃,項羽對其他諸侯國都是相對寬容的。只要你承認我的老大地位,我就不打你。劉邦承認了,叫項羽大哥,給項羽做低伏小,項羽很高興,就放了劉邦一馬。後來項羽所攻擊的諸侯國都是不服項羽霸王地位,挑戰他霸王權威的國家。那些聽話的諸侯國都沒事。不像劉邦是要建立帝國,逮誰滅誰。

第三,項羽集團內部項氏家族和范增是有矛盾的。項羽靠項氏家族起家,他只是家族代言人而不是決裁者。韓信說他就任用項氏親屬不任用外人,其實項羽也是沒辦法,不是不想用外人,而是形勢比人強。項氏家族的溫和派項伯反對項羽殺劉邦,半夜跑去劉邦陣營通風報信,還跟劉邦結為兒女親家。項伯和劉邦一起在項梁手下工作時處的比較好。史書說項伯不認識劉邦只認識張良,不大可能。所以項莊舞劍,項伯起身遮蔽,項羽一看項伯態度明確的反對殺劉邦,所以權衡利弊,放棄了殺劉邦的想法。范增說豎子不足為謀,其實是罵項伯。後來范增不被項羽信任,其實是他跟項伯的鬥爭中失敗了,項羽為了大局只好把他放棄。殺劉邦是范增的意思,項伯偏不讓他得逞。



御前帶刀侍衛


鴻門宴上真正想殺劉邦的是項羽的謀士范增,項羽至始至終都沒有下定決心殺劉邦。可以說鴻門宴上項羽就是故意讓劉邦逃走的。所以鴻門宴上劉邦成功逃走的根本原因就是項羽對他至始至終都沒有起殺心。下面我們來對鴻門宴的過程做個具體的分析。

  項羽和劉邦的矛盾起因是,劉邦比項羽先攻入秦國的都城咸陽。這時又恰逢劉邦帳下的左司馬曹無傷向項羽密報劉邦有獨佔秦地稱王的野心,所以項羽便大怒道:“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從項羽的這句話看出他只是想給劉邦一個教訓,並不是要殺劉邦。而此時項羽的謀士范增見劉邦的勢力日漸強大於是趁機煽風點火勸說項羽火速起兵攻打劉邦。

  項羽要攻打劉邦的消息被項羽的叔叔項伯得知,項伯因為和張良的交情頗深便連夜去劉邦的營中警告張良趕緊脫身。但項伯卻不知他這一去卻被劉邦“策反”成了自己的人,劉邦對項伯傾訴自己的苦水,再三表明自己並沒有和項羽作對的意思。劉邦為了籠絡住項伯甚至提出讓他們兩家結親,項伯被劉邦的誠意所打動於是便提出讓劉邦第二天速去見項羽道歉。這才有了後來的鴻門宴的故事,所以鴻門宴應該是項伯間接設的,他做的這個局的本意是讓劉邦和項羽和好並沒有暗藏殺機。

  項伯在劉邦營中逗留片刻後便趕回了楚營,他將劉邦說的苦衷轉述給了項羽,除此之外他還對項羽強調道:“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羽一聽劉邦沒有佔據關中稱王野心對他更沒有敵意於是之前的怒氣便雲消霧散,隨後他便許諾項伯會善待劉邦。

  第二天劉邦見到項羽之後便解釋道:“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劉邦首先表示自己先入關中是件偶然事件,這也就間接向項羽暗示外面傳言劉邦要佔據秦國稱王的密謀都是假的。所以劉邦下一句又對項羽說道一定事有小人在中間作祟才使得他們二人的關係僵化。項羽昨天在項伯的勸說之下對劉邦早就沒了敵意,所以他乾脆直接把曹無傷給出賣了說道:“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羽說出曹無傷就足見他對劉邦已經沒了殺心,從而相信曹無傷是挑撥離間的小人了。

  後來項羽設宴款待劉邦,在宴會上范增頻頻向項羽示意殺劉邦,而項羽卻不予理會。這也足以說明項羽並沒有殺劉邦之心,而劉邦能從鴻門宴上逃出項伯功不可沒。不過這些早在鴻門宴德前一天晚上就成了定局,後來鴻門宴上想殺劉邦的不過是范增罷了。倘如項羽對劉邦真的起了殺心,那麼劉邦即使插翅也難逃楚營。





歪嘴說歷史


讓我們一起看看鴻門宴上劉邦趁機溜走,項羽為何不能借機發難?

劉邦表衷歸順的態度謙卑

劉邦帶著百十個隨從到了鴻門,面對怒氣衝衝的項羽,劉邦非常謙卑恭敬的表示自己和項羽一直是並肩滅秦的戰友,對項羽並無不敬之意,希望項羽不要聽從小人的挑撥傷了雙方的和氣。

網絡圖片劉邦

項羽看到年長自己很多的劉邦如此低聲下氣的向自己賠罪,他很感動,甚至覺得自己多心了。相信了劉邦的誠意,甚至對劉邦的猜忌有了歉意,以至於曹無傷告密的事情也向劉邦和盤托出。

網絡圖片項羽

隊友不希望殺劉邦

項羽手下也有很多和劉邦一起並肩作戰的好友不希望殺劉邦,例如英布,蒲將軍等和劉邦原來是戰友,這個時候殺劉邦於情於理都是說不過去的。

網絡圖片英布

項羽是貴族喜歡公平競爭

而且項羽是貴族,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不搞那些偷襲和暗算,敢於和競爭對手公平競爭。也表現出項羽的政治幼稚,沒有意識到劉邦是他的競爭對手。覺得這個主意是范增的主意,是范增覺得這個人是威脅。

網絡圖片項羽

有一個如項伯的叔叔

項伯為了報當年張良救命之恩私下跑到劉邦身邊張良那提前報了信,並私下裡和張良約定了和劉邦接兒女親家。鴻門宴上親自舞刀救劉邦。

網絡圖片項伯

綜上所述,最主要的原因是項羽發自內心沒有真正想殺劉邦,說明了項羽在政治上比較幼稚,意識不到劉邦是對手。范增都意識到了但是他又沒聽進范增的意見,自然鴻門宴後項羽不會藉機發難。

網絡圖片鴻門宴


歷史愛好者LING


首先,咱們先來說說項羽首先,咱們先聊一聊項羽這個人,項羽這個人從小的志向就是滅暴秦興大楚,為死去的項燕爺爺復仇,他對滅了暴秦以後是不是繼續當個皇帝這件事完全沒有長遠的計劃和興趣,這個可以從他滅了暴秦佔了咸陽燒了阿房宮解了恨,然後又自封西楚霸王,重新分封各諸侯國就可以看出來,所以說,項羽這個人從小就是為復仇而生的,他對其它事情完全沒有興趣和思路,也聽不進范增的建言和獻策,他就是一個在戰場上能征善戰的屠夫,打敗了秦國以後,他更加自信滿滿、不可一世、盛氣凌人,自己都沒有考慮當皇帝這個事,他就更不會覺得劉邦能奪得天下當皇帝,本來他就看不起劉邦這個出身卑微的小人,進而也就放鬆了對劉邦的警惕,也聽不進范增的建言。

 

其次,項羽此人是一個很講義氣的人,而且他和劉邦還是結拜兄弟,劉邦一抹淚一演戲,他就覺得劉邦這個人還是很重兄弟情義的,不會對他有二心的。豈不知,項羽根本就不懂,玩政治是不能有一點狹義之心的,再加上他叔叔項伯還替劉邦說話,這就更加堅定了項羽對他這個結義兄弟的相信和警惕,這也是項羽沒有對劉邦繼續借機發難的原因之一。

最後,項羽徹底打敗了秦國以後,他也就完成了自己畢生的使命,然後回到自己的家鄉彭城(徐州)當起了自己的西楚霸王,我覺得項羽這個西楚霸王就是一個黑社會的大哥,各諸侯國是他的小弟,那個諸侯國(小弟)叛亂了不聽話了,他就親自帶兵平亂管理這些諸侯國小弟們,然後還不借機佔領擴大自己的地盤,整天就是這樣疲命的來回奔波,完全沒有自己的長遠計劃,假如他有繼續當皇帝的野心和盤算,劉邦即便逃出了鴻門宴,項羽回過神也絕對會滅掉劉邦。

以上從項羽的性格、志向和政治謀略三個方面來說明“鴻門宴上劉邦能趁機溜走,項羽為何沒能借機發難?”的原因。




走在鹿鳴湖畔


根據查閱的資料,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鴻門宴本來是項羽殺死劉邦的好機會,但最終卻白忙活了一場,讓劉邦輕鬆逃走,以至於後來成了氣候,項羽反而敗在了劉邦之手。那麼當時的項羽為什麼沒有乘機攻打劉邦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表達個人的一些看法。

首先,項羽並非是婦人之仁。項羽打敗章邯後,收編了20萬秦軍,但這些秦軍多面服心不服。項羽害怕日久生變,便新安城外坑殺了這20萬降卒,這是婦人之仁的表現嗎?

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

其次,項羽也不是不想建立帝業,他只是覺得自己的實力還不夠。當年,他和叔父項梁去觀看秦始皇巡遊時,發出了“吾可取而代之”的豪言,還有昔日“破釜沉舟”擊敗秦軍的經典戰例,諸此種種,項羽是想建立大功業的。


再者,有人會說項羽是大英雄,不願意使這些陰謀詭計,但是項羽在奪宋義的兵權時,卻假傳楚懷王密令,誣陷宋義暗通齊國,可見項羽也會使詐。


那麼項羽究竟為何沒有抓住機會殺死劉邦呢?經仔細分析,我認為有以下5點原因:


  • 第一點:項羽是將才,但不是政治家。

項羽領兵打仗天下無敵,鉅鹿之戰更是以少勝多,徹底打垮了秦軍,但是他沒有戰略眼光,缺乏遠見。宋義之前就對項羽說,“領兵打仗我不如你;但運籌帷幄,你不如我”,說白了,項羽只適合做個將軍,而不適合作為統帥。

謀取天下需要的是劉邦這種過人的政治遠見,項羽不具備政治頭腦,雖然身邊有個謀士范增出謀劃策,卻固執己見,完全聽不進去。

  • 第二點:項羽為人自負,看不起其他諸侯

項羽自出道起,起點非常高,跟隨叔父項梁久經沙場,鉅鹿之戰更是一戰成名,和劉邦死磕前他基本是逢敵必勝,這樣的戰績自熱讓他變得目空無人。

他把其他的諸侯都封在了位置不好的城池,而自己和親信卻都佔據寶地,諸侯之間都說項羽不公平。他自封“西楚霸王”,看似威風,實則失去了盟友。


  • 第三點:項羽與劉邦開戰,未必能討到便宜

項羽雖擁兵40萬,可是這是加上其他諸侯軍的數量,真正服從自己指揮的也就10幾萬人,只比劉邦稍強而已。況且當時還有趙王和齊王幾個較強的諸侯,無論項羽戰勝與否,都將有損失,那時就無法抵擋其他諸侯的進攻了。

  • 第四點:劉邦多次主動向項羽示弱,使項羽放下了戒心

項羽得知劉邦率先破關進入關中後,就率軍進入關中,還在鴻門大擺宴席想要興師問罪,但是劉邦聽從了張良的建議只帶了幾十個隨從就去赴宴了,席間還不斷向項羽示好,打消項羽的猜忌。劉邦沒有居功自傲,而是歌頌項羽的功勞,是人都喜歡聽好話,項羽耳根子軟,自熱就上了劉邦的當。

  • 第五點:項羽的部下項伯的暗中幫助

同處於一個團隊,好的隊友也是成功的關鍵,項伯提前將項羽設宴情報給了劉邦,讓劉邦提前做好了應對之策。而反觀曹無傷“偷雞不成反蝕把米”,將重要的情報送給項羽,卻被無情出賣,可見項羽確實不會用人。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意見,如有雷同,不勝榮幸!歡迎各位提出不同看法來交流。


晨輝聊歷史


當時項羽並不想幹掉劉邦,劉邦的逃跑反倒讓項羽覺得這個人沒有英雄氣概,不配做他楚霸王的對手!

項羽是一個勇猛之士,他喜歡的是樊噲這種可以披堅執銳、可以攻城拔地的猛將,所以項羽身邊都是一些像英布、龍且這樣的人,如果劉邦參加完整個宴會,或許項羽覺得他是英雄值得出手,對於一個逃兵跑了也就跑了。

當然,還有就是項羽沒有理由幹掉劉邦。項羽最開始不滿劉邦的理由是對方先入關中想要做關中王,結果劉邦秋毫無犯主動退出霸上,對項羽表示臣服,如果項羽還要動手其他諸侯會怎麼想?會認為項羽不能容人。

受到《史記》結果論的影響,項羽因為放走了劉邦導致最後烏江自刎,殊不知當時項羽最大的敵人並非劉邦。從楚國內部來看,項羽因為殺了宋義同楚王的矛盾公開化;外部來講項羽的四十萬大軍是諸侯聯軍,真正能為項羽出力的並沒有多少,之前因為有共同的敵人秦國走到一起,劉邦因為先入關中惹得眾諸侯不滿,人家認慫了,項羽、諸侯也就失去了攻擊目標。

不只是鴻門宴,項羽有多次機會可以幹掉劉邦,但劉邦就想打不死的小強,越挫越勇,最後項羽不想跟這個賴皮玩了,烏江自刎成了他最後的選擇!






石說大史話


項羽雖然已為盟軍的實際霸主,但依然不會此時趁機發兵劉邦,原因有三:

1.婦人之仁,政治格局不足,不能夠清醒的認識到對手。

據史記記載“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飲食;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婦人之仁。”看見人生病,傷心流涕,遇人待事,平易近人,將士建功,卻捨不得賞賜,項羽的婦人之見便可見一端。即使有了想法,也會在項伯的進言下,不了了之。

2.軍力掣肘,諸侯不願意消滅劉邦

當時項羽駐軍新豐鴻門,軍四十萬。劉邦駐軍霸上,軍十萬。單從軍隊數量上看,劉邦處於絕對的劣勢。但其實,項羽的軍隊是諸侯聯軍,而不是項家軍。其中項家軍數量估計約10萬,剩餘基本上都是跟隨項羽入關的各路諸侯私人軍隊,而劉邦的十萬大軍卻是自己實際統領。同時,各路諸侯內心裡是不願意看到劉邦被消滅,項羽一家獨大的局面。劉邦的存在符合各路諸侯的利益。

單單依靠自己項家軍去消滅劉邦,即使勝利,也會元氣損傷。到時各路諸侯若有異動,項羽恐將失去霸主的地位,甚至被各路諸侯瓜分。

3.懷王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

當初,懷王與諸將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 ,而劉邦率先攻入咸陽,得到滅秦的首功之名。況且懷王在名義上還是當時各路滅秦諸侯的盟主,從法理上是對項羽的軍事行動有一定約束力。即使他是個傀儡,項羽也應當考慮天下輿論。

所以,項羽是不會借劉邦逃離宴會之口實,而消滅他的。


曲徑通幽處有曉哥


鴻門宴,一段耳熟能詳的歷史,我卻想要從另一個視角解讀它。

在我看來,鴻門宴只是一個美麗的政治童話,我甚至質疑它的真實性的。這時也許你會說:鴻門宴的故事出自史記,而史記又是二十四史之首,是權威。我不質疑史記,問題是史記裡還說劉邦的母親被一條大白蛇姦汙後生下了劉邦,史記還說劉邦走到哪頭上都跟著五彩祥雲呢……

言歸正傳,很多人痛呼疾首項羽優柔寡斷,嘆息英雄的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鴻門宴時項羽的實力強於劉邦;第二,項羽放走了劉邦;第三,劉邦最後做了皇帝。

我們來逐條分析:

關於實力問題,我們都看過武俠小說,小說中一個人的實力是可以決定一個幫派的實力的,甚至一個武功高強的人可以用武力強行提升幫派的武林地位。而政治鬥爭卻截然不同,以蔣介石為例:當年廖仲愷被暗殺了;汪精衛叛變了;許崇智出局了,老蔣成了中華民國大總統,接下來他並沒有利用某次飯局或者聚會幹掉某個人,而是想方設法活動拉攏,讓閻錫山等各方軍閥大佬承認他的中央領導地位,至少要做到名義上的服從。說回鴻門宴,這時的項羽雖然貴為義軍“盟主”,他的實力也是各路諸侯中最強的,但,他卻也沒有可以武力壓制征服所有諸侯的實力,甚至於自己的手下都未必全部服他。因此,他最該做的是懷柔安撫安撫,鞏固自己的盟主地位,而後才好各個擊破。

再說第二點,項羽放走了劉邦。那麼問題來了:不放行麼??以西安事變為例,當年張學良扣押了老蔣,然後呢?沒有然後了,拉稀了!為什麼?因為老蔣被扣押後,國民政府旗下各地軍閥都在不斷通過自己的力量和輿論給張學良壓力,甚至何應欽這種不懷好意的都打算派飛機把張學良和老蔣一起炸死算了。致使張學良最終不得不送老蔣回了南京,後來呢?被軟禁了一輩子,這時你也許會說老蔣不講信用,問題是如果張學良也有一幫老蔣手下那樣的人,老蔣敢背約麼?所以,鴻門宴時項羽並不是優柔寡斷,他可以幹掉劉邦,但劉邦手下樊噲、張良、韓信這幫猛人他都能一鍋端了麼?不要說這些人了,連自己手下一個小小的英布到死項羽也沒能收拾的了。還有其他諸侯王會怎麼想?

再說最後一點:劉邦最後做了皇帝。這也僅僅是我們這些後人的上帝視角。事實是歷史上的事不到最後誰也不知道結果。還以老蔣為例,當年老蔣做了民國大總統;後來收服了閻錫山等各地軍閥確立了中央軍的正統;再後來熬走了小日本鬼子,成為全球四大最強首腦之一;再後來又狂追我朝兩萬五千裡。那是不是就可以說老蔣就是最後的勝利者?結果,我們都知道!回到鴻門宴,鴻門宴發生的前三年活躍在天下各處的是陳勝、吳廣、田詹、魏咎、周文、項梁、章邯這些擁有幾萬十幾萬甚至幾十萬部隊的一方諸侯,而鴻門宴發生時這些人一個也不在了,哪去了?被歷史所淘汰了,歷史淘汰這些人僅僅用了三年!

綜上所述,項羽若真在鴻門宴上殺掉了劉邦,結果就是劉邦成不了天下共主,而天下共主也必定不會是他項羽,因為在其他各路諸侯王心目中這是一個不講遊戲規則的人,他們會時刻提醒自己莫要做第二個劉邦。項羽本人也絕不會留下那些令人嘆息故事和英雄的人設。

後世史書只會記載:秦末一諸侯爾。


斜月我就吟風


鴻門宴上劉邦溜走,項羽為何不借機發難,一舉發兵滅了他呢?

其實,項羽根本就沒把劉邦放在眼裡,所謂的鴻門宴,也就是吃吃火鍋,擺個威風,敘敘舊而已,而劉邦不過自己做賊心虛罷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才惶惶不顧,夾著尾巴逃跑了。

鴻門宴本不是一場殺人局,而是一個道歉席,是劉邦前來跟項羽說對不起的。

劉邦左司馬曹無傷,勢利小人,見項羽初至,旌旗浩蕩,便見風使舵,向項羽告密說:劉邦入咸陽,財寶盡得,使子嬰為相。項羽聽了,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這時候項羽對劉邦的確動了殺機,但卻被他老叔項伯一盆水給澆滅了。

項伯因舊友張良故,去了霸上,見了劉邦,劉邦知道事情危機,極力討好項伯,不但好處奉上,還與他結了兒女親家。

項伯許諾幫劉邦在項羽面前說好話,但對劉邦說:“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意思是明天一早就趕緊來跟項羽謝罪。

所以說鴻門宴不是項羽設的殺人局,而是劉邦的謝罪席。

這邊項伯已經把項羽心氣給捋順了,項伯說: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項羽已經答應老叔好好對待劉邦了,所以,劉邦此來,有驚無險。

但劉邦心裡沒底,見了項羽就說對不起,態度誠懇,老大啊,咱倆友誼比海深,兄弟走了狗屎運先入關中,那都是您戰於河北,力克秦軍的原因,沒有您,我何德何能幹成這事,您別聽小人之言,壞了咱兄弟的關係。項羽說:這是你左司馬曹無雙說的。


這句話就已充分說明,項羽對劉邦已經前嫌盡釋了。

但亞父范增心知肚明,這劉邦什麼德行,今天不殺了他,必為後患,所以出帳喊來項莊,讓他舞劍,藉機殺了劉邦,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招招相逼,式式要命,沒有項伯及時出手,劉邦怕就血濺當場了。

劉邦被這陣仗快嚇尿了,此地不可久留啊,加上快尿了,藉故上廁所,趕緊溜吧。

但為什麼項羽不立馬追趕呢?

那是因為還有張良斷後呢,劉邦對張良說,這離咱們那兒不過二十里路,我們騎馬快跑,一袋煙功夫就回去了,你估摸著我們安全回去了,再進去向項羽告辭。

安排妥妥的,張良進去還給項羽獻上玉璧一雙,給范增玉斗一個,真不失禮數。

這項羽還有啥可怪罪的呢?人家也來賠不是了,這還送了禮物,“再旦日饗士卒,為擊沛公軍”,就出師無名了,至於他跑了,那不是喝多了嗎,喝多就跑,呵呵,這劉邦,酒德還不大好。


七鬥


項羽已經自認為是當世霸主,比劉邦更具有威脅的還有好幾個。楚懷王、田橫等人,況且劉邦已然赴約,再對他用兵反而讓天下人笑話,這不是自己的作風。

在他看來,劉邦只是一個亭長,手下不過是一群小混混罷了。尚不對自己構成威脅,於是不太聽范增之言。

如果歷史上項羽真殺了劉邦,那他會被後人罵。如果要說項羽婦人之仁,不如說他大仁大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