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以《阿甘正傳》為例,論親情,友情和愛情的界限以及美國的變化

阿甘並不傻,是這個現實的社會太缺少像阿甘這樣的人了,沒有起到潛移默化的共鳴,與其說他傻,不如用簡單較為合適。聽到媽媽生病了,縱身躍入大海,直接回家。對死去的戰友信守承諾,退役後去撈蝦了。對一直看不起自己的連長也一直當好朋友看待。

生活簡單就是幸福,珍惜擁有的就是幸福!其實就一個,她不愛阿甘罷了。你看她找的是什麼男朋友?人家要帥的,口才好的。阿甘其實就是個傻子,只是運氣好罷了。阿甘在這片子裡本來就是一個旁觀者,旁觀世界的變化,生命的無常。把阿甘當兄弟、閨蜜了,對阿甘只有親情的感覺,願意給阿甘生孩子還是因為親情,直到阿甘找到母子兩才愛上阿甘,珍妮直到死都把阿甘當成弟弟。親情是永恆。

阿甘在正常人群中顯得另類,人是群居動物,凡人俗事會影響大多數人的選擇。而珍妮歷經磨難之後 決定選擇自己想要的,不管是人或是她選擇的抗爭。阿甘是幸福的,大多數人是不幸的,阿甘的幸福來自於他天生擅長感受得到的一切,某種意義是阿甘從未失去過。珍妮代表了大多數普通人,面對自己不願發生的無法左右的人或事,你是選擇沉淪還是抗爭?現實給出的答案很不幸,通通沒用,不管你怎麼選,不幸的事已經發生,而珍妮恰恰對這些事有深刻的感受,她忘不了不幸。

世人都太精明瞭,所以認為阿甘傻,殊不知阿甘才活得最明白。導演借阿甘的形象告訴世人凡事心懷善意,認準目標,堅持前行,終成正果。珍妮就是一個反例,想得多,不甘心,卻一再被傷害,最終生活教會她什麼才是真愛。

阿甘對珍妮很好,但這個世界上男的對女的好,例子太多了,他們都在一起了嗎?阿甘確實是積極向上,能夠感染我們,但對珍妮來說,他不是一個理想的老公,珍妮不甘於平淡的生活。至於最後在一起,是因為想找個歸宿。還是不要過多的去批判珍妮,回頭是岸,珍妮還是個不錯的女孩,她其實一直在找一個和她志同道合有共同語言的人,但問題是她自己都不知道她要什麼。這和她童年的遭遇有很大關係。

以《阿甘正傳》為例,論親情,友情和愛情的界限以及美國的變化

她只是想逃離,逃離和她童年有關的一切,那個偏遠落後的小鎮。所以她追逐流行,各種流行,尤其是思想和生活方式。但最終她應該是覺悟了。洗盡鉛華,回到了小鎮。她接受了男主,其實就看透了自己的前半生,不再逃避。再次離開男主和小鎮已經不是逃離,而是去實現自己真正的人生價值。就好像每個美國人在成年後都選擇離開家庭獨自發展一樣。再次與珍妮相遇,她就是個普通的單親母親,孩子身心都很健康,說明珍妮的生活積極向上, 也折射出這個國家走向正常。很多人在影片中都能找到自己。 阿甘和珍妮可以說是兩個不同軌道的人, 阿甘是一個反應略慢的人,他只是在做自己該做的事,然後被綁在時代這個車輪上,滾滾向前,很幸運他成功了,這也是電影宣傳的正能量。

珍妮有著不幸的童年,但無疑她是美麗的,她的叛逆和沉淪也是那個時代造成的,也許她自己都不知道她一直追求的是什麼,她最終的結局早就註定的。 我認為珍妮一直把阿甘當做最好的朋友而不是愛人,所以她在小時候幫助阿甘,在受傷後回到阿甘的身邊。

影片最後阿甘在珍妮的墳前流淚時,真的讓人心痛。

以《阿甘正傳》為例,論親情,友情和愛情的界限以及美國的變化

珍妮同年非常不幸,成年後也許因為童年陰影,和當年美國社會環境完全迷失了,漂泊了一二十年,甚至搞到一身病,但在她心中始終覺得阿甘是好人,不想傷害他,在我看來她是可憐之人也有可恨之處,她自己都覺得自己配不上阿甘吧。珍妮的一生就是漂亮女人的真實寫照!不論出身如何,都幻想進入上流社會!並以此為自己的理想!一旦理想被打破,發現進入上流社會只是一個夢!就自暴自棄,自甘墮落!最後等自己容顏馬上不在時,抓住最後機會找個殷實又老實的男人嫁了。

其實阿甘我更覺得是一個代表,每人身上都能看到阿甘的身影,有的是一生,有的是一段,有的是一刻。 阿甘是幸福的,因為他不需要考慮很多,他只需要堅持。阿甘又是不幸的,因為社會、朋友、親人都不理解他,他的堅持,讓所有人又羨慕又嫉恨。人覺得珍妮真不算壞,其實在她心裡阿甘比任何人都重要,但卻不是出於愛情,她從小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阿甘是她唯一的依靠,長大她不甘於現在的生活,所以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但也不願意阿甘收到傷害,所以告訴阿甘一定要跑。阿甘功成名就後珍妮也不願意依靠阿甘,覺得自己虧欠他太多也配不上他所以和他睡後就離別了,在自知時日無多後才將孩子託付給阿甘,珍妮沒有在阿甘最成功的時候依靠他,就足以證明她他對阿甘的感情,

或許在她的心裡阿甘既是她的依靠,也嫉妒他明明並不聰明人生卻總是一帆風順。

以《阿甘正傳》為例,論親情,友情和愛情的界限以及美國的變化

阿甘不懂什麼是愛,但是他知道自己喜歡珍妮,同樣的珍妮也不懂什麼是愛,可是她也很清楚自己不喜歡阿甘。有時候我們並不一定需要搞明白到底什麼是所謂的“愛情”,只需要明白自己愛的是誰和那個人愛不愛自己就好了,因為我們愛上一個人的開始就不是因為知道了什麼是愛情才會愛上那個人的。

珍妮從沒有愛過阿甘,最後帶著孩子回到阿甘身邊的珍妮不是懂得了愛情,而是懂得了生活明白了現實,其實我們可以理解為是阿甘救贖了珍妮,是阿甘用他那無私的不求回報的純粹的愛救贖了珍妮。珍妮之所以不願和阿甘在一起,是因為她明白自己不愛阿甘不想欺騙他,還有一方面就是珍妮覺得自己根本就配不上阿甘不願意傷害他,不願意破壞她生命中唯一的美好。電影主要反映了那個時期的三種人,堅持自我的人,迷失方向的人,喪失理想的人,代表人物是阿甘,珍妮,還有上尉。一個特殊時期不同人的不同人生軌跡,影片最後都回歸理智才是美國社會的總體反映。美國青年在越戰前後的瘋狂,其思想來源於歐美的解放運動,搖滾,吸毒是當時的青年主題,九十年代當迴歸理性的美國人回想那個混亂時期,就有了“阿甘正傳”的偉大。影片另一條主線是上尉,失去雙腿的上尉一度一蹶不振,感覺自己喪失了軍人的榮耀,讓他們重新拾取對美國社會的信心,乃至整個社會都對美國拾取信心,影片做了突出描寫。阿甘就是影片中的美國自己,越戰,中美建交,蘋果等等,堅持在自己的路上。

她們兩是青梅竹馬,愛情的種子其實早就埋在心裡。珍妮一直愛著阿甘,只是在最後才發現而已。父母對生活的態度決定了他們不同的人生道路,他們生活的周邊環境和家庭經濟條件幾乎是一樣的,唯一不同的父母的生活態度,電影中阿甘做一切都好象能夠找到他媽媽的“指導”,即珍卻是恰恰相反,從小對環境的反抗,一直延續到耗盡她的一生。他們應該是相愛的,但起點相差的太遠……我很支持網友說的:這部電影中最偉大的是阿甘的媽媽,她把愛傳遞給阿甘,由他繼續傳承下去。

以《阿甘正傳》為例,論親情,友情和愛情的界限以及美國的變化

珍妮其實代表了當時美國青年的另一種生活狀態,活的瀟灑肆意,喜歡新鮮刺激,以自我為中心,不會長久的留在任何人身邊。她就代表的阿甘的對立面,當然她的結局也是和阿甘截然相反。

美國人的愛情觀和我們是不一樣的,我們的愛情通常有很多附加層面,美國人是相對獨立的他們把空間和感覺看的更重,而我們更像戀愛後就在搭夥過日子。我們看阿甘只需要看他是如何被編劇開掛天馬行空的故事就好了!不可能看懂。無論珍妮如何的可憐,曲折,她做出來的都是不斷的辜負阿甘,荒廢人生,以至於大家都不太相信孩子是阿甘的,還說她得了髒病。阿甘也沒有因為她得到多少幸福,就那麼一點點還帶著重重疑惑。行為後面的思想不能影響其後果。

以《阿甘正傳》為例,論親情,友情和愛情的界限以及美國的變化

童年的不良影響,父親的陰影讓她沒有安全感,需要自我放逐來緩解內心的陰霾,慢慢發現了阿甘那純真的像天使一樣的人性光輝,也慢慢覺得自己配不上阿甘,選擇放逐保持距離。個人認為是這樣的:珍妮在價值觀上和大眾沒有任何不同,區別在於她無法改變自己的出身,而這讓她和阿甘同病相憐,基於這個原因,珍妮才願意和阿甘短時間在一起,她從未放棄追求自己的生活,當她一切努力被現實粉碎後,她選擇帶著她和阿甘的孩子落葉歸根,靜臥故鄉了。珍妮小時候受到的是很嚴重的創傷。一輩子的陰影。

她和自己的姐姐從很小就受到父親的侵害。猶豫沒有交代她媽媽的情況,估計是很早就去世了吧。長大後的珍妮和姐姐也再無聯繫,試想一下,姐妹見面不就是在時刻提醒彼此小時候不堪回首的往事嗎?所以她們倆都不肯回家,也都不會再見彼此。 珍妮只是想不斷的逃跑,至於去哪並不重要。 對於珍妮來說,童年的噩夢從來就沒醒過,小時候是想離開暴戾變態的酒鬼父親,長大了想逃離窘迫窮困的生活。成年後,她又不斷逃離阿甘對她的愛。

她的心魔就是她父親和那段不堪的童年經歷。不論她做什麼,在哪裡,始終摸不掉過去,發生了就是發生了,有些苦難是誅心。她註定無法擺脫這一切。 阿甘沒有給過珍妮安全感。珍妮也從未想從他那裡得到什麼。阿甘一路逆襲為美國偶像,但這一切不是他有目的有野心的爭取,這一切就這麼發生了。他去參加越戰,莫名其妙的救了一個連。去捕蝦,成立百萬富翁,總之他要錢有錢,要名望就有名望。反過來看珍妮,一言難盡!

以《阿甘正傳》為例,論親情,友情和愛情的界限以及美國的變化

從小學開始珍妮就覺得阿甘是她要保護的對象,她不喜歡也看不慣別人對阿甘的欺凌。還記得阿甘參軍前去找珍妮,珍妮對他說“遇到危險你記住快跑,跑得越遠越好。” 她知道阿甘一定是最弱的那個,別說保護別人了,自己能逃命就萬事大吉了。阿甘的愛是包容,他做的事情都沒計較過回報,很多看起來像是傻人有傻福,但是誰又能像他那樣認真執著呢?說他命好,但是他的心酸,他受到的傷害又有誰願意去傾聽呢?珍妮是他心中的天使,他一直都相信她的話,因為珍妮重來都沒有傷害過他,珍妮並不是答應做他女朋友再和別人在一起的。珍妮最後來找阿甘來,是最後的煙火絢爛,也是救贖,也更是給他們的孩子一個好的未來。用備胎論來看這部電影裡就好像盲人摸象管中窺豹,其實在暴殄天物,浪費了。

隨著時間的轉移,人對愛的理解會逐漸改變,以前覺得山的另一邊很好,老人告訴你其實沒什麼特別,但你總相信會有更好的風景在那裡,因為人就是這樣,誰願意在最美好的年華之時停下腳步?但有些人會,像阿甘這種不去多想的人,這個也是電影反智的體現之一,像他老媽講的,阿甘不是傻,是單純,所以他就認定珍妮了,走著走著反而發現了比山另一邊更好的風景,儘管別人不以為然,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走完千山萬水之後你會發現其實人們講的沒錯,山的另一邊真的沒什麼特別的,還不如當初的那個地方,

不過很多時候,不是每個人都幸運,一直有一個阿甘在等你,等你回來,等你珍惜他,等你愛他,要不然至尊寶不會那麼後悔,備胎也好,真愛也罷,這種滋味只有她自己知道,畢竟誰也有得不到的時候,誰可以因為最愛把富士山私有?但願天下間為愛付出的人都能被溫柔對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