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哲学和逻辑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王清书画工作室




为了方便,先说哲学和逻辑的联系。

联系之一——哲学和逻辑最早是“一家”。

关于西方。

在西方,最早关于“哲学”的表述,是philosophia(爱智慧)和philosophos(爱智慧的人)这两个词。由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70-前500或490年)使用。

第一个发明“逻辑”这个词的,是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前535-前475)。他写了一部著作叫《逻各斯(logos)》,残留下来一些片段。“逻各斯”后来被翻译为“逻辑”。(毕达哥拉斯)

这两个人年龄相仿,都被认为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哲学”可以使人聪明。赫拉克利特则主张,“逻辑”可以使人摒弃感觉印象,通过语言和理性思维把握世界的规律。

可见,如果把当时的古希腊“哲学”作为一个广义范畴,“老毕”和“老赫”只不过是强调了各自的侧重点——哲学和逻辑是“重合”的。

大约一百年后,古希腊出了个“牛人”,就是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在西方被称为“逻辑之父”。 他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了人的逻辑思维问题。写了大量有关逻辑的书籍、论文。公元前一世纪被人汇编在一起,叫《工具论》。

其中的《范畴篇》,讨论词义、概念等问题;《解释篇》,结合语词、语句,讨论判断(或命题)问题;《前分析篇》,讨论推理的有效性、前提和结论的关系问题;《后分析篇》,讨论证明的条件、种类、方法和构成,以及定义和证明之间的关系问题;《论辩篇》,讨论论辩的艺术、推理的方法和谓词理论问题;《辩谬篇》,专门剖析和驳斥各种谬误和诡辩。 他还在《形而上学》这部著作中,专门讨论了逻辑思维规律。

他提出了“10范畴体系”;总结了“四谓词理论”;概括了“不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等思维规律;规范了演绎为主的“三段论”。等等。

但是在很长时间里,西方仍将“逻辑”看作是“哲学”的一部分。

关于中国。

“哲学”和“逻辑”,在清末民初才译为汉语词汇。

但是,中国不比古希腊晚的时候,也有了著名的“哲人”和“哲理”,尽管其学说不称为“哲学”。同样,也有了“逻辑”学说,尽管也不称为“逻辑”,而称“名辩”之学。

春秋时期,孔子主张“正名”。老子主张“无名”。到战国初期,墨子提出“取实予名”。至战国中叶,名辩之争激烈,出现了惠施、公孙龙等为代表的“坚白同异之辩”的“名家诸流”,对名实关系做了详细论述。后期的墨家在总结自然科学和批判吸收各派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名举实”的原则,对于辩说的任务,原则和方法都有精密的研究。荀子则把名辩的基本问题具体归结为“名、辞、辩说”三方面。此时的学者,已经建立起中国古代的逻辑学。中国古时的“哲理”和“名辩”,皆属于“形而上者谓之道”之列,而绝非“形而下者谓之器”一类。 所以,在中国,哲学和逻辑也是可以“混为一谈”的。

联系之二——逻辑的“基础性”特点,使任何哲学研究都离不开逻辑。

这个道理很浅显,再“高大上”的哲学,首要的前提就是要符合逻辑,能够自圆其说。否则,便成“无本之木”、“空中楼阁”。

联系之三——是个很有趣的现象,逻辑学不与哲学为伴,好像别处也不大好安身。

逻辑学是中外各大学里很多专业的必修课。如哲学、法学、刑侦学、语言文学等等。中山大学应该是国内唯一开设本科逻辑学专业的学校。很多大学招收逻辑学研究生,包括数理逻辑专业。一般来说,逻辑教研室以及招收研究生,均设置于哲学院系之内。 这也说明了“哲学”和“逻辑”的亲缘关系。

再说哲学和逻辑的区别。

首先,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

哲学,如何定义,国际上众说纷纭,意见不一。但是,关于哲学的研究对象,认识反倒比较一致——这就是,研究自然、社会、人和人的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

逻辑的研究对象就窄的多了——逻辑学不研究自然,也不研究社会,它的研究对象仅限于人的思维——是研究以推理、论证有效性的思维形式和规律的学问。

其次,二者的研究手段不同。

哲学,基于自己的研究对象,必须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关于人的所有科学手段,以总结和概括其间的最一般规律。

逻辑,则紧扣人的思维形式和规律,主要运用已有的形式逻辑、数理逻辑、辩证逻辑等成果,以总结和概括出更符合“逻辑”的“逻辑”。

其三,二者的应用方式不同。

哲学,被称为“世界观的学问”,其作用于指导人的实践,是一个复杂的,甚至是曲折的、很间接的过程。但是,这种作用又至关重要。

逻辑,其应用,则直接的多,似乎广泛的多,效果“显性”的多。思维、说话、写文章,首先的要求就是符合逻辑。“不合逻辑”,任何时候都会是致命一击。这一点,是任何其他学问都不可比拟的。

大致说一下逻辑学的发展过程。

关于西方。

自亚里士多德之后,他的后学以及斯多葛学派等,对逻辑学做了一些完善和充实。

17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写了《新工具》一书,提出了归纳逻辑,与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逻辑有明显区别。其不仅强调了归纳逻辑要研究思维纯形式的方面。更为主要的,强调了要研究思维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方法问题。 培根被看作是科学归纳逻辑的创始人。自他开始,演绎逻辑与归纳逻辑完璧结合,使逻辑真正成为科学。

从17世纪开始,随着数学的发展,传统逻辑学也逐渐发生变化。 德国的莱布尼茨(1646-1716),着手以“通用数学”和“通用语言”来改革传统逻辑。他被称作是现代形式逻辑就是数理逻辑的奠基人。

在这之后,英国的布尔(1815-1864)、德国的德摩根(1806-1871)、德国的弗雷格(1848-1925)、美国的皮尔士(1839-1914)、意大利的皮亚诺(1858-1932)、英国的罗素(1872-1970)等,也对现代形式逻辑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于中国。

春秋战国关于“名辩”的研究,因连年战乱戛然而止。许多珍贵资料也损毁遗失大半。

以后的历个朝代,都有出色的逻辑思想。汉朝时期,印度的“因明逻辑”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逻辑发生了融合。中国学者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研究和论述中国逻辑史的。

古印度的“因明”,音译酰都费陀,由佛学创立,是一种思考方法,也是辩论的方法,还被看作是探索真理的工具。印度的耆那教与印度教都受到它的影响。 汉代,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因明逻辑也传入中国。但真正被发扬光大,是在玄奘取经的时候。据称,玄奘法师在印度那烂陀寺研修时,曾以因明方法,多次辩败各地来的论者,威名传遍天竺。他回国后,翻译了《因明入正》一书,促进了因明逻辑与中国逻辑的融合。


一老沈一


我们先来区别一下哲学的时代,这里我们选择三个时期: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亚里士多德哲学、分析哲学。而逻辑上,也区分一下古代逻辑和现代逻辑。


古希腊哲学(自然哲学和亚里士多德哲学)

自然哲学家普遍关注的是“物理学”和“数学”,热衷于探讨宇宙论,寻求事物的本源。这个时期,他们有逻辑思想,但无逻辑学的内容。其中,巴门尼德被认为是逻辑学发源的滥觞,初步形成了逻辑学内容的是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乃是他的“形而上学”,即“是者”。这个“是者”,其实是从古希腊语的系动词“是”演化过来的,而系词“是”,又成了传统命题逻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比如,“天是蓝的”,“那是松鼠”,“松鼠是动物”等等,这些肯定陈述句首先需要一个系词“是”,其次才能进行推理。

但需要注意的是,逻辑学在古希腊不是三大哲学的范畴,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哲学,主要包括自然哲学、形而上学、伦理学三大领域,逻辑学则只是一种工具,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逻辑

逻辑学和哲学结合的巅峰,当属当代的分析哲学。分析哲学家都是逻辑学家,也对数学非常精通,他们对政治不太过问,但通过数理逻辑的探讨,对科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传统命题逻辑虽然统治了很长时间,但它也有很大的缺陷,对于古希腊的智者们提出的悖论,其实传统逻辑根本无法解决。包括这样的命题——A大于B,B大于C。这个“大于”,传统命题逻辑就无法处理,因此后来又发展出了谓词逻辑。


肥嘟嘟的小不理




逻辑,准确说就是事物间的必然联系。这个联系是具体的。比如,成都下雨跟积雨云有关系,积雨云跟空中的气温下高上低以及气流运动有关系,而气流运动又跟太阳的热输入和成都盆地热吸收有关系,而这又跟地形和地表附着物有关系。若干具体事物之间这种无法切割的关系链条,就是逻辑关系。

当这种逻辑普遍存在于同类事物之中,这种普遍存在的逻辑,就可以称之为规律了。

规律的存在和规律的形态及作用,本属于世界观范畴。但是,正因为世界观里承认了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才使得认知事物、认识世界有了线索和思路方法。比如,当庖丁解剖完100头牛或者1000头后,了解到牛的内部结构“其实都这样”,认识了牛骨肉和器官分布与特性的普遍状态,那么,其他所有牛在庖丁眼里,都犹如透明透亮一般,骨骼脉络器官分别清清楚楚。这就是目无全牛,闭着眼睛也游刃有余。



庖丁并没有把世界上所有的牛都解剖一遍,便知道其他牛以及全部牛的内部结构,其实就是运用了逻辑思维,运用了规律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原理。这就是认识世界的方法论。

可见,发现逻辑,理顺事物间的逻辑关系,就是探寻事物之间的联系,就是剖析规律“是什幺样”。这属于世界观的内容。而如何运用事物间的固有联系(规律)去认识更多事物乃至整个世界,恰恰是对逻辑的运用。这属于方法论。而所谓哲学,归根结底,就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就是关于世界是什么(现存状态)>世界会怎么样(未来走向)>以及如何处理应对与世界的关系(人该怎么做)的学问。

所以,逻辑与哲学,好比“砖”与“家”的关系。砖是构建房屋的基本材料,有了砖才能有房屋,但房屋不等于“家”,可如果不存在房屋,也不存在家。有了房屋这个实体,才有实物+精神虚实结合的“家”。逻辑客观存在于具体事物之间,仅仅对这些逻辑进行概括和反映,只属于认识世界,属于反映世界“是什么”,这是世界观。对若干具体逻辑进行归纳和分析,预判逻辑关系下一步可能产生的结果,也就是思考研究“世界会怎样”,这仍属于世界观范畴。基于以上的判断,然后告诉人们如何应对处理,一切关于“怎么做”的概括,就属于方法论。把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起来,融通考虑,才是完整哲学。

综上,逻辑等于哲理,是哲学的基石。但逻辑不等于哲学。没有逻辑,也没有哲学。只有逻辑,也不是哲学。


又见知了


逻辑是哲学的灵魂,所以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回答两个问题:1.什么是哲学?2.什么是逻辑?

一:什么是哲学?

按照亚力士多德的话说,哲学是“思想思想”的思想。胡适对哲学下的定义是: “哲学是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意义上着想,去找一个比较可普遍适用的意义。”

哲学的主要作用是:“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

哲学的范畴

人生的目的,自由的意义,爱是什么,善与恶,美与丑,幸福是什么……。一切以思维概念为主体的问题都是哲学问题。千变万化、多种多样的自然万物的统一性、一与多的问题、存在与非存在的问题、知识与意见的问题、本质与现象的问题、一般和个别的问题,以及运动与静止、可知与不可知、相对与绝对、有限与无限、灵魂与肉体的关系。 这些都属于“哲学”范畴。

二:什么是逻辑?

一般意义上的逻辑是推理论证,就比如“舅舅”所包含的概念,首先你是一个男性,有姐姐或者妹妹,她们有了孩子你才能成为“舅舅”。这样就从“舅舅”一个词就推理出姐姐妹妹和外甥外甥女或者姥爷姥姥,甚至是人类祖先等一系列问题。这种推理用的就是逻辑。

当然这只是普通意上的逻辑,广义上的逻辑包含更多。 逻辑是语言、是理性、是历史、是因果、是时间、是存在… 也可以这样说:一切存在的事物中都包含有逻辑。

1:逻辑是语言

苏格拉底和智者派的辩论,就是语言的辩论,也是逻辑的展示。语词之间的联系就需要逻辑,比如“你吃饭了吗” 是符合逻辑的,“饭吃你了吗”就违反了逻辑。逻辑(logic)这个词最早是赫拉克利特提出的,他的“逻各斯”概念(相当于老子的“道”)到了斯多亚学派,就从“逻各斯”那里发展出逻辑。

2:逻辑是理性

黑格尔用他的逻辑学推理出最高理性,他称之为“绝对精神”,绝对精神就是上帝,黑格尔用逻辑找到了“上帝”,因此他的逻辑学也等于“上帝”(最高理性)。 逻辑代表理性,理性的都是符合逻辑的。所以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逻辑,理性的才能称之为“真理”。思维需要逻辑才能成为概念,概念经过逻辑才能成为语言,语言有了逻辑才能是“言之有理”,没了逻辑就是“胡言乱语”。

3:逻辑是历史

逻辑是从结果追溯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从原因中推理结果。前者是历史,历史学家根据已知素材去追溯历史真相,所以一个好的历史学家必须也是位逻辑学家,这个还原历史真相的过程就是逻辑。

4:逻辑是因果

从原因找结果的是预测学,也是因果论,同样也是逻辑学。自然是有规律的,人性也是有规律的,事物也是有规律的,这一切遵循自身规律运行的,都是符合“逻辑”的,因果的过程就是“逻辑”的展示过程。

5:逻辑是时间

有时间就有逻辑,时间存在逻辑就存在,时间没有了,一切都不存在,一切延续性的东西里面都包含有逻辑。

三:逻辑的种类

哲学中的逻辑通常用的大致有三种:形式逻辑、归谬逻辑、辩证逻辑。

1: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因为只讲逻辑的正确,而不管对象是否符合观念,因而通常被称为“诡辩术”。

形式逻辑产生于哲学早期,古希腊时代的“智者派”喜欢辩论,他们采用的就是形式逻辑,中国的名家也擅长此道,“白马非马”就是最典型的形式逻辑。芝诺有一个 著名的“飞矢不动”论题:任何物体都要占有一定的空间,离开自己的空间就意味着失去了它的存在。飞矢通过一段路程的时间可被分成无数瞬间,在每一瞬间,飞矢都占据着一个与自己大小相同的空间,由于飞矢始终在自己的空间之中,因而它是静止不动的。 除了这个“飞矢不动”之外,芝诺还有“阿基里追龟”等论题,采用的都是形式逻辑。


2:归谬逻辑

龙树菩萨的归谬逻辑,在西方叫做归谬法,其原意是将对手论点引入荒谬。苏格拉底和对手辩论采用的就是这个办法,先虚心请教,然后利用对方的“谬误”推理出荒谬的结论,最终让对方承认错误。

苏格拉底曾和拉刻斯将军谈论勇敢的问题。这位将军最初认为一个能坚守岗位,与敌拼搏而不逃跑的人就是勇敢的。苏格拉底认为他只是谈到一方面,涉及更多领域的没有谈到,因为勇敢是表现在多方面的,如在快乐、痛苦、欲望、恐惧方面,都存在着勇敢。苏格拉底问他一般的勇敢是什么,即在所有这些行为中共同的性质是什么。拉刻斯修改了前面关于勇敢的说法,认为勇敢就是灵魂的忍耐。苏格拉底又对这个答案进行了驳斥。因为忍耐分智慧的与愚蠢的,只有智慧的忍耐才算勇敢,而且还要分析在什么事情上智慧,不能笼统断定。经过步步诘问,苏格拉底迫使拉刻斯承认自己对勇敢一无所知。这种方式称为“苏格拉底式的反讽”,采用的就是“归谬逻辑”。

3:辩证逻辑

辩证逻辑最早由赫拉克利特提出(朴素辩证法),后来由黑格尔发扬光大。当时的中西方哲学家都意识到了万物都在不停的“变易”,那么这样一来就没有什么可以确定的知识了。但与中国哲学不同的是,西方哲学不是以这个“变”的本质为最高知识来追求,而是以“变”所表现出来的的外在形式,所呈现出的规律为追求对象。辩证逻辑就是以这些客观规律作为依据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同时也称“辩证法”。

辩证逻辑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客观,具有普遍性的逻辑,而且是“能动”的,能够自我不断发展更新的逻辑,所以我们现在统称的逻辑就是辩证逻辑。

四:结语

哲学提出它要思考的问题,但哲学本身并不回答任何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用“逻辑学”来回答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借助的都是逻辑的形式。所以哲学是指引一个方向,具体如何到达目的地,依靠的只能是逻辑!


霍大胜


要理解哲学和逻辑的关系,首先要搞清楚哲学和逻辑的概念和定义。

这两个概念都是从西方引入的。

“哲学”英语是philosophy(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由词根phil(爱)和soph(智慧)加构词词缀-o-和-y构成,本义是“爱智慧”。1874年,日本启蒙学者西周在其《百一新论》中首用“哲学”这两个汉字来翻译philosophy一词;1896年前后,康有为等人将日本译名介绍到中国,“哲学”一词便在中国逐渐通行。

“逻辑”一词从英文logic音译而来,而该词又源自古希腊语 logos(音译“逻各斯”),本义为“词语”或“言语”。1902年严复译《穆勒名学》时,将其意译为“名学”,音译为“逻辑”,“逻辑”一词便由此而来。


哲学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其内涵和外延在不同的时期有一定的变化。“哲”字的使用,历史久远,很早就有“先哲”“孔门十哲”等词。“哲”或“哲人”就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的人,相当接近西方philosophy一词的“爱智慧”本义。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把“哲学”的定义表述为:“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作哲学。”突出强调了关于人生的问题和方法。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给出的哲学定义是:“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思想”。突出强调了思想的系统性。现在,哲学教科书一般把哲学定义为“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逻辑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逻辑既指思维的规律,也指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即逻辑学;广义上逻辑泛指规律,包括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我们常说的“合乎逻辑”或“不合逻辑”,就是讲是否合乎规律。所以,逻辑是关于规律的认知和运用。

作为一门学问,逻辑包括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而形式逻辑又包括归纳逻辑与演绎逻辑。由此可见,逻辑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逻辑是哲学的一部分,又是哲学思维的方法。

由于中国古代先哲的思想,往往不像西方亚理士多德、黑格尔等人的学说那样,经过严密的逻辑论证过程和成体系的表述,所以,有人说中国古代有思想没哲学。但是,他们的思想观点的合规律性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也是“合乎逻辑”的。老、庄、孔、孟等人的思想观点本身是有自洽性、成体系结构的,只是中国先哲强调“得象忘言、得意忘象”,不注重文字上的体系化表述。到禅宗更是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以,中国古代哲学更接近“哲学”(philosophy)的本义“爱智慧”。




卦体诗


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哲学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哲学是终极的逻辑学,逻辑解决不了的问题才会用哲学去解决,比如感情问题没法用逻辑来解释,才会用爱和恨这种哲学概念来解释 ,逻辑学是一个哲学分支学科。

逻辑和逻辑学的发展,经过了具象逻辑—抽象逻辑—具象逻辑与抽象逻辑相统一的对称逻辑三大阶段。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学科。所有思维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思维内容是指思维所反映的对象及其属性;思维形式是指用以反映对象及其属性的不同方式,即表达思维内容的不同方式。从逻辑学角度看,抽象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是概念,命题和推理。 逻辑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逻辑学指:研究推理的科学,即只研究如何从前提必然推出结论的科学。广义的逻辑学指:研究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的逻辑方法的科学。

广义逻辑学研究的范围比较大,是一种传统的认识,与哲学研究有很大关系。整个逻辑学科的体系非常庞大复杂,如:传统的、现代的和辩证的、演绎的、归纳的和类比的、经典的和非经典的,等等。但是,它再庞杂也有相通的地方,例如:构建判断的方法;进行必然性推理;认同逻辑真理或逻辑规律等。

逻辑学曾经是哲学中的一个分支,被哲学家所发明,然而传统纯哲学由于其工具限制日益式微的今天,曾作为其下属分支的逻辑学却很好地适应了现代科技和数字化的发展,日益壮大起来。 今天的逻辑学已经是科学的一份子,而传统哲学日益衰落了。


自由的因子连环画收藏


简而言之,哲学是在人性基础上探索和回答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问题。

逻辑学是在人性基础上研究怎样认识,感悟世界,从而获得真理的思维模式。

前者属本体论范畴,后者属方法论范畴。

以往哲学和逻辑学的缺失在于,研究者都忘掉了自我,忘掉了自己是在人性基础上研究问题的,研究一开始,研究者的人性质能一一先天地就融入了研究对象之中了,这就导致了……回聊您哪,有事!


文刀沐子



董艳临


哲理辨证唯物论,学术深傲虽识文,逻巡天下祖世间。辑作圣语教育人。


攀松


先学习了网友们,老师不少!学习了。区别在于,从哲学的形式和本质上讲,是辩别和思考。从对象来讲,以人为相对中心,以万物,万事为研究对象。逻辑,先是以事物,存在与否,存在的条件,与之相适应的,变化条件,及其结果,来思考具体的问题和事物。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于,哲学是概论,即全方位的包容和概括。逻辑,则是以哲学为基础理论及依据的去具体辩别和论证,从而得出最终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