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二战初德国已经统一建立了大德意志帝国,法国又被征服,为什么还要发动苏德战争?

南宫海涯105794916


从当时德国的统治者,也就是纳粹的的角度来看,进攻苏联,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解决所谓“生存空间”问题,另一个种族(民粹)思想的内在要求。

说一下背景。1939年9月德国出动军队150万闪击波兰,同时期,英法正式向德国宣战。但是,自宣战到1940年5月德国进攻西欧,实际上英法并没有采取任何主动的军事行动,故而这段时间的战争也被称为“奇怪的战争”。1940年5月10日,德国正式开始对西欧的战争,,德军并没有正面进攻法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的马奇诺防线,而是转道比利时,通过阿登山地,进入低地国家,直插法国腹地。到1940年5月21日,德军已经将近40万英法联军围困在法国北部的狭小地带,不过,由于希特勒的干预,德军并没有立即进攻,之后更是将进攻任务交给了德国空军,致使英国有机可乘,组织了震惊世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40万英法联军通过敦刻尔克这个小港口撤退到英国,至此,西欧除了西班牙、瑞士等少数国家外,其余均成为德军的势力范围,德国在二战时期的顶峰已经到来。

希特勒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德军既没有进攻已经没有多少防御力的英国,也没有停下脚步巩固已经取得的战果,反而在1941年6月,实施了巴巴罗萨计划,大举进攻苏联,可以说,这一举动,直接将德国拉入两面作战的泥沼,也成为德国最后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又是为什么呢?

二战德国鼎盛时期

首先是德国所谓的“生存空间”问题。德国在欧洲有史以来,除了神圣罗马帝国初期以及1871年以来的德意志帝国,剩余的绝大部分时间都陷入暗无天日的分裂。这一块被称为德意志的领土上曾经活跃着上千个邦国,一直备受邻国的欺压。1888年威廉二世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生存空间”论越来越甚嚣尘上,一战的爆发,实质上是德国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重新建立新秩序,抢夺生存空间(殖民地)而与既得利益的英法等国爆发的矛盾。到二战初期,虽然德国已经控制着西欧绝大多数土地,但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欧洲的资源,尤其是石油以及金属矿产一直都十分缺乏,所以即便德国控制了西欧,战略资源也依旧十分匮乏,而当时的苏联,高加索地区的金属矿产,以及中亚地区的石油资源都十分丰富,即便到了今天,俄罗斯仍旧是西欧能源(主要是天然气)的主要供应地之一。此外乌克兰地区拥有肥沃的土壤,是地区上最适宜作物生长的地区之一,也一直被称为“欧洲的粮仓”。德国的所谓的“生存空间”,第一在于地盘(其实西欧就足够了),第二便是维持其发展的资源。这是德国发动苏德战争的重要原因。

巴巴罗萨示意图

其次,苏德战争,是纳粹德国的种族思想的内在要求。当时的德国以纳粹为核心,纳粹又以希特勒为核心。希特勒大家也比较熟悉,他早年在维也纳和慕尼黑生活过,同时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与者。这两段重要的生活经历,尤其是后一段(当时德国国内很多人都认为一战德国失败的原因在于犹太人把控德国经济命脉以及之后犹太人背叛德国,鼓动投降),使得希特勒对犹太人深恶痛绝,当然,也认为雅利安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种族。而东边的苏联,一方面它当时对犹太人并不排斥,成为犹太人的庇护所之一,另一方面,苏联所信奉的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其实很大程度上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便是马克思主义的翻版,除了一些极端的观点),而马克思本人是犹太人,那么理所当然,纳粹认为马克思主义便是犹太人的东西,既然是犹太人的东西,就有必要将其从世界上清除出去。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苏德战争不论早晚,终究必然会爆发的。

斯大林

当然,苏德战争的爆发,也与德国在二战初期取得的巨大优势有关,但是的德国决策阶层(包括希特勒),均认为英国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根本不足为虑,无法对德国再构成威胁。在他们眼里,西面战场的战事已经了结。所以才转过头来对付苏联。可惜希特勒没有想到,美国会卷入战争之中,而英国也通过租借法案,从美国手里获得大批物资,再度“死灰复燃”,而此时的德军,自从巴巴罗萨之后,便迷失在苏联广阔无边,同时也是致命的荒原里,不可避免的陷入两面作战,最后走向失败。

(全文完)


小文章大视野


德国作为二战中最主要的反派,在战争前期就强势的主导了欧洲大陆,就连拥有“世界最强陆军”的法国也被打成了高卢病鸡。号称领导世界的大英帝国也只能隔着英吉利海峡叫嚣。

按照一般的思路,德军这时候应该直取伦敦,不过希特勒却在这时选择了进攻苏联。结果希特勒走上了拿破仑的老路,被活生生给拖死在了俄罗斯的冰天雪地里。随着斯大林格勒反攻号角的响起,希特勒开始走向败亡!

为什么希特勒发动这场导致自己灭亡的苏德战争!

首先第一个原因:民族因素

按照当时希特勒的种族主义,犹太人以及俄国人都是典型的“劣等民族”,和这些人根本不可能同时生存在这个星球上。

尽管法国和英国也要被自己拿下,不过这两个国家的人还是可以和自己相处的,基于这样“畸形”观点的影响,德军对苏联的仇恨值也来到了顶峰,加上希特勒本人对共产主义的敌视态度,和苏联开战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其次是资源因素。

德国的国土面积毕竟只有那么一点,在战争初期以非常大的消耗取得了初步胜利,不过期后续资源的供应也呈现出紧缺的态势。德国的军队在当时就已经称的上是机械化部队,各种运输车、坦克、军用摩托、飞机等联合作战,对国家资源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

苏联在当时算是一块“大肥肉”,辽阔的面积,丰富的矿产和石油资源,让德国对它打起了主意。比如高加索地区的金属矿产,中亚地区的石油资源,乌克兰所在东欧大粮仓,那都是德国人梦寐以求的。如果能成功的拿下苏联,自己这边的后续作战就有了保证。


还有是苏联本身的因素。苏联在1934年之时,在本国范围内开展了“大清洗”活动,国内很多著名的军事家和科学家都在这场活动中陨落。整个苏联在这次行动以后,领导层的能力出现了整体下滑的趋势。

在德国发动战争以后,苏联军方大多以年轻将领为主,德方从这方面对苏联的实战能力做出了评估,认为这是拿下苏联最好的机会。

当然,以上都是比较客观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并不是希特勒选择这条路的主要原因,因为他完全还有其他的选择,而且当时他们还签订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一起瓜分了波兰。

希特勒没那么傻,不到万不得已,他没有必要再树立一个强大的敌人来让自己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境地。

真正让他下定决心进攻自己“盟友”的是这两个原因:

第一:德军对英作战中陷入了僵持状态。

德军一直注重以闪电战打垮敌人,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最怕的就是僵局。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成功撤退以后,德对英的作战就停滞不前,直到1941年的时候,德军都没能顺利拿下英国,在这种拖累和消耗之下,德方需要找到新的战争出路,向东边的苏联扩张无疑是最合适的选择。第二:德国正在遭受着苏联的战争威胁!

1993年初,俄罗斯丹尼洛夫上校在《奥地利军事杂志》公布一个苏联1941年的战争计划——“大雷雨计划”,其上明确决定苏联将在“6月12日开始进攻”德国(由于准备不足,计划被推迟)。


斯大林不是傻子,他很明白,跟德国人一起,完全是与虎谋皮。所以早早的就在做着准备。“大雷雨计划”便是针对德国的产物。当时斯大林是想希特勒与欧洲各国自相残杀之后,坐收渔利,以救世主的姿态“解放欧洲”。

只是斯大林没想到,希特勒先发制人。不得不说,希特勒这招很聪明,他敏锐的战争嗅觉意识到了苏联的威胁,果断出击。当时的苏联人根本都还没准备好,被德国人打得溃不成军。如若不是靠着人命、土地以及英美的援助,苏联很难撑过去。

总而言之,德国最终向苏联宣战,基是于以上这些情况,是多方面综合考虑的结果。我们之所以认为其不明智,只是因为上帝视角,实际上如果站在当时的背景之下,希特勒的这种选择,已经是非常正确了。


白话历史君


1940年,法国被德国秒杀,英军被打回了本土,第三帝国声威大震,同时也危机四伏。所谓的声威大震,主要是德国把西线最大的威胁给做掉了,英国也只能退守孤岛,此举震惊了整个西方世界。法国在战前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甚至自诩为世界第一陆军强国,英国一直是世界第一海军强国,是名义上的世界老大哥,最后老大哥和老二哥都被圆首打败了,老大哥只能哭着喊着向美帝求援。所谓的危机四伏,在于德国打破了力量均势,法国的沦陷,使得英国失去了护身符,只能拼死到底,苏联人也非常恐慌德国的实力,双方矛盾日益尖锐,战争一触即发。

假如英国投降了,德国在西线就没有了后顾之忧,但是英国人不认怂,西线就不牢靠。英国人手里掌握着大西洋屏障,只要时机合适了,就能把美国人拽过来,到时候美国以英国为跳板,随时可以反攻欧洲大陆,这对于德国来说将是非常棘手的问题,这也是德国想极力避免的情况。只要把英国拿下了,大西洋屏障将不攻自破,英国在中东和北非的战略桥头堡,也将被德国收入囊中,美国人就算想来,也没地方落脚,只能望洋兴叹。因此在法国投降后,德国的下一步战略目标,就是进攻英国本土,让英国彻底认输,再接下来就可以出兵加拿大,让美国不得安宁,最后整合整个占领区的力量,建立属于德国人自己的大西洋屏障。如此一来,德国的胜利果实就可以吃到嘴了。

但是德国人显然低估了英国的力量,英国人死不投降,抵抗到底,不列颠空战最后也赔了本,英国海军的封锁也无法突破,始终过不去英吉利海峡,但此时东线的苏联,实力却在不断的提升。在1939年,苏联入侵芬兰,巩固了北疆防线,当德国在西线大杀特杀之时,苏联趁机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同时自身也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体系,实力剧增,虽然军队战斗力存在问题,可苏联毕竟是庞然大物,力量此消彼长,将成为德国最大的威胁。此时德国并没有做好东线开战的准备,可问题在于,德国的时间不多了,由于欧洲大陆被英国封锁,美国也站在英国这一边推波助澜,导致德国战略资源越来越棘手,如果始终打不开局面,德国的军事机器撑不了几年就垮了,而此时苏联却可以趁虚而入,坐收渔翁之利。英国人也很聪明,此时不仅找美国人帮忙,也跟苏联人眉来眼去,企图对德国实现新的制衡。德国高层认为,英国死不投降的主要原因,是有苏联人在撑腰,美国人离的毕竟太远,只要苏联这个庞然大物的存在,英国人就可以继续坚守以待时变,美国人也可以趁势加入棋局,最后德国早晚还会面临两线作战的局面。

综上所述,德国始终无法吃掉英国,是首要原因,这意味着德国无法消化胜利果实,反而不断消耗自己的战争资源,最后将陷入尴尬的境地;再者,苏联实力的不断提升,也让纳粹非常恐惧,认为苏德必有一战,其实苏联人也是这么想的,双方都知道那个所谓的互不侵犯协议只是一张废纸;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美国这个潜在的世界大佬始终在观望,这就加重了德国的忧虑,万一哪天真的来了,就麻烦大了。在德国人看来,假如把苏联核心区占领了,苏联的战略资源可以为德国的战争机器进行输血,从此进入双倍经验状态;英国人没了苏联撑腰,可能也会认怂;美国人也没有了可乘之机,最终只能继续保持孤立主义,关起门来过日子。因此,回到1940年,对于德国人来说,真的是别无选择了,反正早晚也会陷入两线作战的局面,倒不如趁着兵威正盛,殊死一搏,万一赌赢了呢?


图维坦


德国在二战前期,因为种种默认的原因霸占了奥地利,甚至和苏联一起征服了波兰。那么,为什么德国会发动苏德战争呢?

首先,我们应该从当时的时局入手。1939年9月,德国悍然出兵波兰,仅用一个月时间便占领了波兰全境,随后英法向德国宣战,但是却并没有任何实际行动。随后在1940年5月,发动对法国的攻击,也是一个月的时间,法国政府投降。本来应该乘胜追击的德国,既没有出兵英国,也没有停留脚步,反而在1941年6月发动了对苏联的进攻,从而导致了自己全线崩盘。

一,纳粹从上台开始就很明白自己的目标。

希特勒希望拥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大力扩张领土,而向东扩张,更符合希特勒种族主义的要求,他认为同根同种的法国英国还可以共同生存,犹太人和俄国人就不行了,是“劣等种族”,需要征服,再加上希特勒一直痛恨的共产主义,和苏联开战就不足为奇了。

二,苏联地大物博,可以支撑接下来的战略目标。

在希特勒看来,苏联拥有足够的资源,英国相比之下简直弱爆了。德国和中国一样,属于多煤少油的国家,本土石油生产量少。战时,石油消耗极为庞大,要知道,德国大部分都是机械化摩托部队,那个时候的油耗可没现在低。所以,德国对苏联一直抱有占领的想法,再加上希特勒认为苏联很弱,随随便便闪电战就可以打下来,而且如果不处理掉这个庞然大物,等到和美国联起手来协同作战,德国日子就相当难过了。所以,占领英国好处不多,占领苏联则是拥有了大后方。

三,德军西线战场失。

其实德军在和苏联开战前,重心一直都在英法战场上。法国灭掉了,但是随后敦刻尔克大撤退却保留了英法很多军队。直到1941年,德军都没法占据优势,反而形成了对峙的局面。这是希特勒所不愿意见到的。德军本来就是推崇闪电战,三年的僵持损失了无数的机会,最终,希特勒决定向东扩张。

四,苏联实力受到削弱,让德国认为有机可剩。

苏联在1934年开始的大清洗,杀掉了无数的优秀将领、科学家,带来的影响十分严重。苏联红军高层十不存一,剩下的都是没有战争经验的新兵将领。这些新生代将领的领兵能力,肯定比不上久经沙场的老将领。没有前人指点经验,红军实力一落千丈。

1939年到1940年的苏芬战争,苏联损失巨大,战役直接暴露了苏联战斗力的薄弱,事后纳粹政府派往芬兰很多军事观察员,要的就是得到苏联军队的实力,结果很多观察员认为德国足够碾压苏联,纳粹又怎么会放弃这次机遇呢?


历史风云录


一山难容二虎,希特勒,斯大林都不是善男信女,都想做欧州主人。

希特勒想与英国谈合,让英国承认德国欧州霸主地位,开放海上航线和殖民地市场,让德国产品远销全世界。

英国当然不同意,联合美国封锁德国海军,不让德国出海,不让德国输出商品,不让德国输出军工,害怕会引发殖民地独立浪潮。

斯大林也害怕德国做大,危胁苏联安全,想联合德国攻英,获取土耳其这个出海口。

而希特勒是不会同意的,因为土耳其是盟友,让出土耳其,等于让出中东,巴尔干利益,意大利也不会同意。

海路被英国封锁,德国只能从陆地想办法,想通过西伯利亚向亚州输送产品换取资源,斯大林肯定不同意让德国染指亚州利益。

谈不拢两虎就只能相争了,希特勒过高估计了自已,斯大林过低估计了对手,才爆发了战争。

希特勒千算万算都算不到日本这个傻逼,会去打美英,因为美英都想借德国手灭苏联。


光芒万丈34957


德国的目的是成为世界的霸主,当德国横扫了欧洲后,除了苟延馋喘的英国外,就剩下苏联了,当时的形式是两国必有一战,就看谁先动手了,另外在1941年6月22日爆发的苏德战争开战前,苏联的斯大林已经签署了入侵德国的《大雷雨计划》,结果德国先发制人了。

1940年敦刻尔克大撤退后的欧洲除英国外,基本都是德国的势力范围,因为英国孤悬海外,有强大的海军和空军,德国打下英国的代价太大,所以暂时放弃了入侵英国,而全民皆兵的德国必须以战养战,不然会经济大崩溃,而且财政赤字非常严重了,如果能打下苏联得到很好的补给,再灭英国就轻而易举了。

图为《大雷雨计划》的一部分。

苏联所属的乌克兰有世界著名的大煤矿,顿涅茨煤田;高加索地区有欧洲最大的油田;白俄罗斯、乌克兰地区有丰富的粮食。而且苏联的重工业非常发达,如果德国能占领苏联,可以获得巨大的战略物资,不但可以继续支持德军作战,还能解决国内的经济危机,所以从经济角度分析进攻苏联既得利益能最大化。

苏联有着和德国一样的野心,从苏联侵占波兰,吞并了波罗地海的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侵略芬兰等可以看出,苏联也有占领欧洲的野心。苏联屯重兵于东欧也准备入侵德国,要知道苏联可是有大雷雨计划的,这个军事行动计划是进攻德国成为欧洲霸主,斯大林是在苏德战争爆发前的1941年5月份就正式批准了。只不过晚了一步,因为就在斯大林批准这个大雷雨计划之后仅一个月德国先干起来了。

最后再说一句,德国是日耳曼民族,苏联是斯拉夫民族,都自认为是世界上最高贵的种族,两国之间互相都看不顺眼,所以一山不容二虎。


图文绘历史


希特勒的扩张目标,或者说二战德国的军事目标其实和一战类似。事实上,一战中的德国并没有完全战败,当时的德国军队和民间都存在这样一个想法,即德国在战场上并没有输,是因为国内的革命造成德国无法再继续战争,不得已才像协约国停战。在这种想法的传播下,两战期间的魏玛政府几乎被德国视作了卖国贼。希特勒和纳粹党之所以崛起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了当时德国反对凡尔赛体系的情绪。所以后续的扩张与战争基本就是复仇,把一战中丢失和没有实现的,在这次战争中通通拿回来。

熟悉二战发展过程的都会发现这期间的德国主要的扩张目标几乎就是一战的翻版,在吞并前德国分裂独立出来的领土后,集中精力完成西线的战争,即打败法国、暧昧英国、称霸东南欧,再次基础上再解决东线问题,即侵略俄国(苏联)。因此,二战期间的苏联是德国必须进攻的目标,不存在妥协的空间。


珐大庶吉士


战争一旦发动,就不是德国自己能够掌控的了,要看当时世界各大国的态度。

德国统一后,世界已被英法瓜分完毕。而20世纪初德国是世界科学的中心,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德国渴望更高的国际地位,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无非是想与英、法争霸,尤其是世界头号强国――英国。

二战希特勒的如意算盘是灭法国,逼英国承认德国一统欧洲大陆,然后联合英国灭意识形态的对立面――苏联。

无奈英国不会坐视德国一统欧洲大陆,分裂的欧洲才是英国眼中的好欧洲。英国最终选择与美苏联合,绞杀德国,只有分裂的欧洲符合美英苏的利益。

于是德国的失败不可避免,国家利益面前意识形态是其次的。


心向青山


德国在二战中面临的局势其实是非常糟糕的: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在西线要应对美英势力,在东线要面对苏联红军。而德国自身只是一个疆域、人口规模都不算大的国家,就战争潜力而言不仅远远不及美国、苏联这两个新兴的洲级大国,即使比之已在走下坡路的大英帝国也远远不足——毕竟此时英国仍控制着遍及全球的殖民地,依然可以从世界各地调度战争所需的资源。相比之下德国当然也可以动用占领区的资源,鉴于此时捷克、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等都已被德国占领的客观现实,实际上德国所能调用的战争资源也不算少,但相比美、苏、英这三个庞然大物而言其战争潜力依然不足。事实上如果德国不是凭借闪电战拿下了大部分西欧并利用当地的资源补给维持战争,而是在二战一开始就进攻苏联的话可能败得更惨。当然历史已经证明:即使德国利用了西欧的战争资源仍不足以同美、苏、英对抗。

事实上德国决策层对自己所面临的两线作战、资源不足的劣势是有清晰的认识的,他们也深知德国的战争潜力远远不及苏联,但他们仍决定对苏联开战又是什么原因呢?简单来说:希特勒之所以发动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其实正是为了解决困扰德国的两线作战和资源不足两大难题。

尽管在二战前德国和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甚至还和苏联一起联手瓜分了波兰,然而这不过都是德国为了在发动西线战役前稳住苏联的权宜之计。对此苏联方面也有十分清醒的认识,所以即使在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苏联仍和英、法保持接触并制定了针对德国的先发制人的打击方案——大雷雨计划。一旦苏联和英国站到同一战线对德国而言将意味着灾难性的后果,对此德国方面有两种办法应对:其一是稳住苏联,全力以赴解决英国后再回头应对苏联;其二是利用自己擅长的闪电战对苏联发动出其不意的先发制人的打击,以彻底解决来自东线的隐患。一开始德国曾试图采取前者,毕竟在和英国的战争没分出胜负之前德国对与苏联开战其实也是心里没底的。问题是苏联也不傻——苏联方面自然会担心德国在战胜英国后会不会将下一个目标锁定自己,因此当德国试图拉拢苏联时苏联则要求德国将其在东欧的势力范围转让给苏联。苏联希望以此获得应对德国入侵的战略空间,然而这是德国不能接受的,于是德国转而采取以战争方式消除来自东线的隐患。

在德国看来:如果自己已战争方式征服苏联不仅将消除来自东线的隐患,而且将获得一个具有辽阔的战略纵深和丰富的战争资源的稳固的大后方:届时乌克兰的粮食、顿涅茨的煤田、高加索的石油都将成为维持德国战争机器运转的宝贵资源。同时这些资源的获得在支撑德国战争机器运转的同时,也将大大缓解德国国内经济因战争而受到的破坏,从而大大降低德国国内矛盾,有利于统治阶层更好地发动一场全民总体战。

最后德国对自己和苏联的实力对比进行了分析:尽管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在武器装备和工业技术上和德国有一定差距,但在人力资源和战争潜力上却是德国完全无法比拟的。所以德国只能寄希望于发动一场速战速决的闪电战,从而利用自己在装备技术上的优势在短期内彻底消除来自苏联方面的隐患,否则任凭苏联自行发展只会使双方的差距越拉越大。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如果希特勒只满足于那么一块领土就不是希特勒了。当时既定政策是逐渐打败法国,结果没想到部队奇袭成功,进入法国土地一马平川,甚至先头装甲部队隆美尔的部队再前进就会被自己的飞机轰炸到。这是一个没想到。

第二个没想到是攻打英国没有预期的顺利,放过了敦克尔克的30万部队已经是大错。在轰炸英国兵工厂即将成功之际,英国英勇的飞行员奇袭了柏林,让希特勒脸上无光。希特勒暴怒,轰炸伦敦市区作为报复,结果给了英国兵工厂喘息之机,搬进了深山老林。英国的战争变成了持久战。这是第二个没想到。

基于前期还算一帆风顺的一系列胜利,希特勒这个头脑不太冷静的人高估了自己的战斗力,同时也低估了对手。此时苏德双方都在扩军备战,双方大战是迟早的事。只不过斯大林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之后,为了巩固政权,在国内进行大清洗,优秀将领全部枪毙,另外在前线开疆拓土,攻打芬兰,苏芬战争上演了可歌可泣的卫国战争,芬兰极少的部队抵抗百万苏军,在战斗中给红军重创,苏联26万多红军阵亡,虽然最后苏联胜利,可也是惨胜。红军脆弱的战斗力暴露无遗,这也是希特勒和他的幕僚们看到的现状。希特勒集合了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意大利多国部队攻打苏联,一方面就是趁着衰弱机会狠狠地打,不然苏联在大清洗后恢复元气或者拿到更多地盘的时候就不好打了,另外也是芬兰等国家急于复仇以及英国战争僵持阶段的现状。如果打败了苏联,回头收拾英国是迟早的事。

然而,希特勒还有一个没想到的是他的两个坑友,意大利部队虽然是废物也就算了,负责卖萌惹祸就好了。可是日本不仅没有北上,还把美国拖进了二战,这是决定性的事件,彻底扭转了双方的实力对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