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隆美尔到底是不是被冤死的?

唯se彩38794271




非洲军团总司令陆军元帅隆美尔

1944年10月14日中午,一辆柏林牌照的绿色小轿车,停在了隆美尔位于黑林根的住所门前。两个德国将军从车上走下来,大约半小时左右,隆美尔脱去便装,身着非洲军元帅军服,穿戴整齐,与家人道别后与这两个人一起上了车。两个将军一个是希特勒的第一副官,陆军人事局局长,二级上将布格道夫。另一个是希特勒的卫队长梅赛尔上将。车子离开后不久,曾经显赫一时的纳粹德国非洲军团总司令,“人民英雄”,陆军元帅,53岁的艾尔温.隆美尔被迫服下氰化钾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个日期距离纳粹德国投降日仅剩206天……

一位久经沙场的骁将没有死在战场上,却以这种方式离奇死亡不仅有点儿令人“惋惜”,更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与好奇。人们不仅猜测,那个1944年震惊德国的“7.20刺杀事件”,真的与这位元帅的死有关系吗?



希特勒与隆美尔

一、崇拜

隆美尔与其他德军高级将领不同的是,早年与希特勒有着很深的私交。作为军人隆美尔为人忠诚、正直、敬业,并不善于交际。自从成为希特勒的卫队长与希特勒的接触较多,他被希特勒的“光环”所迷惑。对希特勒崇拜有加。希特勒也很看好隆美尔的能力与品格。升任大本营警卫部队司令官后他们时常在树林中散步谈心……在希特勒一手栽培下隆美尔扶摇直上,直至成为了整个德国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二、怀疑

1941年-1942年非洲军在北非战场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二人的关系依然很好。昔兰尼加战役后的1942年6月隆美尔因战功晋升为德国陆军元帅。但是非洲军团后勤补给能力太弱的现实依然没有得到改善。为此,隆美尔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却每每被希特勒拒绝。无奈之下隆美尔只能采取冒进行动,疯狂的进攻最终止步于阿拉曼……从这以后,隆美尔逐渐认清了希特勒对于军事的无知和外强中干的本质。在英美军队的联合打击之下,隆美尔灰心丧气。对希特勒的固执及第三帝国的前途开始抱有深深的忧虑和怀疑。

三、决裂

1943年5月13日,北非战事结束。非洲军团13万人在希特勒不许撤退的命令下,最终以被俘的方式全军覆没……这时的隆美尔已经对曾经“伟大的元首”有一个完整深刻的认识了。他心灰意冷,对战争的胜利不再抱有希望,希特勒委任他为西线防务总司令,出于军人的职责他仍然尽职尽责。在此之后,隆美尔出于对德国的未来考虑,向希特勒提出与英美议和的建议。而这触碰了希特勒的底线——军人不准谈政治!并遭到了严厉的训斥。希特勒对他的忠诚和能力并未产生进一步的怀疑。但分歧使两个人就此分道扬镳,隆美尔不再是希特勒的宠臣。

四、谋反

隆美尔并没有直接参与到谋杀希特勒的计划当中这点是确凿无疑的。而且他也并不主张刺杀希特勒,而是采取逮捕的形式结束希特勒的统治。他的打算中确有开放西线,单独与盟军媾和的想法。如果他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那么战争很可能于1944年8月就结束了。德国将有270万军人幸免于难。



B集团军参谋长斯派达尔将军(左一)

五、证据

1、“7.20刺杀事件”后,盖世太保从密谋分子骨干成员戈台勒家中的保险柜里搜出一份名单,其中就有隆美尔的名字。

2、另一个证据是,被盖世太保秘密逮捕的,隆美尔的B集团军参谋长斯派达尔将军指认了隆美尔与密谋分子们共谋愿与盟军单独媾和的想法。

3、被逮捕的密谋组织成员,驻法国军事总督冯.施图尔纳格尔将军,因自杀未遂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呻吟时,喃喃说出了隆美尔的名字。

4、密谋组织成员冯.霍法克上校,熬不住盖世太保的酷刑,招出了隆美尔和克鲁格的名字。而密谋组织主要成员他一个都未曾指认。

5、从隆美尔的儿子曼弗雷德的回忆录中隆美尔的只言片语中可以看出,隆美尔后期的言论,是带有鲜明的反希特勒独裁特色的。这与密谋组织成员的指认说法也是吻合的。



施陶芬贝格上校

结局

看来隆美尔的确是背着希特勒另有打算的。他是想放弃无谓的抵抗和毫无意义的牺牲,政治主张已经与希特勒形同水火。因此,希特勒作为一个独裁者来说,在纳粹德国中决不允许有这种人物存在也就不足为奇了。“7.20刺杀事件”后,希特勒的震惊和暴怒达到了极点!并迅速开启“肃反”模式。施陶芬贝格等人被枪毙,密谋组织成员纷纷自杀或被逮捕送上“人民法庭”判处死刑。希特勒对隆美尔之所以没有这么做。是考虑到他曾经对纳粹德国的影响。另外,希特勒也的确看在隆美尔的战功上让他“体面”地死去。


斯图嘉特


死的不冤,近年来解禁的资料表明“隆美尔已经无限接近敞开西线”的客观存在。换句话说,隆美尔确实有在希特勒死后在西线与英美单独议和的念头,他的出发点是避免祖国毁灭。

隆美尔对“七二零”密谋分子的详细计划并不知情,出于对誓言的忠诚和军人的荣誉感,他也不会参与到暗杀最高统帅的行动中去。但是他确实在诺曼底登陆后多次劝谏希特勒,毕竟从军事家的专业角度看,他知道德国败局已定,他所提的建议是“应该考虑政治解决的方案了”,意思是与英美媾和,共同对付苏联。





希特勒极为讨厌职业军人参与政治,也坚持将战争进行到底,训斥了隆美尔好几次,实际上从那时起,隆美尔已经失宠了。

被元首喷过的隆美尔十分郁闷,私下里牢骚不免,偏巧他的参谋长斯派达尔是密谋分子骨干成员,便代表密谋集团来争取隆美尔的支持,毕竟隆美尔在德国民众中声望甚高,并且还握有军权。

双方的交流都很小心翼翼,话也只说半句,但是以隆美尔的精明听得出来斯派达尔他们要做的是什么,对暗杀希特勒他肯定装作或故作不知道,但后面的事情隆美尔模棱两可的表态:“告诉他们可以指望我”,这句话可以读出许多含义的。

狼穴炸弹响了,斯派达尔配合驻法国的密谋分子迅速逮捕了巴黎1200名党卫军和盖世太保军官,结果元首没死,被释放的党卫军们回过头来逮捕了斯派达尔及副官,在盖世太保的酷刑下,隆美尔模棱两可的话被交代出来。



希特勒半信半疑,又无法确定隆美尔话的真正含义,犹豫间被马丁鲍曼进了谗言:知情不报就是背叛。

隆美尔当年惹怒过还不起眼的鲍曼,这下犯小人了。考虑到隆美尔的巨大声望,同时希特勒也不好意思直接打倒自己一手捧起来的明星,就派副官布格道夫将军通知隆美尔,要么自杀給予国葬且称伤重身亡,要么公开逮捕审判。

陆军元帅隆美尔在被党卫军包围的家中选择了服毒,希特勒在葬礼上送了花篮。

(隆美尔棺材上最后一钉马丁鲍曼)


度度狼gg


隆美尔1944年在很多事务的看法上和希特勒有大量矛盾,这是导致其失去希特勒的主要原因,但是与此同时,更关键的是由于德军反叛组织失败后的诬陷,以及和同僚高层的糟糕关系,最终导致了其被迫自杀,因此完全可以说是冤死的。

在诺曼底登陆后,隆美尔对于战局的观点是狠狠打击一下盟军,然后与其和谈达成和解,最后全力对苏作战。但是希特勒当然是不会选择和英美和解的(英美也不会选择和纳粹德国和解),因此希特勒和隆美尔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两人关系再也不是之前那么良好了,开始产生隔阂。

然后就是德军内部的反叛组织的问题。隆美尔的新任参谋长斯派达尔就是这个组织的一员,同时利用隆美尔的名义召集组织成员谋划各种行动,但是隆美尔对此毫不知情。而在斯派达尔多次旁敲侧击之下,隆美尔还是忠于希特勒,认为其虽然有一些错误,但是依然是值得尊敬的,更不能采用刺杀等极端措施。

结果刺杀失败后,包括斯派达尔等人都供出隆美尔也是组织成员,立场是反希特勒的,但是隆美尔无法自证清白。而且包括纳粹党总部主任马丁鲍曼等高官,和隆美尔在之前有冲突,抓住了这个机会向希特勒谗言,最终希特勒让隆美尔在自杀和被审判处决之间选择,而隆美尔无奈之下选择了服毒自尽。


战争之王


隆美尔的死是真正意义上冤死的,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他恪守着对希特勒的忠诚,非常完美的完成了数次战役的实施,但是他作为一名德国人,他很清楚自己的祖国正在被元首的战争带向灭亡。

然而军人的愚忠让他对元首抱有期望,他天真的想用自己的对元首的忠诚之心劝诫元首,但是他天真了,希特勒对于和自己不一心的职业军人,最好的办法就杀之而后快。

当德国暗杀希特勒的组织希望隆美尔参与并指挥的时候隆美尔拒绝了,他重来就没有想过暗杀希特勒,他只想温和的劝导希特勒改变战争策略,从而拯救自己的祖国,如果他当时以他在德国如日中天的声望,已然领导暗杀希特勒的起义,二战的历史和欧洲历史都会被改写,但是他没有背叛希特勒,也没有背叛德国,他选择自己去死!

一个悲剧性的历史人物!


百姓如水


当时的记录是说隆美尔对暗杀希特勒的计划态度暧昧,没有明确同意也没有第一时间划开界限。我看的资料原文说是一个暗杀计划参与者找到隆美尔之后2个人在屋子里进行了私下谈话,内容不明。最后被自动默认为是参与者也不过分。冤吗? 不冤。只能怪他的政治头脑和他的军事头脑是天差地别,在这种时候不表明立场是很愚蠢的决定了。况且当时德国的东线战况已经开始恶化,说实话一个两个军事将领的死也影响不了什么。


据史论争


隆美尔是希特勒卫士出身,是希特勒慧眼识才,提拔他重用他,给了隆美尔一个发展平台,可以说希特勒有大恩于隆美尔。在战争后期,德国逐步陷入困境,本应忠诚报效元首的隆美尔内心起了变化,就算他没直接参与谋杀元首,也是默许或者乐见谋杀成功。我觉得隆美尔首鼠两端、脚踩两只船、双保险的投机心理非常强,元首没有证据绝不会冤枉他。相反,那个宣传部长戈培尔和他坚强忠贞的妻子以及无辜的7个孩子,以及元首爱人爱娃……那才是真的忠诚元首的,精神可歌可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