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個是啥?

馨馨話語


這句話出自《孟子 離婁篇》上,古代的“三”字泛指眾多,而並不是準確的數字

最典型便是《道德經》裡面的“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另外地的古代的三軍也可以證明“三”是個範數,而不是確數

但是有的人認為三就是一個確數

其中三軍也被人們認為,步、車、騎三種兵種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孟子後世沒有確切定義的,而是東漢經學家趙岐補充解釋後才使得這句話廣為流傳的

趙岐認為不孝有三,這三便是:

第一:謂阿諛曲從,陷親於不義,一不孝也。

第二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第三: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就是說若不懂得順從父母的意思,違背父母的心意,陷害父母於不義,是為一不孝。當父母親年老,為人子,若因家裡沒錢,無法侍奉父母親,使其三餐無法溫飽、生病無錢看醫,或者無功名,不能考秀才進士求得一官半職,為家揚名吐氣,是為二不孝。 若不娶媳婦,傳宗接代,沿襲家火,過年過節,無後代為祖先掃墓、祭拜是為三不孝。

從此之後,這句話反而害了很多人,我以前就在想《孔雀東南飛》中,焦母之所以逼走劉蘭芝會不會就是劉蘭芝沒有孩子呢?因為原文沒一次提出劉蘭芝有孩子

我想說的是,對於傳統文化,我們還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為好。


小周郎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全文是這樣的“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翻譯成現代漢語的意思是:

不孝有三種,以沒有循守後代之責為大。

其實我們一直都理解錯了,孟子的原意,並不是說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說最不孝的是沒有對長輩盡到後代的責任。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個是什麼?

在孟子的原話中並沒有講明其他的兩種不孝是什麼。到了東漢,趙岐在《十三經注》中闡述了他個人對於孟子這段話的理解:“

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這才將“無後為大”曲解成為今天普遍理解的意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

其中不孝有三為: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

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第一種不孝:阿意屈從,陷親不義

對父母無條件的屈從,容忍父母做不義的事情,這是第一大不孝,在今天還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孔子的弟子曾參就問孔子:“子女一味順從父母之命,這可以稱作孝嗎”?孔子答道:“這是何話!這是何話!當父母有不義的地方就應該婉轉指出。如果父母錯了也一味的聽從父命,那怎麼能稱為孝呢?”

從孔子和弟子曾參的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孟子所說的不孝和孔子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第二種不孝:家窮親老,不為祿仕

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家庭非常貧困,父母年齡都大了,不能幹工作了,也不能做事的時候身為人子,不能努力學習做官,拿俸祿養家,是不孝,現在是努力工作,掙錢養父母的意思。

現在社會的年輕人,就知道和父母要錢,現在給這些人起個名字,叫‘肯老族’不思進取,遊手好閒,結婚了還花老人錢,現在太多這樣的事了。

第三種不孝:不娶無子,絕先祖祀

對於第三條,不少人認為是封建社會的糟粕。

但是在古人眼裡,到了年齡不娶妻生子,不為祖先傳遞香火,斷了祖宗的血脈,是大不孝,改革開放這些年,出現了很多女強人,女企業家,為了工作,也沒有成家,是不孝的一種。

不孝的行為有很多,沒有盡到傳承後代的是大不孝。

孝道是中華民族傳統的人倫道德,孝是人道的第一步,“孝順子弟必明賢”就是告訴我們,孝順的人,一定是明白事理,懂得聖賢教誨的人。

《孝經》中說,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

意思是告訴我們,天地都有它的規律,也有它的自然法則,人在天地之間,人類是世界的創造者,最為重要,而人行為,沒有比行孝道最重要的了。

從我們出生,一路的成長,都是父母一手陪伴呵護長大,生病,讀書,成家立業,什麼事都操心在前,當我們娶妻生子,成家立業,回頭看看父母,已經白髮蒼蒼,滿臉皺紋,他們的一生都奉獻給我們兒女身上了,到老了該是我們盡孝道的時候了。


一往文學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具體的學術性定論在孟子的原話中並沒有講明其他的兩種不孝是什麼。到了東漢,趙岐在《十三經注》中闡述了他個人對於孟子這段話的理解:“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這個解釋是中國自古通行的權威解釋。



一、阿意曲從,陷親不義

意思是對父母一味順從 ,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父母是生我們養我們的人,應當尊重他們,但也不是什麼事情都順從他們,他們也有犯錯的時候,作為子女也要大膽站出來勸說,而不是為了不忤逆父母而一味順從。對於現代的人來說,做到這一點還是很容易的。

二、家窮親老,不為祿仕。

意思是家境平窮,父母年老,而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現在也有人啃老,這是很不孝的。父母把你養大成人已經很不容易了,現在他們老了如果你還不去工作,你要他們養你到什麼時候?也有些父母太過溺愛孩子,等他們的孩子成年了還那麼溺愛,怕孩子到外面受苦受累,想永遠做孩子的庇護傘,這也是導致啃老族的產生的一個原因。

三、不娶無子,絕先祖祀

意思是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在古人看來是最不孝的,不過現在人們的觀念發生了變化,尤其是在大城市,不要小孩的人越來越多。

為什麼前面兩種不孝鮮為人知,而“無後”卻廣為人知,我想這應該與前兩種不孝容易做到後面這種不孝常常被父母用來催促子女要小孩有關,正所謂用進廢退也。


詩意地生活1314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傳說中,舜帝的父母不賢,導致舜帝一直沒能娶妻,舜帝最後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 孟子評價: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在孟子的原話中並沒有講明其他的兩種不孝是什麼。到了東漢,趙岐在《十三經注[1]》中闡述了他個人對於孟子這段話的理解:“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這個解釋是中國自古通行的權威解釋。

雖說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已經越來越開明和開放了,但是否有後代,後代是否優秀依然為人們所關注。現在有一部分人選擇了不生孩子,也就是丁克,生不生孩子確實是自己的事,但這種做法是否是一種不孝呢?

孝是一種關於子女如何對待父母的評價,如果父母很想要孫輩,但你選擇丁克,那這可以認為是一種不孝,如果父母尊重你的選擇,那麼就可以不算。

所以我認為無後是最大的不孝這個命題不成立,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小明有後代,但他對父母不好經常打罵;而小剛沒有後代,但他對父母很好,家庭關係很和睦,那麼我只會認為小明是不孝的。


HANFJ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中的“三”孝,不是題主描述的一孝父母,二孝長輩,三孝什麼的。而是指三種孝的行為。

此句出自《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經查資料考證,這段話的正確理解應該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後輩本分為最,舜娶妻的時候沒有稟告父母,是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


經查史料,是漢代人趙岐所做的《十三經注》中,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進行了曲解。文為“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也,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意思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他們,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就是第三種不孝。

其中把“無後”解釋為“不娶無子”,有人誤認為這是孟子說的話,罵孟子沒人情。實質上這是趙岐個人的理解,讓孟子無端背上了兩千多年的黑鍋。因此,老百姓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錯誤地理解為“沒有傳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



最後,我個人認為"無後為大”的"後”是指沒有後德。


言勸


一味順從,父母有錯不去勸,陷其於不義,為不孝;家境貧窮,不肯勞動或去當官領俸祿供養父母,為不孝;只顧自己瀟灑,不肯娶妻生子,絕其後代,為不孝。無後就是沒有生兒子傳承父母一脈。以今天來看,生兒育女成本較高,許多高學歷的人都不想結婚,就是結婚了,也不想生兒育女,主要原因有三個:一,過度追求優質的物質生活。二,過度沉迷優質的性生活。三,極度渴望過上優質的生活和性生活。當然,大部份人還是認同結婚生兒育女的人生。有些夫妻想生但因為雙方染色體有衝突,一直求醫問藥,耗盡家財,嚴重的離婚。有些夫妻太能生,至為子女操勞一世。有些夫妻求子得女,求女得子,陰陽乖巧,受盡煩惱…………個人從風水角度總結一下心得:婚姻的好壞百份之九十取決於兩人是否配對,在風水上稱為夫婦正配。百份之十取決於物質條件,即門當戶對。夫婦正配必定丁財兩旺,家運久遠。夫婦失配,陰陽相乘,必然丁財有缺,久則家運退敗,直至無後。古之明師所作風水,必定家運長久,開枝散葉,丁財兩盛。至於無後或有財無人或人財俱無,皆俗師誤人,殊為可惜!


信宜黃師傅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一世界由民主變獨裁最大問題的顛覆性新解:

由原始民主社會變成獨裁的奴隸、封建社會大逆不道的根本原因是:

不“孝”順人民、父母的民主選擇權力的行為“有",由“一"(龍的鼠須意見)和"二”(龍的牛鼻呼吸氧氣)參加競爭的不同人中競爭出第“三"(龍的虎骨)正式共識候選人,而沒有(無)“後”面的以法(四、龍的兔腿執行)交領導集體民主票決出推薦候選人(五、龍的中樞表決)後,再讓人民另選出候選人(六、龍的蛇體選擇),全體進行票決(七、龍的馬首決定),一致投那些能公平補國家集體不足的短板,急需的候選人的贊成票(八、龍的奮鬥羊角正義、義),管理選擇投票的人不能搞暗箱操作,改變這一程序(九、龍的猴目公開觀),“為"人為地領導人主觀(一)決定,這就是最“大”的"大逆(由三逆向返到一)不道(不用票決的民主集中之道)。

它不是封建統治者掩蓋其無民主文明文化程序之後解釋的:"不孝有三個問題,沒兒子為最大”的意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顛覆性新解舉例:

不孝順爸媽、人民這一衣食父母的行為中,有兒女男(一)女(二)達成戀愛共識這個“三",沒有後面的徵求父母意見,告訴親友社會人民(的政府),結婚(歸妹)生養兒女,(選不出合法結果、患不育症不能叫不孝)為最大,不是說有三個不孝的問題。

根據:

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章句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

這段話的前一句話開頭已解釋明白了,後面兩句話的意思是說“始作俑(把人民民主程序操作變成任人造假的泥俑)者,其無後乎"的舜,是堯禪讓、私授權力的國家領導接班人候選人,未經民主選舉,是不合法的,“舜亦以(此方法任)命禹"(《論語.堯曰第二十》為國家領導接班人更是非法的。具體意思:舜沒有昭告執政集團(黨)、人民大會(部落聯盟大會)的父母這一切權力歸她的最高權力機關(古稱"歸妹"),變成舜叫人民同意他領導非法任命接班人的“娶妻”悽慘局面,其人民“父母"認為這一人民兒子"天子”設有“後"室,也不能有後來的國家領導接班人子孫(禹)。君子以為這事猶(猶)如動物(犭)爭奪獸頭領權力,而不是選人民領導"酋”長,告訴也不用告訴人民父母的事兒。這是不孝的大逆不道,亂爭打天下領導權的謀逆行為。

在古中華人文經典中的數字如"三人行""三生萬物"等一般為代數,不是數量詞。

中華文化造字原則詳見《破譯背後的龍學密碼》《解密紅樓夢真味道》前面的“說明”。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孟子說的,記述在《孟子離婁上》中,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不孝有三。老子的《道德經》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說法,在古代人們通常以“三、九”等代指很多的意思。如三教九流、三貞九烈、三等九格等等。因此不孝有三的實際意思是,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強行解釋出個一二三來 很是生硬。

無後為大。目前對這句話的理解分為兩種,一種認為“沒有後代是最大的不孝”,另一種認為“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是最大的不孝”。我國的傳統觀念,讓很多人更願意相信第一種解釋。但是結合上下文意,筆者認為第二種意思更為貼近。

先解釋上下文意。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重點在“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這裡清楚的解釋了什麼是無後——“不告而娶”。沒有告知父母就自行娶了妻子,沒有盡到做子女的責任。但是因為當時的實際狀況(舜忙於治水,且舜結婚是由部落首領主持的),君子認為和告知了父母是一樣的。


天天有酒吧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孟子認為不孝的行為有很多表現,但其中沒有後代是最大的不孝。這裡的三泛指多種行為,而孟子實際認為是五種行為。


孟子的原話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不孝順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留下後代(也有說法為: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是最大的不孝。舜當年娶妻沒有稟告父母,這樣的行為很不好。作為君子的榜樣,娶妻這樣的大事還是要稟告父母的。

孟子在這一點上,對於舜帝是過於苛責了!

舜很年輕的時候就失去了母親,他的父親瞽叟(雙目失明)又娶了新老婆,並且又生了孩子名為象。舜是很不幸的,據記載他“父頑,母囂,弟傲”,就是父親頑固狠毒後母囂張無比,弟弟盛氣凌人。在這樣的家庭裡舜的處境可想而知。

舜十分重視自己的道德修養,處處謙恭和善,周圍的人都很欽佩他,而當時的首領堯也注意到了他,在考察了他的品德後,將自己的女兒娥皇、女英一起嫁給了舜。這件事舜事先沒有告訴家裡人,直到完婚之後,才帶著兩個妻子回家見了父母,想不到親爹和後媽都不認可他的婚事,而他同父異母的弟弟看到兩個嫂子美貌無比,居然動了邪念,想要把哥哥幹掉,然後將嫂子據為己有。

象開始的時候用言語勾引娥皇女英,兩人根本不為所動,為了避免家庭矛盾也沒告訴舜。象就串通了父母,準備對舜動手。他們先是讓舜修房子,等舜爬上去了他們就在下面放火,幸虧舜用兩個斗笠做翅膀,才安然落地。他們又讓舜去挖井,用土在上面將井填上,準備憋死舜,結果舜向旁邊挖了通道逃了出來。

舜對待父母和弟弟很寬容,沒有追究他們的錯!

但我們不難想象,面對這樣的父母,如果舜事先稟告他們自己的婚事,估計婚事肯定就涼涼了!從這點上說,孟子對舜的確有些苛責了。

孟子對不孝的定義其實有五種:“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具體說這五種行為就是,懶惰四肢不勤、喝酒賭博、貪財光顧著和老婆孩子過小日子、縱情聲色以及好勇鬥狠。孟子認為這五種行為不顧父母的健康、情緒和安全,是典型的不孝。

雖然千百年過去了,但古人說的一些道理仍適用於今天。


李飛叨


其實,在古代認為,一不孝就是不娶無子,斷絕祖籍;第二不孝就是阿諛奉承,陷親不義,簡單就是說愚孝,沒有條件順從父母,明明知道爸爸媽媽有過失也不勸阻,就是陷父母不義;

第三不孝就是家貧親老,家裡窮的很加上父母年紀也已經很大了,卻不去某個一官半職賺錢養活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