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另外两个是啥?

馨馨话语


这句话出自《孟子 离娄篇》上,古代的“三”字泛指众多,而并不是准确的数字

最典型便是《道德经》里面的“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另外地的古代的三军也可以证明“三”是个范数,而不是确数

但是有的人认为三就是一个确数

其中三军也被人们认为,步、车、骑三种兵种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孟子后世没有确切定义的,而是东汉经学家赵岐补充解释后才使得这句话广为流传的

赵岐认为不孝有三,这三便是:

第一:谓阿谀曲从,陷亲于不义,一不孝也。

第二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

第三: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就是说若不懂得顺从父母的意思,违背父母的心意,陷害父母于不义,是为一不孝。当父母亲年老,为人子,若因家里没钱,无法侍奉父母亲,使其三餐无法温饱、生病无钱看医,或者无功名,不能考秀才进士求得一官半职,为家扬名吐气,是为二不孝。 若不娶媳妇,传宗接代,沿袭家火,过年过节,无后代为祖先扫墓、祭拜是为三不孝。

从此之后,这句话反而害了很多人,我以前就在想《孔雀东南飞》中,焦母之所以逼走刘兰芝会不会就是刘兰芝没有孩子呢?因为原文没一次提出刘兰芝有孩子

我想说的是,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还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好。


小周郎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全文是这样的“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

不孝有三种,以没有循守后代之责为大。

其实我们一直都理解错了,孟子的原意,并不是说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说最不孝的是没有对长辈尽到后代的责任。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另外两个是什么?

在孟子的原话中并没有讲明其他的两种不孝是什么。到了东汉,赵岐在《十三经注》中阐述了他个人对于孟子这段话的理解:“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这才将“无后为大”曲解成为今天普遍理解的意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

其中不孝有三为: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第一种不孝:阿意屈从,陷亲不义

对父母无条件的屈从,容忍父母做不义的事情,这是第一大不孝,在今天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孔子的弟子曾参就问孔子:“子女一味顺从父母之命,这可以称作孝吗”?孔子答道:“这是何话!这是何话!当父母有不义的地方就应该婉转指出。如果父母错了也一味的听从父命,那怎么能称为孝呢?”

从孔子和弟子曾参的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孟子所说的不孝和孔子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第二种不孝:家穷亲老,不为禄仕

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家庭非常贫困,父母年龄都大了,不能干工作了,也不能做事的时候身为人子,不能努力学习做官,拿俸禄养家,是不孝,现在是努力工作,挣钱养父母的意思。

现在社会的年轻人,就知道和父母要钱,现在给这些人起个名字,叫‘肯老族’不思进取,游手好闲,结婚了还花老人钱,现在太多这样的事了。

第三种不孝:不娶无子,绝先祖祀

对于第三条,不少人认为是封建社会的糟粕。

但是在古人眼里,到了年龄不娶妻生子,不为祖先传递香火,断了祖宗的血脉,是大不孝,改革开放这些年,出现了很多女强人,女企业家,为了工作,也没有成家,是不孝的一种。

不孝的行为有很多,没有尽到传承后代的是大不孝。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人伦道德,孝是人道的第一步,“孝顺子弟必明贤”就是告诉我们,孝顺的人,一定是明白事理,懂得圣贤教诲的人。

《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意思是告诉我们,天地都有它的规律,也有它的自然法则,人在天地之间,人类是世界的创造者,最为重要,而人行为,没有比行孝道最重要的了。

从我们出生,一路的成长,都是父母一手陪伴呵护长大,生病,读书,成家立业,什么事都操心在前,当我们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回头看看父母,已经白发苍苍,满脸皱纹,他们的一生都奉献给我们儿女身上了,到老了该是我们尽孝道的时候了。


一往文学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具体的学术性定论在孟子的原话中并没有讲明其他的两种不孝是什么。到了东汉,赵岐在《十三经注》中阐述了他个人对于孟子这段话的理解:“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这个解释是中国自古通行的权威解释。



一、阿意曲从,陷亲不义

意思是对父母一味顺从 ,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父母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应当尊重他们,但也不是什么事情都顺从他们,他们也有犯错的时候,作为子女也要大胆站出来劝说,而不是为了不忤逆父母而一味顺从。对于现代的人来说,做到这一点还是很容易的。

二、家穷亲老,不为禄仕。

意思是家境平穷,父母年老,而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现在也有人啃老,这是很不孝的。父母把你养大成人已经很不容易了,现在他们老了如果你还不去工作,你要他们养你到什么时候?也有些父母太过溺爱孩子,等他们的孩子成年了还那么溺爱,怕孩子到外面受苦受累,想永远做孩子的庇护伞,这也是导致啃老族的产生的一个原因。

三、不娶无子,绝先祖祀

意思是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在古人看来是最不孝的,不过现在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大城市,不要小孩的人越来越多。

为什么前面两种不孝鲜为人知,而“无后”却广为人知,我想这应该与前两种不孝容易做到后面这种不孝常常被父母用来催促子女要小孩有关,正所谓用进废退也。


诗意地生活1314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传说中,舜帝的父母不贤,导致舜帝一直没能娶妻,舜帝最后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 孟子评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在孟子的原话中并没有讲明其他的两种不孝是什么。到了东汉,赵岐在《十三经注[1]》中阐述了他个人对于孟子这段话的理解:“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这个解释是中国自古通行的权威解释。

虽说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已经越来越开明和开放了,但是否有后代,后代是否优秀依然为人们所关注。现在有一部分人选择了不生孩子,也就是丁克,生不生孩子确实是自己的事,但这种做法是否是一种不孝呢?

孝是一种关于子女如何对待父母的评价,如果父母很想要孙辈,但你选择丁克,那这可以认为是一种不孝,如果父母尊重你的选择,那么就可以不算。

所以我认为无后是最大的不孝这个命题不成立,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小明有后代,但他对父母不好经常打骂;而小刚没有后代,但他对父母很好,家庭关系很和睦,那么我只会认为小明是不孝的。


HANFJ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的“三”孝,不是题主描述的一孝父母,二孝长辈,三孝什么的。而是指三种孝的行为。

此句出自《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经查资料考证,这段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不孝的表现很多,但以不尽后辈本分为最,舜娶妻的时候没有禀告父母,是没有尽到后辈的本分。”


经查史料,是汉代人赵岐所做的《十三经注》中,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进行了曲解。文为“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也,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意思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他们,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就是第三种不孝。

其中把“无后”解释为“不娶无子”,有人误认为这是孟子说的话,骂孟子没人情。实质上这是赵岐个人的理解,让孟子无端背上了两千多年的黑锅。因此,老百姓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错误地理解为“没有传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



最后,我个人认为"无后为大”的"后”是指没有后德。


言劝


一味顺从,父母有错不去劝,陷其于不义,为不孝;家境贫穷,不肯劳动或去当官领俸禄供养父母,为不孝;只顾自己潇洒,不肯娶妻生子,绝其后代,为不孝。无后就是没有生儿子传承父母一脉。以今天来看,生儿育女成本较高,许多高学历的人都不想结婚,就是结婚了,也不想生儿育女,主要原因有三个:一,过度追求优质的物质生活。二,过度沉迷优质的性生活。三,极度渴望过上优质的生活和性生活。当然,大部份人还是认同结婚生儿育女的人生。有些夫妻想生但因为双方染色体有冲突,一直求医问药,耗尽家财,严重的离婚。有些夫妻太能生,至为子女操劳一世。有些夫妻求子得女,求女得子,阴阳乖巧,受尽烦恼…………个人从风水角度总结一下心得:婚姻的好坏百份之九十取决于两人是否配对,在风水上称为夫妇正配。百份之十取决于物质条件,即门当户对。夫妇正配必定丁财两旺,家运久远。夫妇失配,阴阳相乘,必然丁财有缺,久则家运退败,直至无后。古之明师所作风水,必定家运长久,开枝散叶,丁财两盛。至于无后或有财无人或人财俱无,皆俗师误人,殊为可惜!


信宜黄师傅


俗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世界由民主变独裁最大问题的颠覆性新解:

由原始民主社会变成独裁的奴隶、封建社会大逆不道的根本原因是:

不“孝”顺人民、父母的民主选择权力的行为“有",由“一"(龙的鼠须意见)和"二”(龙的牛鼻呼吸氧气)参加竞争的不同人中竞争出第“三"(龙的虎骨)正式共识候选人,而没有(无)“后”面的以法(四、龙的兔腿执行)交领导集体民主票决出推荐候选人(五、龙的中枢表决)后,再让人民另选出候选人(六、龙的蛇体选择),全体进行票决(七、龙的马首决定),一致投那些能公平补国家集体不足的短板,急需的候选人的赞成票(八、龙的奋斗羊角正义、義),管理选择投票的人不能搞暗箱操作,改变这一程序(九、龙的猴目公开观),“为"人为地领导人主观(一)决定,这就是最“大”的"大逆(由三逆向返到一)不道(不用票决的民主集中之道)。

它不是封建统治者掩盖其无民主文明文化程序之后解释的:"不孝有三个问题,没儿子为最大”的意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颠覆性新解举例:

不孝顺爸妈、人民这一衣食父母的行为中,有儿女男(一)女(二)达成恋爱共识这个“三",没有后面的征求父母意见,告诉亲友社会人民(的政府),结婚(归妹)生养儿女,(选不出合法结果、患不育症不能叫不孝)为最大,不是说有三个不孝的问题。

根据:

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

这段话的前一句话开头已解释明白了,后面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始作俑(把人民民主程序操作变成任人造假的泥俑)者,其无后乎"的舜,是尧禅让、私授权力的国家领导接班人候选人,未经民主选举,是不合法的,“舜亦以(此方法任)命禹"(《论语.尧曰第二十》为国家领导接班人更是非法的。具体意思:舜没有昭告执政集团(党)、人民大会(部落联盟大会)的父母这一切权力归她的最高权力机关(古称"归妹"),变成舜叫人民同意他领导非法任命接班人的“娶妻”凄惨局面,其人民“父母"认为这一人民儿子"天子”设有“后"室,也不能有后来的国家领导接班人子孙(禹)。君子以为这事犹(猶)如动物(犭)争夺兽头领权力,而不是选人民领导"酋”长,告诉也不用告诉人民父母的事儿。这是不孝的大逆不道,乱争打天下领导权的谋逆行为。

在古中华人文经典中的数字如"三人行""三生万物"等一般为代数,不是数量词。

中华文化造字原则详见《破译背后的龙学密码》《解密红楼梦真味道》前面的“说明”。


龙学创始人刘树成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说的,记述在《孟子离娄上》中,全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不孝有三。老子的《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在古代人们通常以“三、九”等代指很多的意思。如三教九流、三贞九烈、三等九格等等。因此不孝有三的实际意思是,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强行解释出个一二三来 很是生硬。

无后为大。目前对这句话的理解分为两种,一种认为“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另一种认为“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是最大的不孝”。我国的传统观念,让很多人更愿意相信第一种解释。但是结合上下文意,笔者认为第二种意思更为贴近。

先解释上下文意。全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重点在“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这里清楚的解释了什么是无后——“不告而娶”。没有告知父母就自行娶了妻子,没有尽到做子女的责任。但是因为当时的实际状况(舜忙于治水,且舜结婚是由部落首领主持的),君子认为和告知了父母是一样的。


天天有酒吧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出自孟子。孟子认为不孝的行为有很多表现,但其中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这里的三泛指多种行为,而孟子实际认为是五种行为。


孟子的原话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不孝顺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留下后代(也有说法为: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是最大的不孝。舜当年娶妻没有禀告父母,这样的行为很不好。作为君子的榜样,娶妻这样的大事还是要禀告父母的。

孟子在这一点上,对于舜帝是过于苛责了!

舜很年轻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他的父亲瞽叟(双目失明)又娶了新老婆,并且又生了孩子名为象。舜是很不幸的,据记载他“父顽,母嚣,弟傲”,就是父亲顽固狠毒后母嚣张无比,弟弟盛气凌人。在这样的家庭里舜的处境可想而知。

舜十分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处处谦恭和善,周围的人都很钦佩他,而当时的首领尧也注意到了他,在考察了他的品德后,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女英一起嫁给了舜。这件事舜事先没有告诉家里人,直到完婚之后,才带着两个妻子回家见了父母,想不到亲爹和后妈都不认可他的婚事,而他同父异母的弟弟看到两个嫂子美貌无比,居然动了邪念,想要把哥哥干掉,然后将嫂子据为己有。

象开始的时候用言语勾引娥皇女英,两人根本不为所动,为了避免家庭矛盾也没告诉舜。象就串通了父母,准备对舜动手。他们先是让舜修房子,等舜爬上去了他们就在下面放火,幸亏舜用两个斗笠做翅膀,才安然落地。他们又让舜去挖井,用土在上面将井填上,准备憋死舜,结果舜向旁边挖了通道逃了出来。

舜对待父母和弟弟很宽容,没有追究他们的错!

但我们不难想象,面对这样的父母,如果舜事先禀告他们自己的婚事,估计婚事肯定就凉凉了!从这点上说,孟子对舜的确有些苛责了。

孟子对不孝的定义其实有五种:“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具体说这五种行为就是,懒惰四肢不勤、喝酒赌博、贪财光顾着和老婆孩子过小日子、纵情声色以及好勇斗狠。孟子认为这五种行为不顾父母的健康、情绪和安全,是典型的不孝。

虽然千百年过去了,但古人说的一些道理仍适用于今天。


李飞叨


其实,在古代认为,一不孝就是不娶无子,断绝祖籍;第二不孝就是阿谀奉承,陷亲不义,简单就是说愚孝,没有条件顺从父母,明明知道爸爸妈妈有过失也不劝阻,就是陷父母不义;

第三不孝就是家贫亲老,家里穷的很加上父母年纪也已经很大了,却不去某个一官半职赚钱养活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