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1926年出征的北伐军为何只打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而不打其他军阀?

宇文路名


而其他地方实力派军阀,比起兵多将广、器械精良、占据大片地盘的北洋系军阀来,均显得实力有限,威胁不大。其中,占据山西的阎锡山晋绥军、冯玉祥的西北军(驻扎察哈尔)对北伐之态度一直摇摆不定,是南方政府急欲拉拢、争取的对象,因此先被搁置一旁;后来称雄甘、青、宁等地的西北军阀马步芳、马鸿逵等人彼时未成气候,实力弱小,还不足以成为北伐军攻击的目标 ;刘湘、杨森、龙云等川、滇系军阀又远在地势险要的西南,尚不足为患大局 ;李宗仁的新桂系已经加入国民革命军阵营,其麾下最能征善战的“钢七军”成为北伐主力。因此,北伐军的首要攻伐目标就是三大军阀吴佩孚、张作霖和孙传芳。

北伐军的总兵力大约在10万人左右。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北伐军总指挥部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首先集结主力直捣被孙传芳占据的湖南、湖北。7月11日,北伐军打进了长沙。8月中,北伐军总指挥部迁往长沙,开始部署两湖战场的第2期作战。9月1日,北伐军浴血苦战,在接连攻克了汀泗、贺胜二桥后,集中力量猛攻武汉,相继攻占了汉阳、汉口,但城墙高耸的武昌城却久攻不克,而此时,孙传芳已将主力拉到江西,已威胁到北伐军之侧翼。蒋介石见势不妙,便将围攻武昌的重任交给李济深,自己率偏师攻入江西。10月10日,李济深部胜利攻克武昌。

孙传芳的部队攻势凶猛,蒋领导的江西北伐军难以抵敌,于9月23日被迫撤出了刚占领不久的南昌城。10月4日,蒋下令第2次围攻南昌,然而北洋军火力凶悍,部队伤亡惨重,损失很大,攻城失利。10月15日,蒋亲自拟定了《肃清江西计划》,将征江西部队编为左、中、右3路,他自任总指挥,左路军由李宗仁率领,中路由程潜指挥,右路由朱培德负责,刘峙任总预备队指挥官,为偏师。11月1日,江西第2期作战正式打响,按蒋事先制定的计划,北伐军先肃清了南昌外围之敌,孙传芳见势不妙,逃奔南京,随后三路大军会攻南昌。经激烈战斗,于8日一举攻克了南昌,此役结束后,孙传芳部署在江西战场上的10万直军主力基本被北伐军全歼。

11月9日,蒋将总司令部搬进南昌,随即下令驻汕头的何应钦率东路军北上,攻击孙传芳在福建、浙江的部队。同年12月,何应钦率部攻克福州。第二年2月克杭州,3月中旬兵进上海。1927年3月4日,蒋介石指挥中路军攻占南京。就这样,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北伐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将革命势力从岭南的珠江流域往北推进、发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文献记载,1928年4月2日,复出后重掌大权的蒋下达了总攻击令,发起“二次北伐” 。蒋介石指挥津浦线作战,李宗仁指挥京沪线攻伐,冯玉祥在鲁南、冀南挥兵策应两线。阎锡山负责指挥正太线鏖战。蒋介石为了拉拢性情反复的冯玉祥,和他互换金兰拜把子,蒋的帖子上写着:“安危共扶,同甘共苦,海枯石烂,生死不渝”。

5月1日,北伐军进入济南,遭到驻山东日军的武力干涉,5月3日,日军攻进济南并大开杀戒,制造了震惊世界的“济南惨案”。为了避免与日军正面冲突,蒋率部绕道北上。逼于不利形势,孙传芳通电下野,直军残部向北伐军投诚。奉军首领张作霖不敢恋战,率麾下文武官员离京出关回沈阳,在靠近沈阳的皇姑屯站被日本关东军炸死。

1928年3月6日,蒋介石、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四巨头在北京开会,完事后到西山碧云寺孙中山灵前举行“北伐完成告祭”仪式。12月29日,奉军少帅张学良通电全国 ,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至此,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缓缓落下帷幕 。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此前曾遍地兵燹、四分五裂的中国。

【答题写作辛苦 剽窃必究】【网络配图】





铁马冰河wu


一九二六年春,广东国民政府在先后肃清广东内部反动军阀,完成军权、财权的统一,根据地更加巩固,这就为进行北伐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九二六年六月,直、奉军阀吴佩孚、张作霖在北京密谋策划,企图联合起来向南方的国民政府发动进攻。在这种形势下,广东国民政府决定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进行北伐。七月九日,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这时的国民革命军有八个军约十万人。以蒋介石为总司令,李济深为参谋长,何应钦、谭延闿、朱培德、李济深、李福林、程潜、李宗仁、唐生智为一至八军军长。除了第五军留守广东外,其余七个军都挥师北上。

当时北洋军阀有直系吴佩孚二十万人,占踞湖南、湖北、河南三省及陕西、河北的一部分,控制着贯穿南北的京汉(武汉)铁路。奉系张作霖拥兵三十余万,占踞东北各省以及京、津两地,控制着津浦路北段。直系孙传芳兵力二十万人,占踞着江西、江苏、安徽、福建、浙江五省。

广东国民政府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和对方内部矛盾,确定北伐战争先打吴佩孚,后打孙传芳,最后消灭张作霖。吴佩孚在北洋军阀中比较薄弱的一环,由于受到冯玉祥军队的牵制,已经处于南北夹击的状态中,湖南内部正在发生分化。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国民革命军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主力,由原来八军十万人,扩大到二十军二十五万人。之后各地的中小军阀纷纷倒向南方的革命政府。不久后张学良易帜,国家形式上得到了统一。



行云流水1437995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打的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张宗昌。

因为这4个军阀占据了中国从南到北的核心省份,包括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山东、河南、河北、东山省等省份。

这些地区,基本就是中国的精华地区,自然就是北伐的主要目标。

同时,这些军阀也比较强大,是中国最强有力的军阀。

相比来说,冯玉祥盘踞的西北、阎锡山盘踞的山西、李宗仁盘踞的广西都较为偏僻,实力也有限。

目前来说,应该联络较小的军阀,对付较大的军阀,首先收复中国精华地区。

至于偏远地区,一来交通不便,不可能速战速决;二来北伐军实力薄弱,不可能同时对付这么多敌人。

其实,以黄埔为主的北伐军嫡系,一共只有10万左右,而北洋军阀总兵力不下100万之众。

在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之流以后,老蒋又花费了几年时间,击垮了冯玉祥、刘湘、杨森、孤立了阎锡山、龙云、马步芳、李宗仁。

如果不是抗战爆发,剩下这几个军阀也会在几年内被消灭。


萨沙


做事情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打仗更是,讲究的是战略战术。经过连年的你争我夺,当时的国内局势大体如下。先说说提到的那些军阀们的状况。

马步芳(1903~1975),1926年的马步芳刚刚23岁,羽翼未丰,刚刚投入冯玉祥麾下不久,北伐时他还称不上军阀。

龙云(1884~1962),那时是滇军唐继尧手下的军长,1927年才发动政变推翻唐继尧,此后他接受南京政府委任,任国民革命军第38军军长,后被任命为云南省政府主席,主政云南18年。北伐时第5军大部留守广州,李济深坐镇指挥,防备滇军唐继尧的入侵。

刘湘(1888~1938),杨森(1884~1975),这两位川军大佬,一直忙着和滇军斗法,相互之间也时有倾轧。1926年6月,刘湘派代表会晤唐生智,表示要参加北伐。11月,刘湘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21军军长。杨森属于骑墙派,一面响应北伐,一面和吴佩孚暗通款曲。1928年,因为庇护兵败入川的吴佩孚被南京政府免职。

阎锡山(1883~1960),1905年加入同盟会,1913年脱离改组后的国民党。支持袁世凯,支持段祺瑞,相继失败后,奉行“保境安民”政策,拒绝参加军阀混战。为保护自己地盘不被冯玉祥的西北军侵占,1926年初联合吴佩孚、张作霖共同对冯作战。属于国民党和北洋军阀共同拉拢的对象。1927年,阎锡山宣布服从三民主义,改称国民革命军晋绥联军总司令。

李宗仁(1891~1969),1926年之所以能以恰当的时机誓师北伐,就是李宗仁力主策动的。经过多年混战,李宗仁、沈绍竑、白崇禧后起之秀率部打跑了盘踞广西多年的陆荣廷、沈鸿英等旧军阀。1923年,白崇禧作为代表去粤面见孙中山,表示不要粮、不要饷、不要枪,只要三民主义。1926年1月26日,桂系第一次和汪精卫会面。后来双方正式提出统一两广的方案,以图问鼎中原。而触发北伐的源头,是当时湖南省长赵恒惕(1880~1971)和唐生智(1890~1970)

争权,吴佩孚借机征讨赶走赵恒惕的唐生智,李宗仁派第7军派1旅入湘协助,才守住衡阳一线。成骑虎难下之势,李宗仁认为此时是北伐最好时机,在广州到处游说,终得第4军军长李济深大力支持,北伐计划自此展开。所以北伐伊始老蒋是总司令,唐生智是前敌总指挥。

冯玉祥(1882~1948),几次倒戈后通电下野出国,1926年8月从莫斯科回国,1926年9月率部在五原誓师,声援国民政府的北伐,决定“固甘援陕,联晋图豫。”

分析下来,需要打的北洋军阀就是占据湖北、河南、直隶的保定、大名一带,掌控京汉线的吴佩孚;以闽、浙、赣、苏、皖五省联军总司令的名义统治长江中下游的孙传芳;以及势力范围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的热河、直隶和山东的张作霖。他们有野心、有实力,对革命是坚决反对,一旦停止内部争斗,必会挥师南下,以湘鄂为基地威胁两广。


“远交近攻”的战略自春秋战国以来,常用不衰。国民革命军制定的也是各个击破、分化瓦解的策略。第一进攻目标是吴佩孚,不仅因为他占据联通南北的交通要道上,更是因为孙传芳因吴佩孚和张作霖不计前嫌的合流愤然不已,如果攻打吴佩孚,孙传芳不会援手。吴佩孚的兵力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受到重创,还没有完全恢复。当时还分兵在北京的南口和冯玉祥部交手,首尾难顾,回师南下后被北伐军连连打败。可是又忌惮张作霖会借着出兵的机会吞地盘,不敢让奉军跨界帮忙。直至惨败才入川躲避。第二进攻目标是孙传芳,张作霖担心孙传芳倒戈遂前去拉拢,不敌北伐军时,孙传芳转而投靠张作霖。

张作霖本来是打算与老蒋和谈的,可惜双方的后台利益不同,只好在武力上见真章。奉军不敌,意图退守东北。未成想张作霖返奉途中在皇姑屯遭日本人暗算身亡,张学良不久后通电易帜,全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文史今安在


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都是民国著名的军阀大佬,清末以后开始呼风唤雨,但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成为他们的噩梦。

北伐战争是由广州国民政府发起的,它针对的显然并不只是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人,悦史君通过对北伐战争进度的简单阐述,给大家看一个明晰的结论。

1926年5月,北伐开始,李宗仁是第7军军长,北伐军首先进入湖南,与湘军将领唐生智一起攻击湖南省长赵恒惕,赵恒惕与吴佩孚关系密切。

虽然赵恒惕和吴佩孚都进行了抵抗,而且吴佩孚后来来亲自到湖北督战,但北伐军还是顺利拿下了湖南、湖北。

不久,刘湘主动与北伐军接触,被任命为第21军军长。

1926年8月,孙传芳派兵进入江西,北伐军开始与他们展开激战,同年11月占领江西,12月又把福建拿下。

遭遇惨败的孙传芳与张作霖合作,企图阻止北伐军,但浙江、安徽、江苏等地还是被北伐军攻下。

1927年,国民政府经历了“宁汉分裂”和“宁汉合流”,最后在1928年继续北伐。

北伐军很快又攻下河南,并且争取到冯玉祥、阎锡山等人的支持,马步芳是冯玉祥的手下,随后北伐军攻克山东,打跑了军阀张宗昌。

1928年6月,张作霖从北京撤回沈阳途中被日本人杀害,同年12月张学良易帜,北伐成功。

北伐战争期间,杨森刚开始配合北伐军,攻打吴佩孚,暗中却支持吴佩孚,攻打北伐军,所以他也遭到北伐军的攻击。

龙云在这一时期忙着反对唐继尧,坐上云南的头把交椅,接着就跟国民政府合作了。

综上所述,北伐军并不是只打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赵恒惕、张宗昌、杨森等军阀也被打得落花流水,其他军阀只是暂时合作,所以没有遭到打击罢了。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文史专家,作家,多平台签约作者,观止读书会发起人,书评人,文学专栏主编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因为当时这三个军阀是势力最大,最有影响,对革命最有威胁的。把他们三个拿下了,其他的虾兵蟹将不足为虑。

况且北洋系军阀势力虽然经常互相攻伐,貌似一盘散沙,但在某些特殊时刻,却可以同仇敌忾。如果贸然对所有的旧势力宣战,北伐军怕是会被群起而攻之,所以这也是北伐军领导层深思熟虑的决定。

加之当时国共合作,有工农的支持,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且全国革命热情日益高涨,再加上苏联的大力支持(从开办黄埔军校到北伐战争)。吴孙张等北洋军阀各自为战,矛盾重重。改朝换代的趋势愈发凸显。

而且北伐战争也不是同时向三大军阀开战的。是先打的吴佩孚,把吴佩孚吃掉之后,北伐军实力大增,且士气高涨,又挟大胜之威继续攻打与之最近的孙传芳。

在吴佩孚的兵力濒临崩溃的时候,孙传芳有预感下一个就是自己,他连忙排兵布阵。但是在北伐军集中兵力的强势猛攻之下,可谓是节节败退。最后孙传芳向张作霖求救,北伐军也迎来了最后与张作霖的战斗。

至于曾盛极一时的东北王的奉军,当时也是内忧外患。刚刚被孙传芳的五省联军赶回东北,又被郭鬼子的叛乱搞的元气大伤,还有日本人在一旁虎视眈眈,领头人张作霖还被日本人炸死,实在是丧失了对北伐军作战的实力。

反观北伐军这边,几乎聚集了后来几十年中国全部的能臣骁将,各个都是有理想、有抱负、有知识、有信仰的年轻人。

北伐军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别说是把三大军阀各个击破,恐怕就是真的和整个北洋系开战,也是会赢的!








秦氏无双


因为其他能阻挡北伐军的北洋军阀在北洋军阀们自己的内战中都被消灭了。

从袁世凯建立北洋军之后,北洋大致分为两大派系:直系和皖系。而张作霖的奉系只能算旁支。

所谓皖系还真不是说领军将领都是安徽人,而是这个派系的首领是安徽人段祺瑞,说实话,段祺瑞和后来的曹锟、吴佩孚、张作霖甚至蒋介石都不一样,他不单纯的依靠军队,或者说他还真没有东北军之于张作霖、中央军之于蒋介石、北洋第三师之于吴佩孚那样的嫡系部队,他更多是靠他主政北洋政府中央以及多年以来在北洋系统内的威望。

可以说段祺瑞还算是旧中国最后一个政治家色彩比较浓厚的军阀。

当然,皖系最后被直系打垮原因也在于此:和军队关系没有直系紧密。

说完皖系再说直系,直系第一代大佬是冯国璋,他和段祺瑞很像,他们都是做官而不是做军阀,所以段祺瑞凭借政治手腕屡次战胜冯国璋。

但是等曹锟和吴佩孚上台就不一样了,他们和军队的关系比段祺瑞可紧密多了,说实话,老说北洋军阀,北洋军阀,北洋要到曹锟和吴佩孚、张作霖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北洋军阀。

直皖大战以直系胜利而告终,在这个过程中一批忠于皖系的北洋军阀或被消灭,或被架空,或被迫下野,总之北洋军阀数量在直皖大战过后已经大大减少了。

而这个时候不被直皖放在眼睛里的张作霖已经悄然在日本人帮助下完成了东北的“一统”,紧接着就是直奉争霸。

两次直奉战争的结果就是北洋嫡系被旁支彻底打垮,直系最核心武力,号称天下第一的北洋第三师完全被打垮。

这个时候孙传芳都还没有出现呢。

张作霖打垮曹锟和孙传芳后志得意满,还任命杨宇霆做江苏督军(直接导致郭松龄反奉),但是奉军军纪实在太坏,具体不展开,总而言之,惹恼了孙传芳,起兵驱逐了奉军。

也就是说1925年孙传芳才登上历史舞台,别看孙传芳号称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其实军队势力很差,毕竟之前才是旅长。军队军服都破破烂烂,被称为“渔网装”。

而奉系这边刚好也经历了郭松龄反奉事件,奉系新军元气大伤。

也就是说等到北伐军北伐的时候,北洋只剩下聚拢残兵败将的吴佩孚,元气大伤的张作霖和根基浅薄的孙传芳。

所以不是北伐军只打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而是只有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给北伐军打。


兰台


1926年7月4日,为完成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国民党决定北伐,而进攻在主要对象是两湖地区的吴佩孚和江浙一带的孙传芳,以及北方的张作霖。

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多年,自辛亥革命以来,北洋军阀混战,南北混战等等,弄得人民生活越发困难,而到北伐开启前,当时的主要军事力量有: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马步芳、唐继尧、刘湘等人。

这军事力量中,又主要分为两派,即为北洋军阀和非北洋军阀,其中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就属于北洋军阀。他们控制中国最发达的区域,也是军事你势力最强大的团体,但是相互之间也有矛盾,其中张作霖控制区域最广、势力最大,实力最强。

其他军事力量也是有不同情况。冯玉祥五原誓师之后加入国民革命军,在北方策应北伐;李宗仁等桂系三巨头,现在都是国民党成员,其率领的第7军还是北伐重要力量;四川的军阀混战此时还在进行,而刘湘已经向国民革命表态,表示归顺国民革命军;云南的唐继尧本身就是打着国民革命军的旗号,所以从隶属上也是靠近国民政府;西北的马步芳距离太远,只是固守一方;山西的阎锡山首鼠两端,两头不耽误,只要不威胁他在山西的通知就行。

所以当时的诸多军阀中,最后就成为了国民革命军和北洋军阀的战斗。

1926年7月9日,蒋中正就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誓师北伐,1927年3月24日二军六军占领南京,第一次北伐结束,国民政府控制江南。1928年4月7日,蒋介石在徐州誓师第二次北伐,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当夜撤离北京,退出山海关外,张的专列在到达沈阳附近的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埋下的炸药炸毁,张作霖身负重伤,稍后死亡。 6月8日,国民革命军开入北京,第二次北伐结束。


帝国烽火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较为混乱的一段时期,虽然民国政府名义上完成了对全中国的统一,但是实际上却还是各方军阀各自为政,占山为王的时代。在东北有奉系,在山西有晋系,在广西有桂系,在四川有川军,在广东有粤系。

不过在北伐之前,中国的主要军阀还是集中在张作霖,孙传芳,吴佩孚这三派。之所以只攻打这三个人,原因在于他们都是北洋军阀的余孽。张作霖的奉系军阀是从袁世凯执政以后,就一直以北洋军自居。虽然他远在关外,但仍然受袁世凯的节制,袁世凯去世以后,张作霖几次入关,也是想接管北洋军政府的最高权力,而吴佩孚的直系,孙传芳的直系都是如此。

国民革命军从一开始所针对的主要目标就是北洋军阀,正所谓“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只要把这三大军阀打垮,中国历史上赫赫一时的北洋军阀就基本上宣告结束,而国民革命军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取代北洋军阀。

其二,也是地理位置的限制。广东国民政府位于广东,他的进攻目标只能是向北或者向西。而当时位于西边的广西李宗仁已经进入了国民政府,所以不可能发起进攻。而更远的贵州和云南虽然还有军阀存在,但是国民革命军进攻贵州和云南所得到的回报当然没有,直接进攻孙传芳,张作霖,吴佩孚的高。因为那里不仅地形复杂,不适合用兵,而且没有进攻的价值。


其三,孙传芳,张作霖,吴佩孚所掌握的地盘集中在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这是自古这是中国的中原地带,也是自古以来历代王朝的核心区域。这里不仅经济发达,而且可以辐射四周,只有掌握了这三个人控制的地盘才能够明正言顺的成为正统。所以国民党击败这三个军阀以后,就宣布完成了统一,而各地军阀名义上也顺从了国民政府政府的统治,原因就在这里。


是阿维啊


因为当时其他军阀很快见风使舵,看北伐军占上风就支持北伐军,所以北伐军集中精力打击实力最大的几个军阀,如吴佩孚和孙传芳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