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为什么在传统中国社会中舅舅的地位最高?

自黑达人



中国传统,所有亲戚中,舅舅的地位最高,是有历史原因的。


“亲戚"中"亲”指内亲,"戚"指外戚,表示的是两个意思。内亲指同宗同族的父系叔伯、堂兄弟等,外戚则指母系和妻系的父母兄弟、表亲等。


族内叔伯、堂兄弟,虽然是姓同一个姓的至亲,但是常因存在财产瓜葛、祖产分配、妯娌不和等问题,多多少少总会有些小矛盾,面和心不和等,而舅舅就不一样了。


一、舅舅是妈妈的保护伞


古代社会妇女地位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辈子都没有地位。特别是结婚以后,嫁得不好,老公打老婆是常有的事。


还有的嫁个老公三妻四妾不说,妻妾之间争风吃醋,丈夫不宠而娘家又没有靠山的妇女,在婆家被人瞧不起,经常受尽欺负。


妇女们在娘家的靠山主要指父亲和兄弟。姐妹再多都不如兄弟一个,因为妇女地位低,姐夫,妹夫不一定听姐妹的为你出面,即使勉强来了,也不一定真心为你,因为你们没有血缘关系。


而作为父亲,女儿在婆家有什么小事,一般不会亲自出面,所以代表娘家人的就是娘家兄弟。


娘家兄弟多,多来几次,往那一站,婆家多少会有所顾忌。所以娘家兄弟可以保护妇女在婆家的地位,是她们的保护伞。


来往多了,自然而然出嫁后的女子跟娘家兄弟就最亲了。而她的孩子,当然也跟着她亲近舅舅。特别是妻妾多的人家的孩子,叔伯姑是几房共有的长辈,再亲也亲不过自己独有的舅舅吧?


因为亲,所以敬。父母年老后,特别是父亲先去世的,母亲的养老和百年后事这两个大问题怎么解决,舅舅也起着监督的作用。


一句话,出嫁之后,舅舅永远是妈妈的保护伞。



二、舅舅的特权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父权最大,其次是叔伯、兄的权力,然后是舅父的权力。但是舅舅还有其独有的特权。


1、外甥或外甥女生日和结婚宴,主桌上席必须是舅舅坐的。


如果有几个舅舅还要按大小排列分坐几桌,而叔伯是要帮助做事情的,即使不用帮助做事情也没人在意你坐哪个角落。


而男方在中午婚宴后,晚上还要专门摆一桌请小舅子,也就是新娘子的弟弟——未来孩子的舅舅,舅舅的特殊待遇从此时就已开始。


当然,舅舅的这个特权可不是那么轻易来的,因为在所有亲戚当中,舅舅的红包必须是最大的!

比如现在随份子包三百,叔伯姑稍微多点,四五百,舅舅至少是千八百。姐妹家孩子多的话,当舅舅的这个负担还真有点大。


2、兄弟分家必须舅舅主持。


外甥们长大各自成家后,不管是和父母亲分家另过,还是兄弟分家,都必须请舅舅前来主持。总是闹矛盾了才要分家另过,也许是舅舅在场,才能镇住现场鸡飞狗跳吧?特别是穷人家,可是有可能为了谁多分一块碗打起来的。


3、母亲去世,葬礼怎么操办舅舅说了算。


以前的葬礼花样很多,从简还是从繁,区别可不是一般的大。


单就做迷信超度这一项来说,法事可以做一天,孝子最多跪一天;也可以做七天,甚至七七四十九天,让孝子背个“孝"名,跪得天昏地暗还不敢抱怨半句。


这其实是做舅舅的心疼自己的姐妹,行使自己的最后一次特权。外甥孝顺母亲的,怎么操办母亲的后事,舅舅一般没什么意见,只会无关痛痒的指点一二。


如果是碰到不孝子,做舅舅的不会放过这最后一次为姐妹报"仇"的机会,可劲的折腾外甥,让他们又花钱又耗体,在母亲死后博个"生前不孝死后孝"的孝名。


到了现代社会,舅舅的地位仍然是很高的。舅舅的这几项特权,在我们那边农村现在还保留着。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我们国家传统有一句话,娘舅亲,辈辈亲。

姨娘亲,亲不过三代。妈妈的哥哥或弟弟真的亲,而妈妈的姐姐或妹妹,好多时候就差远了。想理你,就理你。我外甥的名字是我这个当二舅给起的,90后。小时候超级淘气,长大了很懂事,我被人欺负了,外甥带人进派出所打对方,因为我是他二舅。他妈妈的弟弟。小外甥对他姥姥也好,

所以对老人好的人,我敬重他。

我父亲曾经资助我的几个姨,我的好多姨姐姨弟都不来往的,我的堂兄更是安徽乡镇的流氓土匪,我说共产党咋不枪毙他呢!他们知道我们户口不在那里,也不可能去那里养老,所以不来往,也占不到我们什么便宜。

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人走茶凉,

传统归传统,事无绝对,我相信情义无价,血缘有亲情,而亲情更胜过血缘。

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了。我的观点不是这样,有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如果好和亲情蒙上利益的色彩,我情愿放弃那所谓的好。

姨娘也好,姨姐姨弟也好,母舅也好。我都记得亲情常在。我不会去勉强的关系,更不会大把钞票去养一条狼,

如果这样,我不如去帮扶没有亲情的血缘之外的更需要我的人,对么!

谁离开谁都能过,奥巴马卸任了,联合国照样运作,你不刷天猫,马云照样做首富。

可能有的朋友说,雨言口气好大哦,因为我经历了生离死别后的亲情,友情真实的嘴脸,一夜之间,我父亲几十年的老战友,老朋友像鬼子一样躲着我们,

孝顺老人的亲人永远是我亲人,孝顺父母的朋友永远是我朋友,反之,我不认识狼心狗肺的人。

我喜欢说实话,直话。我和大家分享一句话,只有教养出品德优秀的下代才有非常出色接替人,一代接一代。浓浓的血不如真真的心。

优良品质的基因才是关键,丰盛美好的繁衍是最佳的。






雨言14


我们在看古代小说或者电视剧的时候往往会发现人们对于舅舅极为尊重,俗言道“天上老鹰大,地上舅公大”、“天上有雷公,地上有舅公”,当我们碰到一些难题,需要谋求亲属帮助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舅舅,可见舅父在众多亲戚中的地位之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亲戚地位中最高的为什么不是父系叔伯,而是母系舅父呢?四个字就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在古代,“亲戚”实际上是两个概念,亲言族内,戚言族外,“亲”指的是父系亲属,而“戚”指的是母系亲属,人们一般与母系亲戚关系更为紧密,与父系亲戚叔伯较为疏远,而这则是由于两种不同的世系继承制度导致的。

首先要说的是母系氏族社会,这种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主要活动于氏族社会早、中期,按照母系计算世系血统与继承财产,人们的钱财与姓氏取决于母亲家族,那时,舅父与父亲地位相差无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父亲,可以行使抚养权与教育权。在一些重大决定上,舅舅往往能够代表强势的母亲一方做出决定,例如,母亲因为感情不和要求离婚或者再婚时,对于孩子的处理,舅舅的意见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舅舅一旦做出决定,父系叔伯很难再进行改变,留下孩子或者将孩子推给母亲。外甥结婚的时候,舅父也可以超越叔伯,居于上座,享受新人敬礼。

即使到了氏族社会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这种情况也没有更改多少,舅父依旧能够超越各大亲戚,享有崇高地位,这实际上就是母系氏族社会所遗留下来的传统。舅舅作为父系氏族社会中,弱势的母系一方父权代表,与外甥之间的关系也要更加亲密一些。这之间,除了母系氏族社会以来,舅舅对外甥行事具有决定性表决权(外甥行事一般要取得舅父同意)外,还因为在父系氏族社会,家庭地位与财产的继承发生改变,原先是“重女轻男”,女性拥有较大继承权,男性地位相对低下,转变成为“重男轻女”,男性地位急速上升,成为说一不二的存在,家庭财产的继承完全归于男性,按照父系计算世系血统与继承财产,女性处于弱势地位,母亲也相对弱势,而叔父与伯父之类的男性亲戚就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家产继承权,对于母系更加不利。

古代家族成员为了争夺财产,难免会反目成仇,产生冲突,叔侄反目是常有的事情,而舅舅因为作为母系一方代表,与自己一般不属于同一家族或者氏族,并不存在财产利益之争,依靠母系舅父一方势力,反而更加容易为自己夺取财富,击败叔伯。如同封建社会时期,皇位继承争夺一般,在储君太子还未正式确定前,各个皇子多半会拉拢母系舅父进行帮衬,借助舅父家族势力,击败对手夺得储君之位。

一般情况下,舅父乐意帮助皇子外甥夺取皇位,扩张自家势力,而皇子也不会担忧舅父会和其他兄弟叔伯一样与自己抢夺皇位,历史上也鲜有舅舅同外甥一起争夺皇位,最后改朝换代的例子。反而是兄弟叔伯起兵造反,反抗皇帝与太子,拉他们下位最为常见,这也是父系社会,各皇子、叔伯同样有着家族继承权,可以对家主或者确定的家族继承人在某种程度上发起挑战,历朝历代的皇室内乱,夺位成功者事后宣称的法理性就来源于此。

而寻求舅父帮助的最差结果不过就是外戚专政,皇子夺得皇位后,被强势的母系舅父一方架空皇权,成为傀儡,不过即使如此,皇子们还是很乐意寻求舅父帮助,就算是已经登基了的皇帝也不例外,他们不怕外戚干政就怕宗室夺权。例如,汉武帝即位后,由于窦太后极为宠爱幼子梁孝王刘武,在汉景帝在位之时,就曾建议景帝将皇位直接传给弟弟,武帝很害怕叔父刘武哪天真的前来长安夺位,所以重用母系一方亲戚,加封舅父田蚡为太尉,执掌全国兵权。汉朝中期以后,这种情况更是常见,每位皇帝登基时,都会重用母系亲属,对舅父加官进爵,给予其朝政大权,用以压制自己的叔伯等地方诸侯王,巩固皇位,当然了,汉朝皇帝对于外戚势力膨胀威胁皇权有着一套解决办法,那就是宦官干政,每当外戚势力把控朝政时,皇帝们往往会放出内侍宦官,抗衡外戚,这种内耗对峙的最终也会葬送整个王朝。

皇室如此,普通家庭相差无几,因为财产继承权问题,子女往往会和叔伯产生分歧,为了保护自己的正当利益,通常会寻求与自己没有利益争执的舅舅帮助,舅舅为了帮助弱势的姐妹,都会出面照顾外甥,为其争夺最大利益的,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极为和睦,相处起来也很容易。再有在古代,妇人孺子是不能上公堂诉讼的,如果姐妹在夫家遇到极端事情,需要打官司维权,一般都是舅父出面张罗。另外,由于“疏不间亲”,夫妻、母子之间的间隙琐事,邻居家很难说得上话,进行劝解,只有娘家舅舅出面才能解决事情,所以,舅舅的权威性在各亲戚之间最高,即“娘亲舅大”。

而在民间社会中,每逢婚礼之时,新娘的父亲兄弟常常会整个婚礼上最为重要的客人,即“送嫁舅”,婚礼上不管他们如何顽皮捉弄新郎,人们一般都会忍耐避让,绝不敢有所怠慢;在丧葬时,如果是丧母或者丧妻,主家要及时向舅家报丧,俗称“倒头信”,娘舅家人未到,死者绝对不能火化或者下葬,不然就是无礼,严重的还会被人视作“偷埋”,娘舅到来时,主家还要重礼迎接;在日常生活中,逢年过节时,主家设席款待众亲戚,酒桌上各亲戚座次也极有讲究,每当有娘舅家亲戚出席,往往要坐在主宾左右,即“上首”,这其实就是旧时农村“跪母舅”习俗的转换体现。“娘亲舅大”四字解释了为什么舅舅在各亲戚之中具有崇高地位。


大国历史观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舅舅的确是令人敬畏的亲属,扮演着举足重轻的角色。其地位自然就是很高的。其实,这是有原因的:

其一,舅舅是女性的代言人。过去妇女的社会地位不高。女方嫁到男方家,如果丈夫性格软弱或者家族势力单薄,女方受婆家人或外族人欺负的事时有发生。这个时候,就要求助于婆家人。舅舅会带一干人前来讨“公道”、“出气”。在一番争执、吵闹后,只要不出人命,都会得到调解,并好酒好菜招呼。娘家舅会被请在堂屋正中,酒席的上座,以表诚心和歉意。由于娘家舅凡事都会站在其姐或妹的这一边,家中的子女及其他家人也会对娘家舅尊敬有加。久而久之,但凡红白喜事,须先邀请娘家舅,即席时还要当作“坐上宾”。

其二,舅舅是外甥的一个“天”。舅舅的权或主要体现在他对外甥(女)人生礼仪和家庭重要的事务处理上。在中国不少的地方,女性怀孕到孩子(外甥及女)出生,首先要报告给“外家”(娘家)人。外甥(女)满月时要请舅家人并让其主持宴席。在席位的安排上,舅舅必须是“正位”落座。外甥(女)婚嫁,舅舅的作用大着哩,其婚姻的成功与否,舅舅都“一言九鼎”。从谈彩礼、娶(送)都要一路相陪。在家庭事务,舅舅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如果兄弟多要分家,基本上不能以舅舅的意思而改变。最为主要的是在女性的丧葬上舅舅地位尤为“显赫”。传统社会中,母亲去世,几乎是在“瞬间”要向舅家“报丧”,请舅舅等参加丧礼并借此机会接受舅舅的“教训”,并且丧事的仪程要基本符合舅舅的“意愿”,否则不得擅自办丧事。基于舅舅对外甥 (女)生活中的决定权,外甥(女)不得不更加尊敬舅舅。

其实舅舅的这些“权力”现在未必奏效,其地位更多的来自于礼治社会的习俗。


为生活而提神


父系氏族以前,是更为漫长的母系氏族。远古时代,种族内群婚,没有固定的性爱配对,没有明确的婚配关系,所以难以确定儿女的父亲何许人也。母亲,生身母亲,当然明摆着的,确定无疑,再者,就是母亲的兄弟,一直陪伴着母亲成长,青梅竹马,相互关照,关系当然铁扎。作为成年的男子汉,姐妹有事,义不容辞,总是冲在第一线,排忧解难,扛起了半边天,孩子他爹,一夜情以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对自己亲生儿女的出世,没有半点感觉,真是浪荡公子,逍遥法外,责任感,有木有?木有,一点也木有!

话说当然生产,哪儿有什么助产师,助产士,眼目前只有巫师,古代说一不二的权威,除了占卜算卦,还兼任医疗救治。其他看没人啦。产妇疼得直叫救!救,救命!产妇都是这个腔调,所以旁人就以为产妇的兄弟名儿叫救救。孩子逐渐长大,救救始终如一,都是孩子的生命保护神,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那个亲哟,谁都感动!

父系氏族了,成年男子当家做主,女子嫁入男方家,新娘的兄弟被隔在门外,难得见上一面。但是亲生的一胞兄妹,情感最是深厚,常来常往。新郎端着架子,老大不高兴,一脸嫌弃,自作主张,把饱含深情厚谊的救救,串改为旧旧!名不正则言不顺,是可忍孰不可忍!从此开始了一场名誉纷争。最终新郎理屈词穷,但又不认输,偏要叫成舅舅,双方各退一步,就此罢手,从此,母亲的兄弟,都改叫舅舅,但还是当初的救救更能显出兄妹一家亲,那是砸断骨头连着筋的血脉亲情啊,舅舅和外甥的亲情,那是一点没受影响,依然浓烈如初。外甥叫起舅舅,音脆声甜,听到了,舅舅心都要化了!护卫,关照,比起外甥的父亲,舅舅一点儿也不差,毫不逊色,似乎更敢于担当!


青山不掩


近日,有网友称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中,舅舅的地位在娘家人中最高。史书中除了“父子”、“母子”这种天然血亲关系经常提起之外,被认为最亲的关系还有“甥舅”。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说文》解释:母之兄、弟称“舅”;妻之父为“外舅”,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父”不是指父亲,而是指伯父、叔父。“凡异姓之称,不得称父”,要称为“舅”。那么,舅的地位为什么这么高呢?原因其实有三点:

1、舅的地位,传承自母系社会

《仪礼》中记述,在母系社会里人们“知母而不知父”,这是母系社会的一个特点。母亲的地位高于父亲,家产、孩子等自然都归母亲所有。如此一来,母亲的兄、弟即使有了自己的家庭,与母亲仍然同为一家,把家产、孩子交给娘家人更顺理成章。

与舅相比,从母亲的视角来看,伯、叔属于“外姓人”。把本来属于娘家的家产、孩子交给伯、叔,等于交给外人,是一种家产的流失,交给舅舅自然没有这种隐患和担心。因此,舅的地位是传承自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之后,这种地位也没被削弱。

2、舅的地位,在娘家人中最高

以父系为主体的社会关系中,“亲”与“戚”的位次发生了变化。《仪礼》记述:按照丧礼,国君与父母、妻子、长子死了要穿戴3年丧服;伯父、叔父、兄弟死了,1年;姑、姐、舅、甥死了,要有几个月的丧期。这种仪礼间接反映了舅在娘家人中独一无二的地位。

伯、叔是父系一方的地位最高者,舅是母系一方的地位最高者。舅自然成为母系家族的代表人物,代表了母亲一方的利益,肯定与外甥最亲,“甥舅”就结成了天然的“同盟”,也成为千年以来最稳固的一种以非直接血缘为纽带的关系。

3、舅的地位,更加中立和无私

现代人常提的“亲戚”,从根子上是有区别的。亲,指有血统或夫妻的关系;戚,指由婚姻而成的关系,这也是“亲情”和“外戚”的来源。按古代宗法制度,“亲”之间有继承、传承关系,“戚”则不准染指“亲”之间的财产和权利,不允许继承和传承。

因此,在“亲”之间有利益纠纷时,舅常充当和事佬,因为人们认为他是更加中立和无私的——不管财产怎么分,也不会分给当舅的。既然没有利害关系,人们也就更愿意相信舅的公正。正是因为如此,历史上的诸多宫斗中,外戚当权当政会被鄙视和讨伐,因为它与宗法制度和社会共识相违背。

在70后、80后中,因为有许多独生子女。对此有人说:也许未来的几十年里,很多孩子不知道舅、姑、姨是什么亲戚。

这种担心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愿,舅这个角色将来不会消失在诸多亲戚之中。


指动济南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我们家里面舅舅的地位就明显高于叔叔和伯父,但按道理应该是伯父和叔叔与自己血缘关系更近才是,后来读了很多历史方面的书籍,慢慢发现了舅舅地位之所以比较高的原因。

第一,与古代上层的外戚制度有关

纵观古代历史,出现过很多次太后临朝或垂帘听政的时期,主要原因都是因为皇帝年纪比较小,还不懂事,无法亲自料理政务。所以,需要顾命大臣或太后辅佐。

但仅靠太后一人肯定是无法全部掌控全局的,此时要么听从于皇帝的叔叔伯父们,要么就是信任叔叔的舅舅,也就是太后的哥哥或弟弟。

而如果是皇帝的叔叔或伯父,一方面,太后不会信任他们,保不准哪个皇叔或皇伯父会站出来将小皇帝赶下台,自己篡位登基,所以,太后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自然不能放权给他们。

而另一方面,太后和这些叔叔伯父们根本就不亲近,太后仅仅和已故的先皇是夫妻名分,和叔叔伯父们估计也很少见面,更谈不起信任了。

而舅舅则不一样,他们是太后的亲哥哥或亲弟弟,一定会向着自己人,而且舅舅是不会篡位登基的,因为是异姓。所以,这也由此出现了外戚当权的政治形式,也因此传播到了传统社会里,造成舅舅的地位都比较高。

第二,舅舅一般有更多家庭责任

一方面,舅舅是自己家族里的男丁子孙,承担家族义务,这是本职;另一方面,因为自己的妹妹、姐姐也是家族一员,虽然说嫁出去的女儿如泼出去的水,但毕竟是普通的婚嫁而不是卖女儿。

所以自然也要随时关心一下嫁出去后这些姐姐和妹妹的生活情况,而此时一般就会由舅舅出面去询问,因此,时间一久,舅舅在亲家面前的地位自然就会高很多。归根结底,都是多种传统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的结果。

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你有价值。

我是千城,管理学博士、读书达人,公众号:千城撩书


在下千城


为什么在传统中国社会中,舅舅的地位最高?

因为舅舅总站在高位上。

其它地区的民俗习惯不大清楚,就我们家乡风俗习惯,涉及到娘家人情往返,一般都是舅舅挑大梁,扛大旗。

传说,过去年代,妇女社会地方不高。女方嫁到男方家,如果丈夫性格软弱或家族势单力薄,女方受婆家人或外族人欺负时有发生。这时候,女方往往求助于娘家人。而娘家那边出头讨要说法的,一般是舅舅领一大帮亲朋好友上门兴师问罪。如果是婆家这边理亏,这时候的婆家人,前来助阵的一般是村上或本地家族的长辈们。这些家族长辈来的目的多是化解矛盾,避免事态升级。

不出人命,娘家人来了以后大多也接受调解。毕竟每个人都懂得换位思考。自己家族里同样也存在类似问题。和平解决的前提下,往往就是好酒好肉招待。出于歉意,为表尊重,饭桌上,家族长辈们往往把堂屋正中央的位子让给娘家舅,家族最高辈分者落坐正对面以表诚心、歉意。

由于娘家舅凡事都站在母亲这边,家中子女对娘家舅自然尊敬有加。久而久之,红白喜事,舅舅就成了坐上宾。每每红白喜事,家中摆大酒席,娘家这边来人,举家老小都要走出家门口,到村口迎接娘家人。多少年过去,家中丧事摆酒席,晚辈集体走出家门下跪迎接娘家人的风俗习惯一代传一代。舅佬大过天也由此而来。


山那边来人


舅舅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为什么地位最高?

第一:亲与戚的概念不同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亲戚是两个名词,亲指族内,戚言族外,亲属有内外之别,族内亲戚指的是自己家族内同姓的亲属,按远近关系分别是:伯父、叔父、兄弟、从兄弟、再从兄弟等等,从兄弟指的是堂兄弟,也就是同一个祖父的兄弟,伯父、叔父家的儿子与我们自己就是从兄弟的关系。

族外亲属是指与母亲有血缘关系的亲戚,按远近关系,分别是:舅父、姨妈、表兄弟等等,表兄弟是同一个外祖母的兄弟,舅父、姨妈家的儿子与我们自己就是表兄弟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皇室、大家族尤其注重同宗之间的亲属关系,因为无论是财产继承,还是家族权力都是在族内运转,从来不会跑到外戚那里去,这样也带了一个负面问题,正因为族内亲属之间涉及到财产继承和家族权斗,所以他们的关系往往不怎么融洽。例如,中国古代的皇帝不怕外戚干政,最怕宗室干政,汉武帝可以重用他的舅舅田蚡,但绝对不能容忍他的叔父梁孝王刘武把持朝政,刘武一旦把持朝政,很有可能篡位,而田蚡的权力再大,也轮不到他当皇帝,他想要当皇帝,那就是改朝换代了。

(隋文帝就是属于外戚夺取了皇位,但是他所处的年代已经是北周末年了。)

那么,在中国古代的小家庭当中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外甥与舅舅、姨妈的关系比较好,而侄子与伯父、叔父的关系却不怎么好,因为同宗亲属之间存在财产继承和家族权斗的问题。

第二:舅父的权力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有两种亲属制度,一种是以母系亲属为世系继承的亲属制度,另外一种就是以父系亲属为世系继承的亲属制度,母系氏族社会的社会关系实际上是以母系亲属为世系继承的,而父系氏族社会的社会关系实际上是以父系亲属为世系继承的。

母系氏族社会,重视舅甥关系,祭祀共同的母系祖先,也就是说在母系氏族社会,舅父就相当于父亲,中国古代社会舅父的崇高地位实际上是母系氏族社会留下来的传统。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舅舅是母亲家族的父权代表,他是母亲的兄弟,对于外甥来说是最亲近的族外亲属,舅舅对外甥家庭的一些重要事务的处理上享有特殊的权力,比如在一些地方,外甥婚嫁之时的宴席,舅舅需要坐上位,甚至舅舅不到场,不能开宴;涉及到母亲的重要事务,舅舅都有一定的话语权,这实际上很有可能就是母系氏族社会留下来的传统。

而在欧洲国家舅舅则没有这样的权力,亲属亦没有这样的内外之别,叔父、伯父和舅父在英语中都被称为Uncle。

综上所述,在中国传统社会,族内亲属之中,伯父和叔父的地位最高,家族内部重要的事务,伯父和叔父拥有话语权,而族外亲属之中,舅父的地位最高,是母亲家族的权力代表。


腾飞说史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舅舅的地位最高,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从社会生物学的历史上来看,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社会进化都经历过母系社会,即男性居无定所、到处游猎,而女性相对固定、子女随母居住和成长,男性老了以后回归母家的社会。在中国,这种社会可能一直延续到夏朝以前,至今仍有一部分少数民族还沿袭这种社会。另外,中国汉族的姓氏中,姓是源于母系,而氏才是源于父系的,例如黄帝是有熊氏、公孙姓(后改姬姓)。所以,在母系社会里,子女的安危除了父亲有不确定期限的责任以外,更主要得益于舅舅的长期维护。现今延续母系社会的少数民族社会中,也基本上就是这种形式。

从生物遗传学的现实来看,母系中的舅舅和姨妈,是与父系中的叔伯和姑姑有同样亲的亲缘关系,他们都是与自己有四分之一遗传基因的族群。从社会学上来讲,随着父系社会的建立,子女是跟着父系家族生活、成长了,但即使是叔伯之间的子女(即堂兄弟姊妹之间),其家境状况、社会地位、甚至是安危,都与母舅家族的境况密切相关。比如相隔一代的两家堂兄弟之间,即便在家族中父亲的地位较低或力量较弱,但如果母舅家的地位、财富是较高甚至很高的话,这家子女的未来也是前途光明的(犹如母亲是皇帝的女儿一般)。


因此,在叔伯的精力主要用于维护自家子女的权益以后,舅舅就成了家庭里有困难和问题能寄托希望的至亲,也是在父母离开后最后可以依靠的人,所以,舅舅的地位最高是可以理解的。在一些地区的农村里,很多年以前妇女嫁过来时,娘家会陪嫁来牛马羊等牲畜,以便在女儿分家以后有足够的畜力和资产,所以,在该妇女去世时,是需要娘舅来杀相应的牲畜来送葬的。总之,尊敬包括舅舅在内的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自身道德品行的体现,是值得提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