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此人投降曹魏受到重用,儿子为蜀国尽忠战死,刘备却说我不怪他

如果用“三姓家奴”来形容一个人,那一定不是一个好词。最著名的吕布,因为先后投靠过丁原和董卓,而被张飞骂为“三姓家奴”。

此人投降曹魏受到重用,儿子为蜀国尽忠战死,刘备却说我不怪他

但是,一个人投靠过三位不同君主,不但没有被骂,反而每次都受重用,也十分不容易了。

黄权是巴西阆中人,年轻时为郡吏,后被益州牧刘璋召为主薄。建安十六年,刘璋欲迎刘备入蜀以对抗张鲁。黄权一眼看出刘备入川对刘璋政权的危险性,立即劝谏道:

“左将军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容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闭境,以待河清。”——《三国志·黄权传》

此人投降曹魏受到重用,儿子为蜀国尽忠战死,刘备却说我不怪他

黄权清醒地意识到,刘备入蜀,等同于引狼入室,对西川长远发展有害无利。无奈刘璋短视,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后来刘备围攻成都,各郡县也望风而降,惟有黄权关闭城门坚守不投降,一直等到刘璋投降了以后,黄权才投降了刘备。

刘备很看重黄权的能力和忠心,于是封他为偏将军。

此人投降曹魏受到重用,儿子为蜀国尽忠战死,刘备却说我不怪他

汉中争夺战开始后,黄权向刘备建议:“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这一点,与诸葛亮《隆中对》中派上将之军以向宛洛,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方案不谋而合。

章武元年,刘备亲率大军伐吴,为关羽报仇。黄权又劝道:“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三国志·黄权传》

此人投降曹魏受到重用,儿子为蜀国尽忠战死,刘备却说我不怪他

这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不赞成刘备亲涉险地,担心东吴的实力与交战形势不利;二是提前做出了战术规划,请求以自己为先锋试探敌兵虚实,最大程度地减少伤亡的损失。

可惜刘备不听,致使蜀军在夷陵大败。吴国大将陆逊率军追击,黄权的江北军返回蜀国的退路被吴兵切断了。黄权没法回蜀国了,只好率领人马投降了魏国。

及吴将军陆议乘流断围,南军败绩,先主引退。而道隔绝,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三国志·黄权传》

此人投降曹魏受到重用,儿子为蜀国尽忠战死,刘备却说我不怪他

当时,率军投敌的罪名是很严重的,于是蜀国的司法官抓捕了黄权的家人,但刘备听到后说:“是我辜负了黄权,他没有辜负我啊!”于是仍像原来一样对待黄权的家人。

再说黄权投降了魏国以后,魏文帝曹丕很高兴,说“君舍逆效顺,欲追从陈、韩邪?”意思是你学陈平韩信,舍弃项羽投奔刘邦吗?曹丕意思自己才是天命所归。

而黄权的回答不卑不亢:我受过刘备大恩,万不得已才归降于此,不敢效法贤才。作为降臣,不讨新主的好,毫无谄媚之语,足见其正直之心。

曹丕很欣赏他,封黄权为镇南将军和育阳侯。此后,魏明帝曹睿和司马懿也非常赏识黄权。

此人投降曹魏受到重用,儿子为蜀国尽忠战死,刘备却说我不怪他

有一次司马懿问黄权:“像你这样的人蜀国有多少?”黄权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只是笑着说:“没想到您对我如此看重!”实际上,这是一种两难的选择,说蜀国没有人吧,有一点忘本之嫌,说有很多,又会让司马懿不高兴,只有这样的回答,才反映出黄权的自知和自重。

黄权到魏国一年后刘备去世,消息传来,魏国群臣相互庆贺,只有黄权没有一点儿笑容。

此人投降曹魏受到重用,儿子为蜀国尽忠战死,刘备却说我不怪他

黄权有两个儿子,一个跟他到了魏国,继承了他的爵位,另一个儿子黄崇,跟随诸葛瞻抵抗邓艾。黄崇建议诸葛瞻占据险地抵御邓艾,但诸葛瞻不听,以致贻误战机,最后黄崇跟诸葛瞻一家战死于绵竹,为国捐躯。

权留蜀子崇,为尚书郎,随卫将军诸葛瞻拒邓艾。到涪县,瞻盘桓未进,崇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与未纳,崇至于流涕。会艾长驱而前,瞻卻战至绵竹,崇帅厉军士,期於必死,临陈见杀。——《三国志·黄权传》

此人投降曹魏受到重用,儿子为蜀国尽忠战死,刘备却说我不怪他

黄权在魏国十八年时间,官位步步高升,却始终不忘记他的故乡蜀国。一个忘恩负义之人能够一时得意,却不会长时间得济,因为那样的人可以为人一时之用,却不会得到人们内心的敬重。纵观黄权投降魏国后的行为,完全值得刘备给予应有的尊重。

其实,人在乱世,身不由己,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改变阵营和立场,我们不能仅凭这一点就去否定一个人,重要的是他个人的品行是否端正,道德是否高尚。【支付宝】年终红包再加10亿!现在领取还有机会获得惊喜红包哦!长按复制此消息,打开最新版支付宝就能领取!Zdapdn22B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