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一位老友記錄的畫眉趣事

第一章 拜師學養鳥

本人出生在四川東北部的大巴山,那裡有著起伏不斷、連綿不絕的翠綠群山,她不僅養育了勤勞、純樸、善良的大巴山人,也哺育著各種各樣的珍禽異獸。猶其是大巴山畫眉,不僅個頭大,毛色純正,而且以能鳴善鬥享譽全國。

一位老友記錄的畫眉趣事

八十年代中期,讀書畢業分配回了老家,在山區的工作單位,工作甚少,有一趕場天(趕集日),我看見一70多歲老農,手裡提著一個粗糙的竹籠,外面用一件穿破的背心罩住。我追著老頭問,這是裝的什麼鳥?有什麼用?老頭說;這叫畫眉鳥。主要是聽它唱歌和打架。唉,還有這種事。我不相信,於是,老頭口中吹出母鳥的“嚁嚁”聲後,突然,從那破籠子中,傳來了悅耳動聽、婉轉優揚鳥叫聲,我頓時為這天籟之聲給怔住了。立即巴結老頭,把這老頭請進小店,煮了一碗小面給他,老頭也不客氣,吃了起來。言談中,才知道老頭姓李,從解放前,他就養鳥、捉鳥,文革時期,養鳥被說成資產階級,他不敢養了,最近幾年,好象沒人管了,所以才自己上山捉了來養的。我對老李說;我想買你這隻鳥。老李終於看出了我的用心。他說:他的鳥不賣!我出價50元,兄弟們,你們不要以為這50塊少了喲,當時我的(農民眼中的國家幹部)工資可才60多塊呀,在那時我們山區是可以買半頭肥豬的喲。老李根本不為這錢所動。他說:這是他的媒子鳥,上山抓鳥全靠它,(如果是賣了,就等於收了他的娛樂工具了)見此招不行,我就提出要拜師學養鳥和抓鳥,李老頭這可是爽快的答應了。

一位老友記錄的畫眉趣事

一位老友記錄的畫眉趣事

一位老友記錄的畫眉趣事

第二章 跟隨師傅學捉鳥

過了幾天,我買了一瓶1塊5一支的高粱白酒和二塊一袋的水果糖,興沖沖的趕往我師傅家去,往師傅走先要爬過一座大山,然後沿著崎嶇山路上上下下,我走了足足三個半小時,才走到他家,唉,TMD,現在想起來,就是放一萬塊錢,叫我去取,我都不會去的.師傅見我來了,山裡人的熱情,真是現在城裡人沒法比的.立即殺雞、煮臘肉。師傅家沒有後人,只有他和老伴相依為命,日子過得也是緊巴巴的,我連忙阻攔,叫師傅不必殺雞,我知道;農民一年就靠自家養的雞油鹽錢啦。可是,憑我們大巴山純樸家民的性格,要勸阻那是徒勞的。

中午吃飯,師徒倆喝著我帶去的白酒,越喝師傅越興奮,口水四濺地講起了他的身世和養鳥經。

一位老友記錄的畫眉趣事

一位老友記錄的畫眉趣事

一位老友記錄的畫眉趣事

第三章 畫眉地主

也許是酒精的緣故,師傅對自己的養鳥光榮史,侃侃而談,對於自己的捕鳥往事簡直就是如數家珍.唉,只可惜,小小的一隻鳥兒,卻改變了我師傅一生的命運!

臨近解放的前五年,師傅家貧無地,一家人依靠當佃農生活,但他從小愛好養鳥、愛鳥、捕鳥的天性,並沒有因為貧窮而改變。有一天,他上地裡幫地主幹活,偶然聽到一隻畫眉站在樹梢,個頭奇大,正像位大將軍似的放聲高唱,此鳥聲音洪亮,發出的鳴叫聲,骨子裡透露著一種霸氣,只要它一吭聲,方園數里無鳥敢應,實為鳥中之王。這可勾引起了師傅的極大興趣。將鋤頭一丟,地裡的活不管了,急忙跑回家,提來媒鳥和捕鳥用套,可奇怪的是,無論師傅怎麼吹哨勾引,只聽山鳥叫,媒鳥就是一聲不吭,這可急壞了師傅。要知道,如果上山捉鳥,媒鳥不叫,山鳥的進攻路線不明,無法下套,捉鳥人是毫無辦法的。也是捉鳥最懊惱和鬱悶的事情,師傅在旁邊吹呀,吹呀,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還是隻聞山鳥叫,不聽媒鳥鳴,看著這不爭氣的媒鳥,師傅氣從膽邊生,火從胸中噴,飛起一腳踢向鳥籠,籠中之鳥被這一踢,頓時氣絕而亡。媒鳥一死,要想抓住此鳥,難度可想而知了,但是,師傅並沒有氣餒,憑他的性格和多年的捕鳥經驗,不抓住此鳥,誓不罷休。他於是從家中抱來被子,準備與該鳥進行長期鬥爭。師傅說:畫眉這種鳥,領地意識特別強,這種意識越強,此鳥越是會拚命保護其領地和妻兒,這種鳥必是好鳥。如果稍微一隻外來鳥到其領地一叫,其主鳥就不敢鳴叫的鳥,你看都不要看,這種捉來養也是浪費糧食。通常是一隻雄鳥佔據一道山樑或溝叉,它們的活動有一定的規律,鳥兒覓食、飲水、洗澡都是有規律可循的,並不是什麼“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那樣雜亂無章亂飛亂跳。如果沒有媒鳥,要想捉鳥,就只有下“冷套”捕捉,就是要先掌握此鳥兒的活動規律和行動路線,在其經常活動的必經之路上安套,但是,這樣做就要求捕鳥人必須要在附近,隨時隨地觀察鳥兒動靜,否則,一旦鳥兒被捉,不及時取下,將會活活憋死!這樣師傅在地邊下好套後,風餐露宿十六天,終於將此鳥俘獲。,師傅說;捉到此鳥兒,簡直比我結婚還高興呢,氣得他旁邊的老伴,一個勁的對他翻白眼。

一位老友記錄的畫眉趣事

捉到這鳥兒後,師傅每日象侍候先人般養著,雖然沒有錦衣玉食,但山中特有的蛇蟲螞蟻等新鮮活食,總是讓此鳥兒吃得飽餐,被養得油光水滑,一年半多後,該鳥並未辜負師傅一片期望,該鳥能打善鳴,在全鄉場鎮,已難覓對手!兩年後,當地有一特別愛好養鳥的地主,願以30畝良田換鳥,師傅始終不答應,但經不住師母以回孃家離婚為要挾,師傅終於答應了。可是,沒過幾年好日子,全國解放了,師傅因有30畝良田,成份定為地主,被當地人戲稱為“畫眉地主”,文革中師傅人緣不錯,都知道他這個地主是當得不明不白的,所以少捱了不少整和批鬥。

一位老友記錄的畫眉趣事

一位老友記錄的畫眉趣事

一位老友記錄的畫眉趣事

第四章 實習捕鳥

在師傅家吃完飯後,我便同他上山見識捉鳥,一路上,師傅同我講;畫眉這種鳥兒其實是很通人性的,你對它好,經常遛它,和它說話,讓它對你有信任感,特別你要做到畫眉它一日不見你就如隔三秋的程度,說明鳥性就熟了,如果你養鳥如養雞一樣,放在那裡,十天半月,只管加水加食,再好品相和再有前途的鳥,都要被養殘的。

關於捉鳥,我們秦巴山區,一般採用大網捕和馬尾套捕,師傅說:我從來不用大網捕鳥,第一,大網破壞資源,往往是不分大小和好壞,一網打盡,況且這樣捕來的鳥良莠不齊,特別是受驚嚇程度太大,要想養熟性,很難的,一般大網捕鳥是以人驅趕為主,所以捉來的鳥,一般質量不高,用馬尾套捉,一般是以山鳥主動出擊,鬥性十足。而且這樣捕獲的鳥兒,受驚嚇不大,很容易養熟。這樣的鳥質量絕對的好。師傅說:他捉鳥,有幾不捉,一不捉:繁殖季節絕不捉鳥。就是每年的3-4月份,因為此時,雄雌鳥正在下蛋孵鳥。這個時候雄鳥一般鬥性較強,用媒鳥捕捉收穫不少,但是,這種鳥兒人們看起來不錯,實際上,這是鳥兒的共同表現,就是一隻菜鳥,此時你也會認為是一隻天下無敵的將軍鳥。這個季節捕來的鳥兒,它無時無刻地掛記中家中的妻兒,所以很難服籠,甚至更猛烈的還有,當即撞籠而死的。二不捉,不打媒的鳥兒不捉,師傅說;媒鳥一叫,山鳥只是象徵性的叫兩聲,或者越叫越遠,就是不前來驅趕媒鳥,遇到這種鳥兒,趕緊收件東西走人,不要在此浪費時間,就象突然一個情敵闖進你的家園,眼看你就要妻離子散了,你還穩起就穩起,這樣的男人,還有什麼用麼???哈哈。。。。。。說得我哈哈大笑,說喲,真是有道理呀。三不捉;不對季節不捉,一般是春初捉窩兒(需要人工餵養的小鳥),中秋前後捉當年幼鳥,隆冬時節捉成鳥。如果什麼季節性捉錯了什麼鳥兒,不是不能養,而是,浪費工夫不說,也養不出什麼好鳥兒來的。

說話間,我們來到了一片青槓林旁邊,師傅在樹枝上掛上媒鳥,嘴巴輕輕一吹,媒鳥立即歡唱起來。這時,還未聽到山鳥回應,只聽樹林中傳來一陣悉悉率率和噼嚦啪啦的聲音,師傅馬上關閉媒鳥籠子。叫我在一旁使勁拍打籠子,防止它發出任何聲音來,師傅在一邊觀察好地形,從懷中掏出了6-7副用棕絲或者馬尾編制的鳥套,披荊斬棘,在一個小灌木叢中,全部安好套子,他轉過身來,把媒鳥重新掛了個位置。我們都隱蔽在距套子十來米的樹叢之中。這時,師傅口中一吹,媒鳥立即大叫起來,此刻,又是剛才那種聲音響過之後,突然從我們安套子的灌木叢中,傳來了“吱吱。。。”以及翅膀撲騰的聲音,師傅高喊:抓住了,抓住了!我奮不顧身的從荊棘叢中串出,直奔安套子的樹叢,走近一看,哎呀,乖乖,一下子抓了5只。我興奮得跳了起來,師傅說;現在是中秋剛過,鳥兒還沒有分群,這是一家子呢,都全部是孩子。我問,師傅,你怎麼知道的,他說;他原來來過這裡,這對老鳥很狡猾,我來了幾次沒抓住,唉,這次又讓它跑了。這此小鳥兒就象你們年輕人,沒見過世面,它們也沒見過的捕鳥套這東西,所以就懵懵懂懂地被抓住了,你看,這些鳥兒都是今年的,它們的毛是青灰色,你同媒鳥比一下,是不是好大的不同?我一看,的確不一樣呢!師傅把鳥兒們一一看過之後,詳細給我介紹了鳥兒的雌雄鑑別,當即放了兩隻雌鳥。另外三隻放進我們先前帶來的小籠子中,傍晚,我要回家了,師傅把剛剛抓來的三隻鳥兒分別裝幾個小籠,叫我拿回訓養,交待我說:第一天在籠子中,放一隻紅苕,食杯中,放些生玉米麵,第二天觀察是否吃過,如果沒吃,就捉點蝗蟲喂,如果還不吃,說明此鳥性格剛烈,與你無緣分,最好早點放了它。

於是我帶著師傅給我捉的鳥兒,一路歡歌回家了。

一位老友記錄的畫眉趣事

一位老友記錄的畫眉趣事

一位老友記錄的畫眉趣事

第五章 第一次抓鳥

從師傅那兒領來三隻小鳥,回家後拌好食料,每日掛在房前屋後,除了加水加料,根本不懂遛鳥,客觀上也不想提,一是我懶,二是在我們那地方,二十來歲的年輕人,提籠架鳥,在老人和領導的眼中,都是舊社會紈絝子弟的象徵。養了幾個月,還是在在籠中跳來跳去,很少聽到有叫聲。自從那次見到師傅捉鳥後,覺得無比興奮,總想自己試試,於是,憑記憶用麻繩加釣魚線(因為我們處當時是找不到馬尾的)自編了幾副套子,提了一隻小鳥,就跑到附近的山上試試運氣。

一位老友記錄的畫眉趣事

一位老友記錄的畫眉趣事

一位老友記錄的畫眉趣事

一位老友記錄的畫眉趣事

一位老友記錄的畫眉趣事

一位老友記錄的畫眉趣事

第六章 初遇良鳥

一位老友記錄的畫眉趣事

一位老友記錄的畫眉趣事

一位老友記錄的畫眉趣事

一位老友記錄的畫眉趣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