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微信小程序刺激社交裂變,社交電商將攪動萬億市場?

微信小程序刺激社交裂變,社交電商將攪動萬億市場?

近日,京東集團CEO劉強東被問及對新興社交電商平臺的看法時,直言“便宜其實沒什麼好貨,天上永遠掉不下餡餅”,言下之意,社交電商保證不了商品質量,不可能勝過傳統電商。

在尚未誕生一個社交電商的巨頭之前,關於京東與傳統電商衝突的討論難免有些為時過早,但劉強東的說法多少帶著某些針對性,由此略顯片面。當初電商顛覆傳統零售憑藉的是商業模式的變革,如今社交電商想改變整個電商行業,倒是要先考慮假貨問題了?

6月1日,艾媒諮詢權威發佈《2018Q1中國社交電商行業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社交零售用戶規模為2.23億人,預計2018年將增至3.10億人。此前其數據還稱,2017年微信生態的電商總GMV已經超過萬億元,這是否意味著社交電商的東風已來,萬億市場將重新攪動行業格局?

社交電商,巨頭的戰場還是新人的機遇?

去年,拼多多的野蠻生長就像一條鯰魚,刺激了原本不溫不火的社交電商。艾媒在《2018Q1中國社交電商行業市場研究報告》中預計,2018年中國社交零售用戶規模將增至3.10億人,而在這其中,社交電商用戶以年輕群體為主,30歲以下用戶佔比六成,其中24歲及以下用戶佔比31.8%。

年輕一代日漸成為主流消費群體,愛分享的性格特點會使其更傾向於社交電商的新模式,尤其是美容彩妝、服飾箱包等適合通過社交平臺進行體驗式傳播的產品,現在已經顯示出較強的消費需求。正是認識到這點,互聯網巨頭紛紛開始搶灘社交電商。

據艾媒報告顯示,目前國內社交電商的主要模式可分為社交內容電商、社交分享電商以及社交零售電商,小紅書、拼多多、禮物說、洋蔥OMALL可以依次歸類。因模式不同,這些社交電商看似各自發展、互不干擾,但實際上隨著背後的投資脈絡逐漸清晰,他們之間的角力正在成為巨頭收割社交紅利的試點。

作為攻擊方的騰訊,比阿里佈局的更早,無論是投資小紅書、禮物說、拼多多,還是借唯品會之手探索與品牌方合作發展社交營銷,都暴露了騰訊對社交電商的野心。而阿里近期首次領投小紅書、淘寶上線拼團功能,都稍顯被動。

之所以形成如此局面,原因可能在於刺激社交電商成為風口的關鍵因素,就來自騰訊,微信小程序出現以後,一直摸著石頭過河的社交電商,找到了連接商品和用戶的正確姿態。正如報告中指出的那樣,微信小程序誕生為社交電商提供新的競爭賽道,依託小程序也能促發更多的社交電商消費場景。

而這點也使得處在巨頭之爭下的新入場者,獲得了與小紅書、雲集等早期社交電商不同的發展機遇。以禮物說為例,禮物說小程序在2018年上線初期與多家品牌商開展合作,在不投入任何推廣費用的情況下,創下三天內用戶自行發送禮物10萬單,送出超過20萬份禮物的記錄。

可見,小程序雖不是為電商準備,但確實給了小眾電商新的機會。

社交電商陣營漸成,抓住紅利的核心在於社交裂變?

如今,騰訊、阿里、京東等巨頭皆嘗試佈局社交電商,資本的頻頻進入更是加速了行業變化,在外部力量的推動下,社交電商的陣營根據商業模式不同漸成雛形。

不過微信小程序的爆發,可能會成為行業內最大的變量。年初網易公開課刷屏,知識付費的受眾群體再攀高峰,隨後新世相營銷課刷爆朋友圈,不僅沒花一分錢完成了新世相讀書會app的推廣,還斬獲了百萬營收。這背後正是社交裂變所引起的經濟效應,而微信小程序很可能會在電商行業將這種經濟效應再一次放大。

艾媒諮詢的市場報告中以禮物說作為案例,分析了其用戶裂變增長的原因,從中可以看出微信小程序與社交裂變的商業聯繫。

其實,社交裂變簡單點來說就是病毒式傳播,爆款單品在短時間內抵達最多用戶,平臺也由此獲得大量用戶和粉絲。隨著獲客成本高成為傳統電商增長的瓶頸,以人和內容為核心的社交平臺,利用用戶天然具備的社交關係網絡,能夠更快地實現商品和用戶連接,自然而然就被當做商品營銷的新渠道。但即使背靠微信海量用戶,社交裂變也不是常有發生,這要取決於平臺自身的社交成色和社交玩法。

拼多多算是社交電商的典型代表之一,不過雖然其商業模式有賴於微信分享,但它快速獲取用戶的核心其實不是社交,而是低價。如果沒有低價促銷和獎勵刺激,僅憑藉輕度社交關係,拼多多絕不可能發展如此迅速。這說明一個問題,拼多多本質上是用電商的玩法切入社交,而不是社交玩法切入電商,並不能算是真正的社交裂變。

與其相比,禮物說小程序最大的不同在於,禮物即是社交,作為具有強社交屬性的一個生活場景,須得先社交、後消費,而拼多多是為了消費而社交。

可見,禮物說的商業模式更接近社交電商的核心,更關鍵的是,唯有這種強社交關係更能有效實現裂變傳播,也就是業內所說的社交成色。簡單來講,社交成色即平臺用戶之間社交關係的強弱,具體到社交電商而言,則指用戶和商品產生鏈接時涵蓋的社交關係強弱,因禮物本身存在社交意味,由此禮物說社交成色最為厚重。

微信小程序刺激社交裂變,社交電商將攪動萬億市場?

除了社交成色,禮物說在社交玩法上也頗有創新之處,鑑於送禮的特殊場景,挖掘用戶間社交關係連接,並藉助微信平臺實現傳播增長。趁著即將到來的端午,禮物說與真功夫展開品牌合作,進行端午節聯合跨界營銷的社交裂變,與多家知名企業、自媒體公眾號、行業社群進行合作,其中不乏愛康國賓、泛華金融、畢馬威等的行業大頭及咪蒙、六神磊磊等自媒體大號。禮物說小程序借這次端午節營銷刷屏式地進入大眾視野,在業內KOL中引起廣泛分析討論。基於“送禮”這個“一帶一”甚至是“一對多”的行為,禮物說小程序在培養用戶養成送禮習慣後,由這波營銷帶來的用戶再進行社交裂變,其觸達人群,將以千萬級計算。

這一方面得益於其社交玩法簡單便捷,與微信紅包相似。另一方面,在禮物的有來有往之間,小程序所購買的商品轉化為一種與文字、語音和微信紅包一樣的社交工具,這已經形成潛在的社交裂變。

對於剛剛進入高速發展期的社交電商行業來講,社交裂變引起的經濟效應,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平臺用戶獲取,可能也將長期影響平臺發展規模。

社交裂變也要依賴長線運營?

據艾媒諮詢的數據顯示,2018年微信小程序電商用戶預計將達1.32億人。此外騰訊財報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坐擁10億用戶的微信,同期擁有4億的小程序月活用戶,儼然移動端的第一大流量入口。

從禮物說的案例也可以看出,除了平臺自身的社交屬性及玩法,微信小程序的爆發,實則為社交電商實現裂變傳播提供了技術支持,甚至根據消費場景的不同,衍生出社交電商的不同形態。所以,對小程序電商而言,社交裂變其實並不是一次性消費過程,在短暫獲得用戶增長之後,針對用戶和市場進行長線運營,才更有可能催生下一次社交裂變。

比如,通常來講,不同的小程序電商根據受眾群體的消費特徵,決定出裂變的“易感人群”,這就需要平臺深度把握用戶消費心理、消費場景體驗等要素。

就像禮物說,實現與微信的捆綁後,小程序用戶均由強烈的社交需求驅動,對商品價格並不敏感。截至4月底,禮物說小程序已經擁有100多萬大眾用戶和超過5000名高端用戶,次月留存率達26%。客單價方面,大眾客戶能達到130元,其中高端客戶更高達350元。可見,定位社交送禮的場景使禮物說更傾向於中高端用戶,對價格敏感度較低也意味著對品質的要求較高。

對此,禮物說小程序已經有了準備。早在APP運營時,禮物說就在品牌合作與准入,以及後續的禮物挑選方面,積累了豐富的數據和運營經驗,能根據不同場景、對象進行禮品推薦,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有效激發用戶的購買願望。

禮物說對社交屬性的強化還表現在一些細節,比如UI設計。為了貼合10億微信用戶的社交習慣,禮物說小程序的首頁面交互設計與微信紅包使用習慣極為相似。用戶可以在小程序上挑選商品、放入禮物紅包、配上祝福語,發送給微信好友或者微信群,整個過程比傳統挑選、寄出禮物的方式更為快捷,也降低了用戶的時間、決策成本。

當然,隨著社交電商的新時代來臨,社交裂變若是進一步刺激小程序電商用戶群體擴增,也必然會造成和商品品控、用戶體驗之間的矛盾,屆時對其也將是長線運營的考驗。

社交電商格局剛剛開啟,這是騰訊的機遇還是阿里的威脅,尚不可知,但收割者漸趨浮現,已然是一個新的戰場。

歪道道,獨立撰稿人,互聯網與科技圈深度觀察者。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