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宋辽签订澶渊之盟,30万岁币换来百年和平到底值不值?


哪里值了呢?

在“静Yes”看来,对《澶渊之盟》吹捧得越厉害,就说明今天的泛和平思潮有多泛滥。


从自诩中原正统的一家独大到被迫承认少数民族政权的合法性,到最后约为兄弟之国,平起平坐。对于北宋而言,这意味着从建国以来将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全部化为泡影,是北宋对外政策的巨大失败。

从此以后,北宋不但彻底失去了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可能,还不得不每年给辽国岁币20万,绢10万,还要被迫打开边境,设置榷场和辽国展开贸易,无论如何这都不能算是北宋的胜利!

很多人说区区30万的东西,在榷场几天就赚回来了,北宋却获得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和平。


这是典型的阿Q精神,就好像我被别人抢劫了,回头一想,反正这个钱也是自己刚刚买彩中的奖,就当没有中奖就好了嘛。实践证明,北宋政府的自我麻痹精神相比于阿Q不遑多让。

《澶渊之盟》实质

《澶渊之盟》的实质是宋辽的国土交易。即北宋收回燕云十六州南部两州,而北宋需要将两州的赋税交给辽国,赋税的数目,大概是30万绢币。

可怜这块本来就是中原王朝的土地,不但收不回来,还要倒贴侵略者。这样的条约,哪有平等,值在哪里?


边境贸易便宜了谁?

再说边境贸易的事,“静Yes”虽然不认同乾隆皇帝的那句“我天朝物产丰盈,无需与外夷互通有无”的狂妄之语,但是在封建社会,真的就是这样一个一家独大的情况。

中原王朝小农经济立国,除了马匹等战略物资,真的没有什么需要从游牧民族那里进口。反而是游牧民族缺少盐铁等战略物资,需要不断从中原贸易获得,而在中原关闭边市进行封锁时不得不南下抢劫。

现在好了,北宋不得不打开边境市场,辽国可以源源不断获得物资。而北宋是无法通过榷场得到自己心爱的战马的,因为辽国限制出口。


榷场实质上是便宜了辽国,而很多后人还在沾沾自喜挣了多少辽国人的钱,真是可笑!

条约换来的和平靠谱吗?

最后说一下百年和平的事。我们知道有句俗语叫“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句话用在北宋身上特别合适。

我们先不假设北宋和辽国一直打下去会不会收复燕云十六州,单看北宋和后来西夏的战争,就知道没有战争熏陶的北宋军队真的就是草包。


在军事上辽国是强于北宋的,这不是一句兄弟之国就可以持平的。而在《澶渊之盟》后,辽国还在北方和高丽干,和其他少数民族干。而北宋,就只剩下被干。

而《澶渊之盟》也没有给北宋带来所谓的安全感,北宋一直在宋辽边境大量种植柳树,以期阻挡辽军铁蹄。而且,这种和平最终让北宋武功尽失,北宋在辽国覆灭后,紧接着成为女真人的刀下鬼。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打仗打的是钱粮

北宋熙宁年间,参政司马光曾经算了一笔账

以宋征西夏为例

十万大军,按军士与役夫1:3的比例,需要三十万役夫,所以需要动员四十万人力(至少),加上陕西边军和厢军,总计至少六十万!

按宋军志,军役日耗米两升,六十万人力,日耗一百二十万。年耗四百二十万石!以两年为例,加上转运耗费,至少一千万石米!

米价:丰年石米700文,荒年1400文,按一石1000文,即一石一贯。

计:打一场十万禁军为主,数万边军为辅,为期两年的中型战役,朝廷至少要准备一千万贯的军费!

而同期北宋朝廷的财政收支呢?

熙宁八年,朝廷岁入折合缗钱共计六千九百八十一万四千二百三十一贯七百四十三,结余二百万贯。

熙宁九年,朝廷岁入折合缗钱共计七千二百万六千贯五百一十二,虽然朝廷收入增长,但是许出支出仍然继续增加,整编军队的花费加上几处灾情的额外支出,结余反而只有三百二十万贯。

熙宁十年,朝廷岁入继续增加,折合缗钱达到七千四百二十一万六百二十贯九百三十四,但此年朝廷在陕西用兵,兼之数路再遭天灾,朝廷在熙宁十年的结余是净负二百万贯。

熙宁十一年岁入与熙宁十年相当,然各路水旱灾情不断,兼以整编禁军花费,结余亦不过二百余万贯。

熙宁十二年是财政收入最好的一年,岁入七千八百六十四万四千九百贯三百五十七,又无大灾害,节余达到六百万贯有余。

也就是说,一场中大型规模的边境攻防战,就要把积攒数年的家底耗费一空!

这时,再看澶渊之盟

岁币三十万,对于北宋那简直就是外交的重大胜利!相对于北宋岁入来说,无非两个边远县城的财政收入而已。

换来的,确实数十年的和平。


巡天6


《澶渊之盟》本身值得,每年30万岁币,换来百年和平;但《澶渊之盟》背后的态度不值得,自此盟约后,宋朝皇帝始终有种绥靖形象,对北方消极防御。

这种不值体现在,宋朝皇帝差一名“朱棣”,不敢迁都更北方;没有天子守国门的气概。想通过极少的钱,投机取巧,换来真正的北方和平是不可能的。


首先,这个30万岁币是一年30万。只占当时北宋财政收入不到1%。


照签订盟约时候的收入(宋真宗景德年间),大概在4721.1万贯;再之后宋真宗、宋仁宗顶峰时候,收入超10000万贯,即占比更少。拿不到1%的收入,和称兄道弟的降辈,买了北方的和平,不贵。

按照现金国际军费投入,大国哪个不超过1.5%?像美国达到4.5%,俄罗斯3.5%,我国据说1.5%。

据说签订合约时候,使节曹利出使前,被寇准暗中叫住:““皇上虽有百万之约,但要是超过三十万,我就砍了你的脑袋。”

最后果真是30万岁币,宋朝宰辅、谈判官员尽力了;价格真的不贵。

北方是中国古代的大敌,唐朝有河朔三镇问题,宋朝有辽金元问题,如果驻军,肯定不止30万贯。

(澶渊之盟示意图)

其次,关于宋朝政府的短视想法。30万能买来真正的和平吗,绝对不能。

在之后,北方的确安定了一段时间,宋朝沾沾自己,放弃全统一的气魄。宋朝继续执行“软策略”保护边疆安全,被辽、金、西夏看在眼里,从心里看不起宋朝;有宋300年,再也没完成“硬态度”对待领土问题,要知道,关键领土必须有硬态度,幽云十六州(今天的北京等地)就是这样的领土。


后来,太监童贯连金灭辽,继续讨巧,“收回”了幽云十六州,他因此,也被封为宋朝的异性王爷,也是历史上少见的太监王爷。要知道,宋朝基本没有宦官之祸,可见宋朝政府对“软收回”的沾沾自己。


再之后,金国看到了北宋末年军队的积贫积弱,刚到手的幽云十六州还没被焐热,就被金国人拿走,复制傀儡政权;再后来,更是灭掉北宋,留下了宋朝人难以磨灭的“靖康之耻”,徽宗、钦宗被俘北国,上千名后妃公主沦为妓女、奴隶。


在这个意义上,《澶渊之盟》签订,让北宋政府少了居安思危的反思,少了强国建军的硬态度,最后灭亡;这盟约,签订的又不值得。


涛说精彩历史


澶渊之盟也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盟约,这个约定是由辽宋两国签订,并且就因为这一个约定,双方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平。最有趣的是,对于这个盟约,两国都认为是自己赚了,也因此,他们才能持续盟约如此之久。两国最初是因为什么原因才签订下的这个盟约呢?而在盟约中,宋朝需要每年支付30万的岁币来维持和平,这对他们来说是赚了还是亏了呢?


在我看来,宋朝这边是赚了,因为每年只需要给30万的岁币就能维持和平,不需要打仗。这既节约了打仗的经费,又没有使得宋朝人员有过多伤亡,同时百姓的生活还有了保障,没有了战乱的威胁,他们才能更好地发展农业,工商业,畜牧业等。而将这些发展起来以后,国家才能够强大,每年收入能更加的多。所以,这个盟约的签订让宋朝有了一个良性循环,付少量的钱,就能换取和平,换取一个太平盛世,值! 大家别看这30万的岁币似乎是一个很高的数字,实际上,这连宋朝每年收入的零头都不到。

当时的宋朝,每年的收入差不多是在1亿岁币以上,由此可见,这点钱对他们来说真的不算什么。而且,当时宋朝打一次仗,少说就得拨3000万以上的军费,这还只是一般的战场,如果是大型战场,经费会更高。想想看,一场战争就3000万,而签订了盟约以后,数百年的和平也才只花费了3000万。所以说,这样都不算值,那怎样才算呢?
而除了每年给辽国送上这么些岁币以外,他们每年还需要额外给20万匹绢。这一点绢对宋朝来说也不算什么,当时宋朝的纺织业已经是得到了大力发展,织布织绢早已不是难事,这20万的布绢算下来根本要不了多少钱,也花不了多少的材料。用这点东西就能换来一方百姓的平安,换来无数战士的安宁,那肯定是非常值的。所以不管怎么说,签订这个盟约对于宋朝来说是一件好事。当时宋朝本来就重文轻武,在军事方面比不上辽国,一旦开战,宋朝将会损失惨重,这个损失不仅有人员损失,更有大量的财产损失。而现在,只需要一点点的小恩小惠,辽国和宋朝就保持和平,而且和平持续了百年之久,这对宋朝来说就是一件好事了。


合肥历史


要问值不值,首先要看假如不签订《澶渊之盟》,北宋会有什么结局?从这里延伸来看,即使抛去每年30万岁币换来的百年和平不计,澶渊之盟本身也是非常划得来的。

景德之役-澶渊之盟

决定宋辽签订澶渊之盟的就是景德之役,最终宋辽在澶州对峙,所以签订的合约叫做澶渊之盟。

澶渊宋辽双方一共有三股势力,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西边有一路定州军,为王超所辖,可是当时王超却并未奉诏前来共同抵御辽军。

当时敌我势力分别是:

1、辽圣宗:20-30万;

2、宋真宗:10余万+定州军10万;

当然,如果说宋真宗的20余万人,集中在澶渊与辽军决战的话,说不定澶渊之盟就不会发生了,以辽军骑军的机动性及在平原上的战斗力,恐怕会一路向南打过去了,当然四川、重庆之地肯定是打不下来的。

但是定州的十万王超军在背后迟迟没有动作,让对峙在澶州的辽圣宗怂了。原本澶州战场,北宋背靠黄河,依托坚城,尽管兵力略小于辽军,但是辽军想要破城恐怕非一朝一夕之事。

倘若辽圣宗全力攻宋,如果定州王朝的十万大军出动,那么腹背受敌很容易就被一锅端了,那结果比宋太宗在高粱河的情况肯定要糟的多。

所以辽圣宗怂了。但是宋真宗这边也怂了,因为发出了几道圣旨,王超那边迟迟没有任何回应,原本依照寇准的计划,当战场转移到澶州的时候,定州军就是作为“利剑”,关键时刻才亮出来的。

敕王超等在定州翼城而阵,以应魏能等,作会合之势。万一敌人筑栅于镇、定之郊,定州兵不可来,邢、洺之北渐被侵掠,须分三路精兵,就差将帅会合,及令魏能等迤逦东下,傍城牵制,敌必怀后顾之忧,未敢轻议深入。

可是,宋真宗先是发圣旨让王超前来会军,一个月不见动静,随后在澶州又发了圣旨:

车驾幸澶州,大将王超拥兵数十万屯定州,逗遛不进,知节屡讽之,超不为动。复移书诮让,超始出兵,犹辞以中渡无桥,徒涉为患

王超各种借口缓慢前行,直至最后澶渊之盟签订,辽军退军,王超也没有出现,究竟王超到底是如何想的,我们不得而知。有可能王超认为自己在后方按兵不动会有更强的威慑力,有可能王超无法控制自己的部下,但无论如何,这个抗旨的黑料被记录了下来。

最终,辽圣宗和宋真宗两个人都怂了,于是没有在作死的边缘疯狂试探,只是打了个漂亮的场面活,签订了澶渊之盟,两边对国民都有一个交代。

辽国:关南十县归属辽国,但暂归宋朝代管,每年30万(10万两银、绢20万匹)岁币作为税赋交还给辽国;

北宋:关南十县名义归属辽国,实际还在我朝掌握中,原本100万,现在每年只需要给他们30万就行了;

最终澶渊之盟之后,对王朝也仅是免除其职位,但仍然担任节度使:

王超上章待罪,帝悯其劳旧,弗责。戊辰,以超为崇信节度使,罢军职

此举恐怕是为了避免辽国认为北宋君臣不合,再来一次猛攻吧(强行解释)。

最后,澶渊之盟促成了宋辽边境百年和平,在这100年间,宋朝经济飞速发展,两国百姓避免了兵连祸结,可谓是民之幸事。

至于每年30万的岁币,对于北宋的经济总量来说,却也算得上是不值一哂,以此换来的百年和平,避免因为军事行动导致更多的投资,绝对是划算的。

但是长远来看,“忘战必危,好战必亡”,百年和平让北宋在军事上的重视程度仍然一如既往,经济蓬勃发展,军事实力仍然是羸弱不堪,最终竟然搞出了一个“联金抗辽”“联蒙抗金”等重大政治决策,导致朝代的覆灭也就是历史的必然了。

史味人生


一切的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历史上很著名的宋辽澶渊之盟上千年来一直存在争议。武断的评价这个历史事件是不科学的。

一,辽宋《澶渊之盟》的鉴定背景。

宋朝自立国后一直与北方的辽国摩擦不断,宋一直希望北伐收复辽国占领的军事重地幽云十六州,辽一直贪慕宋朝的繁华和财富,经常南下抢夺财富和人口。这就是宋辽两国最大的矛盾。
(辽圣宗耶律隆绪)


宋朝自从雍熙北伐失败后,便转变策略,由主动进攻变为防守为主。而辽国自从萧太后主政后,国力鼎盛,在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秋天,萧太后与辽主率大军南下侵略宋朝。辽军与宋军交战,各有胜负,然辽国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强。攻不下的城镇直接绕过,辽国骑兵一路南下,攻打到与北宋京城汴京仅二百多里的位于黄河岸边的澶州(又名澶渊)城下。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建议下,打消了南逃的想法。御驾亲征,亲自到澶州指挥战斗,宋军士气大振,在战斗中,宋军射死了辽军主帅萧挞凛,辽军军心大乱。由于辽军属于孤军深入,担心腹背受敌,于是提出议和。宋辽两国最终鉴定了今后影响宋辽两国近百年的《澶渊之盟》。澶渊之盟主要有四点内容:

  1. 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
  2. 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3. 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4. 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二,澶渊之盟带来的利益:

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两国进入近百年的和平时期,宋朝节约了大批军费,要知道,宋朝虽然每年都给辽国三十万两的岁币,然而在宋辽战争频繁时期宋朝每年预防辽军的军费就是每年三千万两。成为宋朝财政的一大负担,而澶渊之盟签订后用百分之一的钱就换取了双方的和平。这是一笔相当划算的交易。由于两国边境允许进行贸易互市,辽国对宋朝的商品需求量很大,宋朝通过打贸易战,早就把这三十万两挣回来了。从经济角度来看,《澶渊之盟》虽然宋朝丧失了中原大国的面子,但已极小的付出换取了和平与大量财富,丢了面子,富了里子。

由于双方长期保持和平,两国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生产力逐渐恢复和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带来了社会的极大繁荣。两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宋朝也逐渐变成了封建社会中最繁华的朝代之一。

三,澶渊之盟带来的弊端:

由于长期的和平状态,北宋统治者越发安于现状,北方军备基本处于废驰状态,澶渊之盟的签订,宋朝从法理上彻底放弃了出产马匹的燕云十六州,从此再也无力振兴军力,加上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中原王朝彻底丧失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甚至影响了以后汉民族的精神状态。这种繁华文弱的社会环境,导致了有宋一代一直被少数民族政权按着打的结果。也间接为金军南下灭宋时无力抵抗打下了不良的基础。正如孟子所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宋辽边界形势)


澶渊之盟的签订,使一直傲世四夷的中原王朝一下子从高高在上的位置上跌落下来。开创了汉族正统王朝对番邦称臣纳贡的先河。在宋代开始便为士大夫文人阶层所不耻,认为是城下之盟,后世也对比颇多非议。而签订澶渊之盟的宋真宗也被历代文人批评,成为一个丧失中原大国气节的君主。

总结:

宋辽澶渊之盟,换取了长期的边境和平,增进了汉族与契丹族的交流融合,也为宋朝的繁华和富裕营造了现实环境,然而,双方的统治者最终在安乐窝里丧失了开拓进取的精神,导致了最后的灭亡,也影响了后世中国的精神面貌。其功过利弊,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闰土看历史


很奇怪这个为什么是问题,想一下百余年的和平得用多少钱换来就知道答案了,从1004年签订到1127年北宋灭亡,两国可是和平相处加经济文化交流。



而且不是30万岁币,宋是给辽每年供岁币10万两,银20万匹,然而宋绝对不亏,甚至是血赚。


1004年,辽国为报宋朝太宗北伐一事,亲率40万大军南下攻宋,在景德之役和宋真宗议和,签下澶渊之盟。


宋真宗已做好赔300万白银的底线,这30万对宋朝是完全可以接受,再打下去只有两败俱伤的结局。


这30万银最终换来近百年的和平,而不是以割地为代价,宋朝还因此保存了国土完整。


条约有两条,第一条是确定两者兄弟国之关系,第二条是宋年供30万及开市贸易。


说这个条约不平等多是出于第二条缘由,然而被忽略的是,大宋打对辽战争,每年的军费5000万两,这笔经济账大家一看应该都明白了。


澶渊之盟基于这样一个认识,宋辽两国谁都打不过谁,作为政治家的宋真宗和萧太后都不傻,两者都知道鹬蚌相争,穷兵黩武,必定是耗尽国力而亡,议和是趋势使然。


最关键是止战之效,而宋朝面子上失去的,经济上全都给赚回来了。



宋本是生产大国,丝绸茶叶等等都是辽国必需品,辽自然向宋大量进口,在贸易外汇这一块宋赚的远比岁币多,两国存在着巨大的不平等贸易逆差。


而宋对辽的和平渗透才开始。通过大量对辽输入的商品,宋逐渐把文化和意识形态传播至辽,加深了辽国人的汉化,这无疑是另一个领域的胜利。


签订盟约并不是屈辱求和之行,即使是强如汉武,在他之前大汉也是通过和亲与匈奴止战。



北宋并非没有前车之鉴,宋太宗两次亲征北伐,高梁河之战差点把自己赔在那里,雍熙北伐铩羽而归还赔了大将杨继业。


而北宋建国基因里的“重文轻武”,也使得举国上下游延展情绪,宋真宗亲征前曾询问开国大将曹彬,曹亦认为“修好”是必然之计。


即使换个角度看,辽国也并不是想举国灭宋,首先它也没这个实力灭掉体量庞大的宋朝。

其次辽非常想跟宋互市,可惜宋一直不同意,不得不被迫以武力胁迫,毕竟人家身处寒冷之地,物资那是绝对的匮乏,没有南下的支援辽国必定挨不过冬天。


权衡之下,《澶渊之盟》就是最好的办法,宋真宗绝非无智,经此之后,宋朝再现繁荣之景。


虎历


宋真宗是饱学之士,当然作为皇子(不一定是太子),在当时北宋已经基本稳定了20年的情况下,有机会系统的学习自西周到大唐的历史,当然也看到了皇帝和太子的关系,皇帝和外戚的关系,皇帝和藩镇的关系,皇帝和宰相的关系,那是极端黑暗的关系,在他看到了秦始皇与赵高的关系,汉武帝的罪已诏和卫家的关系,李世民和儿子的关系,李隆基的成长过程和儿子们的关系,安禄山和后来的五代十国地方藩镇和中央的关系,三国时代的司马懿和曹家的关系,这一桩桩一件件,总是有人说风凉话,说宋真宗限制武将权力,不肯花钱打仗,立数内部稳定…………也不想想他登上帝位也是战战兢兢的一个偶然,再加上伯父赵匡胤的死因和过程,再加上20年不断的和辽与西夏的战争,你要是他你会怎么样呢?用得来的皇位冒险,每个人都说我要是宋真宗如何如何,西域养马之地如何如何,幽云十六州如何如何,不能重文轻武如何如何,要励精图治如何如何,要把王超如何如何………………大家好好看历史了吗?好好的看历史中皇族的衰亡与权臣,太监,武将之间的关系了吗?好好的看了宋真宗是怎么登上帝位的吗?好好的看了宋真宗对李隆基的评价了吗?因为他们太像了(一部分)如果你是宋真宗,看到了自秦朝以来到五代十国这赤裸裸的君臣和父子关系,然后再根本不想当皇帝只想过日子,结果战战兢兢经历了大哥横死,进而当上皇帝,别的兄弟虎视眈眈,大将王超当时权倾朝野,这时候,一个人的心理素质需要多么坚强?让你还信任武将与能臣,这合乎情理吗?说什么宋真宗只想着稳守赵家天下自私自利,没有李世民的果敢,那能一样吗?唐朝天下,一半都是人家隋朝的鲜卑军事贵族打下来的,李世民雄才大略也必须承接隋朝留下来的大好形式,突厥本身一分为二,大草原还有铁靳,回纥,契丹,靺鞨,室韦,吐谷浑,柔然先后在大草原此起彼伏,突厥并不能占据绝对优势,这和北宋所要面对的一统北方,其他民族推到了天山南北,前金当时只是雏形龟缩在白山黑水,蒙兀还在兴安岭蜷缩,西夏屡次侵犯边境,造成大量损失。形式能一样吗?辽国与北宋的实力在宋真宗年间,和李世民所在的唐初与突厥的力量对比是一个参数吗?……………………所以说应该在心理上和宋真宗换位思考,真的要是重用武将,比如王超,又要规避藩镇制度,就要把全国的兵力集中并且御驾亲征,就像他的父亲赵光义,事实上他宋真宗也御驾亲征了,如果他没有父亲赵光义的好运气,身死犯险,那王超要再来一次黄袍加身?就算自己不怕死,那赵家的天下呢?别说什么自私自利,公园1000年,这个地球上都是封建制度,统治者都在维护自己姓氏的统治,这无可厚非,你让他信任能臣,信任武将,信任哪个武将?王超吗?他能信任吗?檀渊之盟是宋真宗的缓兵之计,他未必不想寻找自己得力的武将,他已经开始改革军事制度,比赵光义时期更加的集中兵权在皇族手里,枢密院的作用也开始显现,总是有人说前方的将领没有自主权,等请示完毕黄花菜都凉了,可你知道北宋之前几十年,新罗被王建所灭,就是皇族命令王建出征,王建兵变,新罗灭国吗?这都是历史,北宋之前的历史,再加上他们赵家黄袍加身,再加上党项的李家突然改变态度,不但向中央要钱要粮食,还大肆进攻抢掠,说翻脸就翻脸,党项李家的军队可是帮了赵匡胤建国后平定别的国家立下汗马功劳,是唐晚朝,北宋两代隶属于中央政府的地方军阀,但是绝对不是藩镇,他们就是直接隶属于中央的少数民族军队,北宋收回了晚唐赐给他们党项的地盘,让他们像北宋汉人那样民属地方政府管辖,党项军队属于中央的策略,并且给与大量粮饷,他们就是北宋的臣民,是臣子,是中央直接管辖,不是羁糜通知,不是朝廷和属国的关系,他们说翻脸就翻脸………这都是前车之鉴,谁能保证王超不在檀渊之盟之前宋真宗御驾亲征双方僵持的时候自己突然建国?………………宋真宗作为赵家的皇子,从小饱读历史,但是赵家子弟饱读的历史,都是皇族和除了皇族以外的人的关系,包括权臣(王莽),外戚(汉朝卫家),太监,藩镇,武将等等这些人的关系,他宋真宗读历史的视角能和别人一样吗,他是皇族,所以他的檀渊之盟,如果你认为还有更好的办法,别只是泛泛简单的说什么要重用武将,给前线指挥权之类的话,你能具体的说说,你有一种能完美的规避藩镇制度的风险又能代替枢密院的办法吗?详细一些的,网友们说呢?


竹笋念熊猫


《澶渊之盟》的签订,北宋能以30万岁币换来一百多年的和平。如果从经济上来看,其实是很划算的。因为,宋辽两国的长期和平局面,直接促进了北宋时代的繁荣昌盛!

《澶渊之盟》后,北宋与辽国化干戈为玉帛,彼此维持了一百二十年的相对和平,让两国百姓得以免受战争之苦。而在这种和平的发展环境下,宋辽两国都免去了不必要的战争开支和损耗,得以将精力放在社会发展上,而也正是北宋时期,我国能在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

过去,我们有不少人认为,北宋每年给辽国和西夏的岁币,一定程度上导致北宋中后期积贫积弱。但事实上,这点岁币支出对于富庶的北宋来说,压根就不值一提。

因为,作为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为繁荣的朝代,北宋王朝一年的税收总量峰值,可是达到1.6亿之巨。因此,北宋给辽夏两国的岁币总量,不过相当于北宋几个县一年的税赋而已。再说,宋辽两国的和平,也促进了彼此边境贸易的发展。因此,北宋每年支付的岁币,其实是可以在宋辽边贸中挣回来的。

所以说,如果从经济的角度来衡量,那么《澶渊之盟》的签订,对宋辽来说都是利大于弊的,应该说是实现了彼此的双赢......

但从长远来看,《澶渊之盟》却也加速了宋辽两国军力的退化。在此之前,由于宋辽两国长期处于军事对峙状态,因此彼此都必须保持一支强有力的边军。然而,随着《澶渊之盟》的签订,过去的军事对抗被淡化,宋辽两国开始沉浸在和平之中。但正如《孟子》所言: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宋辽和平促进了彼此的繁荣的同时,也为两国日后的快速亡国埋下了伏笔。由于长期的军备废弛,宋辽两国的军队战斗力都快速退化。后来,面对崛起的金国,宋辽两个繁荣的老牌帝国,完全只有挨揍的份。

从1115年到1127年,金国仅用了短短十二年的时间,就灭了宋辽两国经济文化都远胜于自己的庞然大物。这正是《澶渊之盟》所带来的巨大副作用!


这些历史要读


澶渊之盟,从本质上来说,是宋辽两国军事势均力敌的结果,其中任何一方都无法在军事上彻底战胜对手,和谈是解决军事争端的最佳方式,也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就在公元999年,萧太后和辽圣宗在南京(今北京)举兵南征的前夕,宋真宗赵恒亲自看望卧病中的曹彬,曹彬对真宗说了这样一番话:

太祖英武定天下,犹委孙全兴经营和好。陛下初登极时,承矩常发书道意,臣料北鄙终复成和好。

意思是,太祖赵匡胤在位时就曾委任孙全兴与辽修好,如今陛下(真宗)刚刚登基,就委任何承矩(当时的雄州知州)向辽国修书传递和好之意,臣(曹彬)料定宋辽边境必定走向和平。

曹彬算得上是太祖太宗朝的两朝名将,他身经百战,多次与辽国对阵,他知道辽人的厉害,他也知道太祖和太宗都在对辽战争中吃了不少苦头,他更知道宋辽两国战事频仍,双方都已经厌倦战争了,这个时候,和平谈判才是解决之道。

听完曹彬的这番谏言,宋真宗说道:

此事朕当屈节为天下苍生,然须执纲纪,存大体,即久远之利也。

宋真宗表示,他要为天下苍生着想,从长远之利解决宋辽争端,换句话说,宋真宗已经有意改变宋朝立国几十年来的对辽策略了

事实上,不管是曹彬也好,宋真宗也罢,他们都非常清楚当时的现实情况,想要收回燕云十六州,已经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了。

宋太宗在位时期,两次御驾亲征,结果一次比一次输得惨,甚至自己的腿还受了箭伤,一辈子都没好利索,而两次北征下来,边防军只剩下不到一万人的残兵败将,史书记载“缘边疮痍之卒不满万计,皆无斗志”,战争的代价非常之大。

而你以为辽国那边就占便宜了吗?其实也没有,辽国对宋朝的频繁来犯不胜其扰,而且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名将也相继凋零,虽然据有燕云之地,但燕云百姓其实还不怎么认同辽政权,当时民间潜逃至宋朝的人非常多,辽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薄弱,也经不起长年累月的战争消耗。

其实,如果我们站在辽的立场上来看宋初对辽战争的话,宋朝反倒像是主动侵略,而辽朝则更像是在自卫反击,而且几十年下来,双方谁都没占什么便宜,反而两败俱伤

事实上,有一些历史学者研究认为,辽国时常侵扰宋朝边境,主要是因为辽身处寒冷之地,物资匮乏,而宋朝却又不肯开边贸易,这才造成了宋辽边境的频繁军事摩擦。而公元999年辽国决定南征宋朝,也并非是真的想侵犯宋朝国土,辽既没那个必要,也没有那个实力。

作为统治者的萧太后,非常厌恶战争,史称“契丹母老,始厌兵”,但她还是决定南征的目的其实只有三点。一是忌惮于宋太宗的两次北伐,要攘除边患,二是收复失地,主要是后周时期丢失的瀛、莫关南旧地,第三就是想用武力求得与宋朝的贸易互通。

分析完澶州之战前的两国背景,我们再说回到澶渊之盟。

这次盟约是基于澶州之战签订的,这场战斗双方胜负参半,辽国虽然兵锋正盛,但是澶州守将李继隆射杀了辽国大将萧达凛,士气已然受挫。此时此刻,宋朝守军其实并未受到特别大的损失,而且辽国驱兵数千里,长途奔袭,内防空虚,这其实留给了宋朝一个绝佳的反击机会。

当时的边关守将杨延朗就提出过这样的建议,建议宋真宗扼守险关要塞,断其后路,辽兵必败,燕云必能收复,然而保守的宋真宗最终并未采纳这一意见,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后事诸葛亮批判宋真宗的保守怯懦,其实,在大的原则上,宋真宗的虽然保守,但他的头脑还是十分清醒的。

开战前萧太后送来求和的书信时,宰相毕士安认为,辽国和谈请求可信,然而宋真宗却说道:

彼以无成请盟,固其宜也。然得请之后,必有邀求。若屈己安民,特遣使命,遗之货财,斯可也。所虑者,关南之地曾属彼方,以是为辞,则必须绝议,朕当治兵誓众,躬行讨击耳。

宋真宗虽然也有意求和,但他并不盲目,他知道辽国并非单纯只是求和,一定会索要后周时丢失的关南之地,以此为和谈的要挟,宋真宗给众人定下了原则,给钱没问题,但割地绝对不行。

一直到后来,曹利用奉命与辽国谈判,宋真宗给曹利用的指示也是,送钱可以,但寸土不让。很快,曹利用和谈成功,和辽国许诺了三十万岁币,从此双边修好。

因此,经过我的这一番分析,可以看出,宋辽签订合约几乎是历史的必然,即便没有澶渊之盟,也会有别的盟约。

作为政治家的萧太后和宋真宗,他们都绝对不会明知打不过,还要一意孤行穷兵黩武,举国之力,在军事上拼消耗,那只能彻底拖垮自己。

然后,我们再来看这三十万的筹码到底值不值?有学者对次做过经济统计,三十万的岁币只占到宋朝一年全部现金收入的1.53%,占到宋朝一年全部财政收入的0.4%。

这样一看,我们用脚指头都能算清楚这笔账到底值不值,三十万岁币对宋朝只是毛毛雨,却可以换来边境的长久和平,这简直太值了。而且,如果两国继续缠斗的话,随便一次战役的军事开销就得数百万,甚至上千万投入,并且生灵涂炭。

明朝的崇祯也曾考虑过和满洲和谈,而且还派出了使节,然而崇祯最终为了自己的颜面,拒绝了这一机会,最终的结果大家也就都知道了。

事实上,谁都不是傻子,这笔账辽国也算得很清楚。三十万岁币对宋朝来说是毛毛雨,但对辽国而言就是一笔巨资,而且,萧太后再也不用担心南部边境的忧患了。如果说辽国在军事上真的有实力夺回失地,甚至大举侵犯宋朝的富庶之地,那它绝对不会要三十万这样的小恩小惠。这样也能反证得出,澶渊之盟的确是双方军事上势均力敌的结果和产物。

另外多说一句题外话,我觉得历史对宋真宗的评价有欠公允,宋真宗除了大搞天书运动之外,他几乎没有太大过失,在他统治初期,国家财政有了跨越式增长,人口由宋太宗时期的四百万户,增长到了六百万户,社会一片盛世景象,史称“咸平之治”。

历史上的开疆拓土者固然是伟人,但保境安民者亦是明君。


如果看官觉得本回答对您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和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