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古代的帝王墓设置了许多机关,为何有些陵寝最后还是难逃被盗墓的下场?

珍懿xbLY4160


先问有没有,再问为什么。


大概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盗墓的行为,这是人性所致,难以禁绝。尤其是在改朝换代时,前朝帝王的陵墓往往会被破坏。因此,古代的帝王陵墓的确会想办法来阻止盗掘。

但是,这些帝王陵所采取的的措施真的是机关吗?

恐怕并非如此。


所谓古代陵墓里设置机关暗器的说法,主要来自于古代文献和民间传说,但是考古发现表明,这些东西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

比方说,文献中记载,秦始皇陵里采用了“机弩矢”,也就是连接了机关的弩。一旦有人靠近,就会发射弩箭,将盗墓者万箭穿心。

听起来很真是吧?但是,稍微了解一点文物知识和科学原理就会知道,秦代的弓弩一般由竹、木、筋、角制成,发射之前依靠这些天然材料的弹性来蓄能。为了保持弓体的弹性,在不使用的时候还要将弓弦解开。否则的话,就会逐渐定型,造成弹性减弱。

既然如此,在陵墓当中便很难让弓弩长时间保持蓄势待发的状态。时间久了以后,即便这些有机质的材料不腐朽,也会逐渐丧失弹性,达不到发射的目的。

事实上,考古发掘的古代墓葬中,也没有此类的机关。尽管也发现了一些弓弩,但那些都是放在墓室里随葬的,并非为了设置机关所用。

再比方说,还有些文献提到,在古代陵墓中设置所谓“伏火”的机关,一旦有人进入,就会自燃,将盗墓者烧为灰烬。

听上去也神乎其神吧?但是这种东西同样没有得到考古的印证。今天科学发达了,我们就知道,所谓的古墓自燃,很有可能就是墓中的随葬品腐朽之后产生了沼气,古人没留神把沼气给引燃了。史书记载,王莽曾经命人“开丁姬椁户,火出炎四五丈,吏卒以水沃灭乃得入,烧燔椁中器物”。被挖开的丁姬墓发生了自燃,显然就是沼气的功劳,跟所谓的“伏火”毫无关系。


那么,古代帝王陵墓如何防盗呢?

其实,跟那些机关暗器比起来,真实的防盗手段很简单,总结一下,有这么几种:

  • 1.用石块

石头体量大,质地牢固,不容易破坏,因此成为了帝王修建陵墓时的重要材料。

比方说,河南永城芒砀山的西汉梁王墓,便用大石块来封堵墓道。普通的盗墓贼根本没有能力把这些石块都给挪走。

  • 2.用沙子

可能不少人都听说过“积沙墓”这个词。所谓的积沙墓,指的就是在回填墓坑时使用了大量的沙子。为何要用沙子?

其实并非是真的以为沙子可以吞噬盗墓者。而是因为,沙子的流动性很强。盗墓者想要进入墓坑盗取财宝,往往采用打洞的方式。在土壤中自然可以打洞,但是在沙子中呢,你挖一个坑,旁边的沙子马上就会填补进来,除非你把所有的沙子都掏出去了,否则难以进入墓坑底部。

  • 3.用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这个词,想必很多人也不陌生。简单说,就是在棺椁外面,用大量的木材垒砌起一圈围墙。

可别小看这些木头,它们耐腐蚀,而且硬度颇高,砌起来的围墙也很厚。曾经发生过盗墓贼用炸药都没有炸开黄肠题凑的案例。

  • 4.设置陵园

强盛的王朝往往会在帝王陵墓周围设置专门的陵园,陵园里有服务人员,每日给死去的帝王准备食物,用于祭祀。此外陵园里还配备有专门的警卫,这也是防盗的一种措施。

(汉景帝阳陵)

当然,以上的这些办法,最终往往失效。其根本原因仍在于利益的驱使。你梁王墓防盗厉害吧?那也架不住曹操率领军队去盗掘呀。


考古军中马前卒


“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估计当年曹丕说这话时心里凉得跟冰溜子一样。的确,盗墓的历史长得厉害,春秋战国时期民间盗墓之风就盛行开来,不少古墓葬被盗。秦末、汉未、三国、唐代末年的乱世风雨中,盗掘古墓更是疯狂。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为了防止盗墓,古人可谓挖空心思。周王实行“不封不树”的葬式,也就是说不让地面留痕迹。秦汉则以高大的覆土累压。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积石墓、积沙墓。也就是说在墓室上累石堆沙,当盗墓者进入时,沙石会塌下去掩埋了盗墓者,但这只能防让第一个盗掘的人,防不了第二批盗墓贼。


(考古发掘中常见以前的盗痕)

西汉还出现了“依山为陵”的葬式,汉文帝刘恒就在长安东南的狄寨原边凿山为陵。他也是倡导俭葬的人物,提出“因山,以砖瓦治之”的要求。

唐代开国人物高祖李渊,明确告诉儿子李世民要依照东汉原陵的规模修建自己陵墓,其也有防盗的目的。在李世民之后,唐帝陵有十四座都是依山为陵,防盗的用意在第一位。

(考古发掘中常见以前的盗墓痕迹)

关于古人设计的墓葬防盗,还有诅咒说,阴告说等等,那不过是寻找一种理安慰罢了。

我曾去过不下一百个古墓葬发掘现场,鲜见未盗之墓。

所谓的防盗技巧,对盗墓者的利器而言,实际上没多大作用。

防盗其实关键是防心呢。


文踪旅迹


毫无疑问都想得到帝陵里的横财,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陵墓是死的,人是活的,随着发展,盗墓贼总能想出对付的办法。


1.一劳永逸诱惑巨大。

在最近一些大火影视带动下,逐渐大众对盗墓这个行业也有一定认识了,盗取帝陵来说里边的陪葬品对于普通人来说那真是一劳永逸,一辈子都够了,所以在这种诱惑下越大的陵墓诱惑也就越大,这也是古人视死如生的习俗造就的,尤其是汉墓陪葬品更是惊人,也就导致了汉墓基本是被盗的最厉害的,都知道东西多。

2.当年防盗技术慢慢效果不明显。

惯用的防盗技术就是流沙、毒气、疑冢杀死施工者等诸多手段,随着科技的进步像洛阳铲这种东西就非常有用,还有一些现在科技手段探测仪器等当年的技术肯定是防范不了的。

(大名鼎鼎的洛阳铲)

3.民生凋敝,战乱被盗。

在一些比较战乱的年代,一些人在极端情况下,往往会对带有巨大封土堆的帝王陵感兴趣,(看来深埋还有一定防盗)甚至出现孙殿英这种军阀明目张胆盗墓,在炸药作用下再厉害的封土、夯土也不顶用,总而言之还是诱惑的存在,没人去挖普通人的,因为什么也没有,所以还是利益之所在。



实在应该反思你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印象,总有人想着盗你的墓,毕竟挖人祖坟实在不齿,这才是我们应该知道的前人留给我们的教训。


非官方历史


首先题主的假设是否成立?古代帝王墓是否真的设置了很多机关?第二才是墓葬是否被盗与墓内设置有无关系?

古代帝王墓葬设置机关的说法流行于各种“盗墓”题材的小说和影视作品之中,三人成虎,墓葬中设置机关似乎成了一种既定的事实。那这种传言是否真的符合考古发现的实际情况呢?题主所谓的“机关”大概包括以下几种可能性:

这些“机关”的功能都是为了使潜在的盗墓贼因盗掘而致命,具有攻击性。

然而实际情况如何?遗憾的是,目前的考古工作中还没有发现任何类似“机关”的存在。如果这些“机关”是存在的,它们即使是腐朽消失也应该会留下可供考古人员发现的蛛丝马迹,可是经过考古发掘的墓葬里面确实没有这些东西的存在。古人并没有在墓葬中设置什么机关。

其实考古发现过有些墓葬的确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抵御盗墓贼。比如我们在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发现的这座墓葬,它有趣的地方是在墓门后面设置的一个挡板,当下葬好墓主人的时候,墓葬的门封闭后,它后面的门闩也会自动落下,从而无法再次打开墓门。这是我们在高等级墓葬中见到的一种情况,推测是古人为了仿制盗墓贼进入墓室而专门设置的,非常精妙!该墓葬没有发现其他的所谓的“机关”。

(西汉南越王墓)

第二个问题。盗墓贼去盗掘墓葬的时候通常是在墓葬形成数百年甚至是数千年之后,这时候即使墓葬里面有“机关”,但是它们也无法发挥原有的作用了,有的墓葬墓室内部自己就会垮塌。盗墓贼对墓葬的结构非常了解,他们根本不需要担心被“机关”算计,从技术的角度看,他们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墓葬会不会在盗掘的时候垮塌把他们埋进去!


别人家的博士


古代帝王墓都有一定的防盗措施,但不像电影里、小说里描绘的那么玄乎。因为我参与过地方文物志的编写,对这方面还是稍有了解的。

我是齐国故都临淄人,我们这里古墓太多,上世纪30年代,临淄境内有古墓2400余座,现在有封土的古墓有151座。这些古墓都是春秋战国及汉代,贵族墓,比如,齐桓公、齐景公等姜太公之后的20多位姜氏齐国国君,以及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等6位田氏齐国国王都埋葬在这里,另外还有管仲墓、晏婴墓、田单墓、司马穰苴墓等等。这些古墓至今不知道已经被人盗过多少次了。

说到这些帝王、将相古墓中的机关,无非就是包括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建墓建的坚固一点,让盗墓贼难挖。古代没有水泥这样的混凝土,就是黄汤浇灌,即用黄米汤与土搅拌再夯实,以此来增加夯土硬度。这在盗墓贼来说不是问题,只是多用点力气而已。

二是,古墓上面用砂石填充,这样挖的时候砂石容易滑动,以此来防止被盗。但是这种砂石填充起来的墓经过几千年地表泥土的渗透,也渐渐变的不容易滑塌,也很难挡住盗墓贼的。

三是,墓中所谓的“暗箭”什么的防盗装置,早已变成了废铜烂铁,失去了效力,说多么厉害那都是说书唱戏,吓唬小孩的。

四是,盗墓一般选择在秋天,这时候高粱、玉米这些高干作物都长起来了,农民很少到庄家地里去,给了盗墓贼盗墓的可乘之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