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造星流水線”的偶像,我們需要嗎?

夏梓琪


開篇立意:首先存在即合理,但是保質期也分長短。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造星並不單單是我們群眾需要,影視公司也非常的需要,甚至比我們更需要。因為他們要通過這些造星流水線給自己賺取豐厚的利潤,所以現在很多明星打造的綜藝,這些之中有群眾自發捧紅的,也有公司刻意捧紅的。

然而對於觀眾來說,年輕的,新鮮的明星也是他們所需要的。

畢竟不是每個年代的人都喜歡劉德華周杰倫,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明星人物,就像現在的90後並不知道以前的TVB的古裝武俠劇會有多受人喜歡,就算是《神鵰俠侶》用塑料布做稱的瀑布,我們當年也看的如痴如醉。

所以客觀的說,造星流水線,從某種程度上是被需要的。

可是中國有句老話,“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並不是每個踏入娛樂圈的明星都會成功,就如同在香港四大天王的時代並不是每個明星都會讓人銘記。同樣都是小鮮肉,有的就演技在線,口碑很好,但有的就是硬要成為主角,演著讓群眾演員都嗤之以鼻的東西。

成為明星後走什麼樣的職業道路,是不顧吃相的快速地賺錢,還是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從底層做起,取決於自己,但是很多明星把這個任務交給了經紀人。

但是經紀人不是你爹媽,他們是拿你賺錢的,你的前途如何他們壓根無所謂,因為他們手底下或許有比你更有潛力的新人,只不過你現在運氣好觀眾需要你罷了。

存在即合理,但是娛樂圈也是個淘汰率極其高的地方,有的人不可能端著自己的臉吃一輩子,也不可能年級大把還靠綜藝圈粉。他們要麼退居幕後,靠之前攢的人脈生活,要麼就徹底淘汰。畢竟現在也有大把人默默無名的。

而留下的,就是我們需要的那些明星。

你看,時間總是會幫我們選擇,不管是明星,還是生活。


燈籠


我覺得是不需要的,或者說是不必的。

現在造星已經過於氾濫了,拿這麼多錢來造星還不如多在中國修路呢。

但是對於娛樂圈來說,他們確實需要這麼多的人來維持它們的產物鏈食物鏈。

但是對於我們普通民眾來說,這麼多的明星,其實是沒有必要的人太多,反而會更加的烏煙瘴氣引導青少年網不好的崇拜方向走。

只注重顏值皮囊而不注重內在你問旁邊的青少年到底有多少想當明星的答案,可能會嚇你一跳,但是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因為這麼多的造型給了孩子們不好的啟示。

又能站在聚光燈下為眾人所知,又能賺錢,又能被這麼多人喜歡看著像是一個毫無風險的職業,難道不會讓孩子們都趨之若鶩嗎?

但是現實就是這樣,中國的教育需要改革,娛樂圈也需要整頓。中國發展起來了,但矛盾也逐漸凸現出來了。

教育也是流水線,生產模式中國似乎走進了一個流水線的怪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